第251章 陈默市的五月:劳动节庆典与机场通航的双重狂欢-《沙海龙蛇》

  2011年5月的金沙,终于褪去了初春的沙尘,清晨的阳光洒在陈默市的广场上,暖得能晒透粗布衣裳。广场中央的沙枣树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彩带,是百姓们用联合国援助的布料染的;戏台前摆满了木凳,从凌晨三点就有人占座,孩子们抱着布骆驼在凳间隙跑,笑声撞在刚修好的公路护栏上,弹回来都是甜的。

  “来了!来了!”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只见陈默穿着那身深蓝色总统礼服,胸前别着乞力马扎罗山的标志,和索菲亚、热列茨、石头一起,沿着广场的红地毯往前走。百姓们立刻站起来鼓掌,有的举着“金沙万岁”的纸牌,有的把刚烤好的沙枣糕往他们手里塞,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挤到陈默面前,递上一束用野菊和沙枣花编的花束:“总统爷爷,节日快乐!”

  陈默蹲下来,接过花束,摸了摸小姑娘的头:“谢谢你,也祝你节日快乐。”他的声音比平时轻了些,眼角的皱纹里堆着笑,却没人注意到他抬手时,指节微微发颤——战后这三个月忙着帮索菲亚审批机场建设和新区规划,他几乎没睡过整觉,夜里总觉得太阳穴发紧。

  热列茨被人推着轮椅,凑到陈默身边,用铁皮话筒喊:“各位父老乡亲!今天是咱们金沙第一个‘国际劳动节’!总统先生说了,从今年起,五月一日就是咱们的法定节日,放假一天,还能领民生队发的过节粮!”

  广场上爆发出哄笑,百姓们拍着手喊“好”。石头站出来,手里举着一个账本:“今年的过节粮,每户两斤面粉、一斤腊肉,还有半瓶沙枣酒!现在就开始发,大家按户籍排队,别挤!”

  队伍立刻排了起来,像一条长蛇绕着广场转了三圈。陈默看着百姓们的笑脸,转头对索菲亚说:“等会儿庆典结束,去机场看看,第一班飞达累斯萨拉姆的航班,可不能出岔子。”

  索菲亚点点头:“放心,热列茨昨天还去检查了跑道,土路压得实实的,木屋航站楼也收拾好了,连广播喇叭都是用旧坦克零件改的,能响!”

  上午十点,庆典的重头戏——机场通航仪式开始了。百姓们跟着陈默一行人,浩浩荡荡往市郊的机场走,路上的预制板房刚盖到第二层,工人师傅们趴在脚手架上,对着队伍挥手喊“总统好”;路边的玉米地里,娜姆正带着农工除草,看到陈默,远远地递了个眼神,那眼神里满是叮嘱——让他别太累。

  机场门口,挂着一块木牌子,上面用中文,法语,英语三语言写着“陈默市国际机场”,字是热列茨用红漆写的,笔画里还带着优雅碾过的弧度。木屋航站楼不大,却收拾得干净,窗户上贴着红窗花,是民生队的妇女们剪的;候机区摆着十几条长木凳,是用炸坏的刚果步枪托改的;最显眼的是柜台后的广播喇叭,铁皮外壳上焊着一朵沙枣花,看着粗糙,却透着股韧劲。

  “快看!飞机来了!”有人喊了一声。远处的天空中,一架小型客机正缓缓飞来,是坦桑尼亚航空公司借的,机身还喷着坦桑尼亚的绿色国旗。飞机越来越近,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发颤,百姓们都屏住呼吸,看着飞机的起落架触碰到土路跑道,扬起一阵沙尘,然后稳稳地停下来。

  舱门打开,坦桑尼亚的大使走下来,手里举着一个镀金的钥匙模型:“陈默总统,这是达累斯萨拉姆市政府送给金沙的礼物,祝陈默市国际机场通航顺利!以后咱们两国,就能天天通航了!”

  陈默接过钥匙,笑着说:“也欢迎坦桑尼亚的百姓来金沙做客,咱们的沙枣糕、骆驼奶,管够!”

  百姓们围上来,有的摸飞机的翅膀,有的对着机舱里的乘客挥手,一个老人拉着飞行员的手,激动得哭了:“我活了六十岁,第一次见真飞机!以前刚果人炸咱们的时候,只见过轰炸机,现在终于有自己的客机了!”

  飞行员笑着说:“大爷,以后您想去达累斯萨拉姆看亲戚,买张票就能走,两个小时就到!”

  中午时分,第一班飞往达累斯萨拉姆的航班准备起飞。乘客里有金沙的外交官,有去坦桑尼亚采购设备的工程师,还有三个想去达累斯萨拉姆上学的孩子。陈默站在跑道边,看着飞机缓缓滑行,然后腾空而起,朝着坦桑尼亚的方向飞去。阳光照在飞机的机身上,像给金沙的未来,镀上了一层金光。

  索菲亚走到陈默身边,轻声说:“都顺利。您要是累了,就先回农场歇着,这里有我和石头盯着。”

  陈默摇摇头,揉了揉太阳穴:“没事,等百姓们都散了再说。今天是好日子,不能扫大家的兴。”他看着远处还在摸跑道的百姓,看着木屋航站楼里传来的笑声,心里满是踏实——从1985年在沙漠里面遇难,快渴死,到在沙漠建设部落,到今天有了自己的机场、自己的节日,这二十六年的苦,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