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宋熙宁年间,江南西路有个浮梁县,县中有个叫陈实的年轻书生。这陈实本是官宦之后,奈何家道中落,父母早亡,只留得几间旧屋、百余册图书。他虽满腹经纶,却时运不济,连考三回乡试皆名落孙山。眼见家中米缸将空,只得在县学旁开了间小小书塾,收些蒙童度日。
这日正值腊月二十三,家家祭灶。陈实望着学童送来的束修——不过三斤猪肉、两尾鲜鱼、一袋糙米,不由长叹一声。正收拾书案时,忽听门外有人唤道:“陈先生可在?”
但见个青衣小帽的汉子跨进门来,作揖道:“小的是城西徐员外家仆。我家老爷欲为小公子寻个西席,听闻先生学问渊博,特命小的来请。”说罢递上大红拜帖。
陈实心中诧异。这徐员外名唤徐良,是浮梁县数一数二的富户,平日与官绅往来,怎会瞧上他这穷塾师?虽疑虑重重,终究难敌每月五两修金的诱惑,当下应承三日后过府相见。
谁料这一去,竟惹出一段奇缘。
且说徐家府第果然气派:朱漆大门鎏金钉,青石台阶玉狮子。陈实跟着管家穿过三重庭院,但见回廊曲折,假山玲珑,心中愈发忐忑。至花厅,见个五十上下的富态员外,身着团花锦袍,正与个虬髯道士品茶。
徐员外上下打量陈实,笑道:“果然一表人才。听闻陈先生乃忠良之后,诗书传家,小儿能得先生教诲,实乃三生有幸。”当即命人奉上契约。
陈实正要签字,忽见那道士死死盯着自己,目光如电,不由手下一顿。徐员外忙道:“这位是青城山张道长,恰在舍下做客。”道士却拂袖而起:“贫道忽然想起要炼一炉丹,告辞。”临行时,暗向陈实袖中塞了张字条。
当夜陈实在徐家安顿已毕,展字条一看,只见八字:“非其宅而居,祸将至矣。”心中惊疑不定。忽闻窗外有女子啜泣,推窗望去,但见月下梅林边立着个素衣女子,身形窈窕,正望着西厢房垂泪。
次日教那徐小公子读书,这孩子年方七岁,倒聪慧得很。问及昨夜女子,小公子悄声道:“那必是西厢的柳姨娘。自半年前父亲纳她进门,她便终日以泪洗面。”又扯着陈实衣袖道:“先生莫去西厢院中那口古井旁,父亲严禁下人靠近。”
陈实满腹疑云。这日黄昏,他假作散步,悄悄绕到西厢。果见荒草丛中有口八角石井,井栏上刻着古怪符文。正俯身细看,忽听后有人道:“先生在此作甚?”
回头见是个鬓发斑白的老仆,手提食盒。陈实谎称迷路,老仆叹道:“这是口怨井,专吞痴情女子。半年前投井的丫鬟春梅,上月跳井的李姨娘…唉!”忽闻脚步声近,老仆匆匆离去。
陈实夜不能寐,三更时分,忽听井边传来女子歌声。他披衣潜行,躲在山石后,竟见徐员外与张道长站在井边!徐员外愁容满面:“道长,这镜仙今日又索要何人?”张道长手执青铜古镜,念念有词,镜中忽现白光:“明日午时,送新来的塾师入井。”
陈实吓得魂飞魄散,踉跄逃回房中。方知那道长竟是妖道,那古井藏着邪祟!欲要逃走,却见门外已有家丁巡逻。正焦急时,忽闻窗格轻响,日间那老仆探头进来:“先生快随我来!”
原来这老仆姓周,在徐家三十余年。他将陈实藏进柴房,泣道:“那妖道三年前来此,说井中有镜仙,需每月献祭一人,保徐家富贵。员外利令智昏,竟信了妖言!老奴的亲孙女春梅…”说到此老泪纵横。
陈实愤然道:“岂容妖孽害人!可知那古镜来历?”周仆道:“只听说是从终南山古墓所得。”忽闻巡更声近,周仆塞给陈实一包银子:“东角门已开,先生速逃!明日告官要紧!”
陈实逃出徐府,却不直奔县衙,先去了城南关帝庙——他想起个奇人。庙中住着个疯癫和尚,平日捡食残羹,却常说出惊世预言。陈实跪求破解之法,和尚嘻嘻笑道:“青天镜,照幽冥,若要破邪,先入冥。”
当夜陈实再返徐府,竟直奔古井,纵身跃下!原来他参透禅机:要破镜妖,须入其境。但觉寒气刺骨,恍惚间见井壁有暗道,循道而行,竟至一处地宫。
地宫明珠照壁,当中悬着那面青铜古镜。镜中忽现女子身影,凄然道:“妾本前朝贵妃,被妖道封禁镜中。徐良祖上乃护陵将军,竟与妖道后人勾结,以生魂养镜,妄图长生。”说罢传授破镜咒语。
正此时,妖道冲入地宫:“小子坏我大事!”举剑便刺。陈实按镜仙所授,咬破中指,以血画符。忽听雷声大作,古镜迸裂,镜仙化作青烟散去。妖道遭反噬,当场毙命。
徐员外带家丁赶来,见事败露,欲杀陈实灭口。忽闻衙役喝声,原来是周仆已告官。县令见井中捞出数具女尸,勃然大怒,将徐良下狱。后在其书房搜出与知府往来密信,竟牵扯出科举舞弊大案!
原来徐良为子侄科场亨通,重金贿赂知府,陷害清贫举子。陈实当年落第,亦是遭人调换试卷!此事震动朝野,圣旨下:知府问斩,徐良充军,其家产半数补偿受害者。
陈实因破案有功,被特赐举人功名。次年春闱高中进士,放任知县。他清正廉明,尤重冤狱,总在书房悬一面“青天镜”自省。镜非铜制,实乃初心耳。
再说那镜仙,原是被妖道所害的前朝贵妃。魂飞魄散之际,得一缕执念不灭,附在陈实玉佩上。后陈实任满回乡,路遇暴雨,避雨山寺,见壁上绘着《贵妃晓妆图》,玉佩忽然发热。当夜梦一宫装女子拜谢:“蒙君相助,终得解脱。特来报恩——君之姻缘,应在东南。”
陈实醒来只觉南柯一梦。不料三日后,有同年邀游西湖,在孤山梅林偶遇一女子,竟是当年徐府月下啜泣的柳姨娘!原来她本是良家女,被徐良强纳为妾,徐家败落后寄居庵堂。二人互诉衷肠,终成眷属。成婚那夜,陈实见妆台上有面陌生铜镜,夫人笑道:“这不是夫君带来的聘礼么?”陈实猛然想起,这正是地宫中碎裂的古镜,不知何时竟复原如新,镜框刻着两行小字:“破妄显真,镜圆人寿。”
此后夫妇恩爱,育有二子一女。长子后来官至监察御史,次子成为名医,女儿嫁与翰林学士。陈实七十寿辰那日,孙儿绕膝,忽见那铜镜泛起光华,镜中现出当年贵妇身影,对他微微颔首,随即化作青烟散去。再看铜镜,竟成寻常物件矣。
这正是:青天有镜照幽冥,人心无镜易蒙尘。莫道因果无报应,举头三尺有神明。古往今来多少事,终教善恶两分明。
这日正值腊月二十三,家家祭灶。陈实望着学童送来的束修——不过三斤猪肉、两尾鲜鱼、一袋糙米,不由长叹一声。正收拾书案时,忽听门外有人唤道:“陈先生可在?”
但见个青衣小帽的汉子跨进门来,作揖道:“小的是城西徐员外家仆。我家老爷欲为小公子寻个西席,听闻先生学问渊博,特命小的来请。”说罢递上大红拜帖。
陈实心中诧异。这徐员外名唤徐良,是浮梁县数一数二的富户,平日与官绅往来,怎会瞧上他这穷塾师?虽疑虑重重,终究难敌每月五两修金的诱惑,当下应承三日后过府相见。
谁料这一去,竟惹出一段奇缘。
且说徐家府第果然气派:朱漆大门鎏金钉,青石台阶玉狮子。陈实跟着管家穿过三重庭院,但见回廊曲折,假山玲珑,心中愈发忐忑。至花厅,见个五十上下的富态员外,身着团花锦袍,正与个虬髯道士品茶。
徐员外上下打量陈实,笑道:“果然一表人才。听闻陈先生乃忠良之后,诗书传家,小儿能得先生教诲,实乃三生有幸。”当即命人奉上契约。
陈实正要签字,忽见那道士死死盯着自己,目光如电,不由手下一顿。徐员外忙道:“这位是青城山张道长,恰在舍下做客。”道士却拂袖而起:“贫道忽然想起要炼一炉丹,告辞。”临行时,暗向陈实袖中塞了张字条。
当夜陈实在徐家安顿已毕,展字条一看,只见八字:“非其宅而居,祸将至矣。”心中惊疑不定。忽闻窗外有女子啜泣,推窗望去,但见月下梅林边立着个素衣女子,身形窈窕,正望着西厢房垂泪。
次日教那徐小公子读书,这孩子年方七岁,倒聪慧得很。问及昨夜女子,小公子悄声道:“那必是西厢的柳姨娘。自半年前父亲纳她进门,她便终日以泪洗面。”又扯着陈实衣袖道:“先生莫去西厢院中那口古井旁,父亲严禁下人靠近。”
陈实满腹疑云。这日黄昏,他假作散步,悄悄绕到西厢。果见荒草丛中有口八角石井,井栏上刻着古怪符文。正俯身细看,忽听后有人道:“先生在此作甚?”
回头见是个鬓发斑白的老仆,手提食盒。陈实谎称迷路,老仆叹道:“这是口怨井,专吞痴情女子。半年前投井的丫鬟春梅,上月跳井的李姨娘…唉!”忽闻脚步声近,老仆匆匆离去。
陈实夜不能寐,三更时分,忽听井边传来女子歌声。他披衣潜行,躲在山石后,竟见徐员外与张道长站在井边!徐员外愁容满面:“道长,这镜仙今日又索要何人?”张道长手执青铜古镜,念念有词,镜中忽现白光:“明日午时,送新来的塾师入井。”
陈实吓得魂飞魄散,踉跄逃回房中。方知那道长竟是妖道,那古井藏着邪祟!欲要逃走,却见门外已有家丁巡逻。正焦急时,忽闻窗格轻响,日间那老仆探头进来:“先生快随我来!”
原来这老仆姓周,在徐家三十余年。他将陈实藏进柴房,泣道:“那妖道三年前来此,说井中有镜仙,需每月献祭一人,保徐家富贵。员外利令智昏,竟信了妖言!老奴的亲孙女春梅…”说到此老泪纵横。
陈实愤然道:“岂容妖孽害人!可知那古镜来历?”周仆道:“只听说是从终南山古墓所得。”忽闻巡更声近,周仆塞给陈实一包银子:“东角门已开,先生速逃!明日告官要紧!”
陈实逃出徐府,却不直奔县衙,先去了城南关帝庙——他想起个奇人。庙中住着个疯癫和尚,平日捡食残羹,却常说出惊世预言。陈实跪求破解之法,和尚嘻嘻笑道:“青天镜,照幽冥,若要破邪,先入冥。”
当夜陈实再返徐府,竟直奔古井,纵身跃下!原来他参透禅机:要破镜妖,须入其境。但觉寒气刺骨,恍惚间见井壁有暗道,循道而行,竟至一处地宫。
地宫明珠照壁,当中悬着那面青铜古镜。镜中忽现女子身影,凄然道:“妾本前朝贵妃,被妖道封禁镜中。徐良祖上乃护陵将军,竟与妖道后人勾结,以生魂养镜,妄图长生。”说罢传授破镜咒语。
正此时,妖道冲入地宫:“小子坏我大事!”举剑便刺。陈实按镜仙所授,咬破中指,以血画符。忽听雷声大作,古镜迸裂,镜仙化作青烟散去。妖道遭反噬,当场毙命。
徐员外带家丁赶来,见事败露,欲杀陈实灭口。忽闻衙役喝声,原来是周仆已告官。县令见井中捞出数具女尸,勃然大怒,将徐良下狱。后在其书房搜出与知府往来密信,竟牵扯出科举舞弊大案!
原来徐良为子侄科场亨通,重金贿赂知府,陷害清贫举子。陈实当年落第,亦是遭人调换试卷!此事震动朝野,圣旨下:知府问斩,徐良充军,其家产半数补偿受害者。
陈实因破案有功,被特赐举人功名。次年春闱高中进士,放任知县。他清正廉明,尤重冤狱,总在书房悬一面“青天镜”自省。镜非铜制,实乃初心耳。
再说那镜仙,原是被妖道所害的前朝贵妃。魂飞魄散之际,得一缕执念不灭,附在陈实玉佩上。后陈实任满回乡,路遇暴雨,避雨山寺,见壁上绘着《贵妃晓妆图》,玉佩忽然发热。当夜梦一宫装女子拜谢:“蒙君相助,终得解脱。特来报恩——君之姻缘,应在东南。”
陈实醒来只觉南柯一梦。不料三日后,有同年邀游西湖,在孤山梅林偶遇一女子,竟是当年徐府月下啜泣的柳姨娘!原来她本是良家女,被徐良强纳为妾,徐家败落后寄居庵堂。二人互诉衷肠,终成眷属。成婚那夜,陈实见妆台上有面陌生铜镜,夫人笑道:“这不是夫君带来的聘礼么?”陈实猛然想起,这正是地宫中碎裂的古镜,不知何时竟复原如新,镜框刻着两行小字:“破妄显真,镜圆人寿。”
此后夫妇恩爱,育有二子一女。长子后来官至监察御史,次子成为名医,女儿嫁与翰林学士。陈实七十寿辰那日,孙儿绕膝,忽见那铜镜泛起光华,镜中现出当年贵妇身影,对他微微颔首,随即化作青烟散去。再看铜镜,竟成寻常物件矣。
这正是:青天有镜照幽冥,人心无镜易蒙尘。莫道因果无报应,举头三尺有神明。古往今来多少事,终教善恶两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