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小小的纸条,在林望的手心里,仿佛被手汗浸湿,又仿佛被心脏的温度灼烧,变得滚烫。
“茶,要趁热喝。”
简简单单六个字,是王林那手熟悉的、带着风骨的行楷。每一个笔画都苍劲有力,像是在纸上凿出来的,却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从容。
林望的呼吸,在这一瞬间几乎停滞。
他不是没想过王林会考验他,但他没想到,这场考验的收尾,会是如此一种云淡风轻,却又石破天惊的方式。
这张纸条,说明了一切。
说明王林从一开始就知道那个角落,知道那个木柜,甚至可能知道那份卷宗的确切位置。他派自己去,就是一场开卷考试,题目是“忠诚与能力”,而那份档案,就是唯一的考题。
而自己交上去的“狸猫换太子”的答卷,显然,已经被这位主考官批阅了。
这张纸条,不是疑问句,而是肯定句。它不是在问“你做了吗”,而是在说“我知道你做完了”。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它是一道新的考题。
“茶,要趁热喝”,潜台词是,事情办完了,就该立刻来向我汇报。你懂不懂这个规矩?你有没有这份默契?
林望慢慢将纸条重新叠好,塞进了口袋深处。他端起茶杯,杯壁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让他纷乱的心绪,奇迹般地镇定了下来。
他没有喝水,只是看着杯中沉浮的龙井茶叶。茶叶在热水中缓缓舒展,像是在演绎一场无声的舞蹈。
他知道,自己现在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在王林这种级别的人物面前,任何的迟疑、徘徊,都会被解读为心虚、动摇,甚至是另有图谋。自己刚刚交上了一份九十九分的答卷,绝不能在最后这临门一脚上,被扣掉关键的一分。
他站起身,端着自己那杯还没喝的茶,径直走向了王林办公室的门口。
办公室里的同事们,都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他。尤其是孙宇,看到林望端着茶杯走向处长办公室,他头顶那颗【巴结】的标签旁边,又挤出了一颗绿油油的【嫉妒】。他想不通,这个年轻人到底走了什么运,能让王处如此另眼相看。
林望对这一切视若无睹。
“笃笃笃。”
他敲响了王林的门。
“进。”
还是那个波澜不惊的声音。
林望推门而入,反手轻轻将门带上。
王林没有在看文件,也没有打电话。他正站在窗边,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小喷壶,慢条斯理地给他那几盆君子兰喷水。阳光从他身后照进来,给他整个人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那颗【老道】的标签,在光晕中显得愈发深不可测。
“处长。”林望轻声喊了一句,站在办公桌前,没有再往前。
王林没有回头,依旧专注地伺候着他的花草,仿佛没听到林望进来。“一盆好的君子兰,得养。急不得,水浇多了,烂根;水浇少了,干叶。火候最重要。”
他的声音很平淡,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给林望上课。
林望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他知道,王林说的不是花,是人,是事。
直到给最后一盆君子兰也喷完了水,王林才放下喷壶,用毛巾擦了擦手,慢悠悠地转过身,目光落在了林望和他手中的茶杯上。
“事情办完了?”
“办完了。”林望回答得干脆利落,“托您的福,李主任和档案局的同志都很帮忙,第一届党代会的影像资料,已经全部找到了。”
他只字不提那个角落,那个木柜,那份卷宗。
仿佛他真的只是去办了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公事。
王林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而是指了指林望手里的杯子,话锋一转:“我的茶,味道如何?”
来了。
真正的主考题,现在才正式开始。
林望的脑子飞速运转,他看着杯中翠绿的茶叶,沉吟了片刻,用一种既谦逊又认真的口吻回答道:“茶是顶尖的雨前龙井,香气清高,滋味醇厚,是难得的好茶。”
他先是给足了赞美,这是态度。
然后,他话锋一转,补充道:“就是刚泡出来,水温太高,还有些烫手。我怕像牛饮水一样囫囵吞枣,糟蹋了您的好东西。所以想着,等它火候正好,不烫不凉的时候,再坐下来,慢慢品味。”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烫手”,是点明了这件事的风险和棘手程度,表示自己心里有数。
“怕囫囵吞枣糟蹋了”,是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用最粗暴的方式(比如销毁)去处理,因为他懂得这其中的分寸和利害。
“等火候正好,慢慢品味”,这既是在说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是讲究技巧、循序渐进的,更是在向王林表态——这杯“茶”的后续价值,自己懂得如何去“品”,懂得如何让它的价值最大化。
王林听完,一直微微眯着的眼睛,终于完全睁开了。
他仔仔细细地,重新打量了一遍眼前的这个年轻人。那目光,不再是上级对下级的审视,而是一种近乎平等的、带着激赏的端详。
他头顶上那颗深邃的【老道】标签,光芒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颗前所未有明亮的、金灿灿的【欣赏】,旁边,还缓缓浮现出一颗代表着认可与满意的【倚重】。
“呵呵……”王林忽然笑了起来,笑声不大,却很爽朗,“懂得品茶,才懂得做事。不错,很不错。”
他从自己的办公桌上,拿起一份文件,递给了林望。
“既然茶还没凉,就趁热把这件事也办了吧。”
林望双手接过文件,入手微沉。封面上,是几个醒目的黑体字——《关于我省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初稿)》。
翻开第一页,一行加粗的标题,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林望的心上。
“关于清河农场土地违规流转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补充说明”。
清河农场!
就是那份卷宗里,牵扯出张大虎父亲和王林本人的那个地方!
林望的心脏猛地一跳,他强行按捺住内心的震惊,抬头看向王林。
王林脸上的笑容已经收敛,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神也变得锐利如刀。
“这份报告,是省政策研究室那边递上来的,点了一些问题,也提了一些建议。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深,不够透。”他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里面提到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语焉不详,隔靴搔痒。这样不行,问题不查清楚,怎么能对症下药?”
他看着林望,一字一句地说道:“你,刚从基层上来,对这些情况应该比那些天天坐办公室的秀才们更了解。这份报告,你拿回去,给我仔仔细细地看,吃透了。然后,给我写一份你的看法,我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查阅资料也好,找人了解情况也罢,我只要最真实的东西。三天后,我要看到你的东西。”
林望握着那份文件,只觉得它比刚才那份“农转非”名单还要烫手。
他明白了。
王林这不仅仅是在交给他一个任务。
这是在交给他一把刀。
一把让他去亲手解剖“清河农场”这个脓疮的刀。王林要他做的,是把这件事,从一件可能会威胁到他本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变成一个可以摆在桌面上的、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问题”。
他要借林望的手,用一种光明正大的方式,去彻底清洗掉那段历史,将所有潜在的风险,都消弭于无形。
这步棋,比档案库里的那场考验,还要狠,还要绝。
“怎么?有问题吗?”王林看到林望沉默,追问了一句。
林望深吸一口气,将所有情绪都压回心底,他抬起头,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犹豫,只有一片清明和坚定。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好。”王林满意地点了点头,“去吧。记住,做事,要干净。”
“是。”
林望拿着文件,退出了办公室。
当办公室的门在他身后关上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仿佛刚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走出来,浑身都充满了虚脱感。
但他知道,自己赌赢了。
从今天起,他不再是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处一个可有可无的新人,而是处长王林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刚一坐下,孙宇就凑了过来,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眼神却不住地往他手里的文件上瞟。
“林处,王处又给您安排重任了?您可真是咱们处的顶梁柱啊!”
林望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他没有理会孙宇,而是翻开了那份报告。报告写得很详实,但正如王林所说,在关键问题上,总是点到即止。
他的目光,在报告的字里行间迅速扫过,同时,【关系链】系统被他催动到了极致。他要在这份看似正常的报告里,找到那根真正致命的线头。
忽然,他的目光,定格在了报告附件的一份名单上。
那是一份参与当年清河农场改制的省农业厅工作组成员名单。名单很长,足足有十几个人。
而在名单的末尾,一个职务和名字的组合,让林望的瞳孔,骤然收缩。
时任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邦。
【关系链】系统,在这一刻,发出了一阵急促的、只有他能听见的警报声。一条刺眼的、代表着【利益输送】与【深度捆绑】的暗红色线条,从“赵兴邦”这个名字上,径直连接向了另一个人。
一个林望在省委大院里,只在一些重要会议上,远远见过几次的大人物。
分管农业的副省长——钱振国。
而就在这时,林望的【情绪图谱】系统,捕捉到了一个异常强烈的信号。在省委大楼的另一间办公室里,那位钱副省长头顶上,一颗代表着极度不安的【危机】标签,正在疯狂地闪烁着。
“茶,要趁热喝。”
简简单单六个字,是王林那手熟悉的、带着风骨的行楷。每一个笔画都苍劲有力,像是在纸上凿出来的,却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从容。
林望的呼吸,在这一瞬间几乎停滞。
他不是没想过王林会考验他,但他没想到,这场考验的收尾,会是如此一种云淡风轻,却又石破天惊的方式。
这张纸条,说明了一切。
说明王林从一开始就知道那个角落,知道那个木柜,甚至可能知道那份卷宗的确切位置。他派自己去,就是一场开卷考试,题目是“忠诚与能力”,而那份档案,就是唯一的考题。
而自己交上去的“狸猫换太子”的答卷,显然,已经被这位主考官批阅了。
这张纸条,不是疑问句,而是肯定句。它不是在问“你做了吗”,而是在说“我知道你做完了”。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它是一道新的考题。
“茶,要趁热喝”,潜台词是,事情办完了,就该立刻来向我汇报。你懂不懂这个规矩?你有没有这份默契?
林望慢慢将纸条重新叠好,塞进了口袋深处。他端起茶杯,杯壁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让他纷乱的心绪,奇迹般地镇定了下来。
他没有喝水,只是看着杯中沉浮的龙井茶叶。茶叶在热水中缓缓舒展,像是在演绎一场无声的舞蹈。
他知道,自己现在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在王林这种级别的人物面前,任何的迟疑、徘徊,都会被解读为心虚、动摇,甚至是另有图谋。自己刚刚交上了一份九十九分的答卷,绝不能在最后这临门一脚上,被扣掉关键的一分。
他站起身,端着自己那杯还没喝的茶,径直走向了王林办公室的门口。
办公室里的同事们,都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他。尤其是孙宇,看到林望端着茶杯走向处长办公室,他头顶那颗【巴结】的标签旁边,又挤出了一颗绿油油的【嫉妒】。他想不通,这个年轻人到底走了什么运,能让王处如此另眼相看。
林望对这一切视若无睹。
“笃笃笃。”
他敲响了王林的门。
“进。”
还是那个波澜不惊的声音。
林望推门而入,反手轻轻将门带上。
王林没有在看文件,也没有打电话。他正站在窗边,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小喷壶,慢条斯理地给他那几盆君子兰喷水。阳光从他身后照进来,给他整个人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那颗【老道】的标签,在光晕中显得愈发深不可测。
“处长。”林望轻声喊了一句,站在办公桌前,没有再往前。
王林没有回头,依旧专注地伺候着他的花草,仿佛没听到林望进来。“一盆好的君子兰,得养。急不得,水浇多了,烂根;水浇少了,干叶。火候最重要。”
他的声音很平淡,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给林望上课。
林望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他知道,王林说的不是花,是人,是事。
直到给最后一盆君子兰也喷完了水,王林才放下喷壶,用毛巾擦了擦手,慢悠悠地转过身,目光落在了林望和他手中的茶杯上。
“事情办完了?”
“办完了。”林望回答得干脆利落,“托您的福,李主任和档案局的同志都很帮忙,第一届党代会的影像资料,已经全部找到了。”
他只字不提那个角落,那个木柜,那份卷宗。
仿佛他真的只是去办了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公事。
王林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而是指了指林望手里的杯子,话锋一转:“我的茶,味道如何?”
来了。
真正的主考题,现在才正式开始。
林望的脑子飞速运转,他看着杯中翠绿的茶叶,沉吟了片刻,用一种既谦逊又认真的口吻回答道:“茶是顶尖的雨前龙井,香气清高,滋味醇厚,是难得的好茶。”
他先是给足了赞美,这是态度。
然后,他话锋一转,补充道:“就是刚泡出来,水温太高,还有些烫手。我怕像牛饮水一样囫囵吞枣,糟蹋了您的好东西。所以想着,等它火候正好,不烫不凉的时候,再坐下来,慢慢品味。”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烫手”,是点明了这件事的风险和棘手程度,表示自己心里有数。
“怕囫囵吞枣糟蹋了”,是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用最粗暴的方式(比如销毁)去处理,因为他懂得这其中的分寸和利害。
“等火候正好,慢慢品味”,这既是在说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是讲究技巧、循序渐进的,更是在向王林表态——这杯“茶”的后续价值,自己懂得如何去“品”,懂得如何让它的价值最大化。
王林听完,一直微微眯着的眼睛,终于完全睁开了。
他仔仔细细地,重新打量了一遍眼前的这个年轻人。那目光,不再是上级对下级的审视,而是一种近乎平等的、带着激赏的端详。
他头顶上那颗深邃的【老道】标签,光芒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颗前所未有明亮的、金灿灿的【欣赏】,旁边,还缓缓浮现出一颗代表着认可与满意的【倚重】。
“呵呵……”王林忽然笑了起来,笑声不大,却很爽朗,“懂得品茶,才懂得做事。不错,很不错。”
他从自己的办公桌上,拿起一份文件,递给了林望。
“既然茶还没凉,就趁热把这件事也办了吧。”
林望双手接过文件,入手微沉。封面上,是几个醒目的黑体字——《关于我省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初稿)》。
翻开第一页,一行加粗的标题,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林望的心上。
“关于清河农场土地违规流转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补充说明”。
清河农场!
就是那份卷宗里,牵扯出张大虎父亲和王林本人的那个地方!
林望的心脏猛地一跳,他强行按捺住内心的震惊,抬头看向王林。
王林脸上的笑容已经收敛,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神也变得锐利如刀。
“这份报告,是省政策研究室那边递上来的,点了一些问题,也提了一些建议。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深,不够透。”他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里面提到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语焉不详,隔靴搔痒。这样不行,问题不查清楚,怎么能对症下药?”
他看着林望,一字一句地说道:“你,刚从基层上来,对这些情况应该比那些天天坐办公室的秀才们更了解。这份报告,你拿回去,给我仔仔细细地看,吃透了。然后,给我写一份你的看法,我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查阅资料也好,找人了解情况也罢,我只要最真实的东西。三天后,我要看到你的东西。”
林望握着那份文件,只觉得它比刚才那份“农转非”名单还要烫手。
他明白了。
王林这不仅仅是在交给他一个任务。
这是在交给他一把刀。
一把让他去亲手解剖“清河农场”这个脓疮的刀。王林要他做的,是把这件事,从一件可能会威胁到他本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变成一个可以摆在桌面上的、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问题”。
他要借林望的手,用一种光明正大的方式,去彻底清洗掉那段历史,将所有潜在的风险,都消弭于无形。
这步棋,比档案库里的那场考验,还要狠,还要绝。
“怎么?有问题吗?”王林看到林望沉默,追问了一句。
林望深吸一口气,将所有情绪都压回心底,他抬起头,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犹豫,只有一片清明和坚定。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好。”王林满意地点了点头,“去吧。记住,做事,要干净。”
“是。”
林望拿着文件,退出了办公室。
当办公室的门在他身后关上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仿佛刚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走出来,浑身都充满了虚脱感。
但他知道,自己赌赢了。
从今天起,他不再是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处一个可有可无的新人,而是处长王林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刚一坐下,孙宇就凑了过来,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眼神却不住地往他手里的文件上瞟。
“林处,王处又给您安排重任了?您可真是咱们处的顶梁柱啊!”
林望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他没有理会孙宇,而是翻开了那份报告。报告写得很详实,但正如王林所说,在关键问题上,总是点到即止。
他的目光,在报告的字里行间迅速扫过,同时,【关系链】系统被他催动到了极致。他要在这份看似正常的报告里,找到那根真正致命的线头。
忽然,他的目光,定格在了报告附件的一份名单上。
那是一份参与当年清河农场改制的省农业厅工作组成员名单。名单很长,足足有十几个人。
而在名单的末尾,一个职务和名字的组合,让林望的瞳孔,骤然收缩。
时任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邦。
【关系链】系统,在这一刻,发出了一阵急促的、只有他能听见的警报声。一条刺眼的、代表着【利益输送】与【深度捆绑】的暗红色线条,从“赵兴邦”这个名字上,径直连接向了另一个人。
一个林望在省委大院里,只在一些重要会议上,远远见过几次的大人物。
分管农业的副省长——钱振国。
而就在这时,林望的【情绪图谱】系统,捕捉到了一个异常强烈的信号。在省委大楼的另一间办公室里,那位钱副省长头顶上,一颗代表着极度不安的【危机】标签,正在疯狂地闪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