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建国家里出来,夜风带着一股凉意,吹散了林望身上沾染的酒气和饭菜香。
他没有立刻回宿舍,而是在乡里那条唯一像样的水泥路上慢慢走着。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又被下一盏灯缩短,周而复始。
刘建国那张写满[画大饼]和[利用]的脸,和他那番“常务副乡长”的许诺,在林望脑中一闪而过,却没有留下太多痕迹。这种空头支票,他连标点符号都不会信。
真正让他反复琢磨的,是周毅那条短信。
“老林,明天我就要‘下乡’了,作为考察组的一员。有些事,当面聊。”
周毅是他大学里关系最铁的哥们儿,为人仗义,脑子也活泛。他能进入考察组,对林望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量。但短信里“有些事,当面聊”这七个字,却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味道。
是善意的提醒?还是另有复杂的内情?
林望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天。夜空如墨,没有星星,只有几片乌云在月亮前缓缓飘过,像是给这片沉寂的乡野,蒙上了一层看不透的纱。
第二天上午,天色依旧阴沉。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味,闷得人有些喘不过气。乡政府大院里的那几棵老樟树,叶子都耷拉着,一动不动,像是预感到什么。
党政办里,刘干事正拿着个鸡毛掸子,有一搭没一搭地拂着窗台上的灰。他时不时地朝窗外瞅一眼,嘴里嘟囔着:“这天儿,邪乎得很,要下大雨了。”
办公室里几个年轻的干事,有的在偷偷玩着手机斗地主,有的在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整个办公室都充斥着一种周一上午特有的、懒洋洋的倦怠感。
林望正在看一份关于乡里水利设施的陈年旧档。这份档案是他特意从档案室里找出来的,纸页泛黄,字迹模糊。他看得格外仔细,眉头时而蹙起,时而舒展。
他发现,清水乡的水利系统,最近的一次全面检修,还是在八年以前。其中几条关键的排洪渠,因为常年失修,早已淤塞不堪。档案的最后,还附着一份申请维修资金的报告,上面签着当时分管农业的副乡长的名字,但后续的批复栏里,却是一片空白。
“林主任,看什么呢?”刘干事凑了过来,伸长脖子瞧了一眼,见是些破旧档案,立刻失了兴趣,“嗨,这都是老黄历了。咱们清水乡,年年喊防汛,年年老样子,反正也几十年没发过大水了,死不了人。”
他头顶上那枚[无所谓]的标签,是灰色的,像窗外的天。
林望合上档案,没有与他争辩。他看了一眼窗外,天色似乎又暗了几分,远处的山峦已经被浓重的湿气吞没了轮廓。
一种莫名的不安,在他心头萦绕。
下午两点,考察组还没来,雨先来了。
起初只是零星的雨点,砸在玻璃窗上,发出“啪嗒、啪嗒”的轻响。办公室里的人谁也没在意,有人还开了句玩笑:“总算下雨了,凉快凉快。”
可不到十分钟,雨点就变成了雨线,雨线又迅速汇成了雨幕。天地间像是挂上了一面巨大的水帘,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了。紧接着,狂风呼啸,卷着雨水,狠狠地抽打在门窗上,发出骇人的“砰砰”声。
“我的天!这是下雨?这是拿盆往下倒啊!”有人惊呼起来。
办公室里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围到窗边,看着窗外末日般的景象,脸上写满了震惊。
乡政府大院里低洼的地方,转眼间就积起了浑黄的水洼,雨水砸在水面上,溅起无数密密麻麻的水泡。
刘干事脸上的轻松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慌乱。“这……这雨下得不对劲啊!”
林望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电话铃声在此时尖锐地响了起来,像是拉响了警报。
是乡东头的王家村村支书打来的,声音带着哭腔,在狂风暴雨的背景音里显得声嘶力竭:“书记!乡长!不好了!河水涨起来了!我们村地势最低的那几百亩水稻田,全……全都淹了啊!”
这个电话,像一颗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乡政府的神经。
紧接着,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了进来。
“乡里吗?我们是绿水村,村西头的路塌方了!”
“喂!是乡政府吗?我们大石村的电线杆被风刮倒了,全村都停电了!”
“救命啊!我们家房子漏水,房顶快塌了……”
求救声、哭喊声、风雨声,通过电话线汇集到这栋小小的办公楼里,交织成一曲混乱的灾难交响曲。
乡干部们彻底慌了神。他们常年按部就班,处理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何曾见过这等阵仗。一时间,办公室里人影幢幢,乱作一团。
“怎么办?怎么办啊?”
“快!快去跟刘书记汇报!”
林望的视野里,那些平日里端着架子的干部们,头顶上,[慌乱]、[手足无措]、[恐惧]的标签,像是被狂风吹动的霓虹灯,疯狂地闪烁着,五颜六色,却都透着一股绝望的灰败。
刘建国从他的办公室里冲了出来,脸色铁青。他显然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打蒙了,一手抓着电话大声吼着,一手胡乱地挥舞着,试图指挥,却又不知道该从何指挥起。
“都别慌!乱什么乱!”他声色俱厉地喊道,但林望清晰地看到,他头顶那枚[色厉内荏]的标签,暴露了他内心的虚弱。
就在这时,一个浑身湿透、满脚是泥的汉子,踉踉跄跄地冲进了办公楼。他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雨水顺着他的头发和裤管往下淌,在地上留下一串泥泞的脚印。
“林主任!林主任!”他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林望,扑了过来,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嘴唇哆嗦着,话都说不囫囵,“林……林主任!完了……我们的育苗基地……完了!”
来人是生态农业项目的负责人,一个叫李大根的本乡人,朴实肯干。
林望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他反手扶住李大根,急声问:“别急,慢慢说,基地怎么了?”
“水!全是水!”李大根的声音里带着绝望的哭腔,“乡西那条排洪沟根本就不排水,山上的水全灌下来了!我们刚培育出来的那批番茄苗和黄瓜苗,才长了不到一指高,全……全泡在水里了!那可是咱们全部的指望啊!”
生态农业项目,是林望一手促成的,是清水乡脱贫的希望,更是他向苏婉晴递交的第一份答卷。那些幼苗,在他眼里,不只是植物,更是乡亲们未来的收入,是孩子们新学期的学费。
他能清晰地看到,李大根头顶上,那枚巨大的、几乎要滴出血来的[绝望]标签。
这枚标签,像一根针,狠狠地刺痛了林望的眼睛。
他抬起头,目光越过眼前混乱的人群,望向窗外狂暴的风雨。雨还在下,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意味着更多的农田被淹没,更多的财产被冲毁,乡亲们的希望,也正被这冰冷的雨水一点点浇灭。
他看到刘建国还在声嘶力竭地打着电话,向县里汇报灾情,请求支援。但林望知道,远水救不了近火。等到县里的救援力量赶到,一切都晚了。
必须自救!
林望的眼神,在这一刻,变得异常冷静和锐利。他心中那份焦急,并没有变成慌乱,反而被压缩成了一股强大的、破釜沉舟的动力。
他松开李大根,转身对身边一个吓得脸色发白的年轻干事说:“小王,马上去广播室,用大喇叭通知所有能动弹的乡干部,立刻到大院集合!就说,抗洪抢险,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来,后果自负!”
那年轻干事被他语气里的决断力镇住了,下意识地“啊”了一声。
“快去!”林望低喝一声。
年轻干事一个激灵,连滚带爬地冲向了广播室。
林望又转向另一个呆若木鸡的副乡长:“陈乡长,你马上去乡里的仓库,把所有的铁锹、雨衣、编织袋,全部找出来,有多少要多少!”
他没有请示任何人,在这一刻,他直接开始下达命令。
那片混乱的、闪烁着各种负面情绪标签的人群中,林望的身影,像一根定海神针,突兀地矗立在那里。他头顶的标签,没有慌乱,没有恐惧,只有一枚正在熊熊燃烧的、亮得刺眼的标签——[担当]。
他没有立刻回宿舍,而是在乡里那条唯一像样的水泥路上慢慢走着。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又被下一盏灯缩短,周而复始。
刘建国那张写满[画大饼]和[利用]的脸,和他那番“常务副乡长”的许诺,在林望脑中一闪而过,却没有留下太多痕迹。这种空头支票,他连标点符号都不会信。
真正让他反复琢磨的,是周毅那条短信。
“老林,明天我就要‘下乡’了,作为考察组的一员。有些事,当面聊。”
周毅是他大学里关系最铁的哥们儿,为人仗义,脑子也活泛。他能进入考察组,对林望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量。但短信里“有些事,当面聊”这七个字,却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味道。
是善意的提醒?还是另有复杂的内情?
林望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天。夜空如墨,没有星星,只有几片乌云在月亮前缓缓飘过,像是给这片沉寂的乡野,蒙上了一层看不透的纱。
第二天上午,天色依旧阴沉。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味,闷得人有些喘不过气。乡政府大院里的那几棵老樟树,叶子都耷拉着,一动不动,像是预感到什么。
党政办里,刘干事正拿着个鸡毛掸子,有一搭没一搭地拂着窗台上的灰。他时不时地朝窗外瞅一眼,嘴里嘟囔着:“这天儿,邪乎得很,要下大雨了。”
办公室里几个年轻的干事,有的在偷偷玩着手机斗地主,有的在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整个办公室都充斥着一种周一上午特有的、懒洋洋的倦怠感。
林望正在看一份关于乡里水利设施的陈年旧档。这份档案是他特意从档案室里找出来的,纸页泛黄,字迹模糊。他看得格外仔细,眉头时而蹙起,时而舒展。
他发现,清水乡的水利系统,最近的一次全面检修,还是在八年以前。其中几条关键的排洪渠,因为常年失修,早已淤塞不堪。档案的最后,还附着一份申请维修资金的报告,上面签着当时分管农业的副乡长的名字,但后续的批复栏里,却是一片空白。
“林主任,看什么呢?”刘干事凑了过来,伸长脖子瞧了一眼,见是些破旧档案,立刻失了兴趣,“嗨,这都是老黄历了。咱们清水乡,年年喊防汛,年年老样子,反正也几十年没发过大水了,死不了人。”
他头顶上那枚[无所谓]的标签,是灰色的,像窗外的天。
林望合上档案,没有与他争辩。他看了一眼窗外,天色似乎又暗了几分,远处的山峦已经被浓重的湿气吞没了轮廓。
一种莫名的不安,在他心头萦绕。
下午两点,考察组还没来,雨先来了。
起初只是零星的雨点,砸在玻璃窗上,发出“啪嗒、啪嗒”的轻响。办公室里的人谁也没在意,有人还开了句玩笑:“总算下雨了,凉快凉快。”
可不到十分钟,雨点就变成了雨线,雨线又迅速汇成了雨幕。天地间像是挂上了一面巨大的水帘,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了。紧接着,狂风呼啸,卷着雨水,狠狠地抽打在门窗上,发出骇人的“砰砰”声。
“我的天!这是下雨?这是拿盆往下倒啊!”有人惊呼起来。
办公室里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围到窗边,看着窗外末日般的景象,脸上写满了震惊。
乡政府大院里低洼的地方,转眼间就积起了浑黄的水洼,雨水砸在水面上,溅起无数密密麻麻的水泡。
刘干事脸上的轻松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慌乱。“这……这雨下得不对劲啊!”
林望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电话铃声在此时尖锐地响了起来,像是拉响了警报。
是乡东头的王家村村支书打来的,声音带着哭腔,在狂风暴雨的背景音里显得声嘶力竭:“书记!乡长!不好了!河水涨起来了!我们村地势最低的那几百亩水稻田,全……全都淹了啊!”
这个电话,像一颗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乡政府的神经。
紧接着,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了进来。
“乡里吗?我们是绿水村,村西头的路塌方了!”
“喂!是乡政府吗?我们大石村的电线杆被风刮倒了,全村都停电了!”
“救命啊!我们家房子漏水,房顶快塌了……”
求救声、哭喊声、风雨声,通过电话线汇集到这栋小小的办公楼里,交织成一曲混乱的灾难交响曲。
乡干部们彻底慌了神。他们常年按部就班,处理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何曾见过这等阵仗。一时间,办公室里人影幢幢,乱作一团。
“怎么办?怎么办啊?”
“快!快去跟刘书记汇报!”
林望的视野里,那些平日里端着架子的干部们,头顶上,[慌乱]、[手足无措]、[恐惧]的标签,像是被狂风吹动的霓虹灯,疯狂地闪烁着,五颜六色,却都透着一股绝望的灰败。
刘建国从他的办公室里冲了出来,脸色铁青。他显然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打蒙了,一手抓着电话大声吼着,一手胡乱地挥舞着,试图指挥,却又不知道该从何指挥起。
“都别慌!乱什么乱!”他声色俱厉地喊道,但林望清晰地看到,他头顶那枚[色厉内荏]的标签,暴露了他内心的虚弱。
就在这时,一个浑身湿透、满脚是泥的汉子,踉踉跄跄地冲进了办公楼。他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雨水顺着他的头发和裤管往下淌,在地上留下一串泥泞的脚印。
“林主任!林主任!”他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林望,扑了过来,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嘴唇哆嗦着,话都说不囫囵,“林……林主任!完了……我们的育苗基地……完了!”
来人是生态农业项目的负责人,一个叫李大根的本乡人,朴实肯干。
林望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他反手扶住李大根,急声问:“别急,慢慢说,基地怎么了?”
“水!全是水!”李大根的声音里带着绝望的哭腔,“乡西那条排洪沟根本就不排水,山上的水全灌下来了!我们刚培育出来的那批番茄苗和黄瓜苗,才长了不到一指高,全……全泡在水里了!那可是咱们全部的指望啊!”
生态农业项目,是林望一手促成的,是清水乡脱贫的希望,更是他向苏婉晴递交的第一份答卷。那些幼苗,在他眼里,不只是植物,更是乡亲们未来的收入,是孩子们新学期的学费。
他能清晰地看到,李大根头顶上,那枚巨大的、几乎要滴出血来的[绝望]标签。
这枚标签,像一根针,狠狠地刺痛了林望的眼睛。
他抬起头,目光越过眼前混乱的人群,望向窗外狂暴的风雨。雨还在下,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意味着更多的农田被淹没,更多的财产被冲毁,乡亲们的希望,也正被这冰冷的雨水一点点浇灭。
他看到刘建国还在声嘶力竭地打着电话,向县里汇报灾情,请求支援。但林望知道,远水救不了近火。等到县里的救援力量赶到,一切都晚了。
必须自救!
林望的眼神,在这一刻,变得异常冷静和锐利。他心中那份焦急,并没有变成慌乱,反而被压缩成了一股强大的、破釜沉舟的动力。
他松开李大根,转身对身边一个吓得脸色发白的年轻干事说:“小王,马上去广播室,用大喇叭通知所有能动弹的乡干部,立刻到大院集合!就说,抗洪抢险,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来,后果自负!”
那年轻干事被他语气里的决断力镇住了,下意识地“啊”了一声。
“快去!”林望低喝一声。
年轻干事一个激灵,连滚带爬地冲向了广播室。
林望又转向另一个呆若木鸡的副乡长:“陈乡长,你马上去乡里的仓库,把所有的铁锹、雨衣、编织袋,全部找出来,有多少要多少!”
他没有请示任何人,在这一刻,他直接开始下达命令。
那片混乱的、闪烁着各种负面情绪标签的人群中,林望的身影,像一根定海神针,突兀地矗立在那里。他头顶的标签,没有慌乱,没有恐惧,只有一枚正在熊熊燃烧的、亮得刺眼的标签——[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