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沉得像块吸饱了墨汁的厚绒布,严严实实地捂住了王家小院。风歇了,雪也住了,屯子里静得连狗都缩在窝里打盹,只有王家灶房那扇糊着旧报纸的小窗洞里,透出一豆昏黄的光晕,在浓稠的黑暗里倔强地亮着。
灶房里,灶膛的火早熄了,只剩冰冷的灰烬。一盏煤油灯搁在擦得锃亮的锅台边沿,灯芯捻得细长,火苗跳跃着,在墙壁上投下李凤兰佝偻而巨大的、不停晃动的影子。影子旁边,堆着一小堆色彩各异的布匹,在昏黄的光线下,散发着一种与这简陋灶房格格不入的、近乎奢侈的柔和光泽。
李凤兰枯瘦的身子陷在一张矮脚板凳里,脊背弯得像张拉满的弓。深陷的眼窝在灯影下显得更深,浑浊的老眼却亮得惊人,像两点燃着的炭火,死死盯着膝上那块正被她手指牵引的布料。那是一块从未见过的、细腻柔软得如同初雪般的棉布,在油灯下泛着温润的、象牙色的光晕——那是“系统”悄无声息给予的奖励,是她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秘密珍宝。此刻,这珍宝被她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
她的动作缓慢、专注,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郑重。枯黑的手指,指关节粗大变形,布满老茧和细小的裂口,此刻却异常灵活地捏着一根细小的银针。针尖在灯苗上飞快地燎过,带起一丝微不可察的青烟。穿针引线时,她凑得极近,鼻尖几乎要碰到灯罩,浑浊的眼珠努力聚焦,眉头因用力而紧锁,嘴唇也下意识地抿成一条锋利的线。那线,是家里顶好的棉线,韧而光滑,是她攒了许久、一直舍不得用的。
“嗤……嗤……”
细密的针脚,如同春蚕啃食桑叶,在寂静的夜里发出单调而执拗的轻响。针尖穿透那柔滑的细棉布,又精准地从另一面钻出,留下一个几乎看不见的针眼。李凤兰的手指牵引着棉线,动作稳定得不像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每一针落下,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她不是在缝一件衣服,是在将几十年的风霜、沉默的期盼、还有此刻汹涌却无处言说的骄傲与不舍,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缝进去。
膝盖上,那件衣服的雏形渐渐显露。是件样式简单却裁剪得体的夹袄,斜襟,盘扣。李凤兰用攒了不知多少年的布票,扯了一块靛青色的厚实棉布做里子,外面就覆着这块象牙白的细棉布。靛青的沉厚衬着象牙白的温润,朴素中透着一股难得的雅致。她缝得极慢,针脚细密匀称,像精心排列的算盘珠子。偶尔,她会停下来,用枯瘦的手指细细摩挲那光滑的布面,感受着那从未有过的细腻触感,深陷的眼窝里,便漾开一丝极其微弱的、满足的涟漪。
缝完最后一针衣襟,她小心翼翼地咬断线头,将那件半成的夹袄捧在手里,对着灯光,细细端详。昏黄的光线下,布料的纹理清晰可见,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出痕迹。她枯瘦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嘴角那刀刻般的法令纹,似乎极其轻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放下夹袄,她又拿起另一块布。这是一块深蓝色的、厚实耐磨的斜纹布,是她早年攒下的,一直压在箱底,准备给大柱做件像样褂子的。此刻,她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铺在膝盖上。这次的动作快了许多,带着一种熟稔的利落。剪刀“咔嚓咔嚓”地裁开布匹,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她要缝的是一床被褥。被面用的是那块深蓝斜纹布,被里则是另一块洗得发白、却依旧厚实柔软的旧粗布——那是她自己的旧被里,拆洗得干干净净。
飞针走线,动作如风。被褥的缝制不像衣服那般精细,但李凤兰依旧一丝不苟。针脚虽然大了些,却更加结实有力,带着一种庄稼人特有的、朴拙的韧劲。她低着头,脖颈弯成一个极其吃力的弧度,枯瘦的脊梁像一张绷紧的弓弦。油灯的火苗跳跃着,将她的影子放大在土墙上,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沉默的巨人。
夜,在“嗤嗤”的走线声中,一分一秒地流逝。油灯里的油,添了一次,又添了一次。灯芯燃烧的噼啪声,成了这寂静长夜里唯一的伴奏。李凤兰的眼皮越来越沉,像坠了铅块。深陷的眼窝里,那点炭火般的光亮也黯淡了许多,被浓重的疲惫覆盖。她用力眨了眨眼,抬手用粗糙的手背狠狠蹭了蹭酸涩的眼角,又继续埋下头去。手指被针扎了一下,沁出一颗细小的血珠,她看也没看,只在旧围裙上蹭了蹭,便又捏紧了针。
不知过了多久,窗纸上那点灰白的光晕,终于艰难地驱散了浓墨般的黑暗,透进一丝微弱的、清冷的亮色。天,快亮了。
李凤兰终于缝完了最后一针。她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那口气仿佛耗尽了她全身的力气。她佝偻着背,极其缓慢地站起身,枯瘦的身子晃了晃,险些栽倒,连忙扶住了冰冷的锅台。膝盖和腰背传来一阵阵钻心的酸痛,让她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她走到水缸边,舀起半瓢冰冷的井水,胡乱抹了把脸。刺骨的寒意让她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她走回灶台边,小心翼翼地将那件缝好的象牙白夹袄和那床厚实的新被褥叠放整齐。叠被褥时,她的手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她转身,颤巍巍地走到墙角那个上了锁的旧木箱前,摸出钥匙,打开。在箱底摸索了一阵,掏出一块巴掌大小、洗得发白、却依旧能看出原本鲜红底色的布片——那是县里送来的“育才光荣”木匾上包裹的红绸,被她偷偷剪下了一小块。
她拿着那块红布片,回到灶台边,拿起针线,在那床深蓝色被褥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极其细密地缝上了一个小小的、方方正正的“福”字。鲜红的“福”字,落在深蓝的布面上,像一颗跳动的心。
做完这一切,她将叠好的新衣新被褥抱在怀里,枯瘦的手指一遍遍抚过那光滑细腻的布面,深陷的眼窝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骄傲,有不舍,有欣慰,也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空落。她抱着这摞衣物,像抱着一个沉甸甸的希望,一步一挪地,朝着后院那间亮着微弱灯光的小仓房走去。
晨光熹微,清冷的光线艰难地穿透窗纸,落在王小菊伏案苦读的侧影上。她正揉着酸胀的太阳穴,准备吹熄那盏油尽灯枯的油灯。
“吱呀——”
灶房里,灶膛的火早熄了,只剩冰冷的灰烬。一盏煤油灯搁在擦得锃亮的锅台边沿,灯芯捻得细长,火苗跳跃着,在墙壁上投下李凤兰佝偻而巨大的、不停晃动的影子。影子旁边,堆着一小堆色彩各异的布匹,在昏黄的光线下,散发着一种与这简陋灶房格格不入的、近乎奢侈的柔和光泽。
李凤兰枯瘦的身子陷在一张矮脚板凳里,脊背弯得像张拉满的弓。深陷的眼窝在灯影下显得更深,浑浊的老眼却亮得惊人,像两点燃着的炭火,死死盯着膝上那块正被她手指牵引的布料。那是一块从未见过的、细腻柔软得如同初雪般的棉布,在油灯下泛着温润的、象牙色的光晕——那是“系统”悄无声息给予的奖励,是她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秘密珍宝。此刻,这珍宝被她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
她的动作缓慢、专注,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郑重。枯黑的手指,指关节粗大变形,布满老茧和细小的裂口,此刻却异常灵活地捏着一根细小的银针。针尖在灯苗上飞快地燎过,带起一丝微不可察的青烟。穿针引线时,她凑得极近,鼻尖几乎要碰到灯罩,浑浊的眼珠努力聚焦,眉头因用力而紧锁,嘴唇也下意识地抿成一条锋利的线。那线,是家里顶好的棉线,韧而光滑,是她攒了许久、一直舍不得用的。
“嗤……嗤……”
细密的针脚,如同春蚕啃食桑叶,在寂静的夜里发出单调而执拗的轻响。针尖穿透那柔滑的细棉布,又精准地从另一面钻出,留下一个几乎看不见的针眼。李凤兰的手指牵引着棉线,动作稳定得不像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每一针落下,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她不是在缝一件衣服,是在将几十年的风霜、沉默的期盼、还有此刻汹涌却无处言说的骄傲与不舍,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缝进去。
膝盖上,那件衣服的雏形渐渐显露。是件样式简单却裁剪得体的夹袄,斜襟,盘扣。李凤兰用攒了不知多少年的布票,扯了一块靛青色的厚实棉布做里子,外面就覆着这块象牙白的细棉布。靛青的沉厚衬着象牙白的温润,朴素中透着一股难得的雅致。她缝得极慢,针脚细密匀称,像精心排列的算盘珠子。偶尔,她会停下来,用枯瘦的手指细细摩挲那光滑的布面,感受着那从未有过的细腻触感,深陷的眼窝里,便漾开一丝极其微弱的、满足的涟漪。
缝完最后一针衣襟,她小心翼翼地咬断线头,将那件半成的夹袄捧在手里,对着灯光,细细端详。昏黄的光线下,布料的纹理清晰可见,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出痕迹。她枯瘦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嘴角那刀刻般的法令纹,似乎极其轻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放下夹袄,她又拿起另一块布。这是一块深蓝色的、厚实耐磨的斜纹布,是她早年攒下的,一直压在箱底,准备给大柱做件像样褂子的。此刻,她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铺在膝盖上。这次的动作快了许多,带着一种熟稔的利落。剪刀“咔嚓咔嚓”地裁开布匹,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她要缝的是一床被褥。被面用的是那块深蓝斜纹布,被里则是另一块洗得发白、却依旧厚实柔软的旧粗布——那是她自己的旧被里,拆洗得干干净净。
飞针走线,动作如风。被褥的缝制不像衣服那般精细,但李凤兰依旧一丝不苟。针脚虽然大了些,却更加结实有力,带着一种庄稼人特有的、朴拙的韧劲。她低着头,脖颈弯成一个极其吃力的弧度,枯瘦的脊梁像一张绷紧的弓弦。油灯的火苗跳跃着,将她的影子放大在土墙上,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沉默的巨人。
夜,在“嗤嗤”的走线声中,一分一秒地流逝。油灯里的油,添了一次,又添了一次。灯芯燃烧的噼啪声,成了这寂静长夜里唯一的伴奏。李凤兰的眼皮越来越沉,像坠了铅块。深陷的眼窝里,那点炭火般的光亮也黯淡了许多,被浓重的疲惫覆盖。她用力眨了眨眼,抬手用粗糙的手背狠狠蹭了蹭酸涩的眼角,又继续埋下头去。手指被针扎了一下,沁出一颗细小的血珠,她看也没看,只在旧围裙上蹭了蹭,便又捏紧了针。
不知过了多久,窗纸上那点灰白的光晕,终于艰难地驱散了浓墨般的黑暗,透进一丝微弱的、清冷的亮色。天,快亮了。
李凤兰终于缝完了最后一针。她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那口气仿佛耗尽了她全身的力气。她佝偻着背,极其缓慢地站起身,枯瘦的身子晃了晃,险些栽倒,连忙扶住了冰冷的锅台。膝盖和腰背传来一阵阵钻心的酸痛,让她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她走到水缸边,舀起半瓢冰冷的井水,胡乱抹了把脸。刺骨的寒意让她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她走回灶台边,小心翼翼地将那件缝好的象牙白夹袄和那床厚实的新被褥叠放整齐。叠被褥时,她的手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她转身,颤巍巍地走到墙角那个上了锁的旧木箱前,摸出钥匙,打开。在箱底摸索了一阵,掏出一块巴掌大小、洗得发白、却依旧能看出原本鲜红底色的布片——那是县里送来的“育才光荣”木匾上包裹的红绸,被她偷偷剪下了一小块。
她拿着那块红布片,回到灶台边,拿起针线,在那床深蓝色被褥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极其细密地缝上了一个小小的、方方正正的“福”字。鲜红的“福”字,落在深蓝的布面上,像一颗跳动的心。
做完这一切,她将叠好的新衣新被褥抱在怀里,枯瘦的手指一遍遍抚过那光滑细腻的布面,深陷的眼窝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骄傲,有不舍,有欣慰,也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空落。她抱着这摞衣物,像抱着一个沉甸甸的希望,一步一挪地,朝着后院那间亮着微弱灯光的小仓房走去。
晨光熹微,清冷的光线艰难地穿透窗纸,落在王小菊伏案苦读的侧影上。她正揉着酸胀的太阳穴,准备吹熄那盏油尽灯枯的油灯。
“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