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兵法考核(上)-《狙击枪开始:核武助女帝称霸万界》

  “规则如下,考核兵法笔试,由本郡主与王府首席客卿白先生共同评判!”

  “请诸位按报名序号,于前方桌案前就坐!限时一炷香,回答卷上所书兵法问题!”

  随着她的话音,早已准备好的侍卫迅速在演武场中央摆开一排十二张桌案,铺上笔墨纸砚。

  每个桌案上方,都悬挂着一个小小的木牌,写着报名者的名字和序号。

  周芮的位置,赫然在最后一位,编号十二。

  看着眼前这排开在露天演武场上的“考桌”,周芮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抽动了一下,这场景……还真是充满了奇特的即视感,仿佛来到了蓝星之上的露天考场……

  他迈步走向属于自己的第十二号桌案,步履从容,殷殃则沉默地退至场边。

  赵元朗等人也纷纷落座。

  侍卫点燃了一支手臂粗细的线香,青烟袅袅升起。

  林青黛一挥手:“分配卷宗,开始!”

  数名文吏捧着密封的卷宗,迅速分发到每个桌案上。

  兵法考核,正式开始。

  卷宗分发完毕,演武场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的轻咳。

  林青黛与白云溪端坐高台,目光扫视着下方奋笔疾书的众人,尤其是那最后一位,周尘。

  周芮展开卷宗,映入眼帘的题目赫然是:论以寡击众,如何以淮南现有五万疲敝之师,于“下马涧”地利,正面击溃中陵王十万精锐铁骑?

  下马涧,乃淮南通往王城门户的一道险峻峡谷,两侧山崖陡峭,涧底道路狭窄,是着名的易守难攻之地,但也意味着一旦被突破,后方将无险可守。

  看到这卷宗题目,周芮并未像其他人那样,一上来就大谈如何加固工事、层层设防、死守隘口,或者寄希望于诱敌深入、断粮道等耗时耗力且变数极大的传统战法。

  他提笔蘸墨,铁画银钩般在卷首写下了他的战术核心名称:纵深弹性防御与多维度火力绞杀战术。

  他的思路清晰而大胆,完全跳出了这个时代兵法的固守规则。

  弹性防御与常规的死守战术不同,他主张放弃在下马涧入口处构筑坚固但易被集中力量突破的硬壳防线,而是将主力军梯次后置,在涧内纵深区域构筑多层、相互支援的环形防御支撑点。

  这些支撑点并非传统营寨,而是利用地形构筑的隐蔽火力巢穴和预设伏击区。

  首先,仅部署五千精锐轻步兵,装备强弩、火油罐、绊索、陷坑于涧口及两侧山崖,他们的任务不是硬拼,而是利用陷阱、冷箭、袭扰、小股反击等手段,最大化迟滞、疲惫、敌先锋部队,打了就跑,绝不恋战。

  当敌军主力被引入涧内狭窄地带,因地形而拉长队形、首尾难顾时,隐藏于两侧山崖和后方纵深支撑点的主力弓弩手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弓弩并非盲目齐射,而是根据敌军推进节奏,进行梯次、精准的区域覆盖射击,将敌军分割、压缩在有限的杀伤区域内。

  同时,预设的火油将在关键时刻点燃,制造混乱和二次杀伤。

  在敌军陷入混乱、伤亡惨重之时,士气必然低落,一直养精蓄锐、藏于最后方支撑点后的一万五千重装骑兵,将如同雷霆般中央突破式的决定性冲锋。

  目标不是击溃,而是彻底撕裂、分割,从而歼灭已经被熬得疲惫不堪的敌核心主力。

  同时,周芮强调,必须要设立山顶了望哨和传令兵体系,确保对整个战场态势的实时掌控。

  指挥权高度集中,强调各部队必须严格遵循预定时间节点和信号行动,形成整体合力。

  周芮的卷宗不仅思路新颖,而且细节详实,对部队配置、行动步骤、地形利用、火力协同、时机把握都做了清晰阐述,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其实,这对于周芮来说,乃是最繁琐的战法,但是没办法,如果他说利用现代火箭炮直接灭了中陵大军,林青黛和白云溪根本就看不懂……

  周芮只能用他们能看懂的传统战争的战术,这也是无奈之举。

  一炷香将尽,众人陆续搁笔。

  赵元朗胸有成竹地交上卷宗,内容无非是依托险要地形如何死守,中规中矩。

  雷震则写得更简单粗暴,集中高手于涧口,先挫敌锋,再率铁骑反冲。

  吴琼的卷宗则透着一股阴狠,建议用毒、诱敌入涧后断其归路再火攻。

  周芮是最后一个交上卷宗的,神情依旧平淡。

  卷宗收齐,林青黛宣布休息,与白云溪转入临时设于高台后方的静室批阅。

  场中,赵元朗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自己的妙计。

  “那下马涧,只需在入口处布下铁壁阵,再辅以强弩攒射,任他十万铁骑也难越雷池一步!待其损兵折将,我率淮南铁骑一个反冲锋,必叫中陵骑兵片甲不留!”

  赵元朗声音洪亮,有意无意地瞥向独自站在场边的周芮,充满挑衅。

  “赵公子此计稳妥,深得守城战法精髓!”一位老将捋须附和。

  雷震抱着双臂,瓮声道:“要我说,何必那么麻烦?带一队死士守在涧口,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杀到他们胆寒,自然退去!”

  吴琼则阴恻恻地笑了笑,并未多言。

  周芮对他们的议论充耳不闻,目光平静地望着远处湖边的芦苇丛,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

  静室内。

  林青黛与白云溪相对而坐,案上堆着十二份卷宗。

  白云溪负责初评,林青黛复核。

  前几份,正如白云溪所料,大多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