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来得快,去得更快。
如同蝗虫过境,风卷残云。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刚才还琳琅满目的宴席,只剩下满地狼藉。
破碎的瓷片、泼洒的汤汁菜叶、东倒西歪的桌椅、几片孤零零的红绸碎片……
空气里弥漫着酒气、肉香、汗味和一丝丝……尴尬。
何明风终于从石化状态解除。
他低头看看手里那半截可怜巴巴的红绸,再闻闻袖子上不小心蹭到的一点鹿肉羹的余香。
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涌上心头。
他这堂堂新科解元,鹿鸣宴的主角,在开席后的第一分钟,就被现实无情地抢成了个光杆司令!
连口热乎肉汤都没喝上!
这跟他想象中的衣冠楚楚、谈笑风生、接受众人艳羡的剧本,差距也太大了点吧?
何明风环顾四周,看到同样一脸懵圈、或护着空碗、或躲到角落的同科举子们。
最后嘴角抽动了一下,最终没忍住,噗嗤一声,带着点无奈和自嘲,笑了出来。
这鹿鸣宴的压轴大戏,还真是……令人终身难忘啊!
何明风小心翼翼地,带着一种莫名的珍惜感,把那半截红绸收进了袖子里。
嗯,好歹也是个纪念品……
等这些都结束了,坐在何明风身旁的亚魁周子安才赶紧掏出帕子擦擦额头上的汗。
苦笑道:“真没成想到,鹿鸣宴竟然是这样的。”
听到周子安的话,其他举子连连点头,都是一副受到惊吓的模样。
他们本以为今日是来出彩的,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这样。
“各位,”周子安立刻想到了一个主意:“今日咱们也没吃好,更没怎么聊天。”
“这席面……”
周子安看了一眼惨不忍睹,不忍直视的席面,忍不住叹了口气:“已经不能吃了,不如明日我来作东。”
“咱们再办一个同年会小聚一下。”
周子安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附和道:“好啊,正好让咱们有个机会,聊天互相认识一下。”
“那就这么定了,明日中午醉仙楼,在下恭迎各位的到来。”
众人纷纷答应,然后赶紧带着还能带走的东西,匆匆回家了。
何明风也就回到了新家中。
郑榭一看何明风回来了,立刻饶有兴致地问:“明风,这鹿鸣宴如何?”
何明风瞥了一眼在旁边还在啃着鸡腿的郑彦,忍不住道:“郑二哥,这宴会上的食物滋味如何,只怕不能问我。”
“还得去问郑彦。”
“啥?”
郑榭闻言有些惊讶,立刻转头看向郑彦。
郑彦挥挥自己油乎乎的胖手,煞有介事道:“这鸡腿没卤好,滋味有些不足。”
“??小三,你这是……?”
郑榭盯着郑彦手中的鸡腿,又想到何明风刚刚的话,一个难以置信的念头从心中升起。
“你这,你这鸡腿难不成是从鹿鸣宴上拿来的?!”
“是啊。”
郑彦眨巴眨巴眼睛,立刻开始大讲特讲刚刚发生的事情。
听到自己弟弟竟然跟着人去抢宴了,而且抢的是新科举子的鹿鸣宴!
“妈呀……”
郑榭差点一个腿软就摔在地上。
“小三,你胆子怎么这么大?!”
郑榭指着郑彦,说不出话来。
“以后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你莫要参与!”
郑榭为人谨慎,生怕会出什么事。
郑彦才不在乎他哥说啥,啃完鸡腿,擦擦手。
立刻铺纸研墨,饶有兴致道:“下一期《玉撰录》的题材有了!”
“抢宴的食物味道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郑榭:“……”
好嘛,合着刚刚他说的话,小三这熊孩子是一句话也没听进去啊!
……
第二日中午,何明风按照约定来到了京城的醉仙楼。
雅间内,已经有不少人到了。
很快,等菜上齐了,人也差不多都到齐了。
这次可没有鹿鸣宴抢宴的狼狈了,几十位新科举子济济一堂,气氛融洽极了。
众人互相拱手道贺,何明风作为解元,自然成为焦点之一。
不少真心钦佩的举子前来敬酒交谈。
酒过三巡,话题转向乡试文章。
京畿乡试的第三名是吏部侍郎家的公子,名叫张世昌。
年纪比何明风略大一岁。
他本来以为自己会是前三名最年轻的人,不料何明风半路杀出来。
不但年纪更小,竟然还一举夺魁!
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张世昌给一个名叫李崇义的举子使了个眼色。
李崇义立刻会意,他端着酒杯,踱到何明风桌前,先是赞扬:“何解元少年英才,一举夺魁,真是羡煞我等同年啊!”
李崇义声音不大,却足以让附近几桌都听见。
他话锋一转,故作关切地问:“只是……听闻何解元出身寒微,家乡僻远,想必进京赶考,一路颇为艰辛吧?”
“盘缠筹措不易,更遑论延请名师、遍览群书了。”
“解元能有今日成就,这份毅力,实在令我等锦衣玉食之辈汗颜!”
“不知解元平日是如何治学的?可有……什么特别的诀窍,能在这卧虎藏龙的京畿之地,力压群雄?”
李崇义的语气刻意强调了“出身寒微”、“家乡僻远”、“盘缠不易”、“力压群雄”等。
表面是钦佩,实则是质疑。
你一个资源匮乏的寒门子弟,凭什么能压过京畿众多家学渊源、名师教导的才子?
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目光聚焦在何明风身上。
张世昌低头抿酒,掩饰着嘴角的得意。
何明风神色平静,并未因这人身攻击而失态。
他缓缓起身,目光坦然地迎向李崇义,也扫过周围关注的人群,声音清朗而沉稳:
“李兄过誉了。明风确出身寒门,家父早逝,寡母持家,进京赶考之路,确如李兄所言,颇多不易。”
他坦然承认事实,毫无自卑之色,反而更显磊落。
“至于治学之道,明风不敢言有何诀窍,唯‘勤’与‘思’二字而已。”
何明风话锋一转,语气坚定,“家母常言:‘家贫无妨,志不可贫。’无钱延请名师,便以圣贤典籍为师。”
“无暇遍览群书,便择其精要,反复研读,务求通透。”
“无资购置珍本,便向同窗借阅,手录誊抄,亦不敢懈怠分毫。”
“更何况在下颇为幸运,自镇上到京城国子监,一路都遇到了良师益友。”
如同蝗虫过境,风卷残云。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刚才还琳琅满目的宴席,只剩下满地狼藉。
破碎的瓷片、泼洒的汤汁菜叶、东倒西歪的桌椅、几片孤零零的红绸碎片……
空气里弥漫着酒气、肉香、汗味和一丝丝……尴尬。
何明风终于从石化状态解除。
他低头看看手里那半截可怜巴巴的红绸,再闻闻袖子上不小心蹭到的一点鹿肉羹的余香。
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涌上心头。
他这堂堂新科解元,鹿鸣宴的主角,在开席后的第一分钟,就被现实无情地抢成了个光杆司令!
连口热乎肉汤都没喝上!
这跟他想象中的衣冠楚楚、谈笑风生、接受众人艳羡的剧本,差距也太大了点吧?
何明风环顾四周,看到同样一脸懵圈、或护着空碗、或躲到角落的同科举子们。
最后嘴角抽动了一下,最终没忍住,噗嗤一声,带着点无奈和自嘲,笑了出来。
这鹿鸣宴的压轴大戏,还真是……令人终身难忘啊!
何明风小心翼翼地,带着一种莫名的珍惜感,把那半截红绸收进了袖子里。
嗯,好歹也是个纪念品……
等这些都结束了,坐在何明风身旁的亚魁周子安才赶紧掏出帕子擦擦额头上的汗。
苦笑道:“真没成想到,鹿鸣宴竟然是这样的。”
听到周子安的话,其他举子连连点头,都是一副受到惊吓的模样。
他们本以为今日是来出彩的,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这样。
“各位,”周子安立刻想到了一个主意:“今日咱们也没吃好,更没怎么聊天。”
“这席面……”
周子安看了一眼惨不忍睹,不忍直视的席面,忍不住叹了口气:“已经不能吃了,不如明日我来作东。”
“咱们再办一个同年会小聚一下。”
周子安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附和道:“好啊,正好让咱们有个机会,聊天互相认识一下。”
“那就这么定了,明日中午醉仙楼,在下恭迎各位的到来。”
众人纷纷答应,然后赶紧带着还能带走的东西,匆匆回家了。
何明风也就回到了新家中。
郑榭一看何明风回来了,立刻饶有兴致地问:“明风,这鹿鸣宴如何?”
何明风瞥了一眼在旁边还在啃着鸡腿的郑彦,忍不住道:“郑二哥,这宴会上的食物滋味如何,只怕不能问我。”
“还得去问郑彦。”
“啥?”
郑榭闻言有些惊讶,立刻转头看向郑彦。
郑彦挥挥自己油乎乎的胖手,煞有介事道:“这鸡腿没卤好,滋味有些不足。”
“??小三,你这是……?”
郑榭盯着郑彦手中的鸡腿,又想到何明风刚刚的话,一个难以置信的念头从心中升起。
“你这,你这鸡腿难不成是从鹿鸣宴上拿来的?!”
“是啊。”
郑彦眨巴眨巴眼睛,立刻开始大讲特讲刚刚发生的事情。
听到自己弟弟竟然跟着人去抢宴了,而且抢的是新科举子的鹿鸣宴!
“妈呀……”
郑榭差点一个腿软就摔在地上。
“小三,你胆子怎么这么大?!”
郑榭指着郑彦,说不出话来。
“以后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你莫要参与!”
郑榭为人谨慎,生怕会出什么事。
郑彦才不在乎他哥说啥,啃完鸡腿,擦擦手。
立刻铺纸研墨,饶有兴致道:“下一期《玉撰录》的题材有了!”
“抢宴的食物味道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郑榭:“……”
好嘛,合着刚刚他说的话,小三这熊孩子是一句话也没听进去啊!
……
第二日中午,何明风按照约定来到了京城的醉仙楼。
雅间内,已经有不少人到了。
很快,等菜上齐了,人也差不多都到齐了。
这次可没有鹿鸣宴抢宴的狼狈了,几十位新科举子济济一堂,气氛融洽极了。
众人互相拱手道贺,何明风作为解元,自然成为焦点之一。
不少真心钦佩的举子前来敬酒交谈。
酒过三巡,话题转向乡试文章。
京畿乡试的第三名是吏部侍郎家的公子,名叫张世昌。
年纪比何明风略大一岁。
他本来以为自己会是前三名最年轻的人,不料何明风半路杀出来。
不但年纪更小,竟然还一举夺魁!
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张世昌给一个名叫李崇义的举子使了个眼色。
李崇义立刻会意,他端着酒杯,踱到何明风桌前,先是赞扬:“何解元少年英才,一举夺魁,真是羡煞我等同年啊!”
李崇义声音不大,却足以让附近几桌都听见。
他话锋一转,故作关切地问:“只是……听闻何解元出身寒微,家乡僻远,想必进京赶考,一路颇为艰辛吧?”
“盘缠筹措不易,更遑论延请名师、遍览群书了。”
“解元能有今日成就,这份毅力,实在令我等锦衣玉食之辈汗颜!”
“不知解元平日是如何治学的?可有……什么特别的诀窍,能在这卧虎藏龙的京畿之地,力压群雄?”
李崇义的语气刻意强调了“出身寒微”、“家乡僻远”、“盘缠不易”、“力压群雄”等。
表面是钦佩,实则是质疑。
你一个资源匮乏的寒门子弟,凭什么能压过京畿众多家学渊源、名师教导的才子?
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目光聚焦在何明风身上。
张世昌低头抿酒,掩饰着嘴角的得意。
何明风神色平静,并未因这人身攻击而失态。
他缓缓起身,目光坦然地迎向李崇义,也扫过周围关注的人群,声音清朗而沉稳:
“李兄过誉了。明风确出身寒门,家父早逝,寡母持家,进京赶考之路,确如李兄所言,颇多不易。”
他坦然承认事实,毫无自卑之色,反而更显磊落。
“至于治学之道,明风不敢言有何诀窍,唯‘勤’与‘思’二字而已。”
何明风话锋一转,语气坚定,“家母常言:‘家贫无妨,志不可贫。’无钱延请名师,便以圣贤典籍为师。”
“无暇遍览群书,便择其精要,反复研读,务求通透。”
“无资购置珍本,便向同窗借阅,手录誊抄,亦不敢懈怠分毫。”
“更何况在下颇为幸运,自镇上到京城国子监,一路都遇到了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