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郎一听“京城”,眼睛一亮,立刻热情地自我介绍。
“巧了,我们也要去京城!”
“我叫何明溪,石塘村老何家的,排行老三,你们叫我何三郎就行!”
何三郎大大咧咧道。
“石塘村?何家?”
袁华闻言,立刻和李墨对视了一眼,两人脸上都露出惊讶之色。
袁华抢着问道:“何三郎?那你可认识一位名叫何明风的?”
何三郎一听,乐了,一拍大腿:“何明风?那是我家小五啊!我亲堂弟,!你们认识他?”
李墨和袁华顿时笑了起来,态度立刻亲热了许多。
李墨道:“何止认识!我们与明风兄乃是县学同窗,相交莫逆。”
袁华也跟着点头,介绍了自己和李墨的姓名、身份。
然后笑着说道:“明风之前因为贡生身份已经去京城了,这次我和李兄便相约一同进京赴试的!”
“明风去京城之前还跟我们说过在京城见呢。”
“哎呀!原来是自家人!”
何三郎大喜过望,连忙拉过一直安静站在旁边的何锦花,介绍道:“锦花妹妹,快来认识一下。”
“这两位是小五在县学的同窗,这位公子姓李,名叫李墨。”
“这位姓袁,名叫袁华。”
说着,何三郎热情地介绍何锦花:“这位姑娘就是我五弟的亲姐姐,这回我和她一起去京城找小五!”
何锦花被突然拉到陌生人面前,有些羞涩,但还是依着礼数,微微屈膝行了一礼,轻声道:“李公子,袁公子。”
李墨和袁华连忙还礼。
李墨有些好奇:“怎么何姑娘也要一同上京?可是有什么事儿?”
袁华的目光落在何锦花身上,不禁多看了两眼。
只见这姑娘穿着简单的粗布衣裙,未施粉黛,容颜清秀。
却带着一股不同于寻常村姑的沉静气质。
眉眼间与何明风确有几分相似。
但他心中随即升起一丝疑惑。
明风的姐姐?
一个未婚的姑娘家,不在家中待嫁,为何会由堂兄陪着,千里迢迢赶往京城?
而且看他们行的似乎是商队,并非专程护送,这未免有些奇怪。
石塘村那边,若非有天大的事情,怎会让一个姑娘家如此奔波?
他想起自己幼年时,母亲为了躲避他那亲生父亲,也曾带着他仓皇离家,远走他乡投奔亲戚。
那种被迫离开故土,前途未卜的惶惑与艰难,他至今记忆犹新。
难道……何姑娘她……也是遇到了什么难以启齿的麻烦,不得已才背井离乡?
是家中变故?还是……如他母亲当年一般,是为了躲避什么?
这个念头一起,袁华看向何锦花的眼神里,便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同情。
他见何三郎在一旁抓耳挠腮,似乎不知该如何解释何锦花上京的缘由,。
而何锦花本人也只是低下头,含糊地搪塞了一句:“……家中有些事,去京城投奔弟弟。”
这下就更加印证了袁华的猜测。
他心下了然,给了李墨一个眼神,让李墨不要再追问了。
李墨立刻意会,笑着转移了话题。
“刚刚听商队的人说,这家客栈虽说看着小,但是驴肉做的却是不错。”
“不如咱们四个人一起去买些来尝尝?”
“好啊!”
何三郎立刻高兴地应下了。
于是四个人便都走进客栈,准备买些东西垫垫肚子。
在小镇休息了一日,第二日商队又重新出发了。
没想到没走出去多久,天空就开始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不一会儿雨就越下越大。
商队就打算暂时停在官道旁一处茶棚避雨。
何锦花坐在棚边,看着棚檐滴落的雨水串成珠帘,微微有些出神。
袁华见状,默默地从自己的书箱里取出一把油纸伞。
他走到何锦花身边,并没有将伞直接递给她,而是温和地开口:“何姑娘,这春雨虽不大,但淋久了也易受寒。”
“我看你的包袱似乎不大,这把伞你先拿着用吧。”
何锦花有些惊讶地抬头,对上袁华关切的眼神,连忙摆手:“不,不用了,袁公子,这怎么好意思……”
“举手之劳而已,”袁华微微一笑,将伞轻轻放在她手边的凳子上:“旅途艰辛,相互照应是应该的。”
“何况你还是明风的姐姐。”
为了避免何锦花的尴尬,袁华刻意将理由归结于同窗之谊。
雨稍小后,队伍继续前行。
何锦花撑着那把伞,鼻尖似乎能闻到伞面上淡淡的桐油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书墨香。
在送伞之后,何锦花也和袁华熟络起来。
何三郎更是嚷嚷着两个人在车里无聊,不如四个人在一起热闹。
干脆四个人凑一车坐薅了。
何锦花连忙打断了何三郎的话:“三哥,两位公子是进京赶考的,还要温书呢!”
“我们还是不要打扰的好。”
何三郎闻言顿时一拍脑袋。
对哦!
人家是去干正事儿的,他怎么就给忘记了!
谁知道李墨和袁华反而都异口同声地答应了何三郎的这个要求。
李墨解释道:“……一路颠簸,看书也看不进去,我和袁华也是闷得很。”
“不如咱们四个一同说说话,互相解个闷。”
“那可太好了,锦花,既然两位公子都这么说了,不耽误他们,那咱们就一起吧!”
“人多万一有什么事儿也好有个照应。”
何锦花犹豫了一下,想到现在大部分路都是在荒郊野外。
她一个女子,就跟何三郎在一起,确实不如四个人在一处安全。
于是便也同意了。
白天,四个人便同乘一辆马车,一路上枯燥的旅途也变得热闹起来。
袁华在车上收拾书箱,何锦花抬头便看到了袁华手中的书。
她忍不住小声惊呼道:“这是……《山海经》?”
袁华闻言一愣,没想到明风的这个姐姐还认字啊。
于是袁华开口问道:“何姑娘也喜欢看书?”
何锦花脸上微赧:“我认识几个字,不过书……没怎么看过。”
袁华笑了笑,直接把手上这本图文并茂的《山海经》递给她。
“若是路上无聊,可以看看这个。”
“上面有许多有趣的图画,讲述各地的奇异风光和物产,或许能解解闷。”
何锦花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
翻看那些光怪陆离的异兽和远方风物的插图,她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仿佛透过书页,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神奇的世界。
一路上,何锦花偶尔会指着某个不认识的图或字,小声询问袁华。
袁华总是耐心地解答,语气平和,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他会告诉何锦花那是何种异兽,有何传说,出自何处。
有时还会引申几句相关的诗词典故,但都说得浅显易懂。
何锦花听得入神,她发现,原来书本并不都是枯燥的之乎者也,也可以如此有趣。
袁公子懂的真是多啊,和他说话,仿佛自己也跟着去了那些遥远的地方一样呢。
“巧了,我们也要去京城!”
“我叫何明溪,石塘村老何家的,排行老三,你们叫我何三郎就行!”
何三郎大大咧咧道。
“石塘村?何家?”
袁华闻言,立刻和李墨对视了一眼,两人脸上都露出惊讶之色。
袁华抢着问道:“何三郎?那你可认识一位名叫何明风的?”
何三郎一听,乐了,一拍大腿:“何明风?那是我家小五啊!我亲堂弟,!你们认识他?”
李墨和袁华顿时笑了起来,态度立刻亲热了许多。
李墨道:“何止认识!我们与明风兄乃是县学同窗,相交莫逆。”
袁华也跟着点头,介绍了自己和李墨的姓名、身份。
然后笑着说道:“明风之前因为贡生身份已经去京城了,这次我和李兄便相约一同进京赴试的!”
“明风去京城之前还跟我们说过在京城见呢。”
“哎呀!原来是自家人!”
何三郎大喜过望,连忙拉过一直安静站在旁边的何锦花,介绍道:“锦花妹妹,快来认识一下。”
“这两位是小五在县学的同窗,这位公子姓李,名叫李墨。”
“这位姓袁,名叫袁华。”
说着,何三郎热情地介绍何锦花:“这位姑娘就是我五弟的亲姐姐,这回我和她一起去京城找小五!”
何锦花被突然拉到陌生人面前,有些羞涩,但还是依着礼数,微微屈膝行了一礼,轻声道:“李公子,袁公子。”
李墨和袁华连忙还礼。
李墨有些好奇:“怎么何姑娘也要一同上京?可是有什么事儿?”
袁华的目光落在何锦花身上,不禁多看了两眼。
只见这姑娘穿着简单的粗布衣裙,未施粉黛,容颜清秀。
却带着一股不同于寻常村姑的沉静气质。
眉眼间与何明风确有几分相似。
但他心中随即升起一丝疑惑。
明风的姐姐?
一个未婚的姑娘家,不在家中待嫁,为何会由堂兄陪着,千里迢迢赶往京城?
而且看他们行的似乎是商队,并非专程护送,这未免有些奇怪。
石塘村那边,若非有天大的事情,怎会让一个姑娘家如此奔波?
他想起自己幼年时,母亲为了躲避他那亲生父亲,也曾带着他仓皇离家,远走他乡投奔亲戚。
那种被迫离开故土,前途未卜的惶惑与艰难,他至今记忆犹新。
难道……何姑娘她……也是遇到了什么难以启齿的麻烦,不得已才背井离乡?
是家中变故?还是……如他母亲当年一般,是为了躲避什么?
这个念头一起,袁华看向何锦花的眼神里,便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同情。
他见何三郎在一旁抓耳挠腮,似乎不知该如何解释何锦花上京的缘由,。
而何锦花本人也只是低下头,含糊地搪塞了一句:“……家中有些事,去京城投奔弟弟。”
这下就更加印证了袁华的猜测。
他心下了然,给了李墨一个眼神,让李墨不要再追问了。
李墨立刻意会,笑着转移了话题。
“刚刚听商队的人说,这家客栈虽说看着小,但是驴肉做的却是不错。”
“不如咱们四个人一起去买些来尝尝?”
“好啊!”
何三郎立刻高兴地应下了。
于是四个人便都走进客栈,准备买些东西垫垫肚子。
在小镇休息了一日,第二日商队又重新出发了。
没想到没走出去多久,天空就开始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不一会儿雨就越下越大。
商队就打算暂时停在官道旁一处茶棚避雨。
何锦花坐在棚边,看着棚檐滴落的雨水串成珠帘,微微有些出神。
袁华见状,默默地从自己的书箱里取出一把油纸伞。
他走到何锦花身边,并没有将伞直接递给她,而是温和地开口:“何姑娘,这春雨虽不大,但淋久了也易受寒。”
“我看你的包袱似乎不大,这把伞你先拿着用吧。”
何锦花有些惊讶地抬头,对上袁华关切的眼神,连忙摆手:“不,不用了,袁公子,这怎么好意思……”
“举手之劳而已,”袁华微微一笑,将伞轻轻放在她手边的凳子上:“旅途艰辛,相互照应是应该的。”
“何况你还是明风的姐姐。”
为了避免何锦花的尴尬,袁华刻意将理由归结于同窗之谊。
雨稍小后,队伍继续前行。
何锦花撑着那把伞,鼻尖似乎能闻到伞面上淡淡的桐油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书墨香。
在送伞之后,何锦花也和袁华熟络起来。
何三郎更是嚷嚷着两个人在车里无聊,不如四个人在一起热闹。
干脆四个人凑一车坐薅了。
何锦花连忙打断了何三郎的话:“三哥,两位公子是进京赶考的,还要温书呢!”
“我们还是不要打扰的好。”
何三郎闻言顿时一拍脑袋。
对哦!
人家是去干正事儿的,他怎么就给忘记了!
谁知道李墨和袁华反而都异口同声地答应了何三郎的这个要求。
李墨解释道:“……一路颠簸,看书也看不进去,我和袁华也是闷得很。”
“不如咱们四个一同说说话,互相解个闷。”
“那可太好了,锦花,既然两位公子都这么说了,不耽误他们,那咱们就一起吧!”
“人多万一有什么事儿也好有个照应。”
何锦花犹豫了一下,想到现在大部分路都是在荒郊野外。
她一个女子,就跟何三郎在一起,确实不如四个人在一处安全。
于是便也同意了。
白天,四个人便同乘一辆马车,一路上枯燥的旅途也变得热闹起来。
袁华在车上收拾书箱,何锦花抬头便看到了袁华手中的书。
她忍不住小声惊呼道:“这是……《山海经》?”
袁华闻言一愣,没想到明风的这个姐姐还认字啊。
于是袁华开口问道:“何姑娘也喜欢看书?”
何锦花脸上微赧:“我认识几个字,不过书……没怎么看过。”
袁华笑了笑,直接把手上这本图文并茂的《山海经》递给她。
“若是路上无聊,可以看看这个。”
“上面有许多有趣的图画,讲述各地的奇异风光和物产,或许能解解闷。”
何锦花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
翻看那些光怪陆离的异兽和远方风物的插图,她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仿佛透过书页,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神奇的世界。
一路上,何锦花偶尔会指着某个不认识的图或字,小声询问袁华。
袁华总是耐心地解答,语气平和,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他会告诉何锦花那是何种异兽,有何传说,出自何处。
有时还会引申几句相关的诗词典故,但都说得浅显易懂。
何锦花听得入神,她发现,原来书本并不都是枯燥的之乎者也,也可以如此有趣。
袁公子懂的真是多啊,和他说话,仿佛自己也跟着去了那些遥远的地方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