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烛影之变1-《锦瑟之我的腹黑王妃》

  大晟天授元年·春长安

  大晟王朝的心脏在悸动。

  自太祖立国至今已百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路被无数马蹄与官靴踏磨得光滑如镜,倒映出飞檐翘角与高耸宫墙交织的轮廓。春日的晨光穿透宫城厚重的朱漆大门,洒在含元殿前宽阔空旷的广场上,却驱不散空气中那股盘踞不散的阴郁湿冷。这份威严之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死寂沉沉压在所有目睹者的心头。

  含元殿丹陛之上,新受尊号“文昭皇帝”的皇甫贤正襟危坐。七载瘴疠之地的流放煎熬,在他原本温润如玉的面庞上刻下风霜深痕,更在这位本该最尊贵的年轻帝王眼中沉淀下挥之不去的倦怠与空洞。他身上庄重的玄色十二章纹冕服以金线密密织就龙章云气,华贵异常,却似一副过于沉重的枷锁。

  他的目光微微偏移,落在身后那道横亘在御座与殿廷之间的明黄色垂帘上。帘幕丝质厚重,用银线绣满凤凰盘绕百花的图样,边缘缀着饱满的东珠,在昏暗的光线下亦幽幽生辉。帘后模糊的身影岿然不动,如一座镇压着整个金銮宝殿的雄浑山峦。每一个字,每一条呈禀,每一个大臣垂首躬身的动作,都必须朝着这明黄色的帘幕,向着那帘后隐在珠光宝气之中、无形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意志。

  明太后的目光穿透眼前模糊摇曳的珠帘光影,落在儿子笔直却僵硬如木雕的背影上。那背影承载着她亲手给予的七年流放风霜,也承载着她此刻强行赋予的无上荣光。她的嘴角纹丝不动,下颏习惯性微微抬起,带着一股睥睨众生、理所当然的冷硬。这身华贵的朝服凤冠,于她不过是一副行使权力时再熟悉不过的甲胄。七年,足以让一个被放逐边疆的亲王,在世人眼中变成一缕模糊幽魂。七年,也足以让她用无孔不入的铁腕,将朝堂渗透成她的棋盘。此刻将他从流放地召回长安,冠以帝冕,不过是因为时机成熟——一个没有母族根基、根基尽毁、只能在深宫与太后垂帘的阴影下苟延残喘的傀儡皇帝,正是她统御这煌煌大晟国最完美、最安全的符号。

  她微微侧首,旁边侍立的司礼监大太监崔禄,那双早已练就察言观色本领的眼睛立刻捕捉到这细微指令。他向前挪动半步,身子前倾,尖细又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在过于寂静的大殿里响起,打破窒息般的沉默。

  “陛下初登大宝,太后慈心眷顾,体恤朝臣辛劳,今日朝议至此。有事明晨具折奏报御前。百官跪——”

  “臣等告退——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的声音如沉雷滚过金砖铺就的地面,带着整齐划一的谨慎与敬畏。朝臣们匍匐在地,深青、朱红、淡紫的朝服汇成一片流动的色彩,依序倒退着从高大的殿门涌出,步履急促又轻悄,仿佛逃离这片令人心悸的威压。

  皇甫贤坐在御座上,眼睫微微下垂,盖住了眸底掠过的一丝极难捕捉的、近乎枯槁的疲惫。那“万岁”的声浪只徒然冲撞着他空空荡荡的四肢百骸。他感受不到丝毫掌控天地的权势与血脉贲张的生机,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寒冷。那是一种置身于暖阳曝晒下的雪人,外表被镀上耀眼金边,内里却在无可挽回地融化的冰寒。他放在宽袖下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光滑的衣袖,动作细微到除了他自己,无人能察觉其中挣扎的僵硬。他只是垂帘前一道不得不存在的、沉默的布景,一个被高悬在九重天穹之上、用来祭祀人间至权却注定孤独飘零的符号。

  大朝散去,御前侍立的小太监们如同无声的影子,垂首屏息地挪步上前,准备无声地簇拥这位新帝返回内宫深苑。这内宫深处,也并非他的“内苑”。

  “陛下。”崔禄不知何时已悄然无声地从帘后绕出,脸上挂着谦卑得恰到好处的笑容,像一张精心绘制的、毫无破绽的面具。他的声音是恭敬的,姿态是卑微的,但身体巧妙向前半步的动作,却隐隐阻住了皇甫贤起身离座的路径。“太后娘娘请陛下稍移步内殿,有数件紧要国事需陛下御览用印。”崔禄微微躬身,做出引路的姿态,目光却没有全然落在皇帝脸上,而是谦卑地半垂着,“都是些军务急报,事关北境,片刻耽搁不得。太傅李公和兵部张尚书已在庆春殿东暖阁候着了。”

  文昭帝皇甫贤的动作停在将要起身的那一瞬。殿内残存的血色朝阳光线,被高悬的窗棱分割,冰冷的淡金色条格斜斜印在他微微抬起的袖角,映得那玄色龙袍的衣袖边缘泛起一层无机的、薄脆的光晕,如同秋末枯萎时最后的色彩挣扎。他搭在龙椅扶手上的指节,在那一霎几乎难以察觉地绷紧了,指骨处的皮肤因此透出青白色的冷光。然而仅仅是一瞬,那紧绷便如潮水退去般松落下来,快得让人疑是错觉。所有挣扎的迹象迅速消隐无踪,只剩下一种近乎凝固的顺从。他缓缓地收回手,置于膝上,下颌线绷得有些僵硬,却没有转向崔禄的方向,目光如同散焦的烛火,空空地落在丹陛前方三尺处光滑冰冷的地砖上。

  “……知道了。”两个字,轻如叹息,吐得有些艰难,却又似乎耗尽了全身力气。再无后话。无需多言。御览用印?这四个字本身便如针一般刺入耳中。他不过是一方被精心养护、时刻待用的玺印罢了,需要时取出,用完便锁回那金碧辉煌的沉重箱子。至于玺印本身是否愿意承受这印泥与纸页的按压,是否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磨损掉原本锐利的棱角,没有人会在意。

  他沉默地在侍从们无声拱卫下起身,玄色十二章纹袍服的沉重衣料仿佛无数锁链拖曳,发出沙沙的滞涩声响。转身离开御座时,他没有再看一眼那道厚重的垂帘。

  帘幔后面,光影流动。明太后纹丝未动,只在一道珠帘缝隙间瞥见那个被华服包裹却显露出单薄轮廓的背影消没在内殿的深影里。那单薄与那袭厚重的龙袍形成的反差刺目地扎进她的视野。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在凤椅雕琢繁复的扶手上缓慢滑动,指甲涂着鲜艳蔻丹,映着扶手鎏金的部分,像几滴殷红的血珠点在熔化的黄金上。一丝极其复杂的神色在她素来威严沉静的眼底深处飞速掠过——有掌控一切尽在指间的掌控,一丝极淡的厌倦,或许还混杂着一星半点极其罕见的、连自己都不会承认的什么东西,像是某种源于血脉的刺痛——但那抹异样闪动得极快,还未成形便已被一种更为冰冷、更加强硬的、如同北境冻土般的神色覆压、碾碎。她是母仪天下的太后,更是执掌大晟命脉的最高权力者。任何可能动摇这权杖稳定性的东西,无论是外界的风浪,还是内心深处偶尔泛起的一丝涟漪,都必须抹去。她存在的意义,从来就只是为了掌控。至于坐在那明黄垂帘之前的前方御座上的,无论是谁,只需安分守己便是。哪怕他……曾是她亲生的骨肉。

  她的手指最终稳稳地落在扶手上,那份掌控感重新变得坚固牢靠。大殿彻底空旷下来,寂静重新沉降,唯有远处宫门外传来的隐约人声渺茫,更衬得这九重宫阙如同琉璃打造的精美牢笼。

  长乐公主流放归来,喜得封号。她欢喜拜访姑姑乐阳公主,想求这位长安明珠指点一二。可百花宴上她见到姑姑奢靡轻慢的生活,当池皇后问起姑侄相见的细节时,长乐对母后如实相告,却在池皇后眼中窥见一丝转瞬即逝的寒芒。

  暮春的黄昏总是拖得太长,浓稠如同刚刚沥出的琥珀松脂,迟迟疑疑地将整座太极宫覆上一层混沌、暧昧的光晕。晚钟在层层宫阙间穿行,在雕梁画栋间撞出沉郁的回响,一声声钝重而缓慢地砸在人心上。风穿行过玉砌的回廊,竟带着几分陡峭的寒意,无声地卷起一片片枯槁蜷缩的早凋海棠瓣,轻飘飘地,落到长乐公主脚下新磨的青砖地面上,颜色暗沉,碾作尘埃。

  今日是册封大典,长乐被封为“长乐公主”,但那份初闻封号时的滚烫欢喜,此刻也已凉去了大半。她微微侧过脸,目光穿过殿门巨大的金丝楠木框架,望向御座之上的父皇。那身明黄衮服本该像正午烈阳般耀眼,此刻却不知为何,在殿内摇摇欲坠的烛火映衬下,显出一种奇异的松垮感,倒似披了一张陈旧发黄、描金黯淡的纸。母后端坐在父皇身侧略低些的檀木凤椅上,容颜是无可挑剔的端庄持重,云锦翟衣流淌着沉水般的暗光。母后的目光,偶尔落在父皇身上的时候,如同蜻蜓点水般轻飘柔和,然而当她抬眼看那悬于丹陛御座之上的珠帘之时,那目光转瞬便凝成坚冰。

  珠帘之后,便是威震天下的明太后的所在。那影影绰绰的巨大身影只静静伫立,已是整座宣政殿里最沉重、也最刺骨的寒意源头——没有话语,没有动作,甚至看不分明轮廓,却足以让每一个立在阶下的人战战兢兢、缩紧了肩膀。

  大典冗长的仪轨终于磨蹭到了尾声。随着太常寺卿拖长了调子喊出最后一声“礼——毕——”,压抑的殿堂才终于透出一丝活气。文昭帝似乎这才从那身僵硬的龙袍中挣扎出来,他起身,先望向珠帘后的方向,微微躬身:“谢母后恩典。”旋即,带着一身仍未散尽的疲惫,匆匆步下丹陛,向她和母后的方向快步走来。

  “棠儿,”他走到长乐面前,脸上那份刻意维持的威严瞬间融化,眉眼间的皱褶松开了,眼底带着血丝,却盈满了她所熟悉的温软笑意与浓得化不开的歉意愧悔,“封号可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