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火力系统不需要强化-《我为国家献科技》

  接下来的行程,是飞行甲板与舰载机保障系统组。

  这一组所在区域位于码头边一座专属半封闭结构车间,正对着001航母那片硕大的飞行甲板。远远望去,甲板上覆盖着钢铁拼接的鳞片装甲,部分区域已被拆开,露出复杂的阻拦索锚定系统和油污斑驳的维修槽。

  此刻组内工程师们正围在一套“第四代阻拦索缓冲模拟器”前焦头烂额。机械臂多次模拟拦阻失败,缓冲距离偏差严重,一位穿着工程服、眼镜滑落鼻尖的副组长气得一拍腿:

  “我们已经用了最轻型合金索材,可这拉力曲线还是不达标!拦截速率超过235公里每小时就开始甩尾,几乎不能用于新型舰载战斗机——谁能告诉我,这还怎么搞下去?”

  伍思辰听完,走过去轻轻看了一眼模拟器屏幕,嘴角挑起一抹弧度,轻描淡写道:

  “别用金属了,换碳纤维复合索。”

  全场一愣。

  有人皱眉:“碳纤维?那玩意拉力行吗?强度太脆了吧!”

  伍思辰摆摆手,转身在白板上快速画出一个新型结构示意:

  “我说的是高模量t1100级碳纤维阻拦索复合结构,内部采用‘编织-涂层-分段缓冲舱’的复合链节模式。”

  “优点一:重量比同级钢索轻45%,但承拉强度提升30%;

  优点二:阻拦后回弹震动更低,更利于多架次连续降落;

  优点三:配合高频电感回收装置,还能转化部分动能为电力,供航母系统自循环使用。”

  此话一出,研究组成员眼睛亮了,组长更是猛地一拍桌子:“这……这方案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啊!”

  “不用再纠结索锚定臂负载问题了,电感回收还能做电力辅助……这简直是航母阻拦索的终极方案!”

  说完,伍思辰又来到另一侧,用激光笔点了点甲板的排水沟网格图与燃料加注轨道结构。

  “你们飞行甲板的排水不科学,容易积水影响起飞滑行路径。建议加装多点式陀螺防滑涂层+分区梯度排水系统,即使暴雨也不积水。”

  “还有这条加油轨——目前为线性布局,建议优化为‘蜂巢节点式分配’。一来便于调度,二来避免连环爆炸风险。”

  “至于舰载电源维护轨道,也可以引入磁悬浮滑轨系统,避免接触腐蚀和电磁干扰。”

  几名年轻工程师听得如痴如醉,疯狂做笔记,副组长更是小声感慨:

  “这是个啥神人……懂动力,懂雷达,现在还来搞甲板结构?要不要也去设计舰载机算了!”

  伍思辰笑着摆摆手,“别急,舰载机怎么设计我也确实琢磨过一点。”

  现场哗然,笑声一片。

  元逸尘在一旁看着伍思辰把甲板保障组弄得心潮澎湃,心里已暗自决定:等这次001改完,下一艘新航母——你伍思辰必须得是首席顾问。

  接下来,是武器系统国产化替换组。

  这也是001改造计划中最“亮眼”的一个组,毕竟涉及火力布置和战斗力上限。按照惯例,这种项目组往往戒备最严,关键参数严格保密。但当伍思辰在元逸尘带领下步入车间时,所有人都下意识起身,肃然起敬。

  在这座满是电子测试架、导弹壳体、近防炮模拟器的车间里,最核心的两套武器系统正静静地待在中央区域——

  一侧,是大夏自行研发的红旗-10垂发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另一侧,则是有“子弹风暴”之称的1130近防炮系统。

  “红旗-10,全方位旋转垂直发射、单车备弹16发,反应时间不到3秒;1130近防炮,每分钟射速破万,可对多目标覆盖打击。”组长自豪地介绍。

  伍思辰环顾一圈,没有像前几组那样直接开怼,而是点了点头。

  “不错,这组应该是目前整个001上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一组了。”

  工程师们微微一怔,没想到他竟然肯定得这么直接。

  “说实话,火力方面,大夏是吃过亏的。建国早期甚至连高射机枪都缺,哪怕80年代还在用改装卡车装高炮顶着用。这种‘火力恐惧症’,到你们这一代算是彻底翻篇了。”

  伍思辰走到那台灰黑色的1130近防炮模拟器边,阳光透过厂房天窗洒在他指尖。他伸出手,轻轻抚过炮体那道冷冽的金属棱线,仿佛在与一位沉默不语的老兵低声交谈。

  “我记得,这种炮——每分钟射速可达一万发,能在500米内同时命中多个高速目标。”他说着,语气平稳但带着敬意,“尤其是对超音速反舰导弹,有着极其恐怖的终端拦截效率。”

  他转头看向身后围拢的一众技师,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图纸,又落回到那台被油迹与电缆包围的模拟器上,“如果再配上你们那套舰载红旗-10导弹和雷达预警系统……三级拦截链就成了——早期预警、远程干扰、贴脸拍击,堪称大夏版‘改良宙斯盾’。”

  一旁的年轻技师王瑞一脸涨红,终于忍不住开口:“伍总,那……您觉得我们这套系统,跟鹰酱的‘拉姆’和‘密集阵’相比,哪个更强?”

  其他人顿时屏住了呼吸。

  伍思辰嘴角微微一扬,像是被这个问题逗乐了,“你们说的‘拉姆’啊,确实灵活,‘密集阵’也算美系战舰的门神……但说实话,这俩是冷战遗产,在信息战与高超音速打击时代,已经显得疲态尽显。”

  “鹰酱搞‘拉姆’的初衷,是为了全球部署‘点穴打击’,讲究灵活快速、够用就行,但你们注意没?他们的‘密集阵’火控反馈是单一链路,没有深度智能联动,对隐身无人机、海面低空滑翔弹的反应……常年延迟半拍。”

  他走到战术仿真屏前,手指轻点几下,唤出一组图像模拟:隐身目标突袭、雷达多频协同锁定、红旗-10并发发射拦截、1130旋转炮塔瞬间开火。

  “如果你们能按我昨天的建议,接入多波段雷达架构,再加入舰体AI的动态态势感知与预测反馈模块……这种‘三级联动式’防御,会在实际拦截测试中,实现比拉姆\/密集阵系统快20%以上的反应时间。”

  他顿了顿,语气一转,“换句话说——等鹰酱的阿利·伯克才识别出目标,你们已经拍平了它。”

  话音一落,全场沸腾。

  几个原本还带着怀疑的老技工互望一眼,其中一位擦了擦额头的汗:“这……这真是颠覆性的系统设计思路啊。”

  而年轻的王瑞更是一脸兴奋,低声嘀咕,“伍总这是……给咱们配了激活版的‘未来海战AI辅助系统’啊。”

  伍思辰只是笑了笑,重新看向那台沉默的1130近防炮,语气平静却坚定:

  “武器的关键,不是你火力有多猛,而是你反应有多快、信息整合有多深。在海战中——半秒,就是生死。”

  元逸尘在一旁看得暗自点头,心想:“这小子说话真有一套,既能把对方系统拆穿,又能指点鼓舞自己人——怪不得J20那群技术员天天都快叫他亲爹了。”

  伍思辰沉吟片刻,又补了一句:

  “不过——我还有一个建议。”

  所有人立刻安静下来,耳朵都竖了起来。

  “你们可以考虑引入模块化武器接口,也就是‘模块槽-快装框-热插拔接口’的思路。未来要换雷达、换导弹,甚至换整组打击单元时,不再需要重构甲板或走线,只要换‘模块套件’即可。”

  “打个比方,你今天布的是红旗-10,明天也能换成红箭舰载对地导弹,后天接个反潜火箭发射架都没问题。”

  此言一出,全组成员顿时肃然。

  组长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模块化……这才是未来战舰该有的样子!”

  伍思辰轻轻点头,看着001航母的巨影静卧码头,心中暗道:

  “火力有了,系统也快成型……等我把舰岛和指挥系统重构完,那就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