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火箭回收!-《我为国家献科技》

  小黄鸭科技航天研发中心,试验大厅。

  “燃烧脉动”被驯服的那一刻,全体科研人员的心头仿佛燃起了烈焰。可他们心里都明白,逐星计划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发动机的稳定运行,而是——让这头庞然巨兽能飞上天,又能安全回来。

  于是,团队把目光投向了最关键的一环:火箭回收与再入控制。

  第一次全流程模拟试验,火箭模型在虚拟舱内顺利点火、上升,数据一切正常。可当进入再入阶段时,问题骤然爆发。

  “角度偏离!”

  “姿态控制失效,火箭旋转过快!”

  “热防护层受损,温度超过极限!”

  大屏幕上的模拟影像,巨大的火箭在大气层内疯狂翻滚,像被狂风暴雨撕扯的纸筒,最终在数秒之内爆炸解体。

  实验大厅一片死寂。

  “报告。”

  航天组主管沉着脸,声音低沉:“回收与再入控制,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发动机推力越大,火箭体型越庞大,再入时空气阻力和姿态偏差就会成倍放大。控制系统完全来不及修正。”

  另一位工程师补充:“即便采用多重姿态调整喷口,也无法抵消几百吨火箭在大气层中产生的‘翻滚效应’。每一次微小的偏差,都会在短短几秒内放大成毁灭性灾难。”

  年轻研究员捂着脸,低声道:“这不是回收,这是自杀。我们把火箭送上去,再让它坠下来……每次都可能灰飞烟灭。”

  一句话,让所有人心头沉重如铅。

  会后的小型研讨室里,气氛同样压抑。

  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失败的尝试方案:

  ——喷口矢量控制(延迟过大);

  ——气动襟翼调整(受高温破坏);

  ——多级分离缓冲(仍然失稳)。

  一个个方法全被划上红叉。

  “伍总,这个难关……比震动和燃烧脉动还要难。”航天组负责人苦涩地说,“哪怕是美俄,也花了几十年才勉强做到几十吨火箭的部分回收。我们要回收的是几百吨载荷,这在全球从未有过先例。”

  “如果我们失败了,不仅仅是损失火箭,而是整个计划的信誉。”另一名专家补充道,语气里有一丝动摇。

  会议室陷入沉默,空气凝固得像石头。

  就在这时,伍思辰开口了。

  他的语气没有半点犹豫:“难?当然难。这是逐星计划的最后一关,没有人说过它容易。”

  他指着屏幕上那段火箭失控的视频,声音铿锵:“你们看到的是失败的翻滚,而我看到的,是一只巨龙在天空挣扎。巨龙之所以狂乱,不是因为它不可控,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握住它龙鳞的手。”

  “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这片‘龙鳞’,让巨龙乖乖降落。”

  科研人员们全都抬起头,眼神重新聚焦在伍思辰身上。

  “伍总……您的意思是?”

  伍思辰缓缓走到白板前,写下四个字:

  “动态自适应。”

  “传统回收靠预设程序,可几百吨火箭下落时,空气流场和姿态每一秒都在剧烈变化。我们不能再用死板的控制,而是要让火箭学会‘自己修正’,实时感知、实时调整。”

  “换句话说——让火箭在大气层中,拥有一套近乎‘本能’的再入算法。它不是木头,而是能在空中‘游泳’的巨兽。”

  一时间,会议室内响起倒吸冷气的声音。

  “让火箭自己学会调整?”

  “这是在给火箭装上‘大脑’!”

  “如果真能做到……那将是航天史的又一次革命!”

  然而,很快有人冷静下来,苦笑道:“可伍总,这个方案比之前的还要难啊。动态自适应控制意味着我们要把整个大气流场建模,还要设计出能实时学习的算法。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伍思辰却只是笑了。

  他语气平静,却透着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力量:

  “在别人眼里,是不可能;在我们眼里,这是下一步。记住,逐星计划,从来不是在走别人的老路,而是在开辟全新的道路。”

  他转身,目光坚定:“所以,现在我给你们的命令是——立刻组建‘回收与再入小组’,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上面。哪怕试一千次、一万次,我们也要找到那片‘龙鳞’。”

  那一刻,沉重的压抑终于被重新点燃。

  科研人员们目光炯炯,拳头紧握,纷纷高声回应:

  “是!!!”

  “哪怕一万次失败,也要找到解决办法!”

  “逐星计划,绝不止步!”

  厂房的灯火在深夜中燃烧,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而这场火箭回收与再入控制的攻坚战,才刚刚开始。

  小黄鸭科技航天试验中心。

  深夜,巨大的模拟风洞实验舱轰鸣作响。灯光下,一枚缩比火箭模型被固定在测试支架上,外壳布满了传感器和线路。科研人员忙碌穿梭,手中端着笔记本和仪器,神情紧张。

  大屏幕上,几个醒目的字格外刺眼:

  【动态自适应再入算法——首次实验】

  这是逐星计划至今最凶险的一次挑战。发动机、燃烧脉动、震动问题都已突破,可如果无法回收,几百吨的庞然巨物依然会在再入时化为碎片。

  “各组准备情况汇报。”

  伍思辰站在指挥台前,目光冷静如刀。

  姿态控制组:“传感器网络已布置完毕,实时采样频率1毫秒级。”

  算法组:“动态自适应模型已加载,可以随时启动。”

  气动组:“模拟风场设置完毕,将全程模拟极端再入环境。”

  一名年轻工程师声音颤抖:“伍总……这次如果失败,模型可能彻底损毁。”

  伍思辰没有犹豫,语气沉稳而有力:“失败一千次都不可怕。可如果我们不敢开始,才是真正的失败。”

  “启动试验!”

  随着伍思辰一声令下,风洞轰然运转。狂暴的气流骤然涌入,火箭模型瞬间进入模拟大气层再入状态。

  大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急剧抖动:

  角速度飙升、受力偏移、温度上升!

  “进入高危区!”

  “火箭模型姿态开始偏转!”

  实验室内一片紧张。就在火箭快要失控的瞬间,伍思辰冷静下令:

  “算法启动!”

  “嗡——”

  控制系统瞬间接管,数百个传感器同时发出尖锐的脉冲信号,把火箭表面的压力、温度、角速度以毫秒级频率送进算法。

  屏幕上,一个虚拟大脑图案闪烁。算法飞快运转,开始尝试修正。

  伺服襟翼微动,喷口角度调整,火箭的姿态曲线猛然拉回!

  “姿态修正——成功!”

  “角速度下降!”

  科研人员们死死盯着屏幕,不敢眨眼。曲线原本剧烈抖动,现在逐渐被拉直,像是狂暴的巨龙第一次被套上缰绳。

  但危险并未结束。

  “报告!侧向风场突变!”

  屏幕上曲线再次疯狂波动,火箭像被狂风掀翻,重新陷入翻滚。

  科研人员一片惊呼:“要失控了!”

  有人忍不住喊:“关掉!火箭撑不住!”

  伍思辰却一声低吼:“坚持!让算法自己学会!”

  所有人心头一震。算法模块全速运转,计算出的调控方案以毫秒级修正。火箭模型的翻滚幅度一度到达危险临界点,却在最后一刻被算法硬生生拉回。

  数据面板上,曲线终于重新趋于平稳。

  全场死寂数秒,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成功了!!!”

  “火箭在风洞极端环境下维持了稳定姿态!”

  “动态自适应算法奏效了!!!”

  科研人员们拥抱在一起,有人激动到眼泪夺眶而出。

  伍思辰却只是微微一笑,目光落在那条稳定的曲线。

  “记住——今天只是第一次验证。火箭真正的敌人,不只是风洞里的气流,而是万米高空、大气层边缘的地狱风暴。”

  他回头看向团队,声音洪亮:

  “但我们已经证明,火箭不是木头!它可以思考,可以调整,可以学会飞翔。下一步,我们要让它在真正的天空中,完成第一次‘自适应再入’。”

  科研团队全员轰然应答,声音震动整个实验大厅:

  “是!!!”

  “下一次,就让它飞向天空!”

  那一刻,所有人心里都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造火箭,而是在赋予它生命。

  逐星计划,再一次跨过了决定性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