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西方的羡慕!-《我为国家献科技》

  大夏的网络再一次沸腾。

  国外政客和媒体在镜头前抱着“不可能”“他们只是虚张声势”的口号自我安慰的片段,被网友们第一时间抓住,迅速掀起了第三波梗图与群体狂欢。

  微博热搜榜全线霸榜:

  【#不可能就是可能#】

  【#虚张声势的笑话#】

  【#太空城三次梗图狂潮#】

  网友们的评论满是讽刺与狂笑:

  ——“他们说不可能,我们已经在数发射倒计时了。”

  ——“星网说过不可能,结果一周2800颗;太空城也说不可能,那就年内见吧。”

  ——“国外政客:自我安慰;伍总:自我实现。”

  一张梗图火速爆红:画面上是国外议员满脸狰狞地喊“不可能!”,旁边p了一张火箭点火升空的照片。配字是:

  【不可能?点火倒计时开始了!】

  转发量瞬间突破百万。

  b站Up主们的创意更是疯狂。

  一个鬼畜视频直接把国外记者喊“不可能!”的音频切碎重组,做成了魔性洗脑歌。字幕闪着:

  “不可能不可能结果变可能!”

  弹幕刷屏:

  【哈哈哈哈这首歌我要循环一整天】

  【逐星版神曲诞生】

  【他们喊不可能的声音,就是我们的胜利鼓点】

  另一个视频,把国外资本家在会议上重复“Impossible”的画面,加上火箭升空的音效。最后画面切换成太空城模拟图,字幕亮起:

  【mission possible】。

  全场弹幕狂刷:

  【伍总:你们不信没关系,我们直接造出来】

  【别人喊不可能,我们喊开工大吉】

  【年内入住!】

  知乎也炸了。

  有人提问:【如何看待国外政客坚持“不可能”来安慰自己?】

  最高赞回答直接写道:

  “他们在用语言祈祷,而我们在用火箭书写事实。”

  评论区全是群体狂笑:

  ——“自我安慰=失败者的最后倔强。”

  ——“每一次他们说不可能,就是我们的预告片。”

  ——“逐星计划最大的副产品:国外名场面素材库。”

  抖音上的段子也火爆。

  一位博主模仿国外政客,咆哮着喊“不可能!”,然后画面切换成他自己坐在沙发上,手里举着“逐星wiFi路由器”,边刷视频边笑。

  配音字幕:

  “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评论区笑疯:

  ——“这才是真实写照!”

  ——“他们喊着不可能,结果第一个抢太空网卡的就是他们。”

  ——“笑死,这波叫自我打脸。”

  街头巷尾,同样是一片欢腾。

  在帝都cbd,白领们一边喝咖啡一边刷手机,指着视频哈哈大笑:“你们看,那老外眼睛都快瞪出来了,结果只敢喊不可能。”

  另一人接话:“没事,等伍总发射第一批太空城模块,他们就会学会新词:‘why not?’”

  南方工厂的工人们下班聚在一起,刷着手机笑得前仰后合:“他们吵得脸都红了,我们这边太空城户型图都快出来了!”

  有人举着手机喊:“国外资本不相信,我们信!因为我们看见过火箭的烈焰!”

  最火的一张三次梗图,是网友拼接的对比图:

  上半张:国外政客怒吼“不可能!”

  下半张:伍思辰在发布会上微笑宣布“年内建成”。

  配字只有四个字:

  【打脸日常】

  下面的评论无比统一:

  “梗图三部曲完成。”

  这一夜,大夏全网狂笑如潮,梗图与鬼畜像星辰一样闪烁。

  人们在弹幕里齐声喊出一句话:

  “他们说不可能,我们已经在实现!”

  而这种来自全民的自信和笑声,比火箭的轰鸣更响亮,比卫星的闪光更耀眼。

  深夜的纽约街头,一家咖啡馆的电视屏幕里正播放着小黄鸭公司最新的发布会画面。伍思辰在聚光灯下坚定宣布:

  “太空城一期,年内建成!”

  画面一遍遍回放,咖啡馆里的客人们沉默地盯着屏幕,神色复杂。

  “你能想象吗?他们居然真的要在太空建城市。”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苦笑着摇头,“我们还在争论是不是要再拨一点预算,他们已经宣布年内完工。”

  旁边的年轻女孩手里捧着咖啡,眼神闪烁着羡慕:“如果我出生在大夏就好了,现在他们的学生在宿舍里都能笑着讨论‘太空学区房’,而我们只能看新闻掉眼泪。”

  伦敦,一对父子坐在客厅里。

  电视上滚动着新闻条:

  【大夏:太空城一期将在年内建成,容纳两千人长期居住】

  小男孩天真地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能去太空住呢?”

  父亲愣了愣,心口发紧。他想说“很快”,却哽在喉咙。最终只能苦涩地笑了笑:“也许……要很久吧。”

  孩子撅起嘴,不满地说:“可是大夏的孩子们以后可以住啊。”

  父亲沉默,手指紧紧扣着沙发扶手,心底却涌起难以言喻的失落和嫉妒。

  巴黎,一群大学生聚在宿舍里刷着网络视频。

  “你们看,大夏的网友都笑疯了,他们的弹幕是‘我家在420公里外’。”

  “哈哈,太夸张了,我们这边宿舍wiFi还时不时掉线,他们已经讨论太空城的信号了。”

  “真希望我能去交换生,至少能先体验一次他们的星网。”

  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笑声中带着羡慕和酸楚。有人低声说:“或许,未来真的是他们的,而不是我们的。”

  柏林,地铁上。

  两个白领低声议论着刚刷到的新闻。

  “你听说了吗?大夏要年内建成太空城。”

  “当然,他们做什么我们都听说了,但我们能做什么?只能叹气。”

  “你不觉得讽刺吗?我们一直自诩是现代文明的中心,现在却只能在新闻里羡慕别人。”

  说话间,地铁车厢安静下来,乘客们纷纷拿出手机,刷着同一条新闻。空气里弥漫着羡慕与焦躁的混合气息。

  旧金山的硅谷酒吧里,几位程序员盯着投影屏幕。

  “太空城……年内……”有人喃喃自语,像在重复一个不可能的梦。

  另一个年轻人猛地灌下一口啤酒,声音里满是自嘲:“我们还在写应用,他们在写文明史。”

  周围的人一片沉默,没人反驳,因为这句话击中了所有人的心。

  更广大的普通西方民众,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着羡慕与无奈。

  【为什么我不是大夏人?】

  【如果他们真的建成太空城,那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地球上仰望。】

  【曾经我们笑他们落后,如今我们只能羡慕。】

  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网友写下热评:“我原本以为科幻电影是虚构的,没想到它会在东方实现。而我们,只能隔着屏幕羡慕。”

  评论区数十万人点赞,纷纷附和。

  而大夏的网络上,网友们看见这一幕,笑声更盛:

  “羡慕就对了,因为未来属于逐星计划。”

  “他们以前笑我们不可能,现在只能说:真好啊,如果我生在大夏。”

  “太空城的门票,不对外开放。”

  此时此刻,东西方之间的差距,不再是数据上的冷冰冰对比,而是刻进每一个普通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西方民众眼中闪烁的羡慕与渴望,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大夏人此刻的自豪与底气。

  在这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时代里,所有人都明白:

  大夏,已经走在了人类文明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