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项目交接,公事公办的疏离-《晚风知我意,骄阳入你怀》

  第一百章 项目交接,公事公办的疏离

  顾时砚复工那天,办公室的空气像是被冻住了。

  林未晚刚把溪谷山庄的补充图纸整理好,就听见走廊里传来他的脚步声。她握着文件夹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眼睛却死死盯着电脑屏幕,连余光都不敢往门口偏。

  “陈总监,这是观景台结构调整的最终方案。”他的声音比平时更低沉些,带着病后的沙哑,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恢复得怎么样?”陈总监的声音里带着关切,“不行就再歇两天,身体要紧。”

  “没事了,谢谢总监。”

  脚步声朝工位的方向靠近,林未晚的心跳跟着加速,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直到那脚步声在隔壁工位停下,椅子被拉开,键盘敲击声响起,她才悄悄松了口气,后背却已沁出薄汗。

  一整天,两人的距离不过三米,却像是隔着一条看不见的河。

  下午,陈总监把林未晚叫到办公室:“溪谷山庄那边催得紧,观景台的施工图下周就得交。你之前跟时砚一起去的现场,对情况熟,这部分就交给你俩对接,尽快出图。”

  林未晚捏着文件夹的边角,指尖有些发凉:“总监,我手里还有城南公园的项目,可能……”

  “城南那个不急,先把溪谷的弄完。”陈总监打断她,翻开桌上的进度表,“你俩配合一直默契,这次也尽快搞定,别出岔子。”

  话说到这份上,林未晚再没理由推脱,只能点头应下。走出办公室时,正撞见顾时砚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叠勘测数据,显然是刚过来。四目相对的瞬间,两人都像被电流击中,同时往后退了半步。

  “陈总监说……”林未晚先开了口,声音干涩,“施工图让我们对接。”

  “嗯。”顾时砚点头,把手里的数据递过来,“这是现场补充的地质采样报告,你看看,对基础设计有影响。”

  他的指尖避开了她的触碰,文件递得有些远,林未晚伸手去接时,文件夹的边缘擦过他的指腹,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了手。文件“啪”地掉在地上,纸张散落一地。

  “抱歉。”林未晚蹲下去捡,视线落在最上面那张纸上,右下角有个小小的批注——“未晚说此处需加防滑纹”,字迹是顾时砚的,带着熟悉的力度。她的心脏像被什么东西攥了一下,疼得有些发闷。

  顾时砚也蹲了下来,两人的手在地上不小心碰到一起,又迅速分开。他把散落的纸张拢到一起,按顺序理好,递还给她时,目光落在她泛红的指尖上,顿了顿,还是移开了视线:“我下午整理完结构框架,发你邮箱?”

  “好。”林未晚接过文件,转身快步走回工位,不敢再看他的眼睛。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彻底进入“公事公办”模式。

  顾时砚把结构框架发过来,邮件主题写着“溪谷观景台结构设计V1”,正文只有干巴巴的几句:“基础埋深调整至1.8米,避开岩层裂隙,详见附件。有问题随时说。”

  林未晚回复的邮件同样简洁:“收到,明日反馈平面布局。”

  连标点符号都透着刻意的疏离。

  办公室里碰面,两人也只是点头示意,连多余的话都没有。午休时林未晚去茶水间打水,看见顾时砚站在咖啡机前,手里拿着速溶咖啡——以前他从不喝这个,总说“太苦,不如浓茶”。她装作没看见,接了水就走,擦肩而过时,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消毒水味,大概是肠胃炎还没好透。

  周五下午,林未晚把平面布局图发给顾时砚,正准备收拾东西下班,手机忽然响了,是溪谷山庄的甲方打来的。

  “林工,你们的图纸我们看了,有个问题——观景台的栏杆高度能不能降五公分?我们觉得太高了,挡视线。”甲方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就五公分,不影响安全,你们改改就行。”

  林未晚皱起眉:“王经理,栏杆高度是按建筑规范来的,1.1米是最低标准,降五公分就不符合要求了,安全有隐患。”

  “规范是死的,人是活的!”对方提高了音量,“我们花钱建观景台,不是为了看栏杆的!你们设计师怎么这么死板?”

  争执间,顾时砚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她身后。他没说话,只是看着她握着手机的手在微微发抖,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王经理,安全标准不能改。”林未晚深吸一口气,尽量让声音平稳,“如果觉得视线受阻,我们可以调整栏杆的材质,用钢化玻璃,既安全又不挡视线,成本会高一点,但……”

  “高多少?我们预算有限!”

  “具体数字我需要核算,明天给您答复?”

  “最多后天!”甲方丢下这句话,“啪”地挂了电话。

  林未晚放下手机,指尖还在抖。她知道甲方难缠,却没想到会在这种细节上揪着不放。

  “玻璃材质的承重数据我这里有。”顾时砚忽然开口,声音低沉,“上次勘测时顺便测了几种玻璃的抗风压强度,发给你?”

  “……好。”林未晚点头,看着他转身回工位,背影挺得笔直,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落寞。

  晚上七点,办公室里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林未晚对着电脑核算成本,屏幕上的数字密密麻麻,看得她眼睛发涩。手机在桌上震动了一下,是顾时砚发来的邮件,附件里是详细的玻璃材质参数,甚至标注了不同厚度的成本差异,最后一行写着:“推荐12夹胶玻璃,抗冲击性最好,成本比预算高3%,可跟甲方谈。”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想起出差时他在松树林里认真记录数据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慌。

  正准备回复邮件,办公室的灯忽然灭了一半,只剩下她头顶的那盏还亮着。物业大概是来关灯了。林未晚收拾东西起身,走到门口时,看见顾时砚还坐在工位前,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侧脸的线条在阴影里显得格外清晰。

  “还不走?”她忍不住问,声音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有些回响。

  顾时砚抬起头,眼里带着红血丝:“再改改结构细节,刚才看图纸,发现悬挑部分的配筋有点问题。”他顿了顿,补充道,“改完发你。”

  “嗯。”林未晚拉开门,冷风灌了进来,带着深秋的凉意。她回头看了一眼,顾时砚已经低下头,重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走到电梯口,林未晚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往回走。她走到自己的工位前,拿起抽屉里的一盒胃药——上次顾时砚肠胃炎,她顺手在药店买的,一直没机会给他。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顾时砚敲击键盘的声音。林未晚站在他身后,看着他因为专注而微微蹙起的眉头,看着他手边那杯早就凉透的速溶咖啡,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说不清的酸涩。

  她把药盒轻轻放在他桌角,没说话,转身快步离开。

  电梯门关上的瞬间,她看见顾时砚抬起头,目光落在药盒上,手指悬在键盘上方,久久没有落下。

  回到家,林未晚刚打开电脑,就收到了顾时砚的邮件。主题还是干巴巴的“结构细节调整”,正文只有一句话:“玻璃材质的方案可行,成本核算我加了备注。”

  附件里除了调整后的结构图,还有一个单独的表格,详细列出了玻璃材质的供应商、报价、送货时间,甚至标注了“这家供应商的玻璃去年用过,质量可靠”。

  林未晚看着表格里密密麻麻的字迹,忽然想起他胃不好,却还在办公室加班改图;想起他明明生着病,却记得她随口提过的防滑纹;想起他连供应商的信息都查得清清楚楚,只为了让她少费点事。

  她对着电脑屏幕发呆,眼眶慢慢红了。

  这场公事公办的疏离,像一层薄薄的冰,覆盖在两人之间。可冰面之下,那些没说出口的关心,那些藏不住的在意,却像暗流一样涌动着,只要轻轻一碰,就可能碎裂开来。

  只是不知道,谁会先伸出那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