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深夜电台,共鸣的歌曲
林未晚是被窗外的雨声惊醒的。
凌晨两点,她摸黑打开床头灯,暖黄的光透过薄纱灯罩洒在枕头上,映出一小片潮湿的痕迹——不知是梦里的泪,还是窗外飘进来的雨丝。手机屏幕亮着,停留在项目群的聊天界面,最后一条消息是周女士半小时前发的:“周三对接会资料已上传,辛苦各位提前查看。”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屏幕,却没有点开文件的勇气。这几天,白天忙着文创园的现场勘察,晚上就对着电脑反复修改设计图,可只要一停下来,下周三要见顾时砚的事就像根细刺,扎得她心神不宁。就连刚才做梦,都梦到了以前在原公司加班的场景,顾时砚坐在她对面,手里拿着热可可,说“晚晚,别熬了,喝口甜的”,可她刚想伸手去接,梦就碎了。
雨声越来越大,敲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嗒嗒”声。林未晚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带着凉意的风裹着雨气涌进来,吹得她打了个寒颤。楼下的路灯亮着,雨水在地面汇成小小的水洼,映出一片模糊的光晕。她想起以前住的公寓,阳台没有封,下雨天能听到雨打在常春藤叶子上的声音,顾时砚总说那是“大自然的白噪音”,能让人睡得安稳。
可现在,同样的雨声,却让她毫无睡意。
她从床头柜拿起耳机,插上手机,点开了那个很久没听的电台——“城市晚安曲”。以前加班到深夜,她总爱听这个电台,主持人的声音像温水一样柔和,播的歌也大多是舒缓的老歌。没想到这么久没听,电台还在更新,此刻正在播的,是首她很熟悉的歌。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刘若英的《后来》,旋律一响起,林未晚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她靠在窗边,手指紧紧攥着耳机线,指甲几乎嵌进掌心。这首歌,是她和顾时砚第一次约会时听的。那天是周末,他们去看了一场老电影,散场后在路边的音像店看到这张CD,顾时砚非要买下来,说“以后我们的家里,要有个CD机,周末就一起听老歌”。后来,那张CD就放在公寓的书架上,每次吵架冷战,顾时砚都会偷偷把CD放进播放器,等她听到这首歌,气就消了大半。
她还记得最后一次听这首歌的场景。去年她决定搬走的前一天,顾时砚在客厅里放了这张CD,歌声飘进卧室时,她正蹲在地上收拾行李箱。顾时砚走进来,从背后轻轻抱住她,声音带着哭腔:“晚晚,我们不要像歌里唱的那样,好不好?”她当时没有回头,只是用力推开他,说“顾时砚,我们已经没有以后了”。现在想来,那天她的声音一定很难听,像被砂纸磨过一样,可她却连抬头看他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接下来这首歌,是听众‘砚’点的,他说‘希望某个她,能听到这首歌,知道我还在等’。”主持人柔和的声音打断了林未晚的思绪,“下面这首《小幸运》,送给所有还在等的人。”
“砚”——这个字像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林未晚。顾时砚的名字里有个“砚”字,他以前给她写便签,总爱署名“砚”。她的心跳骤然加快,指尖颤抖着按下了暂停键,可歌声还是从耳机里漏出来,飘在满是雨声的房间里:“‘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原来我们和爱情曾经靠得那么近……’”
她不敢再听下去,关掉电台,把耳机扔在沙发上。可那句“希望某个她,能听到这首歌,知道我还在等”,却像回声一样,在她脑海里反复回荡。是顾时砚吗?他说的“某个她”,会是自己吗?
林未晚走到客厅,打开冰箱,想找瓶冰水冷静一下。冰箱里空荡荡的,只有几盒牛奶和半颗西瓜——还是上周苏晓来的时候买的。她拿出一瓶牛奶,倒进杯子里,放进微波炉加热。等待的间隙,她看到冰箱门上贴着一张便签,是她以前写的:“顾时砚,记得买鸡蛋,明天想吃水煮蛋。”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边角也卷了起来,可她还是舍不得撕下来。
微波炉“叮”的一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她拿出热好的牛奶,坐在餐桌前,小口小口地喝着。牛奶的温度顺着喉咙滑下去,却没能暖热她冰凉的指尖。她想起以前,顾时砚总爱在深夜给她热牛奶,说“睡前喝牛奶助眠”,还会在牛奶里加一勺蜂蜜,说“这样更甜”。那时候,她总嫌他啰嗦,可现在,却再也没人给她热牛奶了。
手机在餐桌上震动了一下,林未晚以为是项目群的消息,拿起一看,却是苏晓发来的:“未晚,你听‘城市晚安曲’了吗?刚才有人点了首《小幸运》,署名‘砚’,不会是顾时砚吧?”
林未晚的手指顿在屏幕上,半天没敢回复。苏晓怎么会知道?是巧合,还是苏晓也在听这个电台?她想了想,回复了一句:“不知道,可能只是同名吧。”
苏晓很快回复:“我觉得不像!你忘了吗?以前顾时砚就
林未晚是被窗外的雨声惊醒的。
凌晨两点,她摸黑打开床头灯,暖黄的光透过薄纱灯罩洒在枕头上,映出一小片潮湿的痕迹——不知是梦里的泪,还是窗外飘进来的雨丝。手机屏幕亮着,停留在项目群的聊天界面,最后一条消息是周女士半小时前发的:“周三对接会资料已上传,辛苦各位提前查看。”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屏幕,却没有点开文件的勇气。这几天,白天忙着文创园的现场勘察,晚上就对着电脑反复修改设计图,可只要一停下来,下周三要见顾时砚的事就像根细刺,扎得她心神不宁。就连刚才做梦,都梦到了以前在原公司加班的场景,顾时砚坐在她对面,手里拿着热可可,说“晚晚,别熬了,喝口甜的”,可她刚想伸手去接,梦就碎了。
雨声越来越大,敲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嗒嗒”声。林未晚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带着凉意的风裹着雨气涌进来,吹得她打了个寒颤。楼下的路灯亮着,雨水在地面汇成小小的水洼,映出一片模糊的光晕。她想起以前住的公寓,阳台没有封,下雨天能听到雨打在常春藤叶子上的声音,顾时砚总说那是“大自然的白噪音”,能让人睡得安稳。
可现在,同样的雨声,却让她毫无睡意。
她从床头柜拿起耳机,插上手机,点开了那个很久没听的电台——“城市晚安曲”。以前加班到深夜,她总爱听这个电台,主持人的声音像温水一样柔和,播的歌也大多是舒缓的老歌。没想到这么久没听,电台还在更新,此刻正在播的,是首她很熟悉的歌。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刘若英的《后来》,旋律一响起,林未晚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她靠在窗边,手指紧紧攥着耳机线,指甲几乎嵌进掌心。这首歌,是她和顾时砚第一次约会时听的。那天是周末,他们去看了一场老电影,散场后在路边的音像店看到这张CD,顾时砚非要买下来,说“以后我们的家里,要有个CD机,周末就一起听老歌”。后来,那张CD就放在公寓的书架上,每次吵架冷战,顾时砚都会偷偷把CD放进播放器,等她听到这首歌,气就消了大半。
她还记得最后一次听这首歌的场景。去年她决定搬走的前一天,顾时砚在客厅里放了这张CD,歌声飘进卧室时,她正蹲在地上收拾行李箱。顾时砚走进来,从背后轻轻抱住她,声音带着哭腔:“晚晚,我们不要像歌里唱的那样,好不好?”她当时没有回头,只是用力推开他,说“顾时砚,我们已经没有以后了”。现在想来,那天她的声音一定很难听,像被砂纸磨过一样,可她却连抬头看他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接下来这首歌,是听众‘砚’点的,他说‘希望某个她,能听到这首歌,知道我还在等’。”主持人柔和的声音打断了林未晚的思绪,“下面这首《小幸运》,送给所有还在等的人。”
“砚”——这个字像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林未晚。顾时砚的名字里有个“砚”字,他以前给她写便签,总爱署名“砚”。她的心跳骤然加快,指尖颤抖着按下了暂停键,可歌声还是从耳机里漏出来,飘在满是雨声的房间里:“‘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原来我们和爱情曾经靠得那么近……’”
她不敢再听下去,关掉电台,把耳机扔在沙发上。可那句“希望某个她,能听到这首歌,知道我还在等”,却像回声一样,在她脑海里反复回荡。是顾时砚吗?他说的“某个她”,会是自己吗?
林未晚走到客厅,打开冰箱,想找瓶冰水冷静一下。冰箱里空荡荡的,只有几盒牛奶和半颗西瓜——还是上周苏晓来的时候买的。她拿出一瓶牛奶,倒进杯子里,放进微波炉加热。等待的间隙,她看到冰箱门上贴着一张便签,是她以前写的:“顾时砚,记得买鸡蛋,明天想吃水煮蛋。”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边角也卷了起来,可她还是舍不得撕下来。
微波炉“叮”的一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她拿出热好的牛奶,坐在餐桌前,小口小口地喝着。牛奶的温度顺着喉咙滑下去,却没能暖热她冰凉的指尖。她想起以前,顾时砚总爱在深夜给她热牛奶,说“睡前喝牛奶助眠”,还会在牛奶里加一勺蜂蜜,说“这样更甜”。那时候,她总嫌他啰嗦,可现在,却再也没人给她热牛奶了。
手机在餐桌上震动了一下,林未晚以为是项目群的消息,拿起一看,却是苏晓发来的:“未晚,你听‘城市晚安曲’了吗?刚才有人点了首《小幸运》,署名‘砚’,不会是顾时砚吧?”
林未晚的手指顿在屏幕上,半天没敢回复。苏晓怎么会知道?是巧合,还是苏晓也在听这个电台?她想了想,回复了一句:“不知道,可能只是同名吧。”
苏晓很快回复:“我觉得不像!你忘了吗?以前顾时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