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应对自然灾害对生意的影响-《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雍正九年四月,京城的春风本该吹得麦田泛绿,可江兰却在瑞祥号的账房里,对着一份加急文书皱紧了眉头。文书是山东棉花商张老板发来的,墨迹还带着仓促的褶皱:“江姑娘,山东大旱三月,麦苗枯死大半,棉花亩产不足往年三成,已无法按约供棉,恐误姑娘布偶生产,万望恕罪。”

  话音刚落,物流管事赵强就冒着汗冲进屋,手里攥着湿透的舆图:“江姑娘,不好了!运河山东段水位骤降,咱们往江南运皂的船队,在济宁堵了三天,船工说再等两天水还不涨,就得换陆路,可陆路多了两百多里,不仅慢,运费还得涨三成!”

  江兰指尖划过文书上 “棉花减产三成” 的字样,又看向舆图上运河堵塞的标记,心里瞬间清明 —— 这场旱灾不是局部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机:山东棉花是包衣妇女工坊做布偶的核心原料,减产三成意味着布偶产能得砍半;运河漕运受阻,不仅兰馨皂、香膏运不到江南,连从江南来的杭绸(做丝巾原料)也得断供;更要命的是,若不及时应对,瑞祥号、粥铺的订单会违约,包衣妇女的工钱也得受影响。

  “王掌柜,去把最近三个月的销售账本拿来;春桃,去请苏掌柜和包衣工坊的江王氏来。” 江兰沉声道,指尖在桌案上快速梳理思路 —— 越是危机,越不能乱,得先分清轻重缓急,再一步步解决。

  王瑞很快抱来账本,江兰一页页翻着,目光停在 “畅销品排行” 上:兰馨皂(月销三千块)、布偶(月销两千个)、香膏(月销一千五百盒),这三样占总营收的七成;而丝绸丝巾(月销五百条)因原料依赖杭绸,占比仅一成五。“优先保这三样。” 江兰指着账本,“丝巾暂时减产,把原料和人工都调给皂、布偶、香膏,先稳住核心生意。”

  苏文清赶来时,脸上满是焦虑:“江姑娘,江南裕丰号催了三次杭绸订单,可运河堵着,杭绸运不过来,我这边连样品都快没了!”

  “苏掌柜,丝巾先停半个月。” 江兰递过账本,“你看,丝巾占比不高,停了影响不大,咱们先把杭绸的定金退给裕丰号,跟他们说清楚旱灾情况,等漕运通了再补单。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棉花供应,布偶不能断 —— 那是包衣妇女的主要活计,也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