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二年五月,京城的槐花香裹着初夏的燥热飘进瑞祥号,江兰正和兰馨社的吴成核对江南番薯种子的调运清单 —— 自开春推广耐旱作物后,南方商号已陆续向北方输送五千斤种子,下周就能抵达通州。刚在清单上画完圈,就见苏培盛的贴身小太监气喘吁吁地撞进门,手里的宫牌都歪了:“江姑娘!快!翊坤宫急报!年妃娘娘的小阿哥弘瞻突发痘疫,太医院束手无策,皇上让您立刻进宫!”
江兰捏着清单的手指猛地收紧。年妃年氏,兄长年羹尧仍在川陕总督任上,另一年兄年希尧却在前年因工部物料核算失误(多报三千两白银)被新政清查,虽未革职,却被罚俸三年、降职留用。自那时起,年妃便对所有与新政相关的人存了敌意 —— 尤其是江兰,去年江兰提出 “新式记账法” 助户部核查账目,年希尧的旧账正是因此被翻出,年妃曾在后宫对宫女说 “一个包衣奴才,靠着些旁门左道讨皇上欢心,连累得我兄长受罚”,连带着宫中太监提及江兰时,都要压低声音。
“备车!把改良后的牛痘脓水和急救包带上!” 江兰没敢耽搁,快步往后院走。大嫂正在给算术夜校的学员缝补算盘套,见她匆忙,连忙问:“兰丫头,这是要去哪?午饭都快好了。”“宫里有事,我得去一趟,午饭不用等我。” 江兰接过母亲递来的披风,又叮嘱王瑞,“若兰馨社有人来,就说我去宫中有急事,让他们先在暖阁等。”
马车疾驰过长安街,车窗外的街景飞快倒退。江兰掀开布帘一角,见宫墙下的侍卫比往常多了数倍,往来的宫女都捧着药碗快步走,连洒了药汁都顾不上擦 —— 痘疫在宫中是头等大忌,去年储秀宫就因痘疫死了两个宫女,最后连宫都封了半个月。小太监在一旁低声补充:“江姑娘,小阿哥是昨天傍晚开始发烧的,夜里就出了痘子,太医院的李太医、张太医都去了,熬了痘疹汤灌下去,不仅没退,反而烧得更厉害了,现在已经有些昏迷了。”
赶到翊坤宫时,殿门紧闭,门楣上挂着的 “紫气东来” 匾额被一层薄纱遮住 —— 宫中习俗,出痘时需挡煞。年妃的贴身宫女锦儿守在门口,眼眶红肿得像核桃,见江兰来,连忙上前拉住她的手,指尖冰凉:“江姑娘,您可算来了!娘娘抱着小阿哥哭了一整夜,刚才李太医说…… 说小阿哥的痘疹已经化脓,怕是熬不过午时了。”
江兰跟着锦儿走进内殿,一股浓郁的草药味扑面而来。帐幔低垂,绣着金线的丝绸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年妃坐在床边的锦凳上,身上还穿着昨夜的寝衣,发髻散乱,一支玉簪松松地插在发间。她怀里抱着弘瞻,三岁的孩子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起皮,原本白皙的颈项和手臂上布满了暗红色痘疹,有的已经破溃流脓,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
太医院的五个太医围在床尾,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李太医见江兰来,叹了口气,递过一碗黑漆漆的药汁:“江姑娘,这是最后一剂‘牛黄解毒汤’,我们已经尽力了,小阿哥的脉搏越来越弱,你…… 你也别抱太大希望。”
江兰没接药碗,径直走到床边,轻轻拨开弘瞻额前的碎发。指尖触到孩子滚烫的皮肤,她心里一紧 —— 这是痘疫中的 “危症”,若不及时干预,不出三个时辰就会因脓毒攻心而亡。她转头看向年妃,年妃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眼神里满是警惕和怨怼,却又藏着一丝绝望的期待:“你是来‘帮’皇上救瞻儿的?还是来看看,我年家的人又要遭什么难?”
“娘娘,臣是来救小阿哥的。” 江兰语气平静,没有回避她的敌意,“臣知道年希尧大人因工部账目被罚,您觉得是臣的‘新式记账法’害了他。但新政清查账目,是为了杜绝官员贪腐、减少国库损耗,并非针对年家。如今小阿哥性命垂危,臣有一法或许能救他,只是需要娘娘信任。”
“什么法子?” 年妃的声音发颤,抱着弘瞻的手臂又紧了紧。
“改良牛痘接种术。” 江兰从急救包中取出一个白瓷瓶,瓶身上贴着 “改良牛痘” 的标签,“这是臣与西方传教士白教士合作改良的牛痘脓水 —— 原法用未经稀释的脓水,臣加入了金银花、薄荷等草药稀释,减少发热反应。去年至今,宫外已有三百余人接种,其中包括二十余名儿童,无一例出事。小阿哥现在的情况,传统汤药已无效,唯有此法可试。”
“用牛身上的东西给瞻儿用?” 年妃猛地拔高声音,将弘瞻护得更紧,“江兰,你安的什么心!瞻儿是皇上的阿哥,金枝玉叶,怎能用牲畜的疫毒来治!李太医,你们听听,这就是她想出来的‘法子’!”
李太医连忙上前,对着江兰皱眉道:“江姑娘,牛痘乃市井传闻之法,从未入过太医院典籍,且‘以毒攻毒’风险太大,小阿哥身份尊贵,万万不可冒险啊!”
“风险再大,也比看着小阿哥等死强。” 江兰没有退让,她打开瓷瓶,倒出一点淡黄色的脓水在银勺里,“娘娘,您看这脓水,已用草药稀释七次,毒性远低于人痘。臣愿以性命担保,若接种后小阿哥出事,臣任凭娘娘处置;若能救活小阿哥,臣只愿娘娘明白,新政并非针对任何人,只是为了让朝廷更好、百姓更好。”
帐内陷入死寂,只有弘瞻微弱的呼吸声。年妃看着怀里孩子苍白的小脸,眼泪又掉了下来 —— 她知道太医院已无计可施,江兰是唯一的希望。良久,她抹了抹眼泪,声音沙哑:“好,我信你。但你记住,若是瞻儿有半点差池,我不仅要你死,还要让你江家所有人都陪葬!”
江兰立刻行动。她让锦儿取来煮沸的烈酒、干净的银针和纱布,先用烈酒反复擦拭双手和银针,再轻轻掀起弘瞻的衣袖 —— 选择上臂外侧的皮肤,这里血管少、感染风险低。她用银针在皮肤上划了一个半寸长的浅口,确保不出血,再用银勺取少量稀释后的牛痘脓水,均匀涂抹在伤口上,最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包扎好,系上细细的红绳(宫中习俗,红绳可驱邪)。
“接种后六个时辰内,小阿哥可能会发低烧,这是身体产生抵抗力的正常反应,娘娘不必惊慌。” 江兰一边收拾工具,一边细细叮嘱,“我会守在这里,每半个时辰给小阿哥量一次体温,若超过三十八度,就用温水擦身降温;若有惊厥,就喂他喝少量薄荷水。”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江兰寸步不离地守在翊坤宫的偏殿。白天,她定时给弘瞻量体温 —— 用她亲手制作的简易体温表(玻璃管内装水银,刻度用汉字标注,“三十七分”“三十八分” 对应现代体温),体温稍高就用浸了温水的纱布敷在孩子额头;夜里,她坐在床边的小凳上,轻轻给弘瞻掖好被角,听着孩子偶尔的呓语,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年妃的态度,也在这三天里悄悄变化。第一天,她始终隔着帐幔看着,不与江兰说话,甚至在江兰给弘瞻喂药时,还让锦儿在一旁盯着,生怕她动手脚。可当看到江兰为了守夜,只靠几块干粮充饥,连水都顾不上喝,眼底的警惕渐渐淡了些 —— 第二天中午,她让锦儿给江兰端来一碗热粥,声音生硬:“别饿死在这里,瞻儿还需要你照顾。”
第二天傍晚,弘瞻突然惊厥,手脚抽搐,脸色发青。江兰立刻将孩子侧放,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又用银针刺破孩子的人中穴,喂他喝了少量薄荷水。折腾了半个时辰,弘瞻才慢慢平静下来,呼吸也恢复了平稳。年妃站在一旁,看着江兰额角的汗珠子,下意识地递过一块手帕:“擦擦吧。”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对江兰示好。
第三天清晨,转机终于出现。江兰给弘瞻量体温时,发现体温已降至正常;掀开孩子的衣袖查看,接种处的伤口开始结痂,身上的痘疹也不再扩散,有的甚至开始消退。更让她惊喜的是,弘瞻缓缓睁开了眼睛,虚弱地喊了一声:“娘…… 饿……”
“瞻儿!我的瞻儿!” 年妃扑到床边,一把抱住孩子,眼泪汹涌而出。她转头看向江兰,眼神里满是感激,却又有些不好意思 —— 之前对江兰的敌意,此刻显得格外刺眼。
当天上午,胤禛闻讯赶来。见弘瞻能靠在年妃怀里喝粥,脸色也红润了许多,他高兴得直拍手:“好!好!江兰,你又立了大功!朕就知道,你定能救回瞻儿!”
年妃抱着弘瞻,走到江兰面前,深深福了一礼:“江姑娘,之前是我糊涂,因希尧的事迁怒于你,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还请你别放在心上。瞻儿能活下来,全靠你,这份恩情,我年氏记在心里。”
江兰连忙扶起她:“娘娘言重了。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再说,年希尧大人的事,本就是工部账目失误,与新政无关,也与臣无关。以后娘娘若有需要,臣仍愿尽力相助。”
胤禛看着两人和解,笑着说:“这样就好!以后后宫的痘疫防治,就交给江兰负责,太医院的人听她调遣。年妃,你是后宫表率,要多支持江兰的事,让宫里再无痘疫之患。”
离开翊坤宫时,锦儿追了出来,递给江兰一个精致的锦盒:“江姑娘,这是娘娘让我给您的。娘娘说,这是她出嫁时太后赏的玉镯,让您务必收下。” 江兰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对羊脂玉镯,质地温润,上面雕刻着缠枝莲纹,一看就价值不菲。
“替我谢谢娘娘。” 江兰将锦盒收好,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与年妃的和解,不仅化解了后宫的敌意,更让新政在宫廷中的推行少了阻碍 —— 此前年妃因兄长之事,对新政多有抵触,如今她态度转变,后宫妃嫔对新政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
回到瑞祥号时,夕阳已西斜。江老实和江王氏正站在门口张望,见她回来,江王氏连忙上前:“兰丫头,你可算回来了!这三天你没回家,娘每天都去宫门口打听,昨天锦儿姑娘来说你没事,娘才放心。”
“娘,我没事。” 江兰把锦盒递给她,“您看,这是年妃娘娘送我的玉镯,小阿哥已经没事了。”
江老实看着玉镯,笑得合不拢嘴:“俺家兰丫头真是出息了!连年妃娘娘都给你送这么贵重的礼物,以后在宫里,再也没人敢欺负你了。”
丫蛋抱着江兰的腿,仰着小脸问:“姐姐,小阿哥好了吗?俺还想跟他一起玩呢!上次去宫里,他还跟俺分享糖糕呢!”
“好了,以后有机会,姐姐带你来宫里看他。” 江兰摸了摸丫蛋的头,心里满是感慨。从因年希尧被罚引发的敌意,到因救弘瞻达成的和解,她用专业和真心化解了矛盾,也让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根基愈发稳固。
晚上,江兰坐在灯下,看着年妃送的玉镯,又拿出改良牛痘的记录册 —— 上面详细记录了弘瞻的接种时间、体温变化、伤口恢复情况,这些数据将成为后宫推广牛痘接种的重要依据。她拿起笔,在记录册上写下:“雍正十二年五月,成功用改良牛痘救治年妃幼子弘瞻,与年妃达成和解。后续计划:一周内完成后宫太监宫女的牛痘接种,下月开始为皇子公主接种,彻底消除宫中痘疫隐患。”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玉镯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知道,这场和解不仅是个人恩怨的消解,更是新政在宫廷中获得认可的缩影。未来,她还会遇到更多挑战,比如协助胤禛推进 “改土归流”、应对八爷党的残余势力、拓展兰馨的海外贸易,但只要她始终保持专业与真心,带着家人的支持、盟友的信任,就一定能在这个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变革之路,从包衣之女,真正成长为影响时代的变革者。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改良牛痘的记录册去了太医院。李太医见她来,连忙上前,态度比之前恭敬了许多:“江姑娘,之前是老夫有眼不识泰山,多亏了你救了小阿哥。你放心,以后太医院的人都听你调遣,后宫接种牛痘的事,老夫亲自安排。”
江兰笑着拿出记录册:“李太医,这是弘瞻的接种记录,您可以参考这个剂量,为后宫众人接种。另外,我已经让兰馨社的林巧带着护理坊的姑娘来协助,她们有护理经验,能更好地观察接种后的反应。”
李太医接过记录册,仔细翻看,连连点头:“好!好!有了这个,咱们接种起来就更有把握了。江姑娘,你真是为朝廷、为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啊!”
江兰看着太医院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随着牛痘接种在宫中的推广,痘疫这个困扰清代多年的难题,终将被慢慢攻克;而她,也将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靠近权力核心,为新政的全面推行,为这个时代的变革,贡献更多力量。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江兰捏着清单的手指猛地收紧。年妃年氏,兄长年羹尧仍在川陕总督任上,另一年兄年希尧却在前年因工部物料核算失误(多报三千两白银)被新政清查,虽未革职,却被罚俸三年、降职留用。自那时起,年妃便对所有与新政相关的人存了敌意 —— 尤其是江兰,去年江兰提出 “新式记账法” 助户部核查账目,年希尧的旧账正是因此被翻出,年妃曾在后宫对宫女说 “一个包衣奴才,靠着些旁门左道讨皇上欢心,连累得我兄长受罚”,连带着宫中太监提及江兰时,都要压低声音。
“备车!把改良后的牛痘脓水和急救包带上!” 江兰没敢耽搁,快步往后院走。大嫂正在给算术夜校的学员缝补算盘套,见她匆忙,连忙问:“兰丫头,这是要去哪?午饭都快好了。”“宫里有事,我得去一趟,午饭不用等我。” 江兰接过母亲递来的披风,又叮嘱王瑞,“若兰馨社有人来,就说我去宫中有急事,让他们先在暖阁等。”
马车疾驰过长安街,车窗外的街景飞快倒退。江兰掀开布帘一角,见宫墙下的侍卫比往常多了数倍,往来的宫女都捧着药碗快步走,连洒了药汁都顾不上擦 —— 痘疫在宫中是头等大忌,去年储秀宫就因痘疫死了两个宫女,最后连宫都封了半个月。小太监在一旁低声补充:“江姑娘,小阿哥是昨天傍晚开始发烧的,夜里就出了痘子,太医院的李太医、张太医都去了,熬了痘疹汤灌下去,不仅没退,反而烧得更厉害了,现在已经有些昏迷了。”
赶到翊坤宫时,殿门紧闭,门楣上挂着的 “紫气东来” 匾额被一层薄纱遮住 —— 宫中习俗,出痘时需挡煞。年妃的贴身宫女锦儿守在门口,眼眶红肿得像核桃,见江兰来,连忙上前拉住她的手,指尖冰凉:“江姑娘,您可算来了!娘娘抱着小阿哥哭了一整夜,刚才李太医说…… 说小阿哥的痘疹已经化脓,怕是熬不过午时了。”
江兰跟着锦儿走进内殿,一股浓郁的草药味扑面而来。帐幔低垂,绣着金线的丝绸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年妃坐在床边的锦凳上,身上还穿着昨夜的寝衣,发髻散乱,一支玉簪松松地插在发间。她怀里抱着弘瞻,三岁的孩子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起皮,原本白皙的颈项和手臂上布满了暗红色痘疹,有的已经破溃流脓,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
太医院的五个太医围在床尾,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李太医见江兰来,叹了口气,递过一碗黑漆漆的药汁:“江姑娘,这是最后一剂‘牛黄解毒汤’,我们已经尽力了,小阿哥的脉搏越来越弱,你…… 你也别抱太大希望。”
江兰没接药碗,径直走到床边,轻轻拨开弘瞻额前的碎发。指尖触到孩子滚烫的皮肤,她心里一紧 —— 这是痘疫中的 “危症”,若不及时干预,不出三个时辰就会因脓毒攻心而亡。她转头看向年妃,年妃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眼神里满是警惕和怨怼,却又藏着一丝绝望的期待:“你是来‘帮’皇上救瞻儿的?还是来看看,我年家的人又要遭什么难?”
“娘娘,臣是来救小阿哥的。” 江兰语气平静,没有回避她的敌意,“臣知道年希尧大人因工部账目被罚,您觉得是臣的‘新式记账法’害了他。但新政清查账目,是为了杜绝官员贪腐、减少国库损耗,并非针对年家。如今小阿哥性命垂危,臣有一法或许能救他,只是需要娘娘信任。”
“什么法子?” 年妃的声音发颤,抱着弘瞻的手臂又紧了紧。
“改良牛痘接种术。” 江兰从急救包中取出一个白瓷瓶,瓶身上贴着 “改良牛痘” 的标签,“这是臣与西方传教士白教士合作改良的牛痘脓水 —— 原法用未经稀释的脓水,臣加入了金银花、薄荷等草药稀释,减少发热反应。去年至今,宫外已有三百余人接种,其中包括二十余名儿童,无一例出事。小阿哥现在的情况,传统汤药已无效,唯有此法可试。”
“用牛身上的东西给瞻儿用?” 年妃猛地拔高声音,将弘瞻护得更紧,“江兰,你安的什么心!瞻儿是皇上的阿哥,金枝玉叶,怎能用牲畜的疫毒来治!李太医,你们听听,这就是她想出来的‘法子’!”
李太医连忙上前,对着江兰皱眉道:“江姑娘,牛痘乃市井传闻之法,从未入过太医院典籍,且‘以毒攻毒’风险太大,小阿哥身份尊贵,万万不可冒险啊!”
“风险再大,也比看着小阿哥等死强。” 江兰没有退让,她打开瓷瓶,倒出一点淡黄色的脓水在银勺里,“娘娘,您看这脓水,已用草药稀释七次,毒性远低于人痘。臣愿以性命担保,若接种后小阿哥出事,臣任凭娘娘处置;若能救活小阿哥,臣只愿娘娘明白,新政并非针对任何人,只是为了让朝廷更好、百姓更好。”
帐内陷入死寂,只有弘瞻微弱的呼吸声。年妃看着怀里孩子苍白的小脸,眼泪又掉了下来 —— 她知道太医院已无计可施,江兰是唯一的希望。良久,她抹了抹眼泪,声音沙哑:“好,我信你。但你记住,若是瞻儿有半点差池,我不仅要你死,还要让你江家所有人都陪葬!”
江兰立刻行动。她让锦儿取来煮沸的烈酒、干净的银针和纱布,先用烈酒反复擦拭双手和银针,再轻轻掀起弘瞻的衣袖 —— 选择上臂外侧的皮肤,这里血管少、感染风险低。她用银针在皮肤上划了一个半寸长的浅口,确保不出血,再用银勺取少量稀释后的牛痘脓水,均匀涂抹在伤口上,最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包扎好,系上细细的红绳(宫中习俗,红绳可驱邪)。
“接种后六个时辰内,小阿哥可能会发低烧,这是身体产生抵抗力的正常反应,娘娘不必惊慌。” 江兰一边收拾工具,一边细细叮嘱,“我会守在这里,每半个时辰给小阿哥量一次体温,若超过三十八度,就用温水擦身降温;若有惊厥,就喂他喝少量薄荷水。”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江兰寸步不离地守在翊坤宫的偏殿。白天,她定时给弘瞻量体温 —— 用她亲手制作的简易体温表(玻璃管内装水银,刻度用汉字标注,“三十七分”“三十八分” 对应现代体温),体温稍高就用浸了温水的纱布敷在孩子额头;夜里,她坐在床边的小凳上,轻轻给弘瞻掖好被角,听着孩子偶尔的呓语,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年妃的态度,也在这三天里悄悄变化。第一天,她始终隔着帐幔看着,不与江兰说话,甚至在江兰给弘瞻喂药时,还让锦儿在一旁盯着,生怕她动手脚。可当看到江兰为了守夜,只靠几块干粮充饥,连水都顾不上喝,眼底的警惕渐渐淡了些 —— 第二天中午,她让锦儿给江兰端来一碗热粥,声音生硬:“别饿死在这里,瞻儿还需要你照顾。”
第二天傍晚,弘瞻突然惊厥,手脚抽搐,脸色发青。江兰立刻将孩子侧放,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又用银针刺破孩子的人中穴,喂他喝了少量薄荷水。折腾了半个时辰,弘瞻才慢慢平静下来,呼吸也恢复了平稳。年妃站在一旁,看着江兰额角的汗珠子,下意识地递过一块手帕:“擦擦吧。”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对江兰示好。
第三天清晨,转机终于出现。江兰给弘瞻量体温时,发现体温已降至正常;掀开孩子的衣袖查看,接种处的伤口开始结痂,身上的痘疹也不再扩散,有的甚至开始消退。更让她惊喜的是,弘瞻缓缓睁开了眼睛,虚弱地喊了一声:“娘…… 饿……”
“瞻儿!我的瞻儿!” 年妃扑到床边,一把抱住孩子,眼泪汹涌而出。她转头看向江兰,眼神里满是感激,却又有些不好意思 —— 之前对江兰的敌意,此刻显得格外刺眼。
当天上午,胤禛闻讯赶来。见弘瞻能靠在年妃怀里喝粥,脸色也红润了许多,他高兴得直拍手:“好!好!江兰,你又立了大功!朕就知道,你定能救回瞻儿!”
年妃抱着弘瞻,走到江兰面前,深深福了一礼:“江姑娘,之前是我糊涂,因希尧的事迁怒于你,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还请你别放在心上。瞻儿能活下来,全靠你,这份恩情,我年氏记在心里。”
江兰连忙扶起她:“娘娘言重了。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再说,年希尧大人的事,本就是工部账目失误,与新政无关,也与臣无关。以后娘娘若有需要,臣仍愿尽力相助。”
胤禛看着两人和解,笑着说:“这样就好!以后后宫的痘疫防治,就交给江兰负责,太医院的人听她调遣。年妃,你是后宫表率,要多支持江兰的事,让宫里再无痘疫之患。”
离开翊坤宫时,锦儿追了出来,递给江兰一个精致的锦盒:“江姑娘,这是娘娘让我给您的。娘娘说,这是她出嫁时太后赏的玉镯,让您务必收下。” 江兰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对羊脂玉镯,质地温润,上面雕刻着缠枝莲纹,一看就价值不菲。
“替我谢谢娘娘。” 江兰将锦盒收好,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与年妃的和解,不仅化解了后宫的敌意,更让新政在宫廷中的推行少了阻碍 —— 此前年妃因兄长之事,对新政多有抵触,如今她态度转变,后宫妃嫔对新政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
回到瑞祥号时,夕阳已西斜。江老实和江王氏正站在门口张望,见她回来,江王氏连忙上前:“兰丫头,你可算回来了!这三天你没回家,娘每天都去宫门口打听,昨天锦儿姑娘来说你没事,娘才放心。”
“娘,我没事。” 江兰把锦盒递给她,“您看,这是年妃娘娘送我的玉镯,小阿哥已经没事了。”
江老实看着玉镯,笑得合不拢嘴:“俺家兰丫头真是出息了!连年妃娘娘都给你送这么贵重的礼物,以后在宫里,再也没人敢欺负你了。”
丫蛋抱着江兰的腿,仰着小脸问:“姐姐,小阿哥好了吗?俺还想跟他一起玩呢!上次去宫里,他还跟俺分享糖糕呢!”
“好了,以后有机会,姐姐带你来宫里看他。” 江兰摸了摸丫蛋的头,心里满是感慨。从因年希尧被罚引发的敌意,到因救弘瞻达成的和解,她用专业和真心化解了矛盾,也让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根基愈发稳固。
晚上,江兰坐在灯下,看着年妃送的玉镯,又拿出改良牛痘的记录册 —— 上面详细记录了弘瞻的接种时间、体温变化、伤口恢复情况,这些数据将成为后宫推广牛痘接种的重要依据。她拿起笔,在记录册上写下:“雍正十二年五月,成功用改良牛痘救治年妃幼子弘瞻,与年妃达成和解。后续计划:一周内完成后宫太监宫女的牛痘接种,下月开始为皇子公主接种,彻底消除宫中痘疫隐患。”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玉镯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知道,这场和解不仅是个人恩怨的消解,更是新政在宫廷中获得认可的缩影。未来,她还会遇到更多挑战,比如协助胤禛推进 “改土归流”、应对八爷党的残余势力、拓展兰馨的海外贸易,但只要她始终保持专业与真心,带着家人的支持、盟友的信任,就一定能在这个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变革之路,从包衣之女,真正成长为影响时代的变革者。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改良牛痘的记录册去了太医院。李太医见她来,连忙上前,态度比之前恭敬了许多:“江姑娘,之前是老夫有眼不识泰山,多亏了你救了小阿哥。你放心,以后太医院的人都听你调遣,后宫接种牛痘的事,老夫亲自安排。”
江兰笑着拿出记录册:“李太医,这是弘瞻的接种记录,您可以参考这个剂量,为后宫众人接种。另外,我已经让兰馨社的林巧带着护理坊的姑娘来协助,她们有护理经验,能更好地观察接种后的反应。”
李太医接过记录册,仔细翻看,连连点头:“好!好!有了这个,咱们接种起来就更有把握了。江姑娘,你真是为朝廷、为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啊!”
江兰看着太医院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随着牛痘接种在宫中的推广,痘疫这个困扰清代多年的难题,终将被慢慢攻克;而她,也将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靠近权力核心,为新政的全面推行,为这个时代的变革,贡献更多力量。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