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兰馨报社” 的创办-《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雍正二十年秋,京城南城的集市上,一群农户围着一个穿长衫的人吵得面红耳赤。江兰带着丫蛋去兰馨医馆送药材,正好撞见这一幕 —— 长衫人是安庆来的粮商,说 “朝廷要加征秋粮税,每亩多缴两斗”,农户们信以为真,都急着低价卖粮;可江兰上周刚从户部得知,朝廷不仅不加税,还因去年水灾免了安庆今年的秋粮税,显然是粮商故意造谣,想压低粮价。

  “你们别信他的!” 江兰上前拦住农户,“朝廷刚下了免秋粮税的政令,他是故意骗你们低价卖粮!” 粮商见被戳穿,慌忙推着粮车跑了。农户们围上来,满脸疑惑:“江姑娘,您怎么知道朝廷的政令?俺们只听粮商说,没见过啥政令啊!”

  江兰心里一沉 —— 这不是她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安庆反腐时,百姓不知道朝廷拨了五十万两修堤款,被王怀安蒙骗;山东农户因不懂番薯育苗技巧,错过了春耕;山西商户不知道中日贸易的商机,眼睁睁看着绸缎被别家抢订。究其根本,是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少,只能靠官员、商人传话,很容易被误导。

  “乡亲们,要是有个地方能告诉大家朝廷政令、种地技巧、做买卖的消息,你们愿不愿意看?” 江兰问道。农户们纷纷点头:“咋不愿意!能知道真政令,俺们就不会被粮商骗了;能学种地技巧,俺们就能多收粮!”

  当天晚上,江兰在瑞祥号的暖阁里,对着一张白纸写写画画 —— 她要创办 “兰馨报社”,让报纸成为百姓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报纸要登四类内容:一是朝廷政令,把皇上的新政、免税、救灾等消息翻译成大白话,配上插图,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二是农业知识,教大家种番薯、用新式农具、防病虫害;三是商业信息,告诉商户哪里有商机、贸易规则、兰馨镖局的运输路线;四是医疗常识,比如四季防疫、外伤处理、妇女育儿知识。”

  王瑞看着草图,有些担心:“兰丫头,办报社要印刷、买纸、雇人,成本不低;而且百姓大多不识字,印了也没人看,怕是要亏本。”

  “成本我来想办法。” 江兰胸有成竹,“瑞祥号去年中日贸易赚了三万两,拿出五千两就能启动;印刷用活字印刷(她之前在兰馨学院教过学员活字排版,比雕版快三倍,还能重复使用),找江南的纸商合作,订大批草纸,成本能降一半;至于不识字的问题,咱们在街头设‘读报点’,让兰馨学院的学员轮流读报,再教百姓认简单的字。”

  江老实听说要办报社,主动说:“兰丫头,俺们村有个老木匠,会做活字模,俺去请他来帮忙;村里的壮丁也能帮着搬运纸张、装订报纸,不要工钱!” 丫蛋也举着小手:“姐姐,我会画画!可以给报纸画插图,比如种地的图、看病的图,百姓一看就懂!”

  筹备工作很快启动。报社选址在兰馨医馆旁边的空院子 —— 这里临街,方便百姓来取报纸,院子里能放印刷机和活字架。老木匠张师傅带着两个徒弟,用枣木做活字模,每个字模大小一致,刻得清晰;江兰让兰馨学院的算术馆学员负责排版,把 “朝廷政令” 排在头版,“农业知识” 排在第二版,“商业信息” 第三版,“医疗常识” 第四版,每版都留三分之一的空间画插图。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御史王显听说江兰要办报社,又来反对:“江姑娘,百姓只需‘安分守己’,懂那么多政令、商机干啥?万一有人借报纸造谣,煽动民心,岂不是祸乱朝纲?再说,女子办报,成何体统!”

  江兰反驳道:“王大人,百姓不是‘愚民’,他们需要知道真消息,才能不被贪官、奸商忽悠。兰馨报社的内容,会先送内务府审核,确认无误再印刷,绝不会造谣;至于女子办报,之前兰馨医馆、镖局都是女子主导,不也办得很好?难道女子只能绣花,不能做实事?”

  胤禛也支持江兰:“王显,江兰办报社是为了启民智、传政令,是好事!朕准兰馨报社每月送审内容,内务府优先审核;再从国库拨两千两,补贴印刷成本,让报纸能低价卖给百姓,每份只收一文钱,贫困百姓免费领。”

  有了皇帝的支持,反对声渐渐平息。十月初十,兰馨报社的首期报纸正式印刷。江兰亲自盯着排版:头版刊登 “安庆堤坝贪腐案处理结果”,配着王怀安被流放的插图;第二版教 “番薯越冬储存技巧”,画着挖地窖、铺干草的步骤;第三版登 “兰馨镖局开通济南至长崎的贸易路线”,标注着运输时间和费用;第四版讲 “秋季防咳嗽”,画着煮梨汤的方法。

  丫蛋画的插图格外生动 —— 番薯地窖的图里,她画了个笑眯眯的老农,抱着番薯;煮梨汤的图里,画了个小女孩捧着碗,旁边写着 “一天一碗,不咳不喘”。学员们排版时都笑着说:“小丫头的画,比文字还管用!”

  首期印了五千份报纸,一半放在报社门口,百姓凭身份证明领取(每人限领一份,避免浪费),一半送到京城的十个 “读报点”。江兰带着兰馨学院的学员,在南城的读报点读报 —— 学员李秀才大声念着 “安庆堤坝贪腐案”,百姓们听得义愤填膺;念到 “番薯越冬技巧” 时,老农们都拿出小本子(兰馨学院送的),记着 “地窖要挖三尺深,铺五寸干草”。

  安庆来的农户李大娘,拿着报纸激动地说:“俺终于知道朝廷免了秋粮税!要是早有报纸,俺就不会差点低价卖粮了!” 南城的木匠赵师傅,看着 “商业信息” 版,眼睛一亮:“兰馨镖局开通济南至长崎的路线,俺做的木家具,能卖到日本去了!”

  三天后,首期报纸就被领完了。不少百姓来报社问:“下一期报纸啥时候出?俺还想知道咋防小麦的病虫害!” 江南的纸商也主动找上门,说愿意长期供货,还能降价两成;老木匠张师傅也改进了活字模,用松脂涂在字模上,排版更牢固,不容易掉字。

  江兰趁机调整报社运营:把报纸从 “每月一期” 改成 “每半月一期”,增加 “百姓来信” 板块 —— 百姓可以写信问问题,比如 “家里的鸡总生病咋办”“去哪里买新式农具”,报社请专家(林巧负责医疗、张师傅负责农业、王瑞负责商业)回信,刊登在报纸上。丫蛋还在报纸上开了 “丫蛋识字角”,每期教三个简单的字,比如 “粮”“医”“商”,配着插图和口诀:“粮字米字旁,吃饭离不了;医字有个匚,看病能帮忙。”

  十一月中旬,第二期报纸出版。“百姓来信” 板块刊登了济南农户王大叔的信:“俺家的鸡总拉白痢,咋办?” 林巧回信:“用艾草煮水喂鸡,每天一次,三天就好,还能在鸡窝撒石灰,防病菌。” 王大叔按方法做,鸡真的好了,特意托人给报社送了一篮鸡蛋:“谢谢江姑娘,谢谢林大夫!这鸡蛋给学员们补身体!”

  兰馨报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天津、保定的商户来订报纸,一次订五十份,分给伙计看;山西的农户托兰馨镖局的镖师带报纸,说 “看了报纸,才知道新式农具咋用,今年小麦收成多了两成”;甚至西北的军营,也来订报纸,让将士们知道朝廷的新政和家乡的消息。

  胤禛看着兰馨报社的发行量从五千份涨到两万份,心里很高兴:“江兰,你这报社办得好!之前朝廷的政令,要三个月才能传到地方,现在半个月百姓就知道了;不少地方官也说,百姓懂政令了,新政推行得更顺利了!” 他还下旨,让各省知府协助兰馨报社设分点,让报纸能传到州县,甚至偏远的乡村。

  江兰的家人也为报社骄傲。江王氏每天都帮着装订报纸,把印好的报纸按份叠好,用麻绳捆起来:“兰丫头,昨天有个老奶奶来领报纸,说看了‘医疗常识’,知道咋给孙子退烧,不用再求神拜佛了,俺听了心里也高兴!” 大嫂则教村里的妇女认 “丫蛋识字角” 的字,不少妇女能认出十几个字,能自己看简单的插图和标题了。

  十二月末,兰馨报社举办 “百姓评报会”,邀请五十个百姓代表提意见。老农张大爷说:“希望多登些种玉米的技巧,俺明年想种玉米;” 商户李掌柜说:“想知道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