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十三年春,兰馨学院实践田的番薯苗刚冒出土,苏培盛就带着两封特殊的书信走进江兰的办公室 —— 一封来自日本长崎学问所的所长佐藤清,另一封来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继任者、澳门圣保禄学院的院长托马斯。佐藤清在信里说,去年通过德川一郎的贸易,见识了瑞祥号丝绸的改良工艺与兰馨医馆的护理技术,想派师生来学 “实用学问”;托马斯则在信中提及,之前魏继晋神父分享的兰馨算术与几何知识,让圣保禄学院的学生受益匪浅,希望能开展 “师生互学”,教兰馨学生西方机械与天文,也学大清的中医与农业。
江兰握着书信,指尖拂过 “实用学问”“互学” 等字眼,心里豁然开朗 —— 之前与日本的贸易、与西方的科技交流,多停留在 “货物”“技术” 层面,若能通过学院实现 “师生交流”,既能让兰馨的实用知识走向海外,也能学外邦的优势技艺,更能让 “不分出身、只重实效” 的理念跨文化传播,这比单纯的商业合作更有长远价值。
可消息传到朝堂,御史王显又一次站出来反对:“江司业,外邦乃‘蛮夷之地’,其学问多是‘奇技淫巧’,兰馨学院乃大清培育人才之地,岂能让外邦人来‘污染’学风?再说,教外邦人学中医、学农业,岂不是把‘祖宗的宝贝’拱手让人?”
江兰早有准备,她在朝会上展开两张图纸 —— 一张是日本的漆器工艺图(德川一郎之前送来的样品),一张是西方的水车机械图(魏继晋带来的):“王大人,外邦的学问并非‘奇技淫巧’。日本的漆器能让咱们的瓷器包装更耐摔,减少贸易运输损耗;西方的水车能让南方水灾过后的农田更快灌溉,多收粮食。咱们教他们种番薯、学护理,是让外邦百姓也能吃饱、少生病;他们教咱们漆器、机械,是让大清的商户更赚钱、农户更省力,这是‘双向受益’,不是‘拱手让人’。”
她又拿出佐藤清信中 “愿派学生学番薯种植,助日本灾民度过荒年” 的段落,以及托马斯信中 “愿教兰馨学生天文测算,助钦天监校准历法” 的承诺:“皇上,这不仅是学院交流,更是帮朝廷稳固外邦关系 —— 日本学了番薯种植,就不会因缺粮侵扰沿海;西方学了中医护理,就会更认同大清的学问,以后贸易、外交都会更顺畅。”
胤禛看着图纸与书信,想起去年江兰用西方几何改良历法、用日本白银充实国库的事,当即拍板:“准奏!兰馨学院可与日本长崎学问所、澳门圣保禄学院开展交流,所需经费从内务府拨给,外邦师生的食宿由学院安排,各地官府需提供便利。”
得到圣旨支持,江兰立刻制定 “三个月短期交流计划”:日本长崎学问所选派 10 名师生(5 名学农业、3 名学护理、2 名学算术),澳门圣保禄学院选派 8 名师生(3 名教机械、3 名教天文、2 名学中医);兰馨学院选派 15 名学生结对子 —— 王五(算术好)跟日本学生学漆器,李四(懂贸易)跟西方学生学机械,张三(会种地)教日本学生种番薯,孙七(擅护理)教西方学生中医,丫蛋则当 “文化小助手”,教外邦师生说中文、写汉字。
四月中旬,两批外邦师生陆续抵达兰馨学院。日本师生穿着深蓝色的和服,带着漆器工具与番薯种植难题而来;西方师生穿着黑色的教袍,背着天文望远镜与机械模型而至。江兰让学生们在学院门口挂起 “中外互学,实用兴邦” 的横幅,还让江王氏带着大嫂做了 “融合饭”—— 既有大清的饺子、面条,也有日本的寿司(请德川一郎的随从指导)、西方的面包(托马斯的学生教做),让外邦师生刚到就感受到 “不排外、重交流” 的氛围。
交流的第一堂课,江兰带大家去实践田。张三拿着番薯苗,教日本学生佐藤樱子(学农业的女生)怎么 “斜插苗、浅覆土”:“俺们大清的番薯,要把苗斜着插进土里,只露三分之一,这样根系能长得更壮,产量能比日本的直插法多三成。” 佐藤樱子听不懂中文,丫蛋在一旁用木炭在地上画图,还标注日文,再加上结对的兰馨学生李红(懂些日语)翻译,佐藤樱子很快学会,她试着插了几株,张三点头:“对,就是这样,比俺第一次插得还好!”
另一边,西方的机械老师罗伯特正给兰馨学生演示 “改良水车”:“咱们的水车叶片是弧形的,比大清的平板叶片多提两成水,只要调整这个齿轮的大小,还能控制转速,适合不同深浅的农田。” 李四听得入迷,她伸手摸了摸齿轮:“罗伯特先生,要是把这个齿轮换成木头的(大清缺铁),会不会也能用?” 罗伯特眼睛一亮:“当然可以!我们可以一起试试,用你们的木材,做适合大清的水车!”
护理课上更是热闹。孙七教西方学生安娜怎么 “号脉辨风寒”:“摸这个手腕的‘寸关尺’,跳得慢、脉细弱,就是风寒,要喝生姜红糖水;跳得快、脉洪大,就是风热,要喝金银花水。” 安娜一开始总摸不准,孙七就让她先摸自己的脉,再摸生病学生的脉,对比差异;安娜则教孙七 “西方伤口消毒法”:“用酒精(瑞祥号贸易来的)擦伤口,比只用艾草更能防感染。” 两人一起给医馆的病人处理外伤,一个号脉开方,一个消毒包扎,配合得格外默契。
算术课上,王五跟着日本学生吉田学漆器记账:“日本的漆器要算‘木料成本、漆料成本、人工成本’,还要算‘损耗率’,比如每十件会有一件上色不均,得提前预留。” 王五结合兰馨银行的存贷记账法,给吉田提建议:“可以加一列‘利润预期’,比如一件漆器卖二两白银,能赚多少,这样商户更清楚要不要做。” 吉田拍着大腿:“这个好!回去我要教给长崎的漆器商!”
天文课则在学院的观星台展开。西方学生托马斯带着兰馨学生赵九(对天文感兴趣)用望远镜观测木星:“你看,木星的四颗卫星转动周期是固定的,用这个周期能更精准地算节气。” 赵九想起江兰之前教的 “行星校准历法”,立刻拿出钦天监的历书:“托马斯先生,咱们能不能用这个算一下今年霜降的准确日期?去年就因为算错,农户误了播种。” 两人一起测算,算出霜降比之前的历书早两天,江兰立刻把结果报给钦天监,胤祥特意派人来感谢:“这能让南方农户多准备两天,少损失不少粮食!”
生活中的交流更显温情。日本学生佐藤樱子不会用筷子,江王氏手把手教她:“手指捏在中间,像夹番薯苗一样,轻轻一夹就起来了。” 佐藤樱子学会后,给江王氏鞠了个躬,用刚学会的中文说:“谢谢阿姨,筷子比寿司帘好用!” 西方学生罗伯特好奇大清的刺绣,大嫂教他用针线绣 “兰馨” 二字,罗伯特绣得歪歪扭扭,却笑得开心:“这比机械齿轮难多了,却更有意思!”
丫蛋每天都带着外邦师生写 “汉字日记”,教他们写 “番薯”“护理”“机械” 等实用词汇,还教他们唱兰馨学院的 “互助歌”(丫蛋编的,歌词是 “你教我种薯,我教你包扎,中外好朋友,一起帮大家”)。外邦师生很快就会用中文说 “你好”“谢谢”“一起做事”,有的还能简单写几句日记,比如托马斯写:“今天学了号脉,救了一个咳嗽的学生,中医很神奇。”
可交流中也有小插曲。日本学生吉田学算术时,觉得 “亩分换算” 太复杂,想放弃;西方学生安娜学中医时,觉得 “五行学说” 难以理解,偷偷哭了。江兰没有批评,而是让王五用日本的 “町步”(日本面积单位)换算成亩,让安娜用西方的 “体液学说” 对比五行,告诉他们:“学问没有‘难不难’,只有‘用不用’—— 你用町步算清楚漆器成本,就是学好了算术;你用五行学说治好一个病人,就是学好了中医。”
在江兰的鼓励下,吉田用 “町步换算法” 算出了一批漆器的贸易利润,兴奋地说:“这样长崎的商户就能清楚赚钱了!” 安娜则用 “五行 体液” 结合的方法,给一个体虚的学生开了 “黄芪汤 蜂蜜水”,学生喝了三天就好转了,安娜激动地拥抱孙七:“中医和西方学问能一起用!”
三个月的交流很快结束。离开那天,外邦师生带着满满的收获 —— 日本学生带走了番薯苗、护理手册、算术账本,佐藤樱子还把张三教的 “斜插苗法” 画成图,说要 “让日本的灾民都能种番薯吃饱饭”;西方学生带走了中医脉诊图、农业测算表,罗伯特把和李四一起改良的 “木齿轮水车” 图纸交给江兰:“这个水车适合大清,希望能帮更多农户。”
兰馨学院的学生也收获颇丰 —— 王五学会了漆器工艺,改良了瑞祥号的瓷器包装,让运输损耗从之前的一成降到了三成;李四学会了机械原理,和罗伯特一起设计了 “脚踏织布机”,比传统织布机快两倍,在江南推广后,商户们都来订购;赵九学会了天文测算,帮钦天监校准了下一年的节气,误差比之前小了一半。
更意外的是,佐藤清收到交流师生的汇报后,特意给胤禛写了一封感谢信,说 “日本已开始试种番薯,预计明年能多收粮食十万石,愿与大清永远友好”;托马斯也在澳门的教会报纸上写文章,称赞 “兰馨学院的学问实用、包容,大清乃‘文明之邦’”,不少西方商人因此更愿意与瑞祥号合作,中日、中西方的贸易额比去年增加了两成。
胤禛在朝会上特意表扬江兰:“兰馨学院的国际交流,既让大清的学问走向外邦,又让外邦的优势为我所用,还稳固了贸易、外交,这比派十个使臣去外邦都管用!” 他还下旨,让兰馨学院把交流成果编成《中外实用学问互鉴集》,发给全国的书院,推广 “双向学习” 的理念。
江兰的家人也为这份成果骄傲。江老实看着王五改良的漆器包装,笑着说:“以前俺觉得外邦人都不一样,现在才知道,只要能一起帮百姓做事,就是好朋友。” 江王氏翻着外邦师生送的礼物 —— 佐藤樱子绣的和服腰带、罗伯特做的小机械模型,对江兰说:“姑娘,明年他们还来吗?俺还想教他们做饺子。”
丫蛋抱着托马斯送的天文望远镜(缩小版),跑到江兰身边:“姐姐,佐藤姐姐写信说,日本的番薯苗长得很好,还让俺教她写更多中文!以后咱们能和更多外邦学院交流吗?” 江兰摸了摸她的头:“会的,只要咱们坚持‘实用、互助’,会有更多外邦人来学,也会有更多兰馨学生去外邦,让大家都能过好日子。”
晚上,江兰坐在办公室里,翻着外邦师生的来信和交流成果图 —— 日本的番薯田照片、西方的水车试用报告、兰馨学生的漆器样品图纸,心里满是踏实。她拿起笔,在《兰馨学院日志》上写下:“雍正二十三年夏,与日本长崎学问所、澳门圣保禄学院完成首次短期交流,双向学习农业、护理、机械、天文,减少贸易损耗三成,助力钦天监校准历法,获外邦认可与朝廷表彰;后续计划:将短期交流改为半年一期,新增‘朝鲜成均馆’‘越南国子监’为交流对象,编印《中外实用词汇手册》,方便师生沟通,推动‘实用学问’跨文化传播。”
窗外的月光洒在日志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知道,兰馨学院的国际交流,不是 “文化输出” 的单向灌输,而是 “实用理念” 的双向共鸣 —— 日本学番薯是为了灾民,西方学中医是为了救人,大清学漆器、机械是为了商户、农户,这背后都是 “让百姓过得更好” 的共同目标。这种共鸣,比任何条约都能稳固外邦关系,比任何说教都能传播变革理念。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中外实用学问互鉴集》的草稿,去了国子监。祭酒翻着里面 “番薯种植对比图”“漆器记账法”“水车改良图”,笑着说:“江司业,你这是把‘学院交流’做成了‘新政助力’—— 以后各地书院都学这个,大清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做事,还能和外邦人合作,这才是‘大国气象’!”
江兰笑着回应:“祭酒大人,学问没有国界,能帮百姓的学问,就是好学问。兰馨学院的目标,不是培养‘只懂大清的人’,而是培养‘能帮天下百姓的人’,这才是雍正皇上推行新政的初心。”
离开国子监时,阳光正好,洒在兰馨学院门口的 “中外互学” 石碑上(外邦师生离开前一起立的,正面刻中文,背面刻日文和拉丁文)。江兰看着学生们在实践田教新来的朝鲜留学生种番薯,王五在漆器工坊教越南学生做包装,丫蛋在教室教西方学生写汉字,心里满是感慨 —— 从包衣之女到推动国际交流的教育者,她走的每一步,都在让 “实用、互助、包容” 的理念跨越高山与海洋,让这个古老的王朝,在与外邦的良性互动中,一步步走向更开放、更繁荣的未来。
回到学院,德川一郎的随从送来消息:“佐藤所长说,明年要派更多学生来学护理,还要邀请兰馨的学生去日本教种番薯。” 托马斯也托人带来信:“圣保禄学院要建‘中医护理室’,希望兰馨能派老师去指导。” 江兰看着这些消息,知道兰馨学院的国际交流,才刚刚开始 —— 而这条 “以学问促友好、以实效谋共赢” 的路,会越走越宽,为大清的新政、为天下的百姓,带来更多长远的福祉。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江兰握着书信,指尖拂过 “实用学问”“互学” 等字眼,心里豁然开朗 —— 之前与日本的贸易、与西方的科技交流,多停留在 “货物”“技术” 层面,若能通过学院实现 “师生交流”,既能让兰馨的实用知识走向海外,也能学外邦的优势技艺,更能让 “不分出身、只重实效” 的理念跨文化传播,这比单纯的商业合作更有长远价值。
可消息传到朝堂,御史王显又一次站出来反对:“江司业,外邦乃‘蛮夷之地’,其学问多是‘奇技淫巧’,兰馨学院乃大清培育人才之地,岂能让外邦人来‘污染’学风?再说,教外邦人学中医、学农业,岂不是把‘祖宗的宝贝’拱手让人?”
江兰早有准备,她在朝会上展开两张图纸 —— 一张是日本的漆器工艺图(德川一郎之前送来的样品),一张是西方的水车机械图(魏继晋带来的):“王大人,外邦的学问并非‘奇技淫巧’。日本的漆器能让咱们的瓷器包装更耐摔,减少贸易运输损耗;西方的水车能让南方水灾过后的农田更快灌溉,多收粮食。咱们教他们种番薯、学护理,是让外邦百姓也能吃饱、少生病;他们教咱们漆器、机械,是让大清的商户更赚钱、农户更省力,这是‘双向受益’,不是‘拱手让人’。”
她又拿出佐藤清信中 “愿派学生学番薯种植,助日本灾民度过荒年” 的段落,以及托马斯信中 “愿教兰馨学生天文测算,助钦天监校准历法” 的承诺:“皇上,这不仅是学院交流,更是帮朝廷稳固外邦关系 —— 日本学了番薯种植,就不会因缺粮侵扰沿海;西方学了中医护理,就会更认同大清的学问,以后贸易、外交都会更顺畅。”
胤禛看着图纸与书信,想起去年江兰用西方几何改良历法、用日本白银充实国库的事,当即拍板:“准奏!兰馨学院可与日本长崎学问所、澳门圣保禄学院开展交流,所需经费从内务府拨给,外邦师生的食宿由学院安排,各地官府需提供便利。”
得到圣旨支持,江兰立刻制定 “三个月短期交流计划”:日本长崎学问所选派 10 名师生(5 名学农业、3 名学护理、2 名学算术),澳门圣保禄学院选派 8 名师生(3 名教机械、3 名教天文、2 名学中医);兰馨学院选派 15 名学生结对子 —— 王五(算术好)跟日本学生学漆器,李四(懂贸易)跟西方学生学机械,张三(会种地)教日本学生种番薯,孙七(擅护理)教西方学生中医,丫蛋则当 “文化小助手”,教外邦师生说中文、写汉字。
四月中旬,两批外邦师生陆续抵达兰馨学院。日本师生穿着深蓝色的和服,带着漆器工具与番薯种植难题而来;西方师生穿着黑色的教袍,背着天文望远镜与机械模型而至。江兰让学生们在学院门口挂起 “中外互学,实用兴邦” 的横幅,还让江王氏带着大嫂做了 “融合饭”—— 既有大清的饺子、面条,也有日本的寿司(请德川一郎的随从指导)、西方的面包(托马斯的学生教做),让外邦师生刚到就感受到 “不排外、重交流” 的氛围。
交流的第一堂课,江兰带大家去实践田。张三拿着番薯苗,教日本学生佐藤樱子(学农业的女生)怎么 “斜插苗、浅覆土”:“俺们大清的番薯,要把苗斜着插进土里,只露三分之一,这样根系能长得更壮,产量能比日本的直插法多三成。” 佐藤樱子听不懂中文,丫蛋在一旁用木炭在地上画图,还标注日文,再加上结对的兰馨学生李红(懂些日语)翻译,佐藤樱子很快学会,她试着插了几株,张三点头:“对,就是这样,比俺第一次插得还好!”
另一边,西方的机械老师罗伯特正给兰馨学生演示 “改良水车”:“咱们的水车叶片是弧形的,比大清的平板叶片多提两成水,只要调整这个齿轮的大小,还能控制转速,适合不同深浅的农田。” 李四听得入迷,她伸手摸了摸齿轮:“罗伯特先生,要是把这个齿轮换成木头的(大清缺铁),会不会也能用?” 罗伯特眼睛一亮:“当然可以!我们可以一起试试,用你们的木材,做适合大清的水车!”
护理课上更是热闹。孙七教西方学生安娜怎么 “号脉辨风寒”:“摸这个手腕的‘寸关尺’,跳得慢、脉细弱,就是风寒,要喝生姜红糖水;跳得快、脉洪大,就是风热,要喝金银花水。” 安娜一开始总摸不准,孙七就让她先摸自己的脉,再摸生病学生的脉,对比差异;安娜则教孙七 “西方伤口消毒法”:“用酒精(瑞祥号贸易来的)擦伤口,比只用艾草更能防感染。” 两人一起给医馆的病人处理外伤,一个号脉开方,一个消毒包扎,配合得格外默契。
算术课上,王五跟着日本学生吉田学漆器记账:“日本的漆器要算‘木料成本、漆料成本、人工成本’,还要算‘损耗率’,比如每十件会有一件上色不均,得提前预留。” 王五结合兰馨银行的存贷记账法,给吉田提建议:“可以加一列‘利润预期’,比如一件漆器卖二两白银,能赚多少,这样商户更清楚要不要做。” 吉田拍着大腿:“这个好!回去我要教给长崎的漆器商!”
天文课则在学院的观星台展开。西方学生托马斯带着兰馨学生赵九(对天文感兴趣)用望远镜观测木星:“你看,木星的四颗卫星转动周期是固定的,用这个周期能更精准地算节气。” 赵九想起江兰之前教的 “行星校准历法”,立刻拿出钦天监的历书:“托马斯先生,咱们能不能用这个算一下今年霜降的准确日期?去年就因为算错,农户误了播种。” 两人一起测算,算出霜降比之前的历书早两天,江兰立刻把结果报给钦天监,胤祥特意派人来感谢:“这能让南方农户多准备两天,少损失不少粮食!”
生活中的交流更显温情。日本学生佐藤樱子不会用筷子,江王氏手把手教她:“手指捏在中间,像夹番薯苗一样,轻轻一夹就起来了。” 佐藤樱子学会后,给江王氏鞠了个躬,用刚学会的中文说:“谢谢阿姨,筷子比寿司帘好用!” 西方学生罗伯特好奇大清的刺绣,大嫂教他用针线绣 “兰馨” 二字,罗伯特绣得歪歪扭扭,却笑得开心:“这比机械齿轮难多了,却更有意思!”
丫蛋每天都带着外邦师生写 “汉字日记”,教他们写 “番薯”“护理”“机械” 等实用词汇,还教他们唱兰馨学院的 “互助歌”(丫蛋编的,歌词是 “你教我种薯,我教你包扎,中外好朋友,一起帮大家”)。外邦师生很快就会用中文说 “你好”“谢谢”“一起做事”,有的还能简单写几句日记,比如托马斯写:“今天学了号脉,救了一个咳嗽的学生,中医很神奇。”
可交流中也有小插曲。日本学生吉田学算术时,觉得 “亩分换算” 太复杂,想放弃;西方学生安娜学中医时,觉得 “五行学说” 难以理解,偷偷哭了。江兰没有批评,而是让王五用日本的 “町步”(日本面积单位)换算成亩,让安娜用西方的 “体液学说” 对比五行,告诉他们:“学问没有‘难不难’,只有‘用不用’—— 你用町步算清楚漆器成本,就是学好了算术;你用五行学说治好一个病人,就是学好了中医。”
在江兰的鼓励下,吉田用 “町步换算法” 算出了一批漆器的贸易利润,兴奋地说:“这样长崎的商户就能清楚赚钱了!” 安娜则用 “五行 体液” 结合的方法,给一个体虚的学生开了 “黄芪汤 蜂蜜水”,学生喝了三天就好转了,安娜激动地拥抱孙七:“中医和西方学问能一起用!”
三个月的交流很快结束。离开那天,外邦师生带着满满的收获 —— 日本学生带走了番薯苗、护理手册、算术账本,佐藤樱子还把张三教的 “斜插苗法” 画成图,说要 “让日本的灾民都能种番薯吃饱饭”;西方学生带走了中医脉诊图、农业测算表,罗伯特把和李四一起改良的 “木齿轮水车” 图纸交给江兰:“这个水车适合大清,希望能帮更多农户。”
兰馨学院的学生也收获颇丰 —— 王五学会了漆器工艺,改良了瑞祥号的瓷器包装,让运输损耗从之前的一成降到了三成;李四学会了机械原理,和罗伯特一起设计了 “脚踏织布机”,比传统织布机快两倍,在江南推广后,商户们都来订购;赵九学会了天文测算,帮钦天监校准了下一年的节气,误差比之前小了一半。
更意外的是,佐藤清收到交流师生的汇报后,特意给胤禛写了一封感谢信,说 “日本已开始试种番薯,预计明年能多收粮食十万石,愿与大清永远友好”;托马斯也在澳门的教会报纸上写文章,称赞 “兰馨学院的学问实用、包容,大清乃‘文明之邦’”,不少西方商人因此更愿意与瑞祥号合作,中日、中西方的贸易额比去年增加了两成。
胤禛在朝会上特意表扬江兰:“兰馨学院的国际交流,既让大清的学问走向外邦,又让外邦的优势为我所用,还稳固了贸易、外交,这比派十个使臣去外邦都管用!” 他还下旨,让兰馨学院把交流成果编成《中外实用学问互鉴集》,发给全国的书院,推广 “双向学习” 的理念。
江兰的家人也为这份成果骄傲。江老实看着王五改良的漆器包装,笑着说:“以前俺觉得外邦人都不一样,现在才知道,只要能一起帮百姓做事,就是好朋友。” 江王氏翻着外邦师生送的礼物 —— 佐藤樱子绣的和服腰带、罗伯特做的小机械模型,对江兰说:“姑娘,明年他们还来吗?俺还想教他们做饺子。”
丫蛋抱着托马斯送的天文望远镜(缩小版),跑到江兰身边:“姐姐,佐藤姐姐写信说,日本的番薯苗长得很好,还让俺教她写更多中文!以后咱们能和更多外邦学院交流吗?” 江兰摸了摸她的头:“会的,只要咱们坚持‘实用、互助’,会有更多外邦人来学,也会有更多兰馨学生去外邦,让大家都能过好日子。”
晚上,江兰坐在办公室里,翻着外邦师生的来信和交流成果图 —— 日本的番薯田照片、西方的水车试用报告、兰馨学生的漆器样品图纸,心里满是踏实。她拿起笔,在《兰馨学院日志》上写下:“雍正二十三年夏,与日本长崎学问所、澳门圣保禄学院完成首次短期交流,双向学习农业、护理、机械、天文,减少贸易损耗三成,助力钦天监校准历法,获外邦认可与朝廷表彰;后续计划:将短期交流改为半年一期,新增‘朝鲜成均馆’‘越南国子监’为交流对象,编印《中外实用词汇手册》,方便师生沟通,推动‘实用学问’跨文化传播。”
窗外的月光洒在日志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知道,兰馨学院的国际交流,不是 “文化输出” 的单向灌输,而是 “实用理念” 的双向共鸣 —— 日本学番薯是为了灾民,西方学中医是为了救人,大清学漆器、机械是为了商户、农户,这背后都是 “让百姓过得更好” 的共同目标。这种共鸣,比任何条约都能稳固外邦关系,比任何说教都能传播变革理念。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中外实用学问互鉴集》的草稿,去了国子监。祭酒翻着里面 “番薯种植对比图”“漆器记账法”“水车改良图”,笑着说:“江司业,你这是把‘学院交流’做成了‘新政助力’—— 以后各地书院都学这个,大清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做事,还能和外邦人合作,这才是‘大国气象’!”
江兰笑着回应:“祭酒大人,学问没有国界,能帮百姓的学问,就是好学问。兰馨学院的目标,不是培养‘只懂大清的人’,而是培养‘能帮天下百姓的人’,这才是雍正皇上推行新政的初心。”
离开国子监时,阳光正好,洒在兰馨学院门口的 “中外互学” 石碑上(外邦师生离开前一起立的,正面刻中文,背面刻日文和拉丁文)。江兰看着学生们在实践田教新来的朝鲜留学生种番薯,王五在漆器工坊教越南学生做包装,丫蛋在教室教西方学生写汉字,心里满是感慨 —— 从包衣之女到推动国际交流的教育者,她走的每一步,都在让 “实用、互助、包容” 的理念跨越高山与海洋,让这个古老的王朝,在与外邦的良性互动中,一步步走向更开放、更繁荣的未来。
回到学院,德川一郎的随从送来消息:“佐藤所长说,明年要派更多学生来学护理,还要邀请兰馨的学生去日本教种番薯。” 托马斯也托人带来信:“圣保禄学院要建‘中医护理室’,希望兰馨能派老师去指导。” 江兰看着这些消息,知道兰馨学院的国际交流,才刚刚开始 —— 而这条 “以学问促友好、以实效谋共赢” 的路,会越走越宽,为大清的新政、为天下的百姓,带来更多长远的福祉。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