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打通运输通道-《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雍正二十六年十月下旬,京城的雪终于落了下来,细密的雪粒打在兰馨镖局的旌旗上,簌簌作响。周强顶着风雪冲进医馆时,棉袍上已积了一层白霜,他扯下沾雪的头巾,声音带着急促:“姑娘,不好了!第一批粮车在张家口被年家的人拦住了!李达派了两百个兵,说‘没有年将军的手谕,任何粮车不准进西北’,还把咱们的镖师扣了两个,说‘怀疑粮车里藏着违禁品’!”

  江兰刚和王瑞核对完第二批粮的装车清单,闻言猛地抬头,指尖攥紧了账本 —— 张家口是陆路进西北的咽喉,年家把这里卡住,第一批粮车若不能在三天内通过,西北军营的存粮就真的要见底了。她快步走到窗边,看着院外被雪覆盖的石板路,心里快速盘算:陆路被封,绕路会多走五天,且年家的势力可能已延伸到其他陆路关口,硬闯只会让镖师和粮草都受损,必须找新的通道。

  “姑娘,会不会…… 可以走水路?” 春桃端来热姜汤,忽然开口,“去年俺听码头的老周头说,漕运能到天津,再从天津转白河到张家口,要是走水路到张家口,再走短途陆路去兰州,说不定比全陆路快。”

  江兰眼睛一亮 —— 她怎么忘了漕运!大清的漕运网络贯通南北,通州到天津的运河常年通航,就算冬雪也不会封冻,若能借漕船运粮,不仅能避开年家的陆路关卡,还能减少颠簸损耗。但漕运归漕运总督管,现任漕运总督沈文渊是张廷玉的门生,为人谨慎,从不轻易卷入党派之争,怎么才能说服他借水路给新政运粮?

  “陈默,你立刻去查沈文渊的近况,尤其是漕运衙门最近有没有难处。” 江兰语速飞快,“另外,把兰馨银行最近的贷款记录拿来,我要看看能不能找到合作的突破口。”

  陈默很快带回消息:“姑娘,沈总督最近正愁漕渠维修的银子 —— 天津到张家口的白河段,有二十里河道淤塞,需要三万两银子清淤,可户部说‘西北战事紧张,优先拨军饷’,把漕运的银子挪走了。沈总督跟张廷玉大人提过几次,都没解决,现在漕船只能走一半水路,剩下的还要靠陆路,效率低得很。”

  江兰心里有了主意 —— 兰馨银行正好有闲置的民生贷款额度,若以 “低息贷款助漕渠清淤” 为条件,换沈文渊开放漕运给新政运粮,既能帮沈文渊解决难题,又能打通运粮通道,是双赢之举。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兰馨银行的贷款方案,去了漕运总督衙门。沈文渊穿着一身藏青色官袍,坐在书房里批阅漕运文书,见江兰来访,虽惊讶却也客气:“江夫人今日到访,不知有何贵干?”

  江兰将贷款方案递上,开门见山:“沈大人,晚辈今日来,是想跟您谈一桩双赢的事。兰馨银行愿提供五万两低息贷款,年息仅五分(当时民间高利贷年息多为三分,官贷年息一分二,五分属极低水平),助您清淤白河漕渠;晚辈只求您开放漕运,让瑞祥号的粮草走通州→天津→张家口的水路,再转短途陆路进西北,解军营燃眉之急。”

  沈文渊翻看方案的手顿了顿,眉头微蹙:“江夫人可知,年羹尧在西北势力庞大,他的人已打过招呼,不准漕运帮新政运粮。若我答应你,怕是会得罪年将军,连累漕运衙门的兄弟们。”

  “沈大人,您怕的不是年羹尧,是‘担责’。” 江兰语气平静,却直击要害,“可您想过吗?白河漕渠淤塞,漕船效率低,今年漕运的粮食损耗比去年多了两成,百姓的漕粮税却没少交,若再拖下去,开春百姓定会怨声载道,到时候您还是要担责。而帮新政运粮,不仅能拿到低息贷款清淤,还能借新政的名声,让百姓知道您在为民生做事,这才是长远之计。”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至于年羹尧,他现在因王坤贪腐案被皇上猜忌,您帮的是朝廷、是士兵,不是我个人。若年羹尧敢找漕运的麻烦,皇上定会为您做主 —— 晚辈已将合作方案呈给张大人(张廷玉),他也认为‘漕运助军需,乃分内之事’。”

  沈文渊看着方案上 “五万两低息贷款” 的字样,又想起张廷玉昨天的私信(信中让他 “审时度势,以民生为重”),终于点头:“好!江夫人爽快,本督就应下了。白河段的淤塞已清了一半,三天内就能通航;本督会调十艘最好的漕船,每艘能装五百石粮,配二十个经验丰富的水手,确保最快十天到张家口。”

  江兰心中一松,起身致谢:“多谢沈大人!兰馨银行今日就把两万两定金拨到漕运衙门的账户,清淤完工后再付剩下的三万两。另外,晚辈已让镖局派镖师在漕船沿途护卫,确保粮草安全。”

  回到医馆,江兰立刻召集团队分工:王瑞负责协调各粮仓,将粮草运到通州漕运码头;周强安排镖师,每艘漕船配两名镖师,沿途盯防年家的人;陈默去天津码头,联系当地的漕运分会,提前准备卸货的人力;李秀才则整理漕运路线图,标注沿途的补给点(每五十里一个驿站,可换水手、补粮草)。

  江兰的家人也主动加入筹备。江老实年轻时在通州码头做过搬运工,熟悉装粮的窍门,他带着大宝、小宝去码头,教伙计们 “分层装粮法”:底层铺干草防受潮,中层装小麦(耐颠簸),上层装小米(易受潮,需用帆布隔开),这样能减少三成损耗。大宝已经十三岁,身高快到江老实肩膀,能帮着抬粮袋;小宝十岁,也能帮着清点数量,在粮袋上画 “瑞祥号” 的标记,防止被掉包。

  江王氏和大嫂则带着村里的妇女,赶制 “漕运防冻包”—— 用棉布缝成小袋子,里面装着炒热的粗盐,给水手们暖手;丫蛋已经十五岁,梳着单螺髻,不再是当年的小丫头,她跟着林巧学辨粮草质量,每批粮到码头,都要先抓一把看看有没有霉变,再用牙咬一下判断干湿,做得有模有样。

  十月二十五,白河漕渠清淤完工,十艘漕船整齐地停在通州码头,船身刷着桐油,亮得能映出人影。王瑞带着伙计们开始装粮,江老实教的 “分层装粮法” 果然管用,原本每艘船装五百石要三个时辰,现在两个时辰就装完了,且粮袋码得整齐,没有挤压变形。

  可就在漕船准备启程时,码头突然来了一群人,为首的是年家的管家年福,他带着十几个家丁,拦住漕船:“沈总督说了,没有年将军的手谕,谁也不准开船!这粮是要运给反贼的,不能让你们运走!”

  周强立刻带着镖师上前,手按在刀柄上:“年福,你敢拦漕运衙门的船?这是沈总督批的文书,你睁大眼睛看看!” 他掏出沈文渊签发的 “漕运通行证”,上面盖着漕运总督的大红印。

  年福却耍赖:“什么通行证?俺只认年将军的手谕!今天这船,开不了!” 说着就要让人去掀粮袋。

  就在这时,沈文渊的参将赵武带着一队漕兵赶来,手里拿着令牌:“年福!你擅闯漕运码头,阻拦军需运输,按律可斩!沈总督有令,再敢阻拦,格杀勿论!”

  年福吓得脸色惨白,看着漕兵手里的刀,不敢再嚣张,带着家丁灰溜溜地走了。码头上的百姓见状,都拍手叫好:“早就该治治年家的人了!”“江夫人是为士兵运粮,他们也敢拦,真是黑心!”

  江兰站在码头的栈桥上,看着年福的背影,心里清楚 —— 这只是年家的小伎俩,真正的阻碍还在后面。她对赵武拱手:“多谢赵参将相助,后续还要劳烦您多费心。”

  赵武回礼:“江夫人客气,护漕运、助军需,是末将的职责。沈总督已吩咐过,沿途的漕运驿站都会配合,绝不让年家的人捣乱。”

  巳时三刻,十艘漕船准时启航。水手们升起风帆,漕船顺着运河缓缓驶离码头,江兰和家人、团队站在栈桥上挥手,大宝和小宝还大声喊:“水手叔叔,早点把粮送到西北!”

  漕船的速度比预期的还快。第一天就驶到了天津码头,陈默早已联系好当地的漕工,只用一个时辰就完成了补给(加淡水、换新鲜蔬菜);第二天走白河,虽然河道有些窄,但水手们经验丰富,避开了浅滩;第五天就到了张家口码头,比全陆路快了整整十天!

  周强带着镖师在张家口接应,当地的供应商也带着马车赶来,卸粮、装车一气呵成。负责押运的镖师回来报信:“姑娘,漕船沿途没遇到年家的人,沈总督的漕兵看得严,连靠近的可疑船只都被拦下来了。士兵们听说粮到了,都跑到码头来等,看到粮袋上的‘瑞祥号’标记,都欢呼起来,说‘江夫人没骗咱们,真的送粮来了’!”

  江兰看着镖师带回的 “粮草签收单”,上面有士兵代表赵勇的签字,还有按的红手印,心里满是踏实。沈文渊也派人送来消息:“白河漕渠清淤后,漕船效率提高了三成,百姓的漕粮税明年可以减一成,这都多亏了兰馨银行的贷款。以后若有军需或民生物资要运,漕运衙门随时配合。”

  当天晚上,江兰在书房里写下《漕运通道总结》:一、成果:打通通州→天津→张家口漕运通道,运粮时间缩短十天,损耗降至 5%(陆路损耗 15%),成功避开年家陆路封锁;二、合作:以 5 万两低息贷款助漕渠清淤,换漕运长期支持,实现双赢;三、后续:利用漕运通道,下月开始运送西北冬衣(兰馨织坊制作的耐冬布冬衣),同时开通 “漕运民生线”,帮百姓运送粮食、布料,降低运输成本。

  写完总结,窗外的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纸上,“漕运民生线” 几个字格外清晰。江兰知道,打通漕运通道,不仅是解了西北的粮荒,更是为新政开辟了一条 “民生运输线”—— 以后新政的物资,不仅能靠镖局,还能靠漕运,双管齐下,效率更高,年家再想封锁,也没那么容易了。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漕运路线图去了养心殿,把打通漕运的事告诉胤禛。胤禛看着路线图,又看了士兵的签收单,高兴得拍了御案:“江兰,你又立了一大功!有了漕运通道,西北的军需再也不用怕年家封锁了!朕要下旨嘉奖沈文渊,还要让兰馨银行把低息贷款的法子推广到其他省份,帮地方解决民生难题。”

  江兰躬身道:“皇上过奖了,这都是沈总督配合、团队努力的结果。臣已计划用漕运运冬衣,下月就能送到西北,让士兵们冬天不受冻。”

  离开养心殿时,苏培盛笑着说:“江夫人,老奴刚听说,年羹尧得知漕运通了,气得在西北军营摔了茶杯,说‘沈文渊胳膊肘往外拐’。现在朝堂上都在夸您‘有办法’,连张廷玉大人都跟皇上说‘江夫人是新政的福将’呢!”

  江兰笑着道谢,心里却很清楚 —— 这只是与年家较量的又一次胜利,年羹尧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还会有更多阻碍。但她有信心,有漕运这条新通道,有沈文渊这样的盟友,有家人和团队的支持,还有百姓的信任,就算年羹尧再怎么反扑,也挡不住新政的推进,挡不住民生的改善。

  回到医馆,江王氏正在给江兰缝新的棉袍,丫蛋在一旁帮忙穿针引线。江王氏笑着说:“兰丫头,俺听码头的老周头说,现在百姓都盼着漕运民生线开通,说以后买江南的布料,再也不用花高价了。你大哥昨天还说,他所在的兵营,也盼着你运的冬衣呢,说去年的冬衣太薄,今年有了耐冬布的,肯定暖和。”

  江兰拿起棉袍的一角,摸了摸厚实的布料,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一点点改变这个时代 —— 从护理坊到兰馨医馆,从瑞祥号到漕运通道,每一步都离不开 “民生” 二字。而这,正是她作为穿越者,作为时代变革者,最坚定的初心。

  夕阳西下,兰馨医馆的灯渐渐亮起。江兰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西北冬衣的运输计划,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坚定的字迹。她知道,打通漕运通道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 帮百姓降低运输成本,帮士兵解决冬衣问题,帮新政在西北扎下更深的根。而她,会一直走下去,用自己的所知所学,为大清的百姓,为新政的未来,拼出一条更宽广、更平坦的路。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