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江兰的 “避嫌”-《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雍正二十七年八月,京城的暑气渐消,清晨的风里带了些凉意。兰馨医馆的书房里,江兰正对着一张《瑞祥号业务分布图》出神 —— 图上用红笔标注着瑞祥号在西北、江南的二十七个粮仓,蓝笔圈出漕运专运线的十个码头,墨笔写着 “年家倒台后,瑞祥号承接西北军需占比达七成,农耕种子供应占北方四成”。桌角还压着一封未拆的密函,是陈默从西宁发来的,提了句 “已有朝臣暗遣人查瑞祥号历年账目,似在探江姑娘权重”。

  江兰指尖划过 “七成军需占比” 的字样,眼底清明 —— 年家刚倒,朝堂权斗的余波未散,瑞祥号掌着西北大半军需、北方农耕种子供应,再加上她兼管兰馨农科园、间接影响漕运,难免有人眼红,甚至借 “权过重” 做文章。若等别人发难再应对,不仅会陷皇上于 “偏袒” 的两难,更可能打乱新政推进的节奏。

  “姐,你找我?” 丫蛋推开书房门走进来,她穿着浅绿布裙,手里捧着刚整理好的《抗冻麦秋收预估表》,见江兰盯着分布图出神,凑近一看便懂了大半,“是不是有人在背后说闲话了?昨天农科园的学生说,都察院的张御史路过园门时,特意问了‘农科园的种子供应,是不是全听瑞祥号的’,语气怪怪的。”

  江兰点头,将陈默的密函递给她:“年家倒了,盯着新政核心的人就多了。瑞祥号权重是事实,我若攥着不放,迟早会成别人攻击新政的靶子。我想主动奏请皇上,把瑞祥号的粮食业务交户部监管,再辞掉‘护国夫人’里‘无需户部审批即可调运军需粮’的特权 —— 权为新政用,不是为我自己谋,避避嫌,反而能让新政走得更稳。”

  丫蛋愣了愣,随即点头:“姐想得长远!之前年家就是因为攥着军需不放才倒的,咱们主动交出去,既显清白,又能让户部帮着挡闲话。只是…… 交接会不会麻烦?户部的人要是不懂粮食业务,瞎指挥怎么办?”

  “所以得先跟十三爷商量,定个稳妥的方案。” 江兰起身,让春桃去请胤祥。半个时辰后,胤祥风尘仆仆地赶来,刚落座就接过江兰递来的分布图,眉头一皱:“你想放权?我昨天也收到密报,张敬那伙御史,弹劾完年羹尧,已经开始暗议‘瑞祥号掌军需、农耕,江氏权倾朝野’,你这是想堵他们的嘴?”

  “不止是堵嘴。” 江兰给胤祥倒了杯凉茶,“十三爷,新政要的是‘公正’二字。瑞祥号当初接军需,是因为年家贪腐、士兵受苦;现在年家倒了,该把业务纳入朝廷规制 —— 让户部监管,一来能避免瑞祥号独大生弊,二来能借户部的权威规范粮食定价、运输,三来也能让朝臣无话可说。至于特权,‘无需审批调粮’本是应急之举,如今军需稳定,该按规矩来,省得有人说‘新政重臣搞特殊’。”

  胤祥摩挲着杯沿,沉吟片刻:“你这步棋走得妙!既破了权斗猜忌,又显了不恋权势的格局,皇上定会明白你的苦心。只是…… 你就不怕交出监管权后,户部的人掣肘?比如之前刁难农科园的户部主事李谦,要是派他去对接,怕是要出乱子。”

  “所以方案里得写清楚。” 江兰拿出拟好的草稿,“我想请皇上旨,让户部选派三名清廉且懂农耕、军需的官员,驻瑞祥号西北、江南、京城三个分号,主要负责‘对账、定价、核验粮质’—— 账目每月报户部和皇上,粮食定价需瑞祥号拿出成本核算单,与户部官员共同商议,报皇上审批;粮质核验按之前验粮大会的标准,由户部官员和瑞祥号质检员共同签字才算数。至于李谦这类人,十三爷可在朝堂上提一句‘选派需择贤能,避用苛责新政者’,皇上自然懂。”

  胤祥接过草稿,逐字看完,拍案叫好:“想得周全!既给了户部监管权,又没让瑞祥号失了主导权,还能避开小人作祟。我这就去跟皇上透个底,让他有个准备。”

  送走胤祥,江兰转身回了正屋。江老实、江王氏正和大宝、小宝坐在院里,见她进来,江王氏率先起身,手里还攥着刚纳好的鞋底:“兰丫头,刚才听丫蛋说,你要把瑞祥号的粮食业务交出去?这…… 这会不会亏了咱们?以后要是户部的人欺负咱们,可怎么办?”

  江老实也跟着点头:“是啊,瑞祥号是你一步步撑起来的,从江南找粮商,到朝鲜买稻种,受了多少罪?现在交出去,不是白忙活了?”

  江兰坐在石凳上,拉过江王氏的手,温声解释:“娘,爹,我不是把瑞祥号卖了,只是把‘监管权’交出去。瑞祥号还是咱们的,只是粮食定价、账目要跟户部一起算,这样别人就不能说‘瑞祥号自己定价、自己记账,有贪腐嫌疑’了。而且有户部监管,以后咱们供粮,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像年家那样故意找茬,士兵能安稳吃粮,农户能便宜买种,这才是咱们做瑞祥号的初衷啊。”

  大宝放下手里的镖局调度册,若有所思:“姑母,我懂了!您这是‘以退为进’,交出监管权,堵了别人的嘴,反而能让瑞祥号走得更稳。我这就去跟周叔说,让他把西北粮仓的账目都整理好,等着户部的人来对接。”

  小宝推了推眼镜,拿出一本账册:“姑母,我已经把瑞祥号近三年的粮食成本、定价、供粮记录都理好了,每一笔都能对应到漕运单据和军营签收单,户部的人来查,咱们也不怕。另外,我还算了笔账,交监管后,粮食定价更透明,农户和士兵的信任度会更高,明年的种子销量说不定能涨两成。”

  江兰看着家人从担忧到理解,再到主动筹备,心里满是暖意 —— 她从不是一个人在走新政的路,身后有家人的支持,身前有皇上和胤祥的信任,这才是她敢主动放权的底气。

  八月初十,江兰将誊写工整的奏折递到了养心殿。奏折里,她清晰列出两项 “避嫌” 举措:其一,瑞祥号粮食业务(含军需供粮、农耕种子供应)自九月起交户部监管,具体按与胤祥商议的方案执行,瑞祥号保留 “采购、运输、分发” 权,核心为 “分权制衡”;其二,辞去 “护国夫人” 所享 “无需户部审批即可调运五千石以内军需粮”“农耕种子定价可自主浮动一成” 两项特权,此后调粮、定价均按朝廷规制走流程,若遇紧急军情,需联名西北军营将领与户部官员共同奏请,再行调运。

  奏折递上的当天下午,苏培盛就来传旨,让江兰即刻去养心殿见驾。走进殿内,江兰见皇上正坐在御案后,手里拿着她的奏折,桌角还压着几封密折 —— 不用想也知道,那是朝臣议论瑞祥号权重的折子。

  “你要把瑞祥号的粮食业务交户部监管,还辞了特权?” 皇上抬眸看她,语气里没有惊讶,反倒带着几分探究,“朕记得,瑞祥号是你从江南一个小粮铺做起,跑遍漕运、对接朝鲜、建西北粮仓,熬了五年才撑起来的,现在说交监管就交,不心疼?”

  江兰躬身行礼,语气平静却坚定:“回皇上,瑞祥号从不是臣的私产,而是新政的‘军需仓、农耕库’。当初臣接下西北军需,是为了让士兵吃饱;如今交监管权,是为了让新政更公正。臣若攥着权不放,一来会让朝臣觉得‘新政重臣谋私’,二来可能滋生懈怠,反倒是交出去,让户部盯着,让规矩管着,瑞祥号才能走得更长远。至于特权,本是应急之用,如今军需稳定,按规矩来,才能服众。”

  皇上拿起桌角的密折,递到江兰面前:“你看看,这是张敬上的密折,说‘江氏掌军需、农耕、漕运关联权,恐成第二个年羹尧’;还有兵部侍郎赵康,说‘瑞祥号粮食定价无人监督,有抬价之嫌’。这些话,你不生气?”

  江兰接过密折,快速扫过,随即放回御案:“臣不生气。朝臣有疑虑,是因为新政尚在推进,权责边界未明。臣主动交权,就是想给朝臣做个样子 —— 新政之下,无人能掌特权,无人能借新政谋私,权为民生用,不为己谋。至于‘抬价之嫌’,瑞祥号历年供粮记录、成本核算单,臣已让小宝整理好,可随时交户部核验,每石粮比年家垄断时低一成,比市场价低五分,臣问心无愧。”

  皇上看着江兰眼底的清明与坦荡,突然笑了:“朕没看错你!年羹尧攥着兵权不肯放,最终落得众叛亲离;你手握新政核心业务,却主动避嫌放权,这份清醒和格局,朝中大臣没几个能比。朕准你的奏!”

  他顿了顿,语气更显郑重:“户部选派官员的事,朕会亲自把关,就按你和十三爷商议的来,选三个懂农耕、军需的清廉之人;至于你辞去的特权,朕虽准了,但给你一个‘新政总顾问’的身份 —— 农科推广、军需优化、漕运改进,你仍可随时奏请,朕给你‘直达天听’的权限,比那些临时特权,更实在。”

  江兰心中一暖,再次躬身:“谢皇上信任!臣定不负圣望,继续为新政效力,为民生奔波。”

  “起来吧。” 皇上摆手,指着御案上的《抗冻麦秋收预估表》,“丫蛋递上来的表,朕看了,兰州一千亩试验田预计亩产三石二斗,很好!你跟农科园说,明年西北再推广五千亩,所需种子、农具,让户部优先拨款,瑞祥号负责运输,咱们君臣合力,让西北百姓也能吃饱饭。”

  从养心殿出来时,夕阳正斜照在宫道上,金色的光洒在朱红宫墙上,暖得人心安。江兰知道,这次主动避嫌,不是 “退”,而是 “进”—— 她退掉了可能引发猜忌的权柄,却赢得了皇上更深的信任,也为新政扫清了 “权过重” 的隐忧,让农耕、军需的推进更顺理成章。

  消息传回兰馨医馆,家人和团队都松了口气。大宝当天就带着镖局的人,把瑞祥号西北分号的历年账目搬到了正厅,等着户部官员来对接;小宝则去了户部,跟主事的官员敲定对账流程,还特意提了 “避开李谦” 的需求,对方见是皇上准的方案,一口应下;丫蛋则带着农科园的学生,去了兰州试验田,准备秋收后的种子筛选 —— 明年要推广五千亩,得提前备好优质种源。

  江老实特意去村里跟老伙计们说了这事,回来时笑得合不拢嘴:“村里的人都说,兰丫头不贪权,是真心为百姓办事,以后更信新政了!有几户之前犹豫要不要种抗冻麦的,现在都来跟俺说,明年要跟着种!”

  江王氏则杀了只鸡,炖了锅鸡汤,给江兰端来:“丫头,你为新政操碎了心,多喝点补补。现在有皇上撑腰,有户部监管,咱们再也不用怕别人说闲话了,以后就安心搞农耕、供好粮,让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江兰喝着温热的鸡汤,看着院子里忙碌的家人 —— 大宝在核对镖师名单,小宝在写交接清单,丫蛋在给农科园学生写信,江老实和江王氏在收拾刚收的玉米 —— 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这场 “避嫌” 不是结束,而是新政进入新阶段的开始:年家的阴影彻底散去,权斗的猜忌被主动化解,接下来,就是全力以赴推进农耕、稳固军需、完善漕运,让新政的阳光,真正照进每一个百姓的生活。

  九月初,户部选派的三名官员如期进驻瑞祥号的三个分号。西北分号的对接现场,大宝拿着历年供粮记录,跟户部主事周正一一核对:“周大人,这是雍正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的供粮明细,每一批都有漕运签收单和军营验收记录,您看……” 周正翻着记录,点头赞许:“瑞祥号的账目比我想象的还清晰,江姑娘果然是办实事的人。”

  京城这边,江兰则带着丫蛋,向皇上递了《明年抗冻麦推广计划》,计划里写着 “需种子两万石,农具五千套,惠及西北五省农户八千户”,皇上当场准了,还下旨让户部拨款五万两,支持农科园建种子培育基地。

  站在养心殿外,丫蛋看着江兰,眼里满是敬佩:“姐,您这招‘避嫌’,不仅没丢权,反而让新政的根基更稳了。现在连之前刁难咱们的官员,都不敢再乱说话了。”

  江兰笑着摇头:“不是我厉害,是皇上懂新政,百姓盼新政。咱们只要守住‘为民’的初心,不贪权、不谋私,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秋风拂过,带着远处农田的麦香。江兰知道,她的路还长 —— 从包衣之女到新政核心,从接下军需到主动放权,每一步都离不开 “清醒” 二字。而未来,她还要带着这份清醒,继续推着新政往前走,直到雍正爷托付的改革成果稳固,直到大清的百姓都能吃饱穿暖,直到她真正完成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这一路或许还有挑战,但有皇上的信任、家人的支持、百姓的期待,她便无所畏惧。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