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价格战的破局-《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雍正二十八年二月下旬,京城的寒风虽仍刺骨,西城的商号街上却弥漫着一股焦灼的火药味。“裕和号” 的掌柜赵全,正站在二楼的窗边,死死盯着斜对面瑞祥号分号的门口 —— 那里虽不如年前排队的人多,却也陆续有顾客进出,而自己店里,整整一上午,只卖出去三石大米,柜台后的伙计们杵着算盘,眼神涣散,连假装吆喝的力气都没了。

  “掌柜的,马爷派人来了,说八爷让咱们再撑半个月,补贴这个月再加三千两。” 伙计慌慌张张跑上楼,手里攥着一张银票,却没半点喜色,“可…… 可咱们仓库里的粮都快见底了,要是再低价进货,就算有补贴,老本也得赔光啊!”

  赵全接过银票,指尖冰凉 —— 八爷党的补贴看似多,却填不满低价销售的窟窿。为了跟瑞祥号 “同价”,他们进的面粉掺了三成次等粮,大米里混了石子,顾客买回去骂声一片,老主顾丢了大半,现在全靠 “买粮送布” 的噱头吸引些贪小便宜的散户,可布是积压的粗麻布,送出去也没人待见。

  “撑!必须撑!” 赵全把银票拍在桌上,声音发颤却带着一丝孤注一掷,“只要瑞祥号先垮,咱们就能垄断西城的粮市,到时候把价格涨回来,这点亏空很快就能补回来!”

  他不知道,此刻瑞祥号西城分号的后堂里,江大宝也正对着账本发愁。二十五岁的他揉着发酸的肩膀,面前摊着近十天的销售记录:面粉销量比上月降了两成,大米降了一成五,虽说羊毛围巾卖得好,可粮和杂货是瑞祥号的根基,长期下滑,终究不是办法。

  “姑母,十大商号还在硬撑,‘恒昌号’昨天又搞了‘买两石粮送一双布鞋’,不少百姓贪便宜去了。” 大宝见江兰走进来,连忙起身,语气带着急意,“咱们要是不跟着搞点优惠,粮和杂货的销量还得降。”

  江兰接过账本,指尖划过 “面粉销量降两成” 的数字,却没露出焦虑。她刚从兰馨护理坊过来,那里的景象让她心里有了新的主意 —— 护理坊里,新培训的护士林秀正给一个冻手的大娘涂药膏,可整个上午,只来了三个病人,不是百姓不需要护理,是大多不知道 “护理坊能治冻伤、调风寒”,更觉得 “治病得花钱,舍不得”。

  “大宝,咱们不打价格战。” 江兰放下账本,眼神清亮,“八爷党靠补贴低价,是‘拼成本’;咱们要靠‘拼价值’—— 把瑞祥号的商品,跟兰馨护理坊的服务绑在一起,搞‘买满百两送护理体验券’,让百姓觉得‘买东西还能免费护理,比只贪便宜划算’。”

  大宝愣了愣:“护理体验券?姑母,这能行吗?百姓买粮是为了吃,护理是治病,两者能凑到一起吗?”

  “当然能。” 江兰走到窗边,指着街上缩着脖子、搓着冻手的百姓,“你看,冬天天寒,百姓容易冻手冻脚,还容易得风寒;家里有产妇的,也需要产后调理 —— 这些都是护理坊能解决的。咱们的体验券,就包含‘冻伤护理’‘风寒调理’‘产后基础护理’三项,百姓买满百两商品,就能领一张,去护理坊免费体验一次,要是觉得好,以后还会来,这既是帮百姓解决难处,也能让护理坊被更多人知道。”

  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护理坊的成本低 —— 草药是农科园自己种的,护士是村里培训的妇人,体验一次的成本,比咱们跟着降价亏的钱少多了。咱们要让百姓明白,‘低价的劣质商品’不如‘价实的好商品 免费的民生服务’,这才是真划算。”

  大宝瞬间明白了,兴奋地搓着手:“姑母这主意绝了!我这就去跟各分号说,让他们赶紧准备告示,再把体验券印出来!”

  “等等。” 江兰叫住他,递过一张写好的细则,“体验券要印清楚使用范围、有效期(一个月),还有护理坊的地址和营业时间;分号的伙计要跟顾客讲明白,不是‘买贵了送券’,是‘买够实用的商品,额外得护理’—— 比如一家五口,买百两的粮够吃三个月,顺便能给冻手的老人做次护理,多值。”

  当天下午,瑞祥号所有分号的门口,都挂上了醒目的红底黄字告示:“凡在瑞祥号购买商品满百两,即赠兰馨护理坊体验券一张,可免费体验冻伤护理、风寒调理、产后基础护理三项服务之一,有效期三十日,护理坊地址:东城柳巷三号。”

  告示刚挂出,就围了不少百姓。一个穿着打补丁棉袄的老农,凑上前眯着眼看,疑惑地问伙计小李:“小伙子,这是真的?买百两粮,就能免费治冻手?俺这手冻了好几年,年年冬天都流脓,去药铺抓药得花半两银子,你们这真不要钱?”

  小李笑着点头,递过一张印得规整的体验券:“张大爷,您放心,绝对免费!您要是买一百二十两的粮,够您家吃四个月,还能领张券,明天去护理坊,让林护士给您涂药膏,保管比药铺的管用。”

  张大爷还是有些犹豫,旁边一个挎着篮子的妇人接话:“张大爷,我上周在瑞祥号买了羊毛围巾,姑娘们说护理坊能调风寒,我家那口子前些天受了凉,要是真能免费调理,我也买百两粮,顺便给我家汉子领张券。”

  人群里顿时议论起来,不少人算了笔账:买百两的粮和杂货,够一家人用很久,额外得一次护理,省下的药钱,比在十大商号买低价劣质商品划算多了。没一会儿,就有顾客走进分号,开始挑选商品。

  第一个凑够百两的,是西城的王大娘。她买了六十两的大米(够吃三个月)、三十两的面粉、十两的盐和杂货,正好百两。小李递过体验券,王大娘攥着券,手都在抖:“小伙子,俺家孙女生完娃才半个月,总咳嗽,这券能给她做产后调理不?”

  “能啊!” 小李笑着说,“您明天带着券去护理坊,跟林护士说是产后调理,她会给您孙女熬艾草水擦身,还会教您怎么煮益母草汤,都是好东西。”

  王大娘喜滋滋地走了,刚出分号门,就跟邻居们说:“瑞祥号这券真划算!俺买够吃的粮,还能给孙女调理身子,比去‘裕和号’买掺沙子的粮强多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第二天一早,兰馨护理坊的门口就排起了队,王大娘带着儿媳,张大爷揣着体验券,还有不少买了商品的百姓,都来体验护理。护理坊里,四个护士分工明确:林秀负责冻伤护理,用农科园种的忍冬藤煮水,给百姓泡手,再涂上调好的药膏;村里来的刘婶负责风寒调理,给百姓煮生姜紫苏茶,还教他们按揉太阳穴缓解头疼;丫蛋则抽空过来,教产后妇人怎么护理伤口,语气耐心,动作轻柔。

  “林护士,您这药膏真管用!” 张大爷泡完手,看着红肿消退了不少的冻疮,激动地说,“俺之前在药铺买的药膏,涂了半个月都没好,您这一次就见效!”

  林秀笑着递过一小罐药膏:“张大爷,这是给您的,您回去按我说的,每天涂两次,再过五天就能好。以后要是再冻着,还来护理坊,咱们给您算便宜点。”

  张大爷接过药膏,心里暖烘烘的 —— 他活了六十多岁,还是第一次遇到 “买粮还能免费治病,治病还送药膏” 的好事,回去后,逢人就夸瑞祥号和护理坊。

  瑞祥号的客流量,也跟着一天天涨起来。西城分号里,从早到晚都有顾客,有的是来买粮凑百两领券的,有的是领了券体验完,觉得好又来买东西的。伙计小李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合不拢嘴:“王哥,昨天一天卖了三百多两的货,比前几天翻了三倍!‘裕和号’那边,一整天都没几个人,赵掌柜站在门口,脸都绿了!”

  老王擦了擦汗,点头道:“还是江姑娘有远见!咱们这不是在卖货,是在帮百姓过日子,百姓能不认可吗?”

  与此同时,“裕和号” 的店里,赵全看着空荡荡的柜台,气得把算盘摔在地上。伙计跑进来,声音带着哭腔:“掌柜的,刚才有个老主顾来退粮,说咱们的大米里有石子,吃坏了孩子的牙,还说瑞祥号的大米又干净,还送护理券,以后再也不来咱们这儿了!”

  “退!退!退!” 赵全吼道,心里却像被冰锥扎着 —— 他知道,再这么下去,不用等瑞祥号垮,自己就得先破产。他连忙让人备马,去马武府上求援。

  马武的府里,烟雾缭绕,胤禩正坐在太师椅上,听着马武汇报。当听到 “瑞祥号搞买满百两送护理券,客流量反增,十大商号快撑不住” 时,胤禩手里的茶杯 “哐当” 砸在地上,茶水溅湿了他的锦袍。

  “护理券?江兰竟敢玩这种花样!” 胤禩气得脸色铁青,“本爷让你们打价格战,你们却连个百姓的心思都摸不透!百姓要的不是便宜,是实惠!江兰把‘买货’和‘治病’绑在一起,既讨好了百姓,又稳固了她的护理坊,这步棋比本爷的狠!”

  马武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爷,赵全他们说,再没有新法子,下个月就撑不住了,您看…… 要不要咱们也搞点赠品?”

  “搞什么赠品?” 胤禩冷笑,“咱们的商号卖的是劣质货,就算送金元宝,百姓也不会买!你去告诉赵全,让他们再撑十天,本爷去找隆科多,借点银子,再想别的办法 —— 实在不行,就去瑞祥号的粮库里搞点动静,让他们的粮出问题!”

  马武心里一沉 —— 搞破坏是险招,可现在,八爷党已经没别的路可走了。他只能躬身应下,快步去给赵全传信。

  兰馨护理坊的院子里,江兰正看着护士们给百姓做护理,王大娘的儿媳气色好了不少,张大爷的冻疮也消了肿,不少百姓体验完,还特意去瑞祥号再买些东西,说 “凑够百两,给家里其他人也领张券”。

  “姐,你看!” 丫蛋拿着一张销售报表跑过来,脸上满是笑意,“这三天,瑞祥号的粮和杂货销量涨了四成,护理坊的体验人数也有两百多人,还有三十多个百姓办了长期护理的月卡,咱们这联动,真是双赢!”

  江兰接过报表,看着上面的数字,心里满是踏实。她抬头望向远处的紫禁城,夕阳正洒在琉璃瓦上,泛着温暖的光。这场价格战的破局,不是靠 “比狠”,而是靠 “比心”—— 八爷党只看到 “低价能抢顾客”,却忘了百姓真正需要的是 “实惠的商品 有用的服务”;而她,不过是把自己的护理专业知识,跟新政的民生需求结合起来,既破了价格困局,又让护理坊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丫蛋,让农科园多送些忍冬藤、紫苏过来,护理坊的草药快不够了。” 江兰笑着说,“另外,让小宝核算一下,要是销量继续涨,咱们可以把体验券的门槛降到八十两,让更多百姓能享受到,尤其是家里人口少的,不用为了凑百两多买东西。”

  “好!” 丫蛋点点头,快步跑去安排。

  江老实和江王氏也从村里过来,江老实手里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笑着说:“兰丫头,村里的人听说你搞的护理券,都羡慕京城的百姓呢!俺跟你娘说,等开春了,咱们也在村里开个护理坊的小分点,教村里的妇人做基础护理,让村里的老人孩子也能享享福。”

  江王氏也笑着说:“你二哥昨天从新疆来信,说他们营里的士兵冬天也容易冻手,问能不能让瑞祥号给他们也送些护理药膏,俺跟他说,等你这边忙完,就教村里的妇人熬药膏,用漕船送过去。”

  江兰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知道,这场价格战的破局,只是新政推进中的一个小胜利。八爷党不会甘心,还会有新的阴谋;北方的旱灾筹备、江南的杂交稻试种,还有很多事要做。但她有信心,只要守住 “为民” 的初心,把每一件小事都落到实处,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夜色渐深,护理坊的灯还亮着,最后一个体验的百姓走了,林秀和刘婶还在整理草药。江兰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切,心里清楚 —— 她要的不是瑞祥号一家独大,而是让 “商业服务民生,民生推动商业” 的模式,成为新政的一部分。未来,她还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让百姓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健健康康,这才是她穿越而来,真正想做的事。

  而此刻的八爷府里,胤禩还在跟隆科多密谋,却没人知道,他们的每一步算计,都在江兰 “为民” 的初心面前,显得越来越无力。新政的根基,正随着这些看似微小的民生举措,一点点扎得更深、更稳。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