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九的晨光带着几分凛冽的清透,穿过养心殿的菱花窗棂时,被雕花的木格切割成细碎的光斑,落在金砖地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江兰攥着青色腰牌站在外间的紫檀木屏风后,指尖的凉意透过粗布兜渗到掌心,连呼吸都刻意放得又轻又匀,生怕惊扰了殿内的肃穆。
今日是她第一次正式在皇上面前当差,按苏培盛前一日反复叮嘱的规矩,晨起半个时辰后需奉第一盏雨前龙井,此刻离奉茶时辰还有三刻钟,她却已在屏风后站了近一盏茶的功夫。布衫是昨日入夜后特意在炭火边浆洗的,领口与袖口的褶皱用热熨斗(杂役房仅有的一件,她特意跟刘嬷嬷借的)捋得服服帖帖,连布纤维的纹路都透着规整;头发用青布带紧紧束在脑后,她还特意用木梳沾了点温水,将鬓角的碎发一一抿平,确保没有半根发丝垂下;鞋底内侧缝的软布是她连夜用粗线加固过的,针脚细密得像锁边,踩在地上时能稳稳吸住脚步声 —— 每一个细节,都是她对着铜镜反复检查了五遍才放心的。
“再确认一遍水温。” 江兰在心里默念,从贴身布兜里掏出一根削得光滑的柳木筷 —— 这是她特意从杂役院厨房找的,质地细密不吸水分,最适合试温。她轻轻掀起银壶的盖子,将木筷尖探进水里,指尖传来的温度让她松了口气:炭火埋了三分灰,银壶悬在特制的铁架上焖了一炷香,壶壁凝着的细珠刚褪去半分,水温刚好卡在八十五度,与昨日训练时苏培盛点头认可的最佳状态分毫不差。她甚至能闻到水汽中飘出的龙井清香,带着雨前茶叶特有的清甜,没有半分焦糊味 —— 这是她凌晨寅时就起来盯着炭火的成果,生怕稍有差池,坏了御前的规矩。
屏风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苏培盛提着一个黑漆托盘走了过来,托盘上放着一套银质茶具,杯沿打磨得能映出人影。“江兰,时辰快到了,随我进内间候着。” 他的声音比昨日更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提醒,目光扫过她的袖口时,刻意停顿了半秒 —— 那是在确认她的手是否放在身侧,没有乱晃。“记住,进了内间,眼睛只准看身前三尺的地面,手贴在裤缝上,哪怕指尖痒,也不能动一下。”
“是,奴才记下了。” 江兰连忙应声,声音压得比蚊子哼还轻,却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她跟着苏培盛绕过屏风,往养心殿内间走时,刻意将步幅控制在半脚长 —— 这是昨日练到汗湿布衫才掌握的节奏:先抬脚尖轻触金砖,感受地面的平整度(养心殿的金砖是苏州专供,虽光滑却有细微的纹路,需避开纹路凸起处才不会出声),再缓缓放下脚跟,整个过程像一片羽毛掠过石板,连自己都听不见鞋底与地面接触的声响。
内间的氛围比外间更显肃穆,连空气都像是凝住了。正中的紫檀木御案宽有六尺,长逾一丈,案面打磨得能映出人影,边缘雕着繁复的云纹,每一道纹路都透着皇家的威严。御案后,胤禛正伏案批阅奏折,明黄色的龙袍下摆垂落在铺着锦缎的脚踏上,袖口绣着的五爪龙纹用金线绣成,在晨光下泛着暗金的光,龙鳞的每一片纹路都清晰得能数出来。他手中的狼毫笔悬在奏折上方,笔尖沾着的墨汁欲滴未滴,眉头紧紧锁着,连额前垂落的一缕发丝都透着几分紧绷,显然是被奏折上的内容难住了。
江兰的目光飞快扫过御案,只敢停留半秒 —— 最上面一本奏折插着红签,露出的落款是 “山西巡抚诺敏”,纸页边缘还沾着些许墨渍,像是批阅时不小心蹭上的。她记得昨日整理奏折时,山西巡抚递的多是 “火耗归公” 的试点奏报,其中有一本还提到 “平遥县官吏抵触,拒不执行耗羡归公”,看来皇上此刻正为新政推行的阻力烦心。御案左侧堆着的空白奏折用明黄纸封着,右侧放着一方端砚,砚台里的墨汁泛着琥珀色,是她昨日按苏培盛教的法子磨的,此刻还冒着淡淡的墨香,与殿角铜炉里飘出的龙涎香混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帝王的气息,带着穿透人心的威严。
炭盆里的炭火偶尔迸出细小的火星,发出 “噼啪” 的轻响,却很快被胤禛翻奏折的 “哗啦” 声盖过。那声音不轻不重,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节奏,每一次翻动都像是在敲定某个重大的决策。江兰跟着苏培盛站在御案左侧三尺外的位置,躬身垂眸时,目光刚好落在金砖的一道拼接缝上 —— 这道缝比其他地方略宽半分,是她昨日候场时特意记下的 “参照物”。她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像擂鼓般撞着胸口,连指尖都在微微发麻,手心的汗浸湿了腰牌的边缘,贴身戴着的墨玉佩贴着皮肤,冰凉的玉质竟成了唯一的镇定剂 —— 这玉佩是她现代外婆临终前留给她的,玉面上刻着简单的 “兰” 字,穿越时贴身戴着,如今成了她在这陌生时代里最踏实的念想。
“专注,江兰,专注在细节上。” 她强迫自己想起现代护理课上的 “手术室专注力训练”—— 当时老师让她们在模拟手术台上缝合伤口时,要将注意力完全聚焦在一个细节上,比如缝合的针脚间距、线结的松紧度,以此对抗紧张。此刻,江兰便将目光死死定格在金砖的拼接缝上,在心里默默数着自己的呼吸:吸气四秒,感受冷空气从鼻腔进入肺部,填满每一个肺泡;屏息两秒,让身体的紧绷感稍缓;呼气六秒,将胸腔里的浊气缓缓排出,连带着心里的紧张一起释放。一遍又一遍,直到狂跳的心渐渐平稳下来,连呼吸都变得均匀。
“时辰到了,奉茶。” 苏培盛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落在江兰耳边时,她甚至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直到苏培盛用眼角余光轻轻扫了她一下,她才反应过来,连忙屈膝行了个标准的半礼 —— 膝盖弯到三十度,腰背挺直不驼背,双手贴在裤缝上,动作流畅得像刻在骨子里。
转身往银壶走去时,江兰的脚步依旧轻得像猫踩雪。提壶的动作她练了不下二十遍:右手食指与中指扣住壶柄的内侧凹槽(这个位置最省力,能避免壶身晃动),左手掌心托住壶底的圆形凸起,手臂自然下垂,利用核心力量稳住上半身,确保壶身纹丝不动。倒茶时,她的眼睛死死盯着杯沿与壶嘴的距离,精准控制在一寸 —— 这个距离既能让茶水缓缓注入,不会溅出杯外,又能让茶叶的香气充分释放。茶水注入银杯时,她刻意放慢了手腕的速度,看着水面一点点上升,直到刚好没过杯身的七分刻度线才停手 —— 那是她用墨笔在杯内侧做的标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却能确保每一杯茶都不多不少,正好七分满。
捧着茶杯转身的瞬间,江兰的目光再次快速扫过御案 —— 胤禛仍在低头批阅奏折,右手握着狼毫笔的姿势稳如磐石,笔尖在奏折上落下的字迹遒劲有力;左手手肘撑在御案边缘,离右侧桌角约莫两寸远,指尖还夹着一枚朱笔,笔杆上的红漆泛着光。她在心里飞快计算:茶杯若放在桌角,离他左手手肘一寸半的位置,既不会挡住他握笔的右手(她特意量过,这个距离刚好避开右手挥笔的轨迹),又能让他抬手就能碰到杯耳(人的手臂自然伸展时,一寸半是最舒服的取用距离),还不会碰到旁边堆着的奏折(离奏折堆刚好两指宽,能避免不小心碰倒)。这个位置,是她昨日在御案旁用废纸模拟了十几次才确定的,当时苏培盛还笑着说:“你这丫头,心思细得像绣娘,连主子抬手的弧度都能想到。”
她轻步走到御案旁,先屈膝躬身三十度,双手捧着银杯的底部(指尖只碰杯底的花纹,不碰杯身,避免留下指纹),将杯耳精准转向胤禛顺手的右侧 —— 她甚至特意调整了杯耳的角度,让开口朝向他手指自然弯曲的方向,这样他握杯时不用刻意转手腕。然后,她缓缓将茶杯放在计算好的位置,银杯与御案边缘的距离刚好能容下一根手指,离奏折堆的两指宽间隙像用尺子量过一般规整。放下茶杯时,她刻意将动作放慢到平时的三倍,让杯底轻触桌面,只发出一声几乎听不见的 “嗒” 声,随即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音量轻声说道:“皇上,您的茶。”
声音刚落,江兰便感觉到一道锐利的目光落在自己的头顶。那目光像带着重量,穿透她的布帽,落在头皮上,让她的后背瞬间绷紧,连汗毛都竖了起来。她的头埋得更低,目光死死盯着身前的金砖拼接缝,连大气都不敢喘 —— 那是胤禛的目光,带着帝王特有的审视,仿佛能穿透她的布衫,看到她心里那些关于 “水温”“位置” 的盘算,让她的心跳再次加快,比刚才候场时还要剧烈。
御案后的翻奏折声突然停了。江兰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咚咚” 地撞着耳膜,连炭盆里炭火迸出的 “噼啪” 声都变得模糊。她能感觉到胤禛的目光从她身上移开,落在了茶杯上,然后听到他抬手的动作 —— 明黄色龙袍的衣袖摩擦着御案,发出 “簌簌” 的轻响,手指轻触银杯耳时,传来一声清脆的 “叮” 声,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像落在她的心尖上,让她的指尖又开始发麻。
她偷偷用眼角余光瞥了一眼 —— 胤禛的左手正搭在茶杯耳上,拇指轻轻摩挲着杯沿的花纹,没有立刻端起。他的目光扫过茶杯的位置,又缓缓抬眼,落在她的头顶,那道目光比刚才柔和了些许,却依旧带着审视。江兰能清晰地感觉到那道目光停留了约莫两息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足够让她的心跳再次漏了一拍 ——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处在帝王的注视下,比上次在书房递书签时的紧张更甚,却也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体贴,被皇上注意到了。
“退下吧。” 胤禛的声音突然响起,依旧低沉沉稳,却比刚才批阅奏折时的紧绷缓和了些许,像是卸下了一丝疲惫。
“是,奴才告退。” 江兰连忙躬身行礼,这次的动作比来时更慢,更稳。她按苏培盛教的 “后退三步再转身” 的规矩,先往后退了三步,每一步都保持着躬身的姿势,直到退到屏风后,才敢缓缓直起身,转身往外间走。直到走出养心殿的朱漆大门,被廊下的寒风扑了满脸,她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沁出了一层薄汗,粗布衫贴在皮肤上,带着冰凉的湿意,可手心却残留着茶杯的暖意,连指尖都透着一丝发烫。
廊下的宫灯还未完全撤去,红绸面映着晨光,透着几分柔和的暖意。江兰靠在汉白玉廊柱上,深深吸了口气,冰冷的空气钻进鼻腔,让她混乱的思绪渐渐清晰。她抬手摸了摸胸口的墨玉佩,玉面上的 “兰” 字被体温焐得微微发烫,这是外婆留给她唯一的念想,每次触摸都能让她瞬间冷静 —— 在现代时,外婆总说 “兰兰做事细,以后肯定有出息”,如今在这雍正朝的御前,她终于用 “细” 换来了帝王的一丝留意。“皇上抬了眼皮,还碰了茶杯耳。” 她在心里复盘着刚才的细节,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 在御前,沉默的关注往往比言语的表扬更珍贵。胤禛虽没说半个 “好” 字,可那道停留两息的目光、缓和的语气,都意味着她的 “本分” 被记在了心里,这比任何赏赐都让她安心。
她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刚才在御案旁留意到的细节:胤禛批阅的红签奏折上,“山西火耗归公遇阻” 几个字用朱笔圈了出来,旁边还写着 “官吏因循守旧” 的小字批注,墨迹还未完全干透 —— 这说明皇上正为新政推行的阻力烦心。江兰想起现代学过的 “政策推行阻力分析” 课程,老师曾说 “基层抵触多因利益受损,需从考核激励入手”,她心里暗自记下:若是以后有机会,或许能从 “官吏考核与火耗归公成效挂钩” 的角度,给皇上提些建议,既不越界,又能帮着推进新政。
回到西跨院时,春桃正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晾晒草药,蒲公英、紫花地丁被她摊得均匀,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绿色。见江兰回来,春桃连忙放下手里的木杆,跑过来时还差点被雪堆绊倒:“江兰姐!你可算回来了!第一次伺候皇上,没出岔子吧?我早上起来就一直在院子里等,连早饭都没敢吃!”
江兰笑着扶了她一把,摇了摇头:“没出岔子,就是有点紧张,手心里全是汗。” 她没有提胤禛抬眼皮、碰茶杯的细节 —— 在御前做事,低调才是长久之道,过分张扬只会引来其他宫女的嫉妒,甚至可能被有心人曲解为 “邀功”,反而坏了前程。
春桃却从她放松的神色里看出了端倪,凑到她身边小声说:“我看你脚步都比平时轻快,肯定是皇上满意了!我就说你肯定能做好,苏公公教的规矩,你练得比谁都熟,连走路都跟猫似的,皇上肯定
今日是她第一次正式在皇上面前当差,按苏培盛前一日反复叮嘱的规矩,晨起半个时辰后需奉第一盏雨前龙井,此刻离奉茶时辰还有三刻钟,她却已在屏风后站了近一盏茶的功夫。布衫是昨日入夜后特意在炭火边浆洗的,领口与袖口的褶皱用热熨斗(杂役房仅有的一件,她特意跟刘嬷嬷借的)捋得服服帖帖,连布纤维的纹路都透着规整;头发用青布带紧紧束在脑后,她还特意用木梳沾了点温水,将鬓角的碎发一一抿平,确保没有半根发丝垂下;鞋底内侧缝的软布是她连夜用粗线加固过的,针脚细密得像锁边,踩在地上时能稳稳吸住脚步声 —— 每一个细节,都是她对着铜镜反复检查了五遍才放心的。
“再确认一遍水温。” 江兰在心里默念,从贴身布兜里掏出一根削得光滑的柳木筷 —— 这是她特意从杂役院厨房找的,质地细密不吸水分,最适合试温。她轻轻掀起银壶的盖子,将木筷尖探进水里,指尖传来的温度让她松了口气:炭火埋了三分灰,银壶悬在特制的铁架上焖了一炷香,壶壁凝着的细珠刚褪去半分,水温刚好卡在八十五度,与昨日训练时苏培盛点头认可的最佳状态分毫不差。她甚至能闻到水汽中飘出的龙井清香,带着雨前茶叶特有的清甜,没有半分焦糊味 —— 这是她凌晨寅时就起来盯着炭火的成果,生怕稍有差池,坏了御前的规矩。
屏风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苏培盛提着一个黑漆托盘走了过来,托盘上放着一套银质茶具,杯沿打磨得能映出人影。“江兰,时辰快到了,随我进内间候着。” 他的声音比昨日更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提醒,目光扫过她的袖口时,刻意停顿了半秒 —— 那是在确认她的手是否放在身侧,没有乱晃。“记住,进了内间,眼睛只准看身前三尺的地面,手贴在裤缝上,哪怕指尖痒,也不能动一下。”
“是,奴才记下了。” 江兰连忙应声,声音压得比蚊子哼还轻,却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她跟着苏培盛绕过屏风,往养心殿内间走时,刻意将步幅控制在半脚长 —— 这是昨日练到汗湿布衫才掌握的节奏:先抬脚尖轻触金砖,感受地面的平整度(养心殿的金砖是苏州专供,虽光滑却有细微的纹路,需避开纹路凸起处才不会出声),再缓缓放下脚跟,整个过程像一片羽毛掠过石板,连自己都听不见鞋底与地面接触的声响。
内间的氛围比外间更显肃穆,连空气都像是凝住了。正中的紫檀木御案宽有六尺,长逾一丈,案面打磨得能映出人影,边缘雕着繁复的云纹,每一道纹路都透着皇家的威严。御案后,胤禛正伏案批阅奏折,明黄色的龙袍下摆垂落在铺着锦缎的脚踏上,袖口绣着的五爪龙纹用金线绣成,在晨光下泛着暗金的光,龙鳞的每一片纹路都清晰得能数出来。他手中的狼毫笔悬在奏折上方,笔尖沾着的墨汁欲滴未滴,眉头紧紧锁着,连额前垂落的一缕发丝都透着几分紧绷,显然是被奏折上的内容难住了。
江兰的目光飞快扫过御案,只敢停留半秒 —— 最上面一本奏折插着红签,露出的落款是 “山西巡抚诺敏”,纸页边缘还沾着些许墨渍,像是批阅时不小心蹭上的。她记得昨日整理奏折时,山西巡抚递的多是 “火耗归公” 的试点奏报,其中有一本还提到 “平遥县官吏抵触,拒不执行耗羡归公”,看来皇上此刻正为新政推行的阻力烦心。御案左侧堆着的空白奏折用明黄纸封着,右侧放着一方端砚,砚台里的墨汁泛着琥珀色,是她昨日按苏培盛教的法子磨的,此刻还冒着淡淡的墨香,与殿角铜炉里飘出的龙涎香混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帝王的气息,带着穿透人心的威严。
炭盆里的炭火偶尔迸出细小的火星,发出 “噼啪” 的轻响,却很快被胤禛翻奏折的 “哗啦” 声盖过。那声音不轻不重,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节奏,每一次翻动都像是在敲定某个重大的决策。江兰跟着苏培盛站在御案左侧三尺外的位置,躬身垂眸时,目光刚好落在金砖的一道拼接缝上 —— 这道缝比其他地方略宽半分,是她昨日候场时特意记下的 “参照物”。她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像擂鼓般撞着胸口,连指尖都在微微发麻,手心的汗浸湿了腰牌的边缘,贴身戴着的墨玉佩贴着皮肤,冰凉的玉质竟成了唯一的镇定剂 —— 这玉佩是她现代外婆临终前留给她的,玉面上刻着简单的 “兰” 字,穿越时贴身戴着,如今成了她在这陌生时代里最踏实的念想。
“专注,江兰,专注在细节上。” 她强迫自己想起现代护理课上的 “手术室专注力训练”—— 当时老师让她们在模拟手术台上缝合伤口时,要将注意力完全聚焦在一个细节上,比如缝合的针脚间距、线结的松紧度,以此对抗紧张。此刻,江兰便将目光死死定格在金砖的拼接缝上,在心里默默数着自己的呼吸:吸气四秒,感受冷空气从鼻腔进入肺部,填满每一个肺泡;屏息两秒,让身体的紧绷感稍缓;呼气六秒,将胸腔里的浊气缓缓排出,连带着心里的紧张一起释放。一遍又一遍,直到狂跳的心渐渐平稳下来,连呼吸都变得均匀。
“时辰到了,奉茶。” 苏培盛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落在江兰耳边时,她甚至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直到苏培盛用眼角余光轻轻扫了她一下,她才反应过来,连忙屈膝行了个标准的半礼 —— 膝盖弯到三十度,腰背挺直不驼背,双手贴在裤缝上,动作流畅得像刻在骨子里。
转身往银壶走去时,江兰的脚步依旧轻得像猫踩雪。提壶的动作她练了不下二十遍:右手食指与中指扣住壶柄的内侧凹槽(这个位置最省力,能避免壶身晃动),左手掌心托住壶底的圆形凸起,手臂自然下垂,利用核心力量稳住上半身,确保壶身纹丝不动。倒茶时,她的眼睛死死盯着杯沿与壶嘴的距离,精准控制在一寸 —— 这个距离既能让茶水缓缓注入,不会溅出杯外,又能让茶叶的香气充分释放。茶水注入银杯时,她刻意放慢了手腕的速度,看着水面一点点上升,直到刚好没过杯身的七分刻度线才停手 —— 那是她用墨笔在杯内侧做的标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却能确保每一杯茶都不多不少,正好七分满。
捧着茶杯转身的瞬间,江兰的目光再次快速扫过御案 —— 胤禛仍在低头批阅奏折,右手握着狼毫笔的姿势稳如磐石,笔尖在奏折上落下的字迹遒劲有力;左手手肘撑在御案边缘,离右侧桌角约莫两寸远,指尖还夹着一枚朱笔,笔杆上的红漆泛着光。她在心里飞快计算:茶杯若放在桌角,离他左手手肘一寸半的位置,既不会挡住他握笔的右手(她特意量过,这个距离刚好避开右手挥笔的轨迹),又能让他抬手就能碰到杯耳(人的手臂自然伸展时,一寸半是最舒服的取用距离),还不会碰到旁边堆着的奏折(离奏折堆刚好两指宽,能避免不小心碰倒)。这个位置,是她昨日在御案旁用废纸模拟了十几次才确定的,当时苏培盛还笑着说:“你这丫头,心思细得像绣娘,连主子抬手的弧度都能想到。”
她轻步走到御案旁,先屈膝躬身三十度,双手捧着银杯的底部(指尖只碰杯底的花纹,不碰杯身,避免留下指纹),将杯耳精准转向胤禛顺手的右侧 —— 她甚至特意调整了杯耳的角度,让开口朝向他手指自然弯曲的方向,这样他握杯时不用刻意转手腕。然后,她缓缓将茶杯放在计算好的位置,银杯与御案边缘的距离刚好能容下一根手指,离奏折堆的两指宽间隙像用尺子量过一般规整。放下茶杯时,她刻意将动作放慢到平时的三倍,让杯底轻触桌面,只发出一声几乎听不见的 “嗒” 声,随即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音量轻声说道:“皇上,您的茶。”
声音刚落,江兰便感觉到一道锐利的目光落在自己的头顶。那目光像带着重量,穿透她的布帽,落在头皮上,让她的后背瞬间绷紧,连汗毛都竖了起来。她的头埋得更低,目光死死盯着身前的金砖拼接缝,连大气都不敢喘 —— 那是胤禛的目光,带着帝王特有的审视,仿佛能穿透她的布衫,看到她心里那些关于 “水温”“位置” 的盘算,让她的心跳再次加快,比刚才候场时还要剧烈。
御案后的翻奏折声突然停了。江兰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咚咚” 地撞着耳膜,连炭盆里炭火迸出的 “噼啪” 声都变得模糊。她能感觉到胤禛的目光从她身上移开,落在了茶杯上,然后听到他抬手的动作 —— 明黄色龙袍的衣袖摩擦着御案,发出 “簌簌” 的轻响,手指轻触银杯耳时,传来一声清脆的 “叮” 声,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像落在她的心尖上,让她的指尖又开始发麻。
她偷偷用眼角余光瞥了一眼 —— 胤禛的左手正搭在茶杯耳上,拇指轻轻摩挲着杯沿的花纹,没有立刻端起。他的目光扫过茶杯的位置,又缓缓抬眼,落在她的头顶,那道目光比刚才柔和了些许,却依旧带着审视。江兰能清晰地感觉到那道目光停留了约莫两息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足够让她的心跳再次漏了一拍 ——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处在帝王的注视下,比上次在书房递书签时的紧张更甚,却也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体贴,被皇上注意到了。
“退下吧。” 胤禛的声音突然响起,依旧低沉沉稳,却比刚才批阅奏折时的紧绷缓和了些许,像是卸下了一丝疲惫。
“是,奴才告退。” 江兰连忙躬身行礼,这次的动作比来时更慢,更稳。她按苏培盛教的 “后退三步再转身” 的规矩,先往后退了三步,每一步都保持着躬身的姿势,直到退到屏风后,才敢缓缓直起身,转身往外间走。直到走出养心殿的朱漆大门,被廊下的寒风扑了满脸,她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沁出了一层薄汗,粗布衫贴在皮肤上,带着冰凉的湿意,可手心却残留着茶杯的暖意,连指尖都透着一丝发烫。
廊下的宫灯还未完全撤去,红绸面映着晨光,透着几分柔和的暖意。江兰靠在汉白玉廊柱上,深深吸了口气,冰冷的空气钻进鼻腔,让她混乱的思绪渐渐清晰。她抬手摸了摸胸口的墨玉佩,玉面上的 “兰” 字被体温焐得微微发烫,这是外婆留给她唯一的念想,每次触摸都能让她瞬间冷静 —— 在现代时,外婆总说 “兰兰做事细,以后肯定有出息”,如今在这雍正朝的御前,她终于用 “细” 换来了帝王的一丝留意。“皇上抬了眼皮,还碰了茶杯耳。” 她在心里复盘着刚才的细节,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 在御前,沉默的关注往往比言语的表扬更珍贵。胤禛虽没说半个 “好” 字,可那道停留两息的目光、缓和的语气,都意味着她的 “本分” 被记在了心里,这比任何赏赐都让她安心。
她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刚才在御案旁留意到的细节:胤禛批阅的红签奏折上,“山西火耗归公遇阻” 几个字用朱笔圈了出来,旁边还写着 “官吏因循守旧” 的小字批注,墨迹还未完全干透 —— 这说明皇上正为新政推行的阻力烦心。江兰想起现代学过的 “政策推行阻力分析” 课程,老师曾说 “基层抵触多因利益受损,需从考核激励入手”,她心里暗自记下:若是以后有机会,或许能从 “官吏考核与火耗归公成效挂钩” 的角度,给皇上提些建议,既不越界,又能帮着推进新政。
回到西跨院时,春桃正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晾晒草药,蒲公英、紫花地丁被她摊得均匀,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绿色。见江兰回来,春桃连忙放下手里的木杆,跑过来时还差点被雪堆绊倒:“江兰姐!你可算回来了!第一次伺候皇上,没出岔子吧?我早上起来就一直在院子里等,连早饭都没敢吃!”
江兰笑着扶了她一把,摇了摇头:“没出岔子,就是有点紧张,手心里全是汗。” 她没有提胤禛抬眼皮、碰茶杯的细节 —— 在御前做事,低调才是长久之道,过分张扬只会引来其他宫女的嫉妒,甚至可能被有心人曲解为 “邀功”,反而坏了前程。
春桃却从她放松的神色里看出了端倪,凑到她身边小声说:“我看你脚步都比平时轻快,肯定是皇上满意了!我就说你肯定能做好,苏公公教的规矩,你练得比谁都熟,连走路都跟猫似的,皇上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