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十的清晨,瑞祥号西厢房的窗台上,少了往常那罐来自怡亲王府的蜂蜜 —— 这罐蜂蜜从去年入秋开始,每月初一胤祥都会让管家送来,说是王府后山养的蜂,甜度适中,适合江兰用来调药、给学堂孩子做点心。可自从上个月江兰在御书房偏殿,借着讨论学堂经费的间隙,轻声说 “王爷待我之恩,江兰记在心里,只是新政未竟,不敢分心儿女情长” 后,这罐蜂蜜就断了。
“姐,怡亲王府的管家今天又来了,却没送蜂蜜,只说‘王爷让把之前借的漕运图纸还回来’,说完就走了。” 丫蛋捧着一卷泛黄的图纸走进来,语气带着几分不解,“之前管家来,还会跟爹聊几句庄稼,跟我说说王府的趣事,今天连茶都没喝。”
江兰接过图纸,指尖抚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漕运路线标注 —— 这是上个月胤祥特意找内务府调的康熙年间漕运旧图,说 “对比现在的路线,能找出淤塞的河段”。她想起上个月此时,胤祥还在学堂后院,手把手教孩子们认玉米种子,笑着说 “江姑娘教的农种知识,比四书五经更能让百姓吃饱饭”;如今不过半月,连私下见面都成了奢望。她将图纸卷好,放进公文袋,轻声道:“王爷是怕人说闲话,影响新政。你想,宗室里本就有人盯着我和王爷走得近,要是再私下往来,指不定又会传‘江兰借亲王势力谋私’的流言,到时候不仅我麻烦,连学堂、银行的事都会受影响。”
丫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递过来一张户部的传召:“户部让您辰时去议漕运改革,说怡亲王、张廷玉大人、马齐大人都要去。姐,您去了,要是跟王爷见面,会不会……”
“放心,只谈公事。” 江兰打断她,拿起案上的漕运数据册 —— 这是她和老周连夜核算的,记录着今年漕运的淤塞河段、粮船延误天数,还有陕西农贷物资因漕运慢而滞留的数量。她知道,今日户部议事,是推进漕运改革的关键,绝不能因私人关系影响公事。
辰时过半,江兰的马车停在户部衙门外。刚下车,就见户部尚书张延龄的管家站在门口,笑着迎上来:“江姑娘,您可来了!怡亲王和张大人、马大人已经在议事厅等着了,只是…… 今日王爷好像心情不似往常,刚进来就坐在角落翻账本,没跟人说话。”
江兰心里了然,跟着管家走进议事厅。厅内暖意融融,鎏金炉里燃着沉香,张廷玉和马齐坐在主位旁的椅子上,正低声讨论着什么;胤祥则坐在最角落的位置,穿着一身深蓝色亲王朝服,手里拿着一本《漕运粮册》,目光落在纸页上,连她进来都没抬头。
“江姑娘来了?快坐。” 张廷玉率先起身,指着主位旁的空位,“今日召你来,是想议议漕运改革的事 —— 今年陕西农贷的玉米种,因漕运淤塞晚到了十日,农户差点误了播种;广州通商的西洋农具,也还在通州码头堆着,再延误下去,商户要赔违约金了。”
江兰坐下,将漕运数据册递到桌上,声音清晰:“回各位大人,根据近半年的核查,漕运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通州到北京段的河道淤塞,粮船日行仅十里,比往年慢了一半;二是漕工工钱低,不少人罢工,导致粮船停滞;三是漕运衙门的官员贪腐,多报粮船数量,私吞运费。”
她顿了顿,指着册子里的图表:“以陕西玉米种为例,本该二十日到,却走了三十日,其中十五日耗在淤塞河段,五日耗在漕工罢工;而广州的西洋农具,在通州码头堆了八日,就是因为漕运衙门的官员没及时派船,把船调去运自己的私货了。”
马齐接过数据册,眉头皱起:“这些问题不解决,新政的农种和通商都要受影响。江姑娘可有解决方案?”
“臣有个提议,” 江兰站起身,走到厅中央的漕运地图前,指着淤塞河段,“第一,派河工疏浚通州到北京段的河道,费用从兰馨银行的新政应急款里出,预计需五千两;第二,提高漕工工钱,从每日五十文涨到八十文,由户部直接发放,避免官员克扣;第三,派京营士兵监督漕运衙门,每艘粮船出发前,都要核对船主、货物数量,防止官员私吞运费。”
话音刚落,一直没说话的胤祥终于抬起头,目光却没看她,只落在地图上的淤塞河段,声音平静无波:“疏浚河道的河工,从哪里调?若是从地方调,恐多有推诿;另外,京营士兵监督漕运,会不会影响士兵正常操练?这两点,江姑娘可有考虑?”
江兰迎上他的目光,却见他立刻移开视线,落在数据册上。她定了定神,语气依旧专业:“回王爷,河工可从直隶的受灾农户中招募 —— 今年直隶有部分地区遭了水灾,农户无地可种,招募他们来疏浚河道,既能解决河工问题,又能给农户发工钱,一举两得;至于京营士兵,只需派五十人,分五组轮流监督,每组十日,不会影响正常操练。”
“五十人是否足够?” 胤祥又问,手指在数据册上轻轻敲击,“漕运衙门有官员近百人,若是他们联合起来抵制,五十人怕是镇不住。”
“臣已跟步兵统领岳钟琪大人商量过,” 江兰回答,“若是漕运官员抵制,可当场拿下,交由刑部审讯;另外,兰馨银行会暂停给漕运衙门官员的贷款,若是他们贪腐或抵制改革,连家人的生活都会受影响,他们不敢轻易作乱。”
胤祥点点头,没再提问,重新低下头翻账本,仿佛刚才的对话只是例行公事。厅内的气氛一时有些安静,张廷玉和马齐交换了个眼神,张延龄则端着茶杯,偷偷观察着两人 —— 之前议事,胤祥总会主动跟江兰讨论细节,比如上次议学堂经费,还笑着说 “江姑娘考虑得比老夫还周全”;可今日,两人不仅没说一句公事外的话,连眼神都没对视超过一次,实在奇怪。
“怡亲王的疑问,江姑娘都解答得很清楚,” 张廷玉打破沉默,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方案要点,“那咱们就按这个方案来 —— 江姑娘负责协调兰馨银行拨款和受灾农户招募,怡亲王负责协调京营士兵和刑部,老夫和马大人、张大人负责监督执行,争取下个月月初就启动疏浚工程。”
“臣遵旨。” 江兰躬身应道。
“本王无异议。” 胤祥也起身,依旧没看她,只对张廷玉说,“张大人,若是没其他事,本王还要去趟宗人府,处理宗室子弟入学堂的事,就先告辞了。”
说完,他转身就走,深蓝色的朝服角扫过门槛,没做丝毫停留。江兰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没有失落,只有理解 —— 她知道,胤祥的避嫌,不是因为疏远,而是因为在乎。他怕宗室的流言伤害到她,怕私人关系影响到新政,所以才刻意保持距离,用这种方式守护着她和她推行的新政。
“江姑娘,” 胤祥走后,马齐笑着开口,“怡亲王今日倒是…… 格外公事公办。你别多心,他也是为了你好 —— 昨儿宗人府还有人说‘江姑娘跟怡亲王走得近,怕是想攀亲’,亲王这是故意避嫌,断了那些人的话柄。”
张廷玉也点点头,语气带着赞许:“怡亲王心思缜密,知道如今新政刚稳,不能出任何岔子。他避嫌,既是护你,也是护新政,这份苦心,你要明白。”
“臣明白,” 江兰笑着点头,“多谢两位大人提点。漕运改革的事,臣会尽快落实,绝不会耽误农种物资和通商货物的运输。”
议事结束后,江兰走出户部衙门,阳光正好洒在街面上。她抬头望向宗人府的方向,知道胤祥此刻正在那里,为学堂的宗室子弟入学事奔波 —— 他虽然减少了和她的私下接触,却依旧在为新政的每一件事努力,依旧在默默支持着她。
回到瑞祥号时,大宝正拿着直隶受灾农户的名单跑进来:“姑母,直隶知府派人送来的名单,有两百多户农户愿意来疏浚河道,还说‘能给工钱,还能帮着修河道,是好事’!”
“太好了!” 江兰接过名单,快速扫过,“你去跟兰馨银行的老周说,明天就拨款五千两到直隶知府的账户,让他尽快给农户发工钱,别让农户等急了。另外,你去通州码头看看,广州通商的西洋农具现在怎么样了,跟漕运衙门说,要是再延误,就按方案里说的,暂停他们官员的贷款。”
大宝应声跑走,丫蛋端来一碗刚炖好的银耳羹:“姐,您刚才在户部,真的跟王爷一句话都没多说吗?管家说,王爷走的时候,脚步好像比平时快,是不是……”
“丫蛋,” 江兰打断她,舀了一勺银耳羹,“王爷的避嫌,是为了新政。只要新政能顺利推进,只要农户能按时拿到种子,商户能顺利通商,我和王爷之间有没有私下接触,都不重要。”
丫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想起一件事:“对了姐,二哥来信了,说伊犁军营的漕运粮道也有淤塞,问能不能按京城的方案改改,让军营的粮食能运得快些。”
“当然可以,” 江兰放下碗,走到书桌前,拿起漕运改革方案,“你给二哥回信,让他把伊犁漕运的淤塞情况写详细,我这边改好方案,就派人送去 —— 不仅京城要改,各省的漕运都要改,这样才能保证农种物资和军粮的运输,才能让新政在各省都推得开。”
夜色渐深,瑞祥号的西厢房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修改着伊犁漕运的改革方案,旁边放着直隶受灾农户的名单和兰馨银行的拨款记录。琉璃油灯的光落在纸上,映着 “漕运改革”“新政推进” 的字样,也映着她平静的眼眸。
她知道,胤祥的避嫌,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持。未来,他们或许还会在朝堂、在衙门见面,或许依旧只谈公事,或许依旧没有眼神交流,但她相信,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 让新政走得更稳、更远,让大清的百姓过得更安康。
而此刻的宗人府,胤祥正看着宗室子弟的入学名单,手里拿着一支笔,在 “永瑞(庄亲王之子)” 的名字旁画了个圈 —— 这是江兰之前提过的,让宗室子弟入学堂,既能让他们学农种、通商知识,也能让他们带动其他宗室支持新政。他想起今日在户部,江兰回答问题时的从容专业,想起她面对自己避嫌时的平静理解,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一丝浅笑。
他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瑞祥号的方向 —— 虽然不能私下见面,虽然不能多说一句话,但只要能看到新政在推进,只要能看到她安好,这样就够了。夜色中,宗人府与瑞祥号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心照不宣的星辰,默默守护着大清新政的未来,也默默守护着这份因避嫌而更显珍贵的知己情谊。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姐,怡亲王府的管家今天又来了,却没送蜂蜜,只说‘王爷让把之前借的漕运图纸还回来’,说完就走了。” 丫蛋捧着一卷泛黄的图纸走进来,语气带着几分不解,“之前管家来,还会跟爹聊几句庄稼,跟我说说王府的趣事,今天连茶都没喝。”
江兰接过图纸,指尖抚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漕运路线标注 —— 这是上个月胤祥特意找内务府调的康熙年间漕运旧图,说 “对比现在的路线,能找出淤塞的河段”。她想起上个月此时,胤祥还在学堂后院,手把手教孩子们认玉米种子,笑着说 “江姑娘教的农种知识,比四书五经更能让百姓吃饱饭”;如今不过半月,连私下见面都成了奢望。她将图纸卷好,放进公文袋,轻声道:“王爷是怕人说闲话,影响新政。你想,宗室里本就有人盯着我和王爷走得近,要是再私下往来,指不定又会传‘江兰借亲王势力谋私’的流言,到时候不仅我麻烦,连学堂、银行的事都会受影响。”
丫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递过来一张户部的传召:“户部让您辰时去议漕运改革,说怡亲王、张廷玉大人、马齐大人都要去。姐,您去了,要是跟王爷见面,会不会……”
“放心,只谈公事。” 江兰打断她,拿起案上的漕运数据册 —— 这是她和老周连夜核算的,记录着今年漕运的淤塞河段、粮船延误天数,还有陕西农贷物资因漕运慢而滞留的数量。她知道,今日户部议事,是推进漕运改革的关键,绝不能因私人关系影响公事。
辰时过半,江兰的马车停在户部衙门外。刚下车,就见户部尚书张延龄的管家站在门口,笑着迎上来:“江姑娘,您可来了!怡亲王和张大人、马大人已经在议事厅等着了,只是…… 今日王爷好像心情不似往常,刚进来就坐在角落翻账本,没跟人说话。”
江兰心里了然,跟着管家走进议事厅。厅内暖意融融,鎏金炉里燃着沉香,张廷玉和马齐坐在主位旁的椅子上,正低声讨论着什么;胤祥则坐在最角落的位置,穿着一身深蓝色亲王朝服,手里拿着一本《漕运粮册》,目光落在纸页上,连她进来都没抬头。
“江姑娘来了?快坐。” 张廷玉率先起身,指着主位旁的空位,“今日召你来,是想议议漕运改革的事 —— 今年陕西农贷的玉米种,因漕运淤塞晚到了十日,农户差点误了播种;广州通商的西洋农具,也还在通州码头堆着,再延误下去,商户要赔违约金了。”
江兰坐下,将漕运数据册递到桌上,声音清晰:“回各位大人,根据近半年的核查,漕运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通州到北京段的河道淤塞,粮船日行仅十里,比往年慢了一半;二是漕工工钱低,不少人罢工,导致粮船停滞;三是漕运衙门的官员贪腐,多报粮船数量,私吞运费。”
她顿了顿,指着册子里的图表:“以陕西玉米种为例,本该二十日到,却走了三十日,其中十五日耗在淤塞河段,五日耗在漕工罢工;而广州的西洋农具,在通州码头堆了八日,就是因为漕运衙门的官员没及时派船,把船调去运自己的私货了。”
马齐接过数据册,眉头皱起:“这些问题不解决,新政的农种和通商都要受影响。江姑娘可有解决方案?”
“臣有个提议,” 江兰站起身,走到厅中央的漕运地图前,指着淤塞河段,“第一,派河工疏浚通州到北京段的河道,费用从兰馨银行的新政应急款里出,预计需五千两;第二,提高漕工工钱,从每日五十文涨到八十文,由户部直接发放,避免官员克扣;第三,派京营士兵监督漕运衙门,每艘粮船出发前,都要核对船主、货物数量,防止官员私吞运费。”
话音刚落,一直没说话的胤祥终于抬起头,目光却没看她,只落在地图上的淤塞河段,声音平静无波:“疏浚河道的河工,从哪里调?若是从地方调,恐多有推诿;另外,京营士兵监督漕运,会不会影响士兵正常操练?这两点,江姑娘可有考虑?”
江兰迎上他的目光,却见他立刻移开视线,落在数据册上。她定了定神,语气依旧专业:“回王爷,河工可从直隶的受灾农户中招募 —— 今年直隶有部分地区遭了水灾,农户无地可种,招募他们来疏浚河道,既能解决河工问题,又能给农户发工钱,一举两得;至于京营士兵,只需派五十人,分五组轮流监督,每组十日,不会影响正常操练。”
“五十人是否足够?” 胤祥又问,手指在数据册上轻轻敲击,“漕运衙门有官员近百人,若是他们联合起来抵制,五十人怕是镇不住。”
“臣已跟步兵统领岳钟琪大人商量过,” 江兰回答,“若是漕运官员抵制,可当场拿下,交由刑部审讯;另外,兰馨银行会暂停给漕运衙门官员的贷款,若是他们贪腐或抵制改革,连家人的生活都会受影响,他们不敢轻易作乱。”
胤祥点点头,没再提问,重新低下头翻账本,仿佛刚才的对话只是例行公事。厅内的气氛一时有些安静,张廷玉和马齐交换了个眼神,张延龄则端着茶杯,偷偷观察着两人 —— 之前议事,胤祥总会主动跟江兰讨论细节,比如上次议学堂经费,还笑着说 “江姑娘考虑得比老夫还周全”;可今日,两人不仅没说一句公事外的话,连眼神都没对视超过一次,实在奇怪。
“怡亲王的疑问,江姑娘都解答得很清楚,” 张廷玉打破沉默,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方案要点,“那咱们就按这个方案来 —— 江姑娘负责协调兰馨银行拨款和受灾农户招募,怡亲王负责协调京营士兵和刑部,老夫和马大人、张大人负责监督执行,争取下个月月初就启动疏浚工程。”
“臣遵旨。” 江兰躬身应道。
“本王无异议。” 胤祥也起身,依旧没看她,只对张廷玉说,“张大人,若是没其他事,本王还要去趟宗人府,处理宗室子弟入学堂的事,就先告辞了。”
说完,他转身就走,深蓝色的朝服角扫过门槛,没做丝毫停留。江兰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没有失落,只有理解 —— 她知道,胤祥的避嫌,不是因为疏远,而是因为在乎。他怕宗室的流言伤害到她,怕私人关系影响到新政,所以才刻意保持距离,用这种方式守护着她和她推行的新政。
“江姑娘,” 胤祥走后,马齐笑着开口,“怡亲王今日倒是…… 格外公事公办。你别多心,他也是为了你好 —— 昨儿宗人府还有人说‘江姑娘跟怡亲王走得近,怕是想攀亲’,亲王这是故意避嫌,断了那些人的话柄。”
张廷玉也点点头,语气带着赞许:“怡亲王心思缜密,知道如今新政刚稳,不能出任何岔子。他避嫌,既是护你,也是护新政,这份苦心,你要明白。”
“臣明白,” 江兰笑着点头,“多谢两位大人提点。漕运改革的事,臣会尽快落实,绝不会耽误农种物资和通商货物的运输。”
议事结束后,江兰走出户部衙门,阳光正好洒在街面上。她抬头望向宗人府的方向,知道胤祥此刻正在那里,为学堂的宗室子弟入学事奔波 —— 他虽然减少了和她的私下接触,却依旧在为新政的每一件事努力,依旧在默默支持着她。
回到瑞祥号时,大宝正拿着直隶受灾农户的名单跑进来:“姑母,直隶知府派人送来的名单,有两百多户农户愿意来疏浚河道,还说‘能给工钱,还能帮着修河道,是好事’!”
“太好了!” 江兰接过名单,快速扫过,“你去跟兰馨银行的老周说,明天就拨款五千两到直隶知府的账户,让他尽快给农户发工钱,别让农户等急了。另外,你去通州码头看看,广州通商的西洋农具现在怎么样了,跟漕运衙门说,要是再延误,就按方案里说的,暂停他们官员的贷款。”
大宝应声跑走,丫蛋端来一碗刚炖好的银耳羹:“姐,您刚才在户部,真的跟王爷一句话都没多说吗?管家说,王爷走的时候,脚步好像比平时快,是不是……”
“丫蛋,” 江兰打断她,舀了一勺银耳羹,“王爷的避嫌,是为了新政。只要新政能顺利推进,只要农户能按时拿到种子,商户能顺利通商,我和王爷之间有没有私下接触,都不重要。”
丫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想起一件事:“对了姐,二哥来信了,说伊犁军营的漕运粮道也有淤塞,问能不能按京城的方案改改,让军营的粮食能运得快些。”
“当然可以,” 江兰放下碗,走到书桌前,拿起漕运改革方案,“你给二哥回信,让他把伊犁漕运的淤塞情况写详细,我这边改好方案,就派人送去 —— 不仅京城要改,各省的漕运都要改,这样才能保证农种物资和军粮的运输,才能让新政在各省都推得开。”
夜色渐深,瑞祥号的西厢房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修改着伊犁漕运的改革方案,旁边放着直隶受灾农户的名单和兰馨银行的拨款记录。琉璃油灯的光落在纸上,映着 “漕运改革”“新政推进” 的字样,也映着她平静的眼眸。
她知道,胤祥的避嫌,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持。未来,他们或许还会在朝堂、在衙门见面,或许依旧只谈公事,或许依旧没有眼神交流,但她相信,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 让新政走得更稳、更远,让大清的百姓过得更安康。
而此刻的宗人府,胤祥正看着宗室子弟的入学名单,手里拿着一支笔,在 “永瑞(庄亲王之子)” 的名字旁画了个圈 —— 这是江兰之前提过的,让宗室子弟入学堂,既能让他们学农种、通商知识,也能让他们带动其他宗室支持新政。他想起今日在户部,江兰回答问题时的从容专业,想起她面对自己避嫌时的平静理解,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一丝浅笑。
他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瑞祥号的方向 —— 虽然不能私下见面,虽然不能多说一句话,但只要能看到新政在推进,只要能看到她安好,这样就够了。夜色中,宗人府与瑞祥号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心照不宣的星辰,默默守护着大清新政的未来,也默默守护着这份因避嫌而更显珍贵的知己情谊。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