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意外的和解**
冬日的阳光,透过绘画社高大的窗户,失去了夏日的炽烈,变得温和而明亮,像一块巨大的、柔光滤镜,笼罩着整个活动室。空气中松节油和颜料的气味,对林小雨而言,已从最初的陌生紧张,变成了令人安心的、属于创作氛围的熟悉味道。她正对着画架上的一幅静物写生——一组造型古朴的陶罐和几只干枯的莲蓬——尝试运用最近学到的新技法,捕捉物体在特定光线下的质感和空间关系。
她画得很专注,眉头微微蹙起,时不时后退两步,眯起眼睛观察整体效果。进步是缓慢的,但她已经学会了享受这个过程,享受与颜料、画笔和观察力较劲的每一刻。腕间的红绳安静地贴着她的皮肤,如同一个沉默的伙伴。
活动室另一侧,苏晚晚也在作画。她画的是人物速写,对象是自愿充当模特的一位社员。她的线条流畅肯定,对形体的把握精准而生动,引得旁边几个低年级社员不时投去羡慕和学习的目光。
一切如常,平静而专注。
然而,一个意外,打破了这片平静。
一位社员在搬运一个刚洗完的、硕大的调色水桶时,脚下不小心被散落在地上的画袋绊了一下,身体一个趔趄,桶里浑浊的、混合了各种颜色的污水猛地晃荡出来,泼溅而出!
而苏晚晚的画架,恰好就在水桶晃动的轨迹之上!
“小心!”有人惊呼。
苏晚晚闻声转头,眼看那污浊的水花就要泼向她即将完成的人物速写,以及旁边摆放的、她精心调配好的颜料盘!她下意识地伸手想去护住画作,却已然来不及。
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间,坐在苏晚晚斜后方、距离更近一些的林小雨,几乎是出于本能,猛地将自己手中那块用来垫着、吸满了多余颜料和水分的大号吸水抹布甩了过去,准确地盖在了苏晚晚的画作和颜料盘前方!
“噗”一声闷响,大部分泼溅过来的污水被那块厚实的、早已色彩斑斓的抹布挡了下来,只有零星几点污渍,溅到了画纸的边缘和颜料盘的角落,并未对画面主体和苏晚晚辛苦调制的颜色造成毁灭性影响。
肇事的那位社员连声道歉,脸涨得通红。苏晚晚惊魂未定,看着眼前那块替她的画作承受了“灾难”的、脏兮兮的抹布,又看了看旁边神色平静、刚刚迅速出手的林小雨,一时间有些愣神。
“……谢谢。”苏晚晚反应过来,轻声说道,语气里带着真诚的感激和一丝未褪的惊讶。她没想到林小雨会出手,而且动作如此迅速果断。
林小雨摇了摇头,走过去,将自己的那块已经彻底脏污的抹布捡起来,语气平淡:“没事。”她看了看苏晚晚画纸边缘的几点污渍,“这个,等干了或许可以试着处理一下,或者……将错就错,融入背景?”
她的建议很随意,带着点绘画者之间探讨技法的口吻,没有任何刻意的讨好或疏离。
苏晚晚低头看了看那几点污渍,又抬头看向林小雨。阳光落在林小雨的侧脸上,她注意到林小雨腕间那根显眼的、编织得有些粗糙的红色棉绳手链,也注意到她看着画作时,眼神里那种纯粹的、专注于问题本身的认真。
一种微妙的感觉在苏晚晚心中升起。她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这个曾经总是用复杂、甚至带着刺的目光看她的同班同学,似乎变得不一样了。她不再像一只时刻绷紧的、充满防御和攻击性的刺猬,她的眼神变得平静,甚至……有些通透。
“你说得对,”苏晚晚笑了笑,那笑容不再仅仅是礼貌,更多了几分真诚的交流意味,“或许可以试试看,把它变成画面的一部分。”她指了指林小雨手中那块惨不忍睹的抹布,“你的抹布……不能用了,我赔你一块新的吧。”
“不用。”林小雨再次摇头,走到水池边,开始冲洗那块抹布。污水流淌,抹布上混杂的颜色在水流中晕开,形成一种混乱却奇异的斑斓。她看着水流,忽然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有时候,意外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话像是在说那块抹布,又像是在说刚才的突发事件,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意味。
苏晚晚若有所思。
这个小插曲很快过去,活动室恢复了秩序。但某种看不见的坚冰,似乎在那块被污水浸透的抹布下,悄然裂开了一道缝隙。
过了一会儿,苏晚晚在尝试调制一种特定的肤色时,遇到了困难,总觉得颜色不是偏红就是偏灰,不够理想。她下意识地皱起了眉,轻声自语:“奇怪,明明是按比例调的……”
她的声音不大,但在相对安静的活动室里,离她不远的林小雨听到了。
林小雨正在为自己的静物画背景色调发愁,她想要一种沉稳而不沉闷的灰绿色。听到苏晚晚的低语,她手上的动作顿了顿。若是以前,她绝不会主动与苏晚晚有任何交流,甚至会阴暗地觉得对方是在炫耀。
但此刻,她只是抬起头,看向苏晚晚那边,很自然地接了一句:“可以试试加点那不勒斯黄,或者非常少量的中铬绿,中和一下红色的火气。”这是她最近在一本绘画教材上看到的技巧,自己还没机会实践。
苏晚晚惊讶地转头,看向林小雨。她没想到林小雨会主动搭话,而且给出的建议听起来相当专业和内行。
“那不勒斯黄?”苏晚晚拿起颜料管,犹豫了一下,“我试试。”
她挤了一点那不勒斯黄,小心翼翼地与之前的色调混合。果然,那种浮躁的红色感被有效中和了,肤色变得沉稳柔和了许多。
“真的有用!”苏晚晚眼睛一亮,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这次的笑容更加真实,带着一种解决难题的愉悦。她看向林小雨,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和好奇,“你对颜色很敏感啊。”
林小雨被她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继续调自己的灰绿色,含糊地应了一声:“……书上看的。”
“那这个呢?”苏晚晚似乎找到了可以交流的对象,干脆拿着自己的调色盘走近了几步,指着林小雨正在努力的灰绿色背景,“你想要什么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再加一点点群青,会让它更透一点,不然有点闷。”
林小雨看着自己的画,又看了看苏晚晚调色盘上指出的方向,思考了一下,点了点头:“有道理。”她试着加了一点点群青,果然,那片灰绿色仿佛被注入了空气,瞬间灵动了起来。
两个女孩,就这样隔着一个画架,就着颜料和画布,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从某种特定颜色的调配,到如何处理静物的边缘线使其融入空间,再到对不同画家风格的粗浅看法……
没有涉及任何学习排名,没有涉及任何班级琐事,更没有涉及顾辰或者其他任何可能引发比较和敏感的话题。她们的对话,纯粹地围绕着“绘画”这一共同爱好展开。
林小雨发现,苏晚晚在谈到绘画时,眼神发光,语气兴奋,完全不是她印象中那个永远完美、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而是一个同样会遇到困难、会为一点点技术进步而开心、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同龄人。
苏晚晚也发现,林小雨在绘画上有着一种独特的、近乎执拗的认真和敏锐的感知力,虽然技巧尚显稚嫩,但她的某些观察角度和色彩感觉,非常独特,甚至能给她带来启发。
那块脏污的抹布,像一个意外的媒介,清除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由误解、嫉妒和距离感构筑的屏障。她们不再是“完美优等生”和“嫉妒跟班”的刻板印象,而是在画架前,两个同样热爱绘画、在艺术道路上摸索前行的探索者。
活动结束时,两人各自收拾画具。气氛不再像以往那样隔着无形的墙。
“今天谢谢你,”苏晚晚一边盖好颜料盖,一边对林小雨说,“要不是你,我那幅画就完了。”
林小雨拉上画具包的拉链,摇了摇头:“举手之劳。”
苏晚晚看着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其实……你画得很有想法,特别是对色彩的运用,很大胆。”
这是来自苏晚晚的、真诚的认可。林小雨的心微微动了一下,一种陌生的、被平等看待的暖意流淌而过。她抬起头,对上苏晚晚清澈的目光,第一次没有立刻移开。
“……你画得也很好。”她轻声回应,这是她第一次真心实意地称赞苏晚晚。
苏晚晚笑了,那笑容如同冬日暖阳,明亮而温暖:“下次调色遇到问题,再一起讨论啊。”
林小雨点了点头,嘴角也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好。”
没有过多的言语,但一种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建立。
走出活动室,天色已晚。寒风拂面,林小雨却觉得心头一片温润。她与苏晚晚的关系,从势同水火的对立,到互不打扰的平行线,再到今天因艺术而偶然交汇,意外地走向了缓和。或许还谈不上是朋友,但至少,不再是敌人,不再是需要刻意回避和比较的对象。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她想起自己曾经对苏晚晚的那些阴暗的嫉妒和针对,此刻只觉得恍如隔世。那时的自己,被内心的魔鬼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对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烦恼的普通人,更看不到自身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世界和值得投入的事情。
真正的强大,或许不是超越谁,而是能够平和地看待他人,也接纳自己。
她摸了摸腕间的红绳,迎着寒风,向校门口走去。她知道,哥哥一定还在那里等着她。而这一次,她想要告诉他,关于画室里的意外,关于颜色的讨论,关于这场……意外的和解。
她的人生剧本,正在由她自己,一笔一划,涂抹上新的、更加明亮和温暖的色彩。与苏晚晚关系的缓和,是这幅崭新画卷上,一道意外却和谐的点缀。
林小雨收拾画具的动作比平时慢了些,指尖残留着钴蓝与群青混合的微凉触感。活动室里的人渐渐散去,只剩下几个还在仔细清洗画笔的社员。苏晚晚已经背好画具包,站在门口,似乎犹豫了一下,回头看向她。
“要一起走吗?”苏晚晚的声音在空旷的画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林小雨拉上画具包拉链的动作顿了顿。这个邀请简单平常,却在她心里激起细微的涟漪。若是从前,她会立刻找个借口拒绝,把这份善意曲解为施舍或炫耀。但现在,她看着苏晚晚站在光影交界处的身影,忽然觉得那些预设的敌意都变得毫无意义。
“好。”她听见自己说。
两人并肩走在暮色四合的校园里。路灯刚刚亮起,在渐浓的夜色中晕开一团团暖黄。初冬的风带着寒意,吹动她们额前的碎发。
“你刚才调的那个灰绿色,”苏晚晚忽然开口,语气里带着纯粹的专业探讨,“让我想起莫奈晚年画睡莲时用的色调。特别是你加了群青之后,有种很特别的通透感。”
林小雨有些诧异地侧过头。她没想到苏晚晚会记得这么清楚,更没想到她会提到莫奈。这不是课本上会教的知识。
“你看过莫奈的画册?”林小雨问。
“我舅舅是美院教授,家里有很多画册。”苏晚晚笑了笑,“小时候我经常翻看,虽然看不太懂,但就是
冬日的阳光,透过绘画社高大的窗户,失去了夏日的炽烈,变得温和而明亮,像一块巨大的、柔光滤镜,笼罩着整个活动室。空气中松节油和颜料的气味,对林小雨而言,已从最初的陌生紧张,变成了令人安心的、属于创作氛围的熟悉味道。她正对着画架上的一幅静物写生——一组造型古朴的陶罐和几只干枯的莲蓬——尝试运用最近学到的新技法,捕捉物体在特定光线下的质感和空间关系。
她画得很专注,眉头微微蹙起,时不时后退两步,眯起眼睛观察整体效果。进步是缓慢的,但她已经学会了享受这个过程,享受与颜料、画笔和观察力较劲的每一刻。腕间的红绳安静地贴着她的皮肤,如同一个沉默的伙伴。
活动室另一侧,苏晚晚也在作画。她画的是人物速写,对象是自愿充当模特的一位社员。她的线条流畅肯定,对形体的把握精准而生动,引得旁边几个低年级社员不时投去羡慕和学习的目光。
一切如常,平静而专注。
然而,一个意外,打破了这片平静。
一位社员在搬运一个刚洗完的、硕大的调色水桶时,脚下不小心被散落在地上的画袋绊了一下,身体一个趔趄,桶里浑浊的、混合了各种颜色的污水猛地晃荡出来,泼溅而出!
而苏晚晚的画架,恰好就在水桶晃动的轨迹之上!
“小心!”有人惊呼。
苏晚晚闻声转头,眼看那污浊的水花就要泼向她即将完成的人物速写,以及旁边摆放的、她精心调配好的颜料盘!她下意识地伸手想去护住画作,却已然来不及。
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间,坐在苏晚晚斜后方、距离更近一些的林小雨,几乎是出于本能,猛地将自己手中那块用来垫着、吸满了多余颜料和水分的大号吸水抹布甩了过去,准确地盖在了苏晚晚的画作和颜料盘前方!
“噗”一声闷响,大部分泼溅过来的污水被那块厚实的、早已色彩斑斓的抹布挡了下来,只有零星几点污渍,溅到了画纸的边缘和颜料盘的角落,并未对画面主体和苏晚晚辛苦调制的颜色造成毁灭性影响。
肇事的那位社员连声道歉,脸涨得通红。苏晚晚惊魂未定,看着眼前那块替她的画作承受了“灾难”的、脏兮兮的抹布,又看了看旁边神色平静、刚刚迅速出手的林小雨,一时间有些愣神。
“……谢谢。”苏晚晚反应过来,轻声说道,语气里带着真诚的感激和一丝未褪的惊讶。她没想到林小雨会出手,而且动作如此迅速果断。
林小雨摇了摇头,走过去,将自己的那块已经彻底脏污的抹布捡起来,语气平淡:“没事。”她看了看苏晚晚画纸边缘的几点污渍,“这个,等干了或许可以试着处理一下,或者……将错就错,融入背景?”
她的建议很随意,带着点绘画者之间探讨技法的口吻,没有任何刻意的讨好或疏离。
苏晚晚低头看了看那几点污渍,又抬头看向林小雨。阳光落在林小雨的侧脸上,她注意到林小雨腕间那根显眼的、编织得有些粗糙的红色棉绳手链,也注意到她看着画作时,眼神里那种纯粹的、专注于问题本身的认真。
一种微妙的感觉在苏晚晚心中升起。她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这个曾经总是用复杂、甚至带着刺的目光看她的同班同学,似乎变得不一样了。她不再像一只时刻绷紧的、充满防御和攻击性的刺猬,她的眼神变得平静,甚至……有些通透。
“你说得对,”苏晚晚笑了笑,那笑容不再仅仅是礼貌,更多了几分真诚的交流意味,“或许可以试试看,把它变成画面的一部分。”她指了指林小雨手中那块惨不忍睹的抹布,“你的抹布……不能用了,我赔你一块新的吧。”
“不用。”林小雨再次摇头,走到水池边,开始冲洗那块抹布。污水流淌,抹布上混杂的颜色在水流中晕开,形成一种混乱却奇异的斑斓。她看着水流,忽然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有时候,意外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话像是在说那块抹布,又像是在说刚才的突发事件,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意味。
苏晚晚若有所思。
这个小插曲很快过去,活动室恢复了秩序。但某种看不见的坚冰,似乎在那块被污水浸透的抹布下,悄然裂开了一道缝隙。
过了一会儿,苏晚晚在尝试调制一种特定的肤色时,遇到了困难,总觉得颜色不是偏红就是偏灰,不够理想。她下意识地皱起了眉,轻声自语:“奇怪,明明是按比例调的……”
她的声音不大,但在相对安静的活动室里,离她不远的林小雨听到了。
林小雨正在为自己的静物画背景色调发愁,她想要一种沉稳而不沉闷的灰绿色。听到苏晚晚的低语,她手上的动作顿了顿。若是以前,她绝不会主动与苏晚晚有任何交流,甚至会阴暗地觉得对方是在炫耀。
但此刻,她只是抬起头,看向苏晚晚那边,很自然地接了一句:“可以试试加点那不勒斯黄,或者非常少量的中铬绿,中和一下红色的火气。”这是她最近在一本绘画教材上看到的技巧,自己还没机会实践。
苏晚晚惊讶地转头,看向林小雨。她没想到林小雨会主动搭话,而且给出的建议听起来相当专业和内行。
“那不勒斯黄?”苏晚晚拿起颜料管,犹豫了一下,“我试试。”
她挤了一点那不勒斯黄,小心翼翼地与之前的色调混合。果然,那种浮躁的红色感被有效中和了,肤色变得沉稳柔和了许多。
“真的有用!”苏晚晚眼睛一亮,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这次的笑容更加真实,带着一种解决难题的愉悦。她看向林小雨,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和好奇,“你对颜色很敏感啊。”
林小雨被她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继续调自己的灰绿色,含糊地应了一声:“……书上看的。”
“那这个呢?”苏晚晚似乎找到了可以交流的对象,干脆拿着自己的调色盘走近了几步,指着林小雨正在努力的灰绿色背景,“你想要什么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再加一点点群青,会让它更透一点,不然有点闷。”
林小雨看着自己的画,又看了看苏晚晚调色盘上指出的方向,思考了一下,点了点头:“有道理。”她试着加了一点点群青,果然,那片灰绿色仿佛被注入了空气,瞬间灵动了起来。
两个女孩,就这样隔着一个画架,就着颜料和画布,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从某种特定颜色的调配,到如何处理静物的边缘线使其融入空间,再到对不同画家风格的粗浅看法……
没有涉及任何学习排名,没有涉及任何班级琐事,更没有涉及顾辰或者其他任何可能引发比较和敏感的话题。她们的对话,纯粹地围绕着“绘画”这一共同爱好展开。
林小雨发现,苏晚晚在谈到绘画时,眼神发光,语气兴奋,完全不是她印象中那个永远完美、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而是一个同样会遇到困难、会为一点点技术进步而开心、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同龄人。
苏晚晚也发现,林小雨在绘画上有着一种独特的、近乎执拗的认真和敏锐的感知力,虽然技巧尚显稚嫩,但她的某些观察角度和色彩感觉,非常独特,甚至能给她带来启发。
那块脏污的抹布,像一个意外的媒介,清除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由误解、嫉妒和距离感构筑的屏障。她们不再是“完美优等生”和“嫉妒跟班”的刻板印象,而是在画架前,两个同样热爱绘画、在艺术道路上摸索前行的探索者。
活动结束时,两人各自收拾画具。气氛不再像以往那样隔着无形的墙。
“今天谢谢你,”苏晚晚一边盖好颜料盖,一边对林小雨说,“要不是你,我那幅画就完了。”
林小雨拉上画具包的拉链,摇了摇头:“举手之劳。”
苏晚晚看着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其实……你画得很有想法,特别是对色彩的运用,很大胆。”
这是来自苏晚晚的、真诚的认可。林小雨的心微微动了一下,一种陌生的、被平等看待的暖意流淌而过。她抬起头,对上苏晚晚清澈的目光,第一次没有立刻移开。
“……你画得也很好。”她轻声回应,这是她第一次真心实意地称赞苏晚晚。
苏晚晚笑了,那笑容如同冬日暖阳,明亮而温暖:“下次调色遇到问题,再一起讨论啊。”
林小雨点了点头,嘴角也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好。”
没有过多的言语,但一种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建立。
走出活动室,天色已晚。寒风拂面,林小雨却觉得心头一片温润。她与苏晚晚的关系,从势同水火的对立,到互不打扰的平行线,再到今天因艺术而偶然交汇,意外地走向了缓和。或许还谈不上是朋友,但至少,不再是敌人,不再是需要刻意回避和比较的对象。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她想起自己曾经对苏晚晚的那些阴暗的嫉妒和针对,此刻只觉得恍如隔世。那时的自己,被内心的魔鬼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对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烦恼的普通人,更看不到自身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世界和值得投入的事情。
真正的强大,或许不是超越谁,而是能够平和地看待他人,也接纳自己。
她摸了摸腕间的红绳,迎着寒风,向校门口走去。她知道,哥哥一定还在那里等着她。而这一次,她想要告诉他,关于画室里的意外,关于颜色的讨论,关于这场……意外的和解。
她的人生剧本,正在由她自己,一笔一划,涂抹上新的、更加明亮和温暖的色彩。与苏晚晚关系的缓和,是这幅崭新画卷上,一道意外却和谐的点缀。
林小雨收拾画具的动作比平时慢了些,指尖残留着钴蓝与群青混合的微凉触感。活动室里的人渐渐散去,只剩下几个还在仔细清洗画笔的社员。苏晚晚已经背好画具包,站在门口,似乎犹豫了一下,回头看向她。
“要一起走吗?”苏晚晚的声音在空旷的画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林小雨拉上画具包拉链的动作顿了顿。这个邀请简单平常,却在她心里激起细微的涟漪。若是从前,她会立刻找个借口拒绝,把这份善意曲解为施舍或炫耀。但现在,她看着苏晚晚站在光影交界处的身影,忽然觉得那些预设的敌意都变得毫无意义。
“好。”她听见自己说。
两人并肩走在暮色四合的校园里。路灯刚刚亮起,在渐浓的夜色中晕开一团团暖黄。初冬的风带着寒意,吹动她们额前的碎发。
“你刚才调的那个灰绿色,”苏晚晚忽然开口,语气里带着纯粹的专业探讨,“让我想起莫奈晚年画睡莲时用的色调。特别是你加了群青之后,有种很特别的通透感。”
林小雨有些诧异地侧过头。她没想到苏晚晚会记得这么清楚,更没想到她会提到莫奈。这不是课本上会教的知识。
“你看过莫奈的画册?”林小雨问。
“我舅舅是美院教授,家里有很多画册。”苏晚晚笑了笑,“小时候我经常翻看,虽然看不太懂,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