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很安静,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李慧琴的病床上。李慧琴醒着,靠在枕头上,看见月英,嘴角牵起一抹笑:“你咋来了?还带着孩子。”
“听说你出事了,过来看看。”月英把东西放在床头柜上,拉着李慧琴的手,她的手还是有点凉,“疼不疼?以后别那么冲了,遇到不讲理的,就让一步,咱别跟自己的身子过不去。”
李慧琴哼了一声,可眼里却有点红:“我没错,他没买票还骂人,我凭啥让着他?要是这次让了,下次他还得欺负别人。”顿了顿,她又说:“多亏了二姐,累坏她了,晚上都没睡好。”
俊英坐在旁边,笑着说:“跟我还客气啥?你好好养伤就行。”
冬冬站在床边,小手抓着床沿,小声说:“舅妈,你快点好起来,我还等着听你说大汽车上的事呢。”
李慧琴笑了,伸出没受伤的手,摸了摸冬冬的头:“好,舅妈快点好,好了就给你讲更多车上的事,还带你去看大汽车。”
冬冬点点头,把手里的布娃娃放在李慧琴的枕头边:“舅妈,这个给你,抱着它就不疼了。”
小军也凑过来,小声说:“嫂子,你好好养着,别担心家里还有我呢。”
李慧琴看着冬冬,又看了看俊英和月英,心里突然暖烘烘的。
李慧琴之前因为西屋的事憋在心里的气,好像一下子就散了。她想起张义芝平时给她留的粥,想起小季信里的安慰,想起火车上帮她的乘客,想起医院里忙碌的医生护士,原来不管遇到啥难事,身边总有这么多人陪着。
阳光越发明亮,落在李慧琴的脸上,也落在月英的手上。月英看着李慧琴苍白却倔强的脸,心里突然觉得,不管日子过得多难,身边有这些人陪着,就挺好。
屋檐下的日子,就像这病房里的阳光,有时会被乌云挡住,会有风雪,会有磕碰,可总有亮起来的时候,总有暖到心里的时候。
李慧琴攥了攥月英的手,轻声说:“大姐,等我好了,咱们回家里吃饭,我给你们做我最拿手的红烧肉。”
俊英和月英都笑了,病房里的空气,好像也跟着暖了起来。
77年的春风比往年来得更急些。北方的冻土尚未完全消融,盘锦垦区残存的积雪,在料峭春风中,执拗地不肯离去。
然而,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解冻已然开始,平反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涌向这个偏远的东北小镇。
冻土刚开化,泥泞里混着枯草,却挡不住人们脚下的轻快。
街面上的宣传栏换了新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几个红漆大字,被风吹得裂了边角,仍像一团火,烧在每个揣着委屈的人心里。
夜幕深沉,星星零落地悬在天际。德麟就着大队部昏黄的灯光,铺开信纸,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沙沙作响。
他的眉头紧锁,仿佛要将过往岁月里积压的所有沉重,都凝聚在这方寸之间。表哥韩庆年的死在他心头萦绕了太久,久到几乎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记得最后一次见到韩庆年,是在那个寒风凛冽的批斗会上。
远远的,隔着长长的南大街,韩庆年站在十字路口停着的大解放汽车上,被反剪双手,脖子上挂着沉重的木牌,可他的脊梁挺得笔直,眼神里有一种不肯屈服的光。
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映在糊着旧报纸的墙上。报纸上还留着“批林批孔”的标题,被他用指甲划得一道一道。
手里的钢笔没水了,他拧开笔帽,对着灯芯哈了口气,又在墨水瓶里蘸了蘸,纸页上立刻落下工整的字迹:“关于韩庆年同志冤案的申诉材料”。
“韩庆年同志,原盘锦垦区坨子里大队书记,盘山农场场长,党员,1968年被错划为走资派,因‘反革命罪’被逮捕,同年秋在关押期间被迫害致死……”
他仿佛听见十年前批斗场上的高音喇叭:“打倒走资派韩庆年!”
德麟把钢笔攥得咯吱响,墨水已经见了底,他就用牙咬开墨水瓶口,舌尖尝到一股铁锈味。那味道让他想起韩庆年被押走时,后衣领上渗出的血。
德麟一字一句地写着,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记忆深处挖出的带血的碎片。这份材料不仅仅是一纸申诉,更是一个灵魂对公正的最后呐喊。
他已经记不清楚,写了多少份这样的材料。也记不清楚投递了多少个部门,可是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像大海捞针一样,捞一个能还给韩庆年清白的机会。
窗外的风呜咽着,德麟停下笔,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他起身从抽屉深处翻出一个铁盒,里面珍藏着几张泛黄的照片。
最上面那张是1967年夏天拍的,韩庆年穿着白衬衫,站在盘山农场场部的门口,笑得温润而宽厚。
那时的他们,都还相信未来会是一片光明。
窗外的鸡叫了头遍,德麟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指尖触到纸页上“韩庆年”三个字,眼眶突然发潮。
他想起小的时候去坨子里的老姑家,韩庆年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学生服,蹲在院子里,用柳树枝教他写毛笔字。
韩庆年的字写得好,笔锋里带着股刚劲,他说:“德麟,字如其人,做人得站得直,写出来的字才不软。”
后来,他被架着游街,头被按得低低的,可腰却依然绷得直直的。
天亮了,材料终于写完了。
德麟把纸页叠得整整齐齐,塞进怀里,贴身放着。
那是韩庆年的半生,也是他心里压了十来年的石头。
他揣着材料,骑着自行车往盘山客运站走,路上遇到赶早集的社员,有人问他:“德麟书记,这是去干啥?”
他咧嘴笑了笑,声音有点发哑,只说:“去城里办事。”
这条路申诉的路,他来来回回跑了无数次。
起初,他踌躇满志,认定韩庆年的这桩案子,问题典型、材料详实,沉冤得雪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一次次递交材料杳无音讯,无数次等待换来的都是泥牛入海,德麟早没了盼头,却依旧执拗地坚持着。
这一次,德麟改变了策略,打算去营口碰碰运气。
1970年盘锦垦区改为盘锦地区。75年盘锦地区与营口市合并。盘山地区归属了营口市管辖。
营口市武装部的大门红漆斑驳,门柱上的“为人民服务”掉了个字,只剩“为民服务”。
德麟攥着材料的手出了汗,指节发白。
他第一次来,接待他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干事,戴个黑框眼镜,翻了翻他的材料,皱着眉说:“老同志,韩庆年这个案子,时间太久了,当年的档案不全,不好办啊。”
“怎么会不全?”德麟急了,往前凑了半步,“我亲眼看见他被批斗,亲眼看见他被关起来,怎么就档案不全?”
小干事抬了抬眼镜,压低声音:“您别激动。当年批斗他的那些人,现在……您懂吧?盘锦地区的李副主任、宣传部的王部长,都是当年革委会的,这材料递上去,没人敢拍板。”
德麟的脸一下子沉了。他知道小干事说的是实话。
想当年,闹得最凶的那几个沈阳知青,杨友来、李卫东、高玲、王玉龙……都在夏家大队插过队。
德麟当时是大队书记,早就领教过他们的蛮横无理和妄自尊大。
当年带头批斗韩庆年的,就是现在的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李卫东和宣传部长王玉龙他们。
那时候就是李卫东,拿着皮带抽打韩庆年,喊着“打倒走资派韩庆年”。
现在倒好,穿起了人民服,坐在办公室里管着全地区的冤假错案。
“要不,你还是去你们地区武装部碰碰运气,他们报上来,我们也才好调查,不能隔着锅台想上炕吧?”小干事说着,抖了抖报纸,一副送客的姿态。
德麟没再多说什么,揣着材料回来,直奔武装部。
盘锦地区武装部的大门漆成深绿色,门口站岗的士兵神情肃穆,仿佛一尊尊没有感情的雕塑。
每一次,他都被告知需要等待,需要研究,需要进一步的证据。
“老夏啊,不是我们不办,实在是年代久远,很多事说不清楚啊。”办事员总是这样敷衍着,眼神闪烁不定,“老夏,你别犟了,韩庆年的案子是‘铁案’,上头有话,谁翻案谁就是翻文化大革命!”
德麟把材料推过去,轻声细语:“小同志,你帮我递上去,我记你一辈子好。”
办事员把材料甩回来:“我要是递了,我爹我娘都得挨整。”
德麟知道,那些当年参与批斗韩庆年的人,如今大多已身居要职。
他们像一道无形的墙,阻隔着真相的到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德麟又跑了三趟武装部。每次去,办事员都用同样的话打发他:“材料我们递上去了,领导说证据不足,再等等。”
德麟知道,这“等等”就是没下文了。
他站在武装部的大门外,看着里面进进出出的人,穿着笔挺的干部服,说说笑笑,心里堵得慌,韩庆年的冤屈,难道就这么被压下去了?
春寒料峭,他却觉得心头有一团火在烧。
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炕席上的苇结子硌得他后背疼。
童秀云看他愁得饭都吃不下,劝他:“德麟,要不别跑了,表哥都走了这么多年了,就算平反了,又能咋样?”
德麟摇了摇头,眼睛通红:“秀云,表哥是冤枉的,我得给他讨个清白。不然我对不起他。”
“不然,去问问桂珍二姐家的姐夫,姐夫在武装部这么多年,咋也交几个朋友,比你这硬跑强……”童秀云一语惊醒梦中人。
德麟恍然大悟,突然想起表姐夏桂珍的爱人老吴头。
老吴头在区武装部干了快二十年,人面熟,或许能帮上忙。
德麟特意挑了个周日,拎着两瓶烧锅子,往夏桂珍家去。
夏桂珍正在院子里喂鸡,看见他来,笑着迎上来:“德麟?这一大早的,是三叔三婶有啥事儿?!”
“我爹和我娘好着呢,我找二姐夫……”德麟把酒递给夏桂珍,“这咋还客气上了,你找你姐夫也不用这么隆重啊……”
“德麟来了?”老吴头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个搪瓷缸,缸沿上磕了个豁口。
他看着德麟,叹了口气:“你是为韩庆年的事来吧?”
德麟愣了愣,点头:“二姐夫,你知道?”
“全武装部都知道你递材料的事。”老吴头把他让进屋里,倒了杯热水,“不是我不帮你,是真难。昨天李副主任还来电话,问起韩庆年的案子,说‘证据不足,先搁置’,这话说出来,谁还敢动?”
“证据不足?”德麟拍着桌子站起来,“他韩庆年没偷没抢,当年就是李卫东他们栽赃陷害!怎么就证据不足?”
老吴头赶紧拉他坐下,往门外看了看,压低声音:“德麟,你小声点。李卫东现在位子重要,咱们惹不起。我帮你打听了,当年韩庆年的档案,大部分都被烧了,就剩几张登记表,上面写着‘现行反革命’,没别的。你要是拿不出新证据,这案子翻不了。”
德麟的手微微发抖,心里像被浇了盆冷水:“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他们互相包庇,材料递上去,三转两转就没了下文……”
他知道老吴头说的是实话,可他不甘心。
老吴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除非能找到铁证,让他们想捂也捂不住的那种。如果有了铁证,就直接去省里,往上找,越过下面这些小喽啰,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呐……”
铁证?德麟陷入了沉思。韩庆年最后传出来的消息是“畏罪自杀”。可德麟不信,韩庆年不是那样的人,他那么硬气,怎么会自杀?
韩庆年当年被关押的地方早已废弃,那些所谓的罪证也早已不知所踪。到哪里去找这样的铁证呢?
就在德麟几乎绝望的时候,命运悄然转动了它的齿轮,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杨友来打来的。
“德麟书记,我是杨友来啊!”电话里的声音很激动,“我现在在盘锦粮库当主任了,你有空来一趟不?”
德麟愣了愣,杨友来这个名字,他记得很清楚。当年杨友来和李卫东高玲他们这些沈阳知青,一起在夏家大队插队。
后来知青们返城,杨友来就断了联系,没想到现在成了粮库主任。
“听说你出事了,过来看看。”月英把东西放在床头柜上,拉着李慧琴的手,她的手还是有点凉,“疼不疼?以后别那么冲了,遇到不讲理的,就让一步,咱别跟自己的身子过不去。”
李慧琴哼了一声,可眼里却有点红:“我没错,他没买票还骂人,我凭啥让着他?要是这次让了,下次他还得欺负别人。”顿了顿,她又说:“多亏了二姐,累坏她了,晚上都没睡好。”
俊英坐在旁边,笑着说:“跟我还客气啥?你好好养伤就行。”
冬冬站在床边,小手抓着床沿,小声说:“舅妈,你快点好起来,我还等着听你说大汽车上的事呢。”
李慧琴笑了,伸出没受伤的手,摸了摸冬冬的头:“好,舅妈快点好,好了就给你讲更多车上的事,还带你去看大汽车。”
冬冬点点头,把手里的布娃娃放在李慧琴的枕头边:“舅妈,这个给你,抱着它就不疼了。”
小军也凑过来,小声说:“嫂子,你好好养着,别担心家里还有我呢。”
李慧琴看着冬冬,又看了看俊英和月英,心里突然暖烘烘的。
李慧琴之前因为西屋的事憋在心里的气,好像一下子就散了。她想起张义芝平时给她留的粥,想起小季信里的安慰,想起火车上帮她的乘客,想起医院里忙碌的医生护士,原来不管遇到啥难事,身边总有这么多人陪着。
阳光越发明亮,落在李慧琴的脸上,也落在月英的手上。月英看着李慧琴苍白却倔强的脸,心里突然觉得,不管日子过得多难,身边有这些人陪着,就挺好。
屋檐下的日子,就像这病房里的阳光,有时会被乌云挡住,会有风雪,会有磕碰,可总有亮起来的时候,总有暖到心里的时候。
李慧琴攥了攥月英的手,轻声说:“大姐,等我好了,咱们回家里吃饭,我给你们做我最拿手的红烧肉。”
俊英和月英都笑了,病房里的空气,好像也跟着暖了起来。
77年的春风比往年来得更急些。北方的冻土尚未完全消融,盘锦垦区残存的积雪,在料峭春风中,执拗地不肯离去。
然而,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解冻已然开始,平反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涌向这个偏远的东北小镇。
冻土刚开化,泥泞里混着枯草,却挡不住人们脚下的轻快。
街面上的宣传栏换了新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几个红漆大字,被风吹得裂了边角,仍像一团火,烧在每个揣着委屈的人心里。
夜幕深沉,星星零落地悬在天际。德麟就着大队部昏黄的灯光,铺开信纸,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沙沙作响。
他的眉头紧锁,仿佛要将过往岁月里积压的所有沉重,都凝聚在这方寸之间。表哥韩庆年的死在他心头萦绕了太久,久到几乎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记得最后一次见到韩庆年,是在那个寒风凛冽的批斗会上。
远远的,隔着长长的南大街,韩庆年站在十字路口停着的大解放汽车上,被反剪双手,脖子上挂着沉重的木牌,可他的脊梁挺得笔直,眼神里有一种不肯屈服的光。
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映在糊着旧报纸的墙上。报纸上还留着“批林批孔”的标题,被他用指甲划得一道一道。
手里的钢笔没水了,他拧开笔帽,对着灯芯哈了口气,又在墨水瓶里蘸了蘸,纸页上立刻落下工整的字迹:“关于韩庆年同志冤案的申诉材料”。
“韩庆年同志,原盘锦垦区坨子里大队书记,盘山农场场长,党员,1968年被错划为走资派,因‘反革命罪’被逮捕,同年秋在关押期间被迫害致死……”
他仿佛听见十年前批斗场上的高音喇叭:“打倒走资派韩庆年!”
德麟把钢笔攥得咯吱响,墨水已经见了底,他就用牙咬开墨水瓶口,舌尖尝到一股铁锈味。那味道让他想起韩庆年被押走时,后衣领上渗出的血。
德麟一字一句地写着,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记忆深处挖出的带血的碎片。这份材料不仅仅是一纸申诉,更是一个灵魂对公正的最后呐喊。
他已经记不清楚,写了多少份这样的材料。也记不清楚投递了多少个部门,可是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像大海捞针一样,捞一个能还给韩庆年清白的机会。
窗外的风呜咽着,德麟停下笔,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他起身从抽屉深处翻出一个铁盒,里面珍藏着几张泛黄的照片。
最上面那张是1967年夏天拍的,韩庆年穿着白衬衫,站在盘山农场场部的门口,笑得温润而宽厚。
那时的他们,都还相信未来会是一片光明。
窗外的鸡叫了头遍,德麟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指尖触到纸页上“韩庆年”三个字,眼眶突然发潮。
他想起小的时候去坨子里的老姑家,韩庆年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学生服,蹲在院子里,用柳树枝教他写毛笔字。
韩庆年的字写得好,笔锋里带着股刚劲,他说:“德麟,字如其人,做人得站得直,写出来的字才不软。”
后来,他被架着游街,头被按得低低的,可腰却依然绷得直直的。
天亮了,材料终于写完了。
德麟把纸页叠得整整齐齐,塞进怀里,贴身放着。
那是韩庆年的半生,也是他心里压了十来年的石头。
他揣着材料,骑着自行车往盘山客运站走,路上遇到赶早集的社员,有人问他:“德麟书记,这是去干啥?”
他咧嘴笑了笑,声音有点发哑,只说:“去城里办事。”
这条路申诉的路,他来来回回跑了无数次。
起初,他踌躇满志,认定韩庆年的这桩案子,问题典型、材料详实,沉冤得雪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一次次递交材料杳无音讯,无数次等待换来的都是泥牛入海,德麟早没了盼头,却依旧执拗地坚持着。
这一次,德麟改变了策略,打算去营口碰碰运气。
1970年盘锦垦区改为盘锦地区。75年盘锦地区与营口市合并。盘山地区归属了营口市管辖。
营口市武装部的大门红漆斑驳,门柱上的“为人民服务”掉了个字,只剩“为民服务”。
德麟攥着材料的手出了汗,指节发白。
他第一次来,接待他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干事,戴个黑框眼镜,翻了翻他的材料,皱着眉说:“老同志,韩庆年这个案子,时间太久了,当年的档案不全,不好办啊。”
“怎么会不全?”德麟急了,往前凑了半步,“我亲眼看见他被批斗,亲眼看见他被关起来,怎么就档案不全?”
小干事抬了抬眼镜,压低声音:“您别激动。当年批斗他的那些人,现在……您懂吧?盘锦地区的李副主任、宣传部的王部长,都是当年革委会的,这材料递上去,没人敢拍板。”
德麟的脸一下子沉了。他知道小干事说的是实话。
想当年,闹得最凶的那几个沈阳知青,杨友来、李卫东、高玲、王玉龙……都在夏家大队插过队。
德麟当时是大队书记,早就领教过他们的蛮横无理和妄自尊大。
当年带头批斗韩庆年的,就是现在的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李卫东和宣传部长王玉龙他们。
那时候就是李卫东,拿着皮带抽打韩庆年,喊着“打倒走资派韩庆年”。
现在倒好,穿起了人民服,坐在办公室里管着全地区的冤假错案。
“要不,你还是去你们地区武装部碰碰运气,他们报上来,我们也才好调查,不能隔着锅台想上炕吧?”小干事说着,抖了抖报纸,一副送客的姿态。
德麟没再多说什么,揣着材料回来,直奔武装部。
盘锦地区武装部的大门漆成深绿色,门口站岗的士兵神情肃穆,仿佛一尊尊没有感情的雕塑。
每一次,他都被告知需要等待,需要研究,需要进一步的证据。
“老夏啊,不是我们不办,实在是年代久远,很多事说不清楚啊。”办事员总是这样敷衍着,眼神闪烁不定,“老夏,你别犟了,韩庆年的案子是‘铁案’,上头有话,谁翻案谁就是翻文化大革命!”
德麟把材料推过去,轻声细语:“小同志,你帮我递上去,我记你一辈子好。”
办事员把材料甩回来:“我要是递了,我爹我娘都得挨整。”
德麟知道,那些当年参与批斗韩庆年的人,如今大多已身居要职。
他们像一道无形的墙,阻隔着真相的到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德麟又跑了三趟武装部。每次去,办事员都用同样的话打发他:“材料我们递上去了,领导说证据不足,再等等。”
德麟知道,这“等等”就是没下文了。
他站在武装部的大门外,看着里面进进出出的人,穿着笔挺的干部服,说说笑笑,心里堵得慌,韩庆年的冤屈,难道就这么被压下去了?
春寒料峭,他却觉得心头有一团火在烧。
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炕席上的苇结子硌得他后背疼。
童秀云看他愁得饭都吃不下,劝他:“德麟,要不别跑了,表哥都走了这么多年了,就算平反了,又能咋样?”
德麟摇了摇头,眼睛通红:“秀云,表哥是冤枉的,我得给他讨个清白。不然我对不起他。”
“不然,去问问桂珍二姐家的姐夫,姐夫在武装部这么多年,咋也交几个朋友,比你这硬跑强……”童秀云一语惊醒梦中人。
德麟恍然大悟,突然想起表姐夏桂珍的爱人老吴头。
老吴头在区武装部干了快二十年,人面熟,或许能帮上忙。
德麟特意挑了个周日,拎着两瓶烧锅子,往夏桂珍家去。
夏桂珍正在院子里喂鸡,看见他来,笑着迎上来:“德麟?这一大早的,是三叔三婶有啥事儿?!”
“我爹和我娘好着呢,我找二姐夫……”德麟把酒递给夏桂珍,“这咋还客气上了,你找你姐夫也不用这么隆重啊……”
“德麟来了?”老吴头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个搪瓷缸,缸沿上磕了个豁口。
他看着德麟,叹了口气:“你是为韩庆年的事来吧?”
德麟愣了愣,点头:“二姐夫,你知道?”
“全武装部都知道你递材料的事。”老吴头把他让进屋里,倒了杯热水,“不是我不帮你,是真难。昨天李副主任还来电话,问起韩庆年的案子,说‘证据不足,先搁置’,这话说出来,谁还敢动?”
“证据不足?”德麟拍着桌子站起来,“他韩庆年没偷没抢,当年就是李卫东他们栽赃陷害!怎么就证据不足?”
老吴头赶紧拉他坐下,往门外看了看,压低声音:“德麟,你小声点。李卫东现在位子重要,咱们惹不起。我帮你打听了,当年韩庆年的档案,大部分都被烧了,就剩几张登记表,上面写着‘现行反革命’,没别的。你要是拿不出新证据,这案子翻不了。”
德麟的手微微发抖,心里像被浇了盆冷水:“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他们互相包庇,材料递上去,三转两转就没了下文……”
他知道老吴头说的是实话,可他不甘心。
老吴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除非能找到铁证,让他们想捂也捂不住的那种。如果有了铁证,就直接去省里,往上找,越过下面这些小喽啰,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呐……”
铁证?德麟陷入了沉思。韩庆年最后传出来的消息是“畏罪自杀”。可德麟不信,韩庆年不是那样的人,他那么硬气,怎么会自杀?
韩庆年当年被关押的地方早已废弃,那些所谓的罪证也早已不知所踪。到哪里去找这样的铁证呢?
就在德麟几乎绝望的时候,命运悄然转动了它的齿轮,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杨友来打来的。
“德麟书记,我是杨友来啊!”电话里的声音很激动,“我现在在盘锦粮库当主任了,你有空来一趟不?”
德麟愣了愣,杨友来这个名字,他记得很清楚。当年杨友来和李卫东高玲他们这些沈阳知青,一起在夏家大队插队。
后来知青们返城,杨友来就断了联系,没想到现在成了粮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