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朱雀大街的青石板,叶青山就推开了“青山杂货铺”的木门。
门轴“吱呀”一声,像跟巷子里早起的麻雀打了个招呼。
他把挂在门后的木牌翻过来,“营业中”三个字用炭笔描得规规矩矩,边缘还沾了点昨晚不小心蹭到的米糠。
那是收米袋时没留神蹭上的。
铺子左角的绿萝又冒了片新叶,嫩得能掐出水来。
叶青山用布巾擦了擦柜台,指尖刚碰到花盆边缘,就见张大妈拎着竹篮从巷口拐进来,嗓门亮得能穿透隔壁的酒肆:“小叶啊,再给我称两斤糙米!
最近粮价涨得邪乎,刘三儿那厮把城西的粮都囤了,说要等下雪再卖高价呢!”
张大妈是巷口卖针线的,丈夫早逝,独子跟着兵卒守城门,平日里总爱来铺子里唠两句。
叶青山应着,从米缸里舀出糙米,竹秤的秤砣晃了晃,他特意多添了小半瓢:“大妈您拿好,最近天凉,熬粥多放两把米,暖身子。”
“哎哟你这孩子,总这么实在!”
张大妈接过米袋,眼睛瞥见那盆绿萝,又忍不住念叨,“说起来你这花真是邪门,我家那盆跟你这一模一样,天天浇淘米水还是黄叶子,你这咋就油亮油亮的?”
叶青山正擦着越五剑匣的布巾顿了顿。
这剑匣他每天都要擦三遍,紫檀木的匣身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暗铜纹饰嵌在边角,不仔细看只当是普通木匣上的旧花样。
他笑着把布巾叠好塞进柜台下:“可能是我这铺子背光,您家阳台晒得狠,叶子才黄,下次您把花搬进来,放我这角落晾两天试试?”
这话刚说完,张大妈身后钻出来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是她孙女妞妞,举着个布娃娃小声说:“奶奶,我昨晚路过这儿,看见叔叔的花上有绿光,像萤火虫似的!”
叶青山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伸手摸了摸妞妞的头:“妞妞是不是看错啦?昨晚月亮亮,光反射在叶子上,可不就像绿光嘛,你看现在,哪有什么光?”
说着指了指绿萝,叶片上只有晨光的碎影,半点异常没有。
妞妞眨了眨眼,挠挠头:“可能是吧,我昨晚梦到萤火虫了。”
张大妈拍了下妞妞的屁股:“小孩子家家净说胡话!”
又转头跟叶青山唠了两句城门的事。
说最近守城门的兵卒查得严,凡是带刀剑的都要盘问,连卖柴的樵夫都得把柴刀解下来登记。
叶青山听着,指尖悄悄捻了捻,柜台上一粒掉在缝里的米,竟慢慢长出了细如发丝的根须,又在他收手时悄悄枯萎,变回原样。
正说着,巷口传来轻缓的脚步声。
叶青山抬眼一看,是之前来买甘草的侍女,穿着比上次深些的青襦裙,手里拎着个素色布包,眼眶不红了,只是脸色还有点苍白。
“叶公子。”
侍女走到柜台前,声音比上次稳了些,把布包递过来,“我家小姐说,之前多亏公子的草药,她咳嗽好多了,这是一点谢礼,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公子别嫌弃。”
叶青山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方淡青色的锦帕,边角绣着朵小小的兰草,针脚细密,看得出来是用心做的。
他知道这时候王允已死,貂蝉寄人篱下,能拿出这样的锦帕已是不易,便收下叠好放进抽屉:“替我谢过你家小姐,举手之劳罢了。”
侍女点点头,又说:“公子最近要多留意些,昨天我去买东西,听见官差说要查城西的铺子,尤其是外来的生意人,说怕有‘妖人’混进来。”
她说“妖人”时声音放低了些,眼神里带着点担忧。
上次破庙“神佛显灵”的事,虽然没传开,但城西的人多少都听过些零碎,她大概是怕叶青山被盯上。
叶青山心里有数,面上却笑着应:“多谢提醒,我就是个卖杂货的,除了米粮就是针线,官差来了也查不出什么。”
侍女又叮嘱了两句,才转身离开,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眼铺子的招牌,像是怕下次来找不到似的。
刚送走侍女,巷口就传来一阵喧哗。
几个穿着短打的汉子簇拥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男人过来。
那男人穿件绸缎褂子,腰间别着把镶铜的短刀,走路时肚子一颠一颠的,正是张大妈说的粮商刘三儿。
刘三儿一进铺子就眯着眼打量,目光扫过米缸、针线筐,最后落在叶青山身上,语气带着几分蛮横:“你就是叶青山?”
叶青山放下手里的算盘:“是,刘老板有什么事?”
“没什么事。”
刘三儿往柜台上一靠,手指敲了敲,“听说你这儿的糙米卖得比别人便宜?二十文一斤?”
“嗯,薄利多销,街坊邻居照顾生意,我也不能卖太贵。”
叶青山说得平静。
刘三儿脸色一沉,身后两个打手往前站了站,拳头攥得咯咯响:“薄利多销?我看你是故意抢生意!城西的粮都是我供的,别人都卖三十文,就你搞特殊?
我告诉你,从今天起,你的米也得卖三十文,不然这铺子,你就别想开了!”
旁边张大妈刚走没多远,听见动静又折回来,站在巷口不敢进来,只敢小声劝:“刘老板,小叶是个老实人,你别为难他……”
刘三儿回头瞪了她一眼:“老东西,这儿没你的事,滚一边去!”
张大妈吓得缩了缩脖子,却没走,还是站在那儿,手里的竹篮攥得紧紧的。
叶青山没动怒,只是看着刘三儿:“刘老板,我这铺子小,本钱也少,卖三十文没人买,总不能让我赔本吧?”
“赔不赔本是你的事!”
刘三儿说着,伸手就要去掀米缸的盖子,“我看你这米是不是掺了沙子,才敢卖这么便宜!”
他的手刚碰到缸沿,脚下突然一滑。
原来刚才叶青山趁他说话时,悄悄往他脚边撒了点水。
不是普通的水,是他用灵力凝的露,落在青石板上,竟结成了层极薄的冰,看着跟水渍没两样。
刘三儿“哎哟”一声,整个人往前扑去,肚子撞在柜台上,疼得他龇牙咧嘴。
身后两个打手见状,就要冲上来,结果刚迈一步,脚下也滑了,两人撞在一起,摔了个四脚朝天,其中一个还压在了刘三儿的腿上。
刘三儿疼得骂娘:“他娘的!这地面怎么这么滑?”
叶青山赶紧上前,伸手想扶他,脸上满是“关切”:“刘老板您小心!昨晚下雨,地面返潮,我还没来得及拖,您没事吧?”
刘三儿被扶起来,揉着肚子和腿,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他看了看地面,确实有点湿,可刚才明明没觉得滑,怎么偏偏他们一进来就摔了?
旁边巷子里的人都探出头来看热闹,有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刘三儿平时欺压街坊,大家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刘三儿觉得丢了面子,又怕再摔一次,只能放狠话:“姓叶的,你给我等着!下次再让我发现你低价卖粮,我饶不了你!”
说完,一瘸一拐地带着打手走了,走的时候还差点又滑倒,引得众人又是一阵笑。
张大妈赶紧跑进来,拍着胸口说:“吓死我了!还好你没事,这刘三儿就是个地痞,下次他再来,你就喊我,我找巷子里的老少爷们来帮你!”
叶青山笑着谢了她。
下午的时候,铺子里来了个特殊的客人。
是个头发花白的老木匠,背着个工具箱,进门就盯着越五剑匣看,眼睛都直了。
那剑匣就靠在柜台旁边,叶青山擦完后没往里收,想着反正没人识货。
老木匠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匣身,又凑近看了看暗铜纹饰,嘴里不停念叨:“好家伙……这是上等的紫檀木吧?
看这包浆,最少得有几十年了,还有这雕工,云纹里藏着暗榫,不是宫里的匠人根本做不出来!”
叶青山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老人家看错了,就是个普通的木匣,家传的旧物件,不值钱。”
“不值钱?”
老木匠瞪大了眼睛,又摸了摸正面的墨玉,“你看这墨玉,是昆仑山的老坑玉,雕的是五柄剑吧?
这工艺,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精细的!
小伙子,你要是愿意卖,我出五十两银子!不,一百两!”
五十两银子,在当时能买半座小院子了。
叶青山却摇了摇头:“老人家,真对不住,这匣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就算不值钱,也是个念想,不能卖。”
老木匠惋惜得直叹气,围着剑匣转了好几圈,又摸了摸匣身,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走的时候还回头说:“小伙子,你要是哪天想卖了,记得去城东找我,我叫王木匠,随时等着!”
叶青山看着他的背影,无奈地笑了。
傍晚的时候,铺子快关门了,进来个穿着粗布衫的年轻人,手里抱着盆快枯萎的月季,叶子黄得卷了边,花瓣也掉了大半。
年轻人局促地说:“老板,我娘快生日了,这盆花是我上个月买的,想给她当礼物,结果没养活……
你这儿有能让花活过来的草药吗?我就剩这几文钱了。”
叶青山看了看那盆月季,根须还没全烂,还有救。
他从柜台下拿出个小纸包,里面是些淡绿色的粉末。
不是之前给貂蝉的那种,是他用枯木逢春术提炼的草药粉,专门救植物的。
他把纸包递给年轻人:“这粉撒在土里,再浇点温水,过两天就能发芽,不要钱,你拿去吧。”
年轻人愣了愣,赶紧道谢,抱着花盆跑了,跑出去没两步又折回来,把手里的几文钱放在柜台上:“老板,不能让你白给,这钱您拿着。”
说完不等叶青山拒绝,就跑没影了。
叶青山看着那几文钱,笑着摇了摇头,把钱放进抽屉里。
下次遇到穷苦人,就用这钱给他们添点米粮。
关店后,巷子里静了下来。
叶青山把门上的铜锁锁好,转身进了铺子里的小隔间。
隔间里只有一张床、一个木箱,墙上挂着个竹筐,里面装着采草药的工具。
“长安的日子,倒也不算太差。”
他吹灭蜡烛,躺在床上,又想起铺子里的绿萝、张大妈的唠叨、侍女的感谢,还有那个年轻人的几文钱,嘴角忍不住弯了弯。
第二天一早,铺子刚开门,那个抱月季的年轻人就跑来了,手里捧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瓣鲜红,叶子翠绿,看着生机勃勃。
他兴奋地说:“老板!你看!花活了!我娘看到高兴坏了,让我给你带两个鸡蛋!”
说着从怀里掏出两个热乎乎的鸡蛋,放在柜台上。
叶青山收下鸡蛋,笑着说:“恭喜你娘生日快乐。”
年轻人又道谢了好几遍,才抱着月季跑走了。
不一会儿,张大妈也来了,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她昨晚做的包子:“小叶,给你尝尝我做的菜包,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叶青山接过包子,咬了一口,菜香混着面香,很是好吃。
他把年轻人给的鸡蛋递给张大妈:“大妈,您拿回去给妞妞吃,补补身子。”
张大妈推辞了半天,最后还是收下了,又跟他唠起了新消息:“昨晚我儿子回来,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去了,现在城门松了些,查得没那么严了。”
叶青山听着,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开端,只是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他只想在这乱世里,守着这间小铺子,当个普通人,过些寻常日子。
门轴“吱呀”一声,像跟巷子里早起的麻雀打了个招呼。
他把挂在门后的木牌翻过来,“营业中”三个字用炭笔描得规规矩矩,边缘还沾了点昨晚不小心蹭到的米糠。
那是收米袋时没留神蹭上的。
铺子左角的绿萝又冒了片新叶,嫩得能掐出水来。
叶青山用布巾擦了擦柜台,指尖刚碰到花盆边缘,就见张大妈拎着竹篮从巷口拐进来,嗓门亮得能穿透隔壁的酒肆:“小叶啊,再给我称两斤糙米!
最近粮价涨得邪乎,刘三儿那厮把城西的粮都囤了,说要等下雪再卖高价呢!”
张大妈是巷口卖针线的,丈夫早逝,独子跟着兵卒守城门,平日里总爱来铺子里唠两句。
叶青山应着,从米缸里舀出糙米,竹秤的秤砣晃了晃,他特意多添了小半瓢:“大妈您拿好,最近天凉,熬粥多放两把米,暖身子。”
“哎哟你这孩子,总这么实在!”
张大妈接过米袋,眼睛瞥见那盆绿萝,又忍不住念叨,“说起来你这花真是邪门,我家那盆跟你这一模一样,天天浇淘米水还是黄叶子,你这咋就油亮油亮的?”
叶青山正擦着越五剑匣的布巾顿了顿。
这剑匣他每天都要擦三遍,紫檀木的匣身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暗铜纹饰嵌在边角,不仔细看只当是普通木匣上的旧花样。
他笑着把布巾叠好塞进柜台下:“可能是我这铺子背光,您家阳台晒得狠,叶子才黄,下次您把花搬进来,放我这角落晾两天试试?”
这话刚说完,张大妈身后钻出来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是她孙女妞妞,举着个布娃娃小声说:“奶奶,我昨晚路过这儿,看见叔叔的花上有绿光,像萤火虫似的!”
叶青山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伸手摸了摸妞妞的头:“妞妞是不是看错啦?昨晚月亮亮,光反射在叶子上,可不就像绿光嘛,你看现在,哪有什么光?”
说着指了指绿萝,叶片上只有晨光的碎影,半点异常没有。
妞妞眨了眨眼,挠挠头:“可能是吧,我昨晚梦到萤火虫了。”
张大妈拍了下妞妞的屁股:“小孩子家家净说胡话!”
又转头跟叶青山唠了两句城门的事。
说最近守城门的兵卒查得严,凡是带刀剑的都要盘问,连卖柴的樵夫都得把柴刀解下来登记。
叶青山听着,指尖悄悄捻了捻,柜台上一粒掉在缝里的米,竟慢慢长出了细如发丝的根须,又在他收手时悄悄枯萎,变回原样。
正说着,巷口传来轻缓的脚步声。
叶青山抬眼一看,是之前来买甘草的侍女,穿着比上次深些的青襦裙,手里拎着个素色布包,眼眶不红了,只是脸色还有点苍白。
“叶公子。”
侍女走到柜台前,声音比上次稳了些,把布包递过来,“我家小姐说,之前多亏公子的草药,她咳嗽好多了,这是一点谢礼,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公子别嫌弃。”
叶青山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方淡青色的锦帕,边角绣着朵小小的兰草,针脚细密,看得出来是用心做的。
他知道这时候王允已死,貂蝉寄人篱下,能拿出这样的锦帕已是不易,便收下叠好放进抽屉:“替我谢过你家小姐,举手之劳罢了。”
侍女点点头,又说:“公子最近要多留意些,昨天我去买东西,听见官差说要查城西的铺子,尤其是外来的生意人,说怕有‘妖人’混进来。”
她说“妖人”时声音放低了些,眼神里带着点担忧。
上次破庙“神佛显灵”的事,虽然没传开,但城西的人多少都听过些零碎,她大概是怕叶青山被盯上。
叶青山心里有数,面上却笑着应:“多谢提醒,我就是个卖杂货的,除了米粮就是针线,官差来了也查不出什么。”
侍女又叮嘱了两句,才转身离开,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眼铺子的招牌,像是怕下次来找不到似的。
刚送走侍女,巷口就传来一阵喧哗。
几个穿着短打的汉子簇拥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男人过来。
那男人穿件绸缎褂子,腰间别着把镶铜的短刀,走路时肚子一颠一颠的,正是张大妈说的粮商刘三儿。
刘三儿一进铺子就眯着眼打量,目光扫过米缸、针线筐,最后落在叶青山身上,语气带着几分蛮横:“你就是叶青山?”
叶青山放下手里的算盘:“是,刘老板有什么事?”
“没什么事。”
刘三儿往柜台上一靠,手指敲了敲,“听说你这儿的糙米卖得比别人便宜?二十文一斤?”
“嗯,薄利多销,街坊邻居照顾生意,我也不能卖太贵。”
叶青山说得平静。
刘三儿脸色一沉,身后两个打手往前站了站,拳头攥得咯咯响:“薄利多销?我看你是故意抢生意!城西的粮都是我供的,别人都卖三十文,就你搞特殊?
我告诉你,从今天起,你的米也得卖三十文,不然这铺子,你就别想开了!”
旁边张大妈刚走没多远,听见动静又折回来,站在巷口不敢进来,只敢小声劝:“刘老板,小叶是个老实人,你别为难他……”
刘三儿回头瞪了她一眼:“老东西,这儿没你的事,滚一边去!”
张大妈吓得缩了缩脖子,却没走,还是站在那儿,手里的竹篮攥得紧紧的。
叶青山没动怒,只是看着刘三儿:“刘老板,我这铺子小,本钱也少,卖三十文没人买,总不能让我赔本吧?”
“赔不赔本是你的事!”
刘三儿说着,伸手就要去掀米缸的盖子,“我看你这米是不是掺了沙子,才敢卖这么便宜!”
他的手刚碰到缸沿,脚下突然一滑。
原来刚才叶青山趁他说话时,悄悄往他脚边撒了点水。
不是普通的水,是他用灵力凝的露,落在青石板上,竟结成了层极薄的冰,看着跟水渍没两样。
刘三儿“哎哟”一声,整个人往前扑去,肚子撞在柜台上,疼得他龇牙咧嘴。
身后两个打手见状,就要冲上来,结果刚迈一步,脚下也滑了,两人撞在一起,摔了个四脚朝天,其中一个还压在了刘三儿的腿上。
刘三儿疼得骂娘:“他娘的!这地面怎么这么滑?”
叶青山赶紧上前,伸手想扶他,脸上满是“关切”:“刘老板您小心!昨晚下雨,地面返潮,我还没来得及拖,您没事吧?”
刘三儿被扶起来,揉着肚子和腿,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他看了看地面,确实有点湿,可刚才明明没觉得滑,怎么偏偏他们一进来就摔了?
旁边巷子里的人都探出头来看热闹,有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刘三儿平时欺压街坊,大家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刘三儿觉得丢了面子,又怕再摔一次,只能放狠话:“姓叶的,你给我等着!下次再让我发现你低价卖粮,我饶不了你!”
说完,一瘸一拐地带着打手走了,走的时候还差点又滑倒,引得众人又是一阵笑。
张大妈赶紧跑进来,拍着胸口说:“吓死我了!还好你没事,这刘三儿就是个地痞,下次他再来,你就喊我,我找巷子里的老少爷们来帮你!”
叶青山笑着谢了她。
下午的时候,铺子里来了个特殊的客人。
是个头发花白的老木匠,背着个工具箱,进门就盯着越五剑匣看,眼睛都直了。
那剑匣就靠在柜台旁边,叶青山擦完后没往里收,想着反正没人识货。
老木匠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匣身,又凑近看了看暗铜纹饰,嘴里不停念叨:“好家伙……这是上等的紫檀木吧?
看这包浆,最少得有几十年了,还有这雕工,云纹里藏着暗榫,不是宫里的匠人根本做不出来!”
叶青山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老人家看错了,就是个普通的木匣,家传的旧物件,不值钱。”
“不值钱?”
老木匠瞪大了眼睛,又摸了摸正面的墨玉,“你看这墨玉,是昆仑山的老坑玉,雕的是五柄剑吧?
这工艺,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精细的!
小伙子,你要是愿意卖,我出五十两银子!不,一百两!”
五十两银子,在当时能买半座小院子了。
叶青山却摇了摇头:“老人家,真对不住,这匣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就算不值钱,也是个念想,不能卖。”
老木匠惋惜得直叹气,围着剑匣转了好几圈,又摸了摸匣身,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走的时候还回头说:“小伙子,你要是哪天想卖了,记得去城东找我,我叫王木匠,随时等着!”
叶青山看着他的背影,无奈地笑了。
傍晚的时候,铺子快关门了,进来个穿着粗布衫的年轻人,手里抱着盆快枯萎的月季,叶子黄得卷了边,花瓣也掉了大半。
年轻人局促地说:“老板,我娘快生日了,这盆花是我上个月买的,想给她当礼物,结果没养活……
你这儿有能让花活过来的草药吗?我就剩这几文钱了。”
叶青山看了看那盆月季,根须还没全烂,还有救。
他从柜台下拿出个小纸包,里面是些淡绿色的粉末。
不是之前给貂蝉的那种,是他用枯木逢春术提炼的草药粉,专门救植物的。
他把纸包递给年轻人:“这粉撒在土里,再浇点温水,过两天就能发芽,不要钱,你拿去吧。”
年轻人愣了愣,赶紧道谢,抱着花盆跑了,跑出去没两步又折回来,把手里的几文钱放在柜台上:“老板,不能让你白给,这钱您拿着。”
说完不等叶青山拒绝,就跑没影了。
叶青山看着那几文钱,笑着摇了摇头,把钱放进抽屉里。
下次遇到穷苦人,就用这钱给他们添点米粮。
关店后,巷子里静了下来。
叶青山把门上的铜锁锁好,转身进了铺子里的小隔间。
隔间里只有一张床、一个木箱,墙上挂着个竹筐,里面装着采草药的工具。
“长安的日子,倒也不算太差。”
他吹灭蜡烛,躺在床上,又想起铺子里的绿萝、张大妈的唠叨、侍女的感谢,还有那个年轻人的几文钱,嘴角忍不住弯了弯。
第二天一早,铺子刚开门,那个抱月季的年轻人就跑来了,手里捧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瓣鲜红,叶子翠绿,看着生机勃勃。
他兴奋地说:“老板!你看!花活了!我娘看到高兴坏了,让我给你带两个鸡蛋!”
说着从怀里掏出两个热乎乎的鸡蛋,放在柜台上。
叶青山收下鸡蛋,笑着说:“恭喜你娘生日快乐。”
年轻人又道谢了好几遍,才抱着月季跑走了。
不一会儿,张大妈也来了,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她昨晚做的包子:“小叶,给你尝尝我做的菜包,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叶青山接过包子,咬了一口,菜香混着面香,很是好吃。
他把年轻人给的鸡蛋递给张大妈:“大妈,您拿回去给妞妞吃,补补身子。”
张大妈推辞了半天,最后还是收下了,又跟他唠起了新消息:“昨晚我儿子回来,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去了,现在城门松了些,查得没那么严了。”
叶青山听着,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开端,只是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他只想在这乱世里,守着这间小铺子,当个普通人,过些寻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