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数字迷城-《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针对基层“纹理”的调研,让江辰对政策执行的末端困境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也推动省发改委内部开始反思和优化自身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在为基层减负、赋能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举措。然而,另一个更为隐蔽、也更具普遍性的挑战,随着框架落实的深入,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数字迷城”的困境。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各级政府都热衷于推动“数字化转型”,强调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依数据考核。清江省在落实战略框架过程中,自然也建立了一套日益庞杂的数据监测指标体系。省发改委的专班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各地市、各厅局海量的数据报表,涉及经济运行、项目进度、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巨大的电子屏幕墙上,各种数据图表实时更新,看起来科技感十足,似乎一切尽在掌握。

  但江辰逐渐感到一丝不安。数据的海洋浩瀚无垠,但有时反而让人难以捕捉到最关键的信息。各个部门上报的数据,标准不一,口径各异,甚至可能存在为了“达标”而进行的“技术处理”。更重要的是,很多数据是结果性的、滞后性的,比如Gdp、投资额,它们描绘了“过去发生了什么”,但对于“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未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预警功能,却相对薄弱。他担心,过度依赖甚至迷信这些汇总来的、可能失真的数据,可能会让决策者陷入一座华丽的“数字迷城”,忽略了经济社会的真实脉搏和潜在风险。

  这种担忧,在一次关于“消费恢复情况”的讨论中得到了印证。月度数据显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符合预期,甚至略超目标。但专班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一些大型商超的客流量并未同步增长,部分中小商户反映经营压力依然很大。这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引起了江辰的注意。

  他让专班做了一个尝试:不再仅仅依赖统计部门汇总的社零总额数据,而是尝试交叉比对多个维度的数据,如主要电商平台的区域销售数据、城市交通出行数据(特别是前往商业综合体的)、电影票房等更具实时性的“高频数据”,甚至抽样了解一些重点商圈的实际客流和商户访谈。对比发现,虽然总额数据不错,但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线上消费占比持续提升,且集中度增高;线下实体零售,特别是中小实体,确实面临较大压力;服务性消费恢复快于商品消费,但不同服务业态差异巨大。这些结构性的信息,是单一的总额数据无法反映的,但对于精准制定促消费政策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知道‘消费增长了’,更要清楚知道‘谁在消费’、‘消费什么’、‘在哪消费’,以及哪些群体、哪些行业消费不足。”江辰在专班会议上强调,“要打破‘数据孤岛’,尝试将不同来源、不同维度的数据关联起来分析,才能看到更立体、更真实的经济图景。”

  他指示专班,联合省统计局、大数据局等部门,启动一项名为“清江经济活力多维感知”的课题研究。目标是尝试构建一个超越传统统计指标、融合多源大数据(如电力数据、货运数据、网络舆情、企业招聘等)的经济监测预警体系,力求更及时、更精准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微观主体的活跃度和面临的困难。

  这项工作技术性强,协调难度大,推进缓慢。但江辰坚持推动,因为他深知,在信息时代,能否穿透“数字迷城”,获得对经济社会的真实、敏锐的感知能力,直接关系到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战略框架的落实,需要一个更加聪慧的“数字大脑”作为支撑。

  同时,他也警惕另一种倾向:避免陷入“唯数据论”和“数据造假”的新形式主义。他再三强调,数据是工具,是参考,但不能替代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刻把握。“再多的数据模型,也比不上一次深入的基层调研。要防止‘屏幕指挥’代替‘脚步丈量’。”

  江辰认识到,推进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手段的升级,更需要思维方式的变革。既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提升治理效能,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调查研究,倾听一线声音,防止被虚假或片面的数据所迷惑。如何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保持定力、辨别真伪、把握本质,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