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兕子的婚事交给太子李承乾,既是出于对长子的信任,也是一种政治上的平衡。太子出面挑选,既能避开世家大族对公主婚事可能施加的直接影响,又能确保驸马人选在政治上的可靠。这或许是目前最稳妥的方案了。
“太子哥哥眼光自然是好的!”高阳公主笑着附和。殿外天色渐暗,暮色如同无形的纱幔,悄然笼罩了这座承载着无数心事与权衡的帝王宫阙。
长安城东南,曲江池畔。时值深秋,池水浩渺,烟波澹澹。虽无春夏的繁花似锦,但层林尽染,枫红菊黄,倒也别有一番萧疏朗阔的韵致。今日,是新科进士们参加的“琼林宴”。此宴虽非朝廷正式规制,但自前朝以来,已成惯例,是天子对新晋人才的恩荣,也是才子们一朝成名、意气风发的舞台。
宽阔的曲江池面上,数艘装饰华丽的画舫缓缓游弋。其中最大最华美的一艘,自然是太子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晨的座船。船上张灯结彩,丝竹之声悠扬悦耳。李承乾一身杏黄常服,与身着鹅黄宫装、外罩雪白狐裘的苏晨并肩站在船头,凭栏远眺。
一艘稍小的画舫靠近,船头立着几位新科进士,正对着曲江秋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歌女婉转悠扬的歌声,正是一曲带着淡淡离愁别绪的《西州曲》,从另一艘船上飘来: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歌声哀而不伤,在这金榜题名的喜庆日子里,平添了几分文人雅士特有的风流惆怅意味。
“殿下您看,”苏晨微微蹙起秀眉,目光落在那些兴奋交谈、甚至有些手舞足蹈的新科进士身上,声音轻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剔,“这些新晋的才子们,未免…也太过得意忘形了些。不过是金榜题名,便如此形骸放浪,失了稳重。与那些寒窗苦读时判若两人。”她出身名门,自幼受的是最严谨的闺阁教育,讲究的是端庄持重,对这些新贵们乍登高位便显露的轻狂之态,颇有些不以为然。
李承乾闻言,却是淡淡一笑,目光温和地扫过那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晨儿此言差矣。”他轻轻握住苏晨微凉的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份压抑了太久的喜悦一朝喷薄,如同困龙入海,难免有些忘形。此乃人之常情。想当年,孤在弘文馆初露头角,被父皇当众嘉奖时,心中又何尝不是波澜起伏?只是身为太子,不得不克制罢了。”他语气中带着一丝理解和宽容,“且看他们此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虽显轻狂,却也透着蓬勃的锐气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不正是朝廷取士,希望看到的少年气象吗?”
苏晨感受到夫君掌心的温度,又听他温言解释,心中的那点不悦也消散了,轻轻“嗯”了一声,将目光投向更远处烟波浩渺的湖面。
李承乾的目光却并未离开那些新科进士,他看似随意地扫视着,实则锐利如鹰。他在搜寻,为兕子搜寻可能的驸马人选。几个身影落入他的视线。
一位身着青衫,气质沉稳,与人交谈时不卑不亢,颇有章法的青年,是清河崔氏的旁支子弟,名唤崔清离。此人学识渊博,谈吐风雅,家世清贵,本是上上之选。然而…李承乾心中微叹,清河崔氏树大根深,与皇室联姻,牵扯太广。且兕子前番刚为崔家子弟伤情,此刻再选崔氏,未免不妥。更重要的是,他听闻崔清离似乎已有婚约在身,只是尚未正式过礼。此路,不通。
另一位引起他注意的,是出身寒门却才华横溢的楚照。此子在一众世家子弟中显得格外突出,不仅策论写得切中时弊,方才在宴席上即兴赋诗一首,亦是文采斐然,气度开阔。李承乾对其颇为欣赏。可惜…寒门底蕴终究太浅。兕子贵为嫡公主,下嫁寒门,于礼制不合,更恐引来朝野非议,让兕子承受不必要的压力。这条路,亦难行。
“殿下可是在看那位楚进士?”苏晨顺着李承乾的目光,也注意到了楚照,“此人倒是不卑不亢,气度沉稳,在一众新科中显得卓尔不群。”
“嗯,是个可造之材。”李承乾点点头,并未多言。驸马人选,还需从世家勋贵的次子或旁支中细细遴选,既要家世匹配,又要子弟本身足够优秀且无婚约,更要性情温厚…这难度,不亚于沙里淘金。
就在这时,李承乾眼角的余光瞥见,在稍远处一艘较为僻静的游船上,兕子正由侍女陪着,凭栏而立。她的目光,似乎也落在了进士们聚集的画舫上,准确地说,是落在了那个青衫磊落、正与人谈笑风生的崔清离身上。
尽管隔着一段距离,李承乾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妹妹眼中瞬间黯淡下去的光芒和那抹挥之不去的怅惘。秋风吹起她额前的碎发,更显得那张小脸有些苍白和落寞。显然,再见崔清离,勾起了她心底那份未能完全释怀的感伤。
李承乾心中一紧,对身边的侍从低语了几句。很快,文房四宝被迅速呈上。李承乾略一沉吟,提起紫毫笔,饱蘸浓墨,在铺开的宣纸上笔走龙蛇。他写下的并非政令,亦非策论,而是一首七言绝句:
“曲江烟雨浥轻尘,金榜琼林意气新。
莫道秋深芳菲尽,东君自遣护花人。”
诗句写罢,李承乾命人将诗笺小心卷好,速速送到兕子的船上。
兕子正黯然神伤,忽见太子哥哥派人送来诗笺,展开一看,娟秀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她低声吟诵着诗句,尤其是最后两句“莫道秋深芳菲尽,东君自遣护花人”,字字如暖流,瞬间熨帖了她冰凉的心房。这是在告诉她,不要因为一次秋日里错过的芳菲而伤感,她的春天自有守护者(东君,此处暗指兄长和父皇)为她安排,最好的缘分还在后面。一股暖意夹杂着委屈涌上心头,兕子的眼眶微微湿润了,她抬起头,望向太子哥哥所在的大船方向,用力地点了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带着感激的笑容。
“太子哥哥眼光自然是好的!”高阳公主笑着附和。殿外天色渐暗,暮色如同无形的纱幔,悄然笼罩了这座承载着无数心事与权衡的帝王宫阙。
长安城东南,曲江池畔。时值深秋,池水浩渺,烟波澹澹。虽无春夏的繁花似锦,但层林尽染,枫红菊黄,倒也别有一番萧疏朗阔的韵致。今日,是新科进士们参加的“琼林宴”。此宴虽非朝廷正式规制,但自前朝以来,已成惯例,是天子对新晋人才的恩荣,也是才子们一朝成名、意气风发的舞台。
宽阔的曲江池面上,数艘装饰华丽的画舫缓缓游弋。其中最大最华美的一艘,自然是太子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晨的座船。船上张灯结彩,丝竹之声悠扬悦耳。李承乾一身杏黄常服,与身着鹅黄宫装、外罩雪白狐裘的苏晨并肩站在船头,凭栏远眺。
一艘稍小的画舫靠近,船头立着几位新科进士,正对着曲江秋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歌女婉转悠扬的歌声,正是一曲带着淡淡离愁别绪的《西州曲》,从另一艘船上飘来: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歌声哀而不伤,在这金榜题名的喜庆日子里,平添了几分文人雅士特有的风流惆怅意味。
“殿下您看,”苏晨微微蹙起秀眉,目光落在那些兴奋交谈、甚至有些手舞足蹈的新科进士身上,声音轻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剔,“这些新晋的才子们,未免…也太过得意忘形了些。不过是金榜题名,便如此形骸放浪,失了稳重。与那些寒窗苦读时判若两人。”她出身名门,自幼受的是最严谨的闺阁教育,讲究的是端庄持重,对这些新贵们乍登高位便显露的轻狂之态,颇有些不以为然。
李承乾闻言,却是淡淡一笑,目光温和地扫过那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晨儿此言差矣。”他轻轻握住苏晨微凉的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份压抑了太久的喜悦一朝喷薄,如同困龙入海,难免有些忘形。此乃人之常情。想当年,孤在弘文馆初露头角,被父皇当众嘉奖时,心中又何尝不是波澜起伏?只是身为太子,不得不克制罢了。”他语气中带着一丝理解和宽容,“且看他们此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虽显轻狂,却也透着蓬勃的锐气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不正是朝廷取士,希望看到的少年气象吗?”
苏晨感受到夫君掌心的温度,又听他温言解释,心中的那点不悦也消散了,轻轻“嗯”了一声,将目光投向更远处烟波浩渺的湖面。
李承乾的目光却并未离开那些新科进士,他看似随意地扫视着,实则锐利如鹰。他在搜寻,为兕子搜寻可能的驸马人选。几个身影落入他的视线。
一位身着青衫,气质沉稳,与人交谈时不卑不亢,颇有章法的青年,是清河崔氏的旁支子弟,名唤崔清离。此人学识渊博,谈吐风雅,家世清贵,本是上上之选。然而…李承乾心中微叹,清河崔氏树大根深,与皇室联姻,牵扯太广。且兕子前番刚为崔家子弟伤情,此刻再选崔氏,未免不妥。更重要的是,他听闻崔清离似乎已有婚约在身,只是尚未正式过礼。此路,不通。
另一位引起他注意的,是出身寒门却才华横溢的楚照。此子在一众世家子弟中显得格外突出,不仅策论写得切中时弊,方才在宴席上即兴赋诗一首,亦是文采斐然,气度开阔。李承乾对其颇为欣赏。可惜…寒门底蕴终究太浅。兕子贵为嫡公主,下嫁寒门,于礼制不合,更恐引来朝野非议,让兕子承受不必要的压力。这条路,亦难行。
“殿下可是在看那位楚进士?”苏晨顺着李承乾的目光,也注意到了楚照,“此人倒是不卑不亢,气度沉稳,在一众新科中显得卓尔不群。”
“嗯,是个可造之材。”李承乾点点头,并未多言。驸马人选,还需从世家勋贵的次子或旁支中细细遴选,既要家世匹配,又要子弟本身足够优秀且无婚约,更要性情温厚…这难度,不亚于沙里淘金。
就在这时,李承乾眼角的余光瞥见,在稍远处一艘较为僻静的游船上,兕子正由侍女陪着,凭栏而立。她的目光,似乎也落在了进士们聚集的画舫上,准确地说,是落在了那个青衫磊落、正与人谈笑风生的崔清离身上。
尽管隔着一段距离,李承乾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妹妹眼中瞬间黯淡下去的光芒和那抹挥之不去的怅惘。秋风吹起她额前的碎发,更显得那张小脸有些苍白和落寞。显然,再见崔清离,勾起了她心底那份未能完全释怀的感伤。
李承乾心中一紧,对身边的侍从低语了几句。很快,文房四宝被迅速呈上。李承乾略一沉吟,提起紫毫笔,饱蘸浓墨,在铺开的宣纸上笔走龙蛇。他写下的并非政令,亦非策论,而是一首七言绝句:
“曲江烟雨浥轻尘,金榜琼林意气新。
莫道秋深芳菲尽,东君自遣护花人。”
诗句写罢,李承乾命人将诗笺小心卷好,速速送到兕子的船上。
兕子正黯然神伤,忽见太子哥哥派人送来诗笺,展开一看,娟秀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她低声吟诵着诗句,尤其是最后两句“莫道秋深芳菲尽,东君自遣护花人”,字字如暖流,瞬间熨帖了她冰凉的心房。这是在告诉她,不要因为一次秋日里错过的芳菲而伤感,她的春天自有守护者(东君,此处暗指兄长和父皇)为她安排,最好的缘分还在后面。一股暖意夹杂着委屈涌上心头,兕子的眼眶微微湿润了,她抬起头,望向太子哥哥所在的大船方向,用力地点了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带着感激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