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大夫魏征立刻出列,他白发苍苍,但腰杆挺直,声音洪亮:“陛下!卫国公所言甚是!高丽虽桀骜,然其新君已遣使谢罪,并解释渊盖苏文乃为国除害,所杀者乃昏君高建武。此说虽荒谬,却可堵住部分口实。若我大唐贸然兴兵,师出无名,岂非效前隋之覆辙?臣以为,当遣一能言善辩之重臣,持节斥责渊盖苏文悖逆,勒令其与新罗、百济罢兵修好,归还侵占新罗之地。若其不从,再以‘不臣’、‘侵藩’之名讨之,则名正言顺!亦可争取时间,整军备战,以策万全!万不可因一时之怒,而倾国远征,致生民疲敝,社稷动摇!”
长孙无忌也出列道:“陛下,魏大夫之言老成持重。渊盖苏文弑君,人神共愤,然此确为高丽内乱。我大唐乃天朝上国,当以德服人,以威慑人。可先遣使严词切责,观其反应。若其桀骜不驯,再行天讨,则天下归心,将士用命!”
主和派的声音占据了上风,核心便是“出师无名”和“风险巨大”。
李世民听着群臣的争论,面色阴沉如水。他何尝不知道远征高丽的艰难?隋炀帝的教训历历在目。但他更清楚,高丽问题绝非简单的藩属纠纷。渊盖苏文的崛起和高丽的扩张态势,已经严重威胁到大唐在辽东的战略安全,挑战了“天可汗”的权威!若此时不加以雷霆打击,待其彻底整合半岛,羽翼丰满,必将成为比突厥更难对付的心腹大患!
他强压着怒火,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李承乾:“太子,你有何见解?”
李承乾出列,神色冷静。他先对魏征、长孙无忌等人拱手道:“魏公、舅舅所言,皆老成谋国之言,为社稷黎民计,承乾深以为然。”
话锋一转,他的声音变得冷冽而清晰:“然,承乾以为,对高丽,尤其是对渊盖苏文此獠,切不可抱有任何幻想!所谓遣使斥责,勒令罢兵,不过是隔靴搔痒,缓兵之计!渊盖苏文弑君篡权,凶名昭着,其野心岂是几句斥责就能遏制的?他今日敢杀高建武,明日就敢自立为王!他今日侵吞新罗,明日就可能联合百济,甚至更北方的靺鞨、契丹,图谋辽东!”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重重划过鸭绿江、辽东城、安市城等要地:“高丽占据辽东形胜之地,拥带甲数十万,城池坚固,民风悍勇。前隋三征,皆败于其坚壁清野、固守疲敌之策。若任由渊盖苏文整合国力,休养生息,则其势将更难撼动!待其羽翼丰满,必是我大唐东北大患!届时再行征讨,所耗国力、牺牲将士,恐十倍于今日!”
他看向李世民,目光坚定:“至于出师之名?陛下,‘天可汗’之威名,便是最大的名分!新罗乃陛下亲封藩属,藩属有难,宗主出兵救援,天经地义!渊盖苏文弑君乱国,暴虐无道,大唐吊民伐罪,解新罗倒悬之急,顺天应人,何患无名?此乃彰显我大唐维护宗藩秩序、替天行道之威!若拘泥于其内政之虚名,而坐视藩属被侵、凶徒坐大,则‘天可汗’之威信何在?四夷藩邦,又将如何看待我大唐?!”
李承乾的话,如同重锤,敲在李世民的心坎上,也敲在那些主和派大臣的心上。他清晰地指出了高丽问题的核心——不是简单的藩属冲突,而是关乎大唐东北战略安全与“天可汗”国际秩序权威的生死博弈!
李世民眼中的犹豫和阴霾瞬间被一种锐利的光芒所取代!太子的话,说到了他的痛处,也说到了他作为帝王的雄心所在!
“太子所言,深得朕心!”李世民霍然起身,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勃然而发,“高丽之患,非伐不可!渊盖苏文此獠,非灭不除!出师之名,便是‘讨逆伐罪,护藩维和’!朕意已决!”
他环视群臣,目光如炬:“即日起,整军备战!不日,朕将亲统六军,御驾亲征!定要将高丽小丑,踏为齑粉!重振我华夏辽东之威!”
“陛下圣明!”李靖、侯君集等主战将领精神一振,轰然应诺。魏征、长孙无忌等人相视一眼,知道皇帝心意已决,且太子之言切中要害,遂不再多言,躬身领命。战争的巨轮,已然开始转动。
皇帝御驾亲征的决定如同巨石投入湖心,在朝野上下激起巨大波澜。支持者振奋于天可汗的赫赫武威,担忧者则忧心忡忡于前车之鉴。两仪殿内,关于具体战略的争论仍在继续。
“父皇!”李承乾再次出列,这一次,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忧虑和恳切,“儿臣深知高丽之患,非雷霆手段不可除。然父皇万金之躯,身系天下安危,辽东苦寒之地,路途遥远,更兼高丽城险兵悍,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儿臣斗胆恳请父皇三思!以卫国公之谋略英武,英国公之沉稳善战,再辅以数位良将,统精兵十万,水陆并进,足可荡平高丽,擒杀渊贼!父皇坐镇长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既可保龙体无虞,亦能总揽全局,何乐而不为?”
李承乾的担忧发自肺腑。李世民已年过五旬,早年征战留下的暗伤在阴雨天气时常发作。远征高丽,环境恶劣,战事艰苦,风险极大。他实在不愿父亲再冒此大险。
李世民看着儿子眼中真切的关切,心中微暖,但那股帝王傲气和洗刷前朝耻辱的决心却更加炽烈。他走下御座,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朗声道:“承乾,你的孝心,朕明白。然,高丽非比寻常!”
他走到巨大的辽东舆图前,手指有力地划过:“此战,关乎大唐东北百年安危,关乎‘天可汗’之威名能否震慑四夷!前隋三征高丽,损兵折将,丧师辱国,此乃我华夏之耻!朕若坐镇长安,遣将出征,胜则理所应当,败则……不仅前耻难雪,更会助长高丽气焰,动摇国本!”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唯有朕,御驾亲临!亲统大军,踏破辽东!让朕的龙旗,插上高丽的城头!让渊盖苏文那逆贼,跪伏在朕的脚下!让天下人,让高丽人,让所有藩属都亲眼看到,敢犯我大唐天威者,纵有坚城利兵,亦必在朕的铁蹄下化为齑粉!唯有如此,方能一劳永逸,震慑宵小,洗刷前耻,重振国威!此战,非朕亲征,不足以竟全功!”
皇帝的决心,如同金石掷地,铿锵有力。那股睥睨天下的气势,感染了殿中所有人。李承乾看着父亲眼中燃烧的战意和不容置疑的威严,知道再劝无益。他深吸一口气,郑重躬身:“父皇壮志凌云,儿臣……谨遵圣命!儿臣愿留守长安,竭尽全力,保障大军粮秣军械,绝不让前线将士有后顾之忧!”
“好!”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有太子坐镇中枢,朕无忧矣!”
长孙无忌也出列道:“陛下,魏大夫之言老成持重。渊盖苏文弑君,人神共愤,然此确为高丽内乱。我大唐乃天朝上国,当以德服人,以威慑人。可先遣使严词切责,观其反应。若其桀骜不驯,再行天讨,则天下归心,将士用命!”
主和派的声音占据了上风,核心便是“出师无名”和“风险巨大”。
李世民听着群臣的争论,面色阴沉如水。他何尝不知道远征高丽的艰难?隋炀帝的教训历历在目。但他更清楚,高丽问题绝非简单的藩属纠纷。渊盖苏文的崛起和高丽的扩张态势,已经严重威胁到大唐在辽东的战略安全,挑战了“天可汗”的权威!若此时不加以雷霆打击,待其彻底整合半岛,羽翼丰满,必将成为比突厥更难对付的心腹大患!
他强压着怒火,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李承乾:“太子,你有何见解?”
李承乾出列,神色冷静。他先对魏征、长孙无忌等人拱手道:“魏公、舅舅所言,皆老成谋国之言,为社稷黎民计,承乾深以为然。”
话锋一转,他的声音变得冷冽而清晰:“然,承乾以为,对高丽,尤其是对渊盖苏文此獠,切不可抱有任何幻想!所谓遣使斥责,勒令罢兵,不过是隔靴搔痒,缓兵之计!渊盖苏文弑君篡权,凶名昭着,其野心岂是几句斥责就能遏制的?他今日敢杀高建武,明日就敢自立为王!他今日侵吞新罗,明日就可能联合百济,甚至更北方的靺鞨、契丹,图谋辽东!”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重重划过鸭绿江、辽东城、安市城等要地:“高丽占据辽东形胜之地,拥带甲数十万,城池坚固,民风悍勇。前隋三征,皆败于其坚壁清野、固守疲敌之策。若任由渊盖苏文整合国力,休养生息,则其势将更难撼动!待其羽翼丰满,必是我大唐东北大患!届时再行征讨,所耗国力、牺牲将士,恐十倍于今日!”
他看向李世民,目光坚定:“至于出师之名?陛下,‘天可汗’之威名,便是最大的名分!新罗乃陛下亲封藩属,藩属有难,宗主出兵救援,天经地义!渊盖苏文弑君乱国,暴虐无道,大唐吊民伐罪,解新罗倒悬之急,顺天应人,何患无名?此乃彰显我大唐维护宗藩秩序、替天行道之威!若拘泥于其内政之虚名,而坐视藩属被侵、凶徒坐大,则‘天可汗’之威信何在?四夷藩邦,又将如何看待我大唐?!”
李承乾的话,如同重锤,敲在李世民的心坎上,也敲在那些主和派大臣的心上。他清晰地指出了高丽问题的核心——不是简单的藩属冲突,而是关乎大唐东北战略安全与“天可汗”国际秩序权威的生死博弈!
李世民眼中的犹豫和阴霾瞬间被一种锐利的光芒所取代!太子的话,说到了他的痛处,也说到了他作为帝王的雄心所在!
“太子所言,深得朕心!”李世民霍然起身,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勃然而发,“高丽之患,非伐不可!渊盖苏文此獠,非灭不除!出师之名,便是‘讨逆伐罪,护藩维和’!朕意已决!”
他环视群臣,目光如炬:“即日起,整军备战!不日,朕将亲统六军,御驾亲征!定要将高丽小丑,踏为齑粉!重振我华夏辽东之威!”
“陛下圣明!”李靖、侯君集等主战将领精神一振,轰然应诺。魏征、长孙无忌等人相视一眼,知道皇帝心意已决,且太子之言切中要害,遂不再多言,躬身领命。战争的巨轮,已然开始转动。
皇帝御驾亲征的决定如同巨石投入湖心,在朝野上下激起巨大波澜。支持者振奋于天可汗的赫赫武威,担忧者则忧心忡忡于前车之鉴。两仪殿内,关于具体战略的争论仍在继续。
“父皇!”李承乾再次出列,这一次,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忧虑和恳切,“儿臣深知高丽之患,非雷霆手段不可除。然父皇万金之躯,身系天下安危,辽东苦寒之地,路途遥远,更兼高丽城险兵悍,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儿臣斗胆恳请父皇三思!以卫国公之谋略英武,英国公之沉稳善战,再辅以数位良将,统精兵十万,水陆并进,足可荡平高丽,擒杀渊贼!父皇坐镇长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既可保龙体无虞,亦能总揽全局,何乐而不为?”
李承乾的担忧发自肺腑。李世民已年过五旬,早年征战留下的暗伤在阴雨天气时常发作。远征高丽,环境恶劣,战事艰苦,风险极大。他实在不愿父亲再冒此大险。
李世民看着儿子眼中真切的关切,心中微暖,但那股帝王傲气和洗刷前朝耻辱的决心却更加炽烈。他走下御座,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朗声道:“承乾,你的孝心,朕明白。然,高丽非比寻常!”
他走到巨大的辽东舆图前,手指有力地划过:“此战,关乎大唐东北百年安危,关乎‘天可汗’之威名能否震慑四夷!前隋三征高丽,损兵折将,丧师辱国,此乃我华夏之耻!朕若坐镇长安,遣将出征,胜则理所应当,败则……不仅前耻难雪,更会助长高丽气焰,动摇国本!”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唯有朕,御驾亲临!亲统大军,踏破辽东!让朕的龙旗,插上高丽的城头!让渊盖苏文那逆贼,跪伏在朕的脚下!让天下人,让高丽人,让所有藩属都亲眼看到,敢犯我大唐天威者,纵有坚城利兵,亦必在朕的铁蹄下化为齑粉!唯有如此,方能一劳永逸,震慑宵小,洗刷前耻,重振国威!此战,非朕亲征,不足以竟全功!”
皇帝的决心,如同金石掷地,铿锵有力。那股睥睨天下的气势,感染了殿中所有人。李承乾看着父亲眼中燃烧的战意和不容置疑的威严,知道再劝无益。他深吸一口气,郑重躬身:“父皇壮志凌云,儿臣……谨遵圣命!儿臣愿留守长安,竭尽全力,保障大军粮秣军械,绝不让前线将士有后顾之忧!”
“好!”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有太子坐镇中枢,朕无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