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郑家女-《长安新火》

  魏王府的雷霆风暴席卷了整个长安。李泰被废为庶人,圈禁宗正寺严加看管。其党羽被连根拔起,岑文本等核心谋士下狱待审,依附于魏王府的官员人人自危。朝堂上下噤若寒蝉,所有人都被皇帝陛下展现出的冷酷无情所震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太子李承乾地位的不可动摇。

  尘埃落定后,李世民下旨,念及父子之情,免李泰死罪,但活罪难饶。将其流放西北灵州苦寒之地,无诏永世不得回京。旨意下达那日,一辆简陋的青篷马车在百骑司严密“护送”下,悄然驶离了长安,消失在萧瑟的秋风中。

  李承乾站在东宫最高的凌烟阁上,远远望着马车离去的方向,神色复杂。他命王林准备了一些厚实的御寒衣物、不易变质的干粮、几本闲书,还有一方上好的墨玉暖炉,亲自送到了宗正寺门口,想交给即将远行的李泰。无论恩怨如何,终究是血脉兄弟,流放之路漫长艰苦,他不愿对方因冻饿而死,那太难看,也非他所愿。

  然而,东西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负责押送的百骑司军官面色尴尬地回禀:“启禀太子殿下,罪人李泰…拒收。他说…他说‘不食嗟来之食,不承虚情假意’,让殿下…好自为之。”

  李承乾看着那些被退回的物品,沉默良久。最终只是轻轻挥了挥手:“知道了。带上吧,路上若他需要,再给。”他转身走下凌烟阁,心中并无多少愤怒,只有一丝淡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兄弟阋墙,终至如此。李泰的恨,已经深入骨髓。他拒收的哪里是东西,是最后一点可能被解读为施舍的、来自胜利者的怜悯。也好,如此决绝,倒也干净。

  几日后,秋高气爽。为了驱散东宫因李泰之事带来的沉闷气氛,也为了安抚受惊的弟妹,李承乾提议带晋阳公主兕子、晋王李治以及刚刚丧母、郁郁寡欢的合浦公主出城散心,去南郊的曲江池游玩。

  马车轻快,驶离了压抑的宫城。兕子像只出笼的小鸟,趴在车窗边,兴奋地看着外面熙攘的街市和逐渐开阔的田野,小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李治也显得轻松不少,与兄长谈论着沿途见闻。只有合浦,依旧沉默寡言,眉宇间带着化不开的轻愁,李承乾特意让她与自己同车,温言开解。

  曲江池畔,层林尽染,碧波荡漾。几人沿着池边漫步,欣赏秋色。李治带着兕子在岸边捡拾漂亮的鹅卵石,合浦静静跟在李承乾身边。

  “皇兄,你看那边!”李治忽然指着不远处一座临水的精致亭阁喊道。只见亭中,几位身着华丽衣裙的少女正在赏景,中间一位少女尤为引人注目。她约莫十四五岁年纪,身着一袭月白绣折枝红梅的襦裙,外罩一件银红色锦缎斗篷,身姿窈窕,气质娴静温婉。秋阳洒在她如玉的侧脸上,明眸善睐,顾盼生辉,仿佛将周遭的秋色都点亮了几分。她正低声与身边一位年长些的妇人说着什么,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郑仁基之女,郑丽婉。李承乾一眼便认了出来。郑仁基乃荥阳郑氏旁支,现任着作郎,官位不高,但其家族底蕴深厚。这郑丽婉素有才名,更以容貌昳丽闻名于长安闺阁。

  李治看得有些呆了,手中的鹅卵石都忘了放下,脸颊微红。兕子也好奇地张望着:“九哥,那个姐姐好漂亮呀!”

  李承乾看着弟弟微窘的样子,难得起了调侃之心,笑道:“怎么?小九这是看呆了?莫不是看上了这位郑小娘子?要不要皇兄替你去问问名姓?”他声音不大,却足以让亭中之人隐约听到。

  郑丽婉似乎察觉到了这边的目光和议论,微微侧首望来。看到李承乾一行人气质不凡,尤其被簇拥在中间的李承乾,气度尊贵,眼神深邃,她俏脸微红,连忙垂下眼帘,拉着身边的妇人低声说了句什么,似乎想要避开。

  “皇兄!”李治被兄长调侃得面红耳赤,又见佳人似要离去,心中着急又羞涩。

  这时,一直沉默的合浦却微微蹙起了秀眉,看着郑丽婉离去的窈窕背影,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和疏离:“又是郑家的女儿…生得这般模样,若入了宫,怕是…”她没有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她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妃,想到了后宫之中那些看不见的刀光剑影。这样一个家世不俗、容貌绝伦的女子入宫,对谁都不是好事。

  兕子虽然年纪小,但生在皇家,也懵懂地知道一些事情。她听到“入宫”二字,小脸立刻垮了下来,紧紧抓住李承乾的衣袖,大眼睛里瞬间蓄满了泪水,带着哭腔道:“大哥!我不要!我不要又有新娘娘!父皇是不是不要兕子了?是不是以后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