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天的清晨,营地角落的手艺作坊里,传来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沙沙”的锯木声,像是一首欢快的劳作乐曲。陈峰和王木匠正围着一块大桦木商量着什么,旁边几个跟着学手艺的苏醒者,有的在打磨木杆,有的在尝试用铁片制作箭头,每个人都专注于手里的活计。
“这块桦木韧性好,适合做长弓的弓身,”陈峰用手敲了敲木头,听着声音判断材质,“王师傅,你帮着把这面刨平,我去把之前烤好的弓梢拿过来。”王木匠点点头,拿起刨子,熟练地在木头上推动,木屑像雪花一样落在地上。他一边刨,一边跟旁边的年轻小伙讲解:“刨木头的时候,要顺着木纹的方向,用力均匀,不然容易刨出坑来。你看,这面要刨得平整,这样装弓梢的时候才能贴合紧密。”
年轻小伙叫赵磊,以前是个快递员,对木工一窍不通,却学得格外认真。他按照王木匠说的,试着推了几下刨子,虽然力道控制得不好,刨出来的面有点粗糙,但比昨天进步了不少。“王师傅,您看这样行吗?”他指着自己刨的木头,眼里满是期待。王木匠蹲下身,仔细看了看,笑着说:“不错,比昨天稳多了,再练练,就能跟我一起做弓身了。”
另一边,两个曾经在铁器厂打过工的苏醒者,正跟着陈峰尝试制作箭头。陈峰拿着一块烧红的铁片,放在铁砧上,用锤子轻轻敲击:“箭头要做成三角形,边缘要锋利,但不能太薄,不然容易断。烧铁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太红了容易变形,太凉了又敲不动。”其中一个叫孙强的苏醒者,以前做过钳工,对铁器活不算陌生,他接过锤子,学着陈峰的样子敲击铁片,虽然动作有点生疏,但很快就找到了感觉。“陈师傅,这样敲出来的箭头,真能用来打猎吗?”他好奇地问。
“当然能,”陈峰笑着说,“等做好了,我们去营地附近试试,要是好用,以后营地打猎、自卫都能用。不光要做箭头,我们还得做木盾、修工具,营地现在缺的东西多,有的是活计干。”
与此同时,营地中央的教学帐篷里,正弥漫着温暖的气息。张老师站在黑板前,教孩子们读“春、夏、秋、冬”四个字,瑶瑶和林晓在旁边帮着纠正发音。几个跟着教学组的苏醒者,有的在给孩子们分发纸笔,有的在辅导年纪小的孩子写字,还有一个曾经是美术老师的大姐,在教孩子们画花草树木。
“老师,‘春’字为什么是三横加一个‘人’再加一个‘日’呀?”一个小男孩举着小手,好奇地问。张老师笑着解释:“‘春’代表着春天,三横代表着草木,‘人’在中间,‘日’在下面,意思是春天来了,阳光照着大地,草木发芽,人们开始播种。”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春天场景,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纷纷拿起笔画了起来。
林晓蹲在一个小女孩身边,看着她歪歪扭扭的字,温柔地说:“你看,这个‘夏’字,横要平,竖要直,先写横,再写撇,慢慢写,别着急。”小女孩点点头,重新拿起笔,在林晓的指导下,写出的字果然工整了不少。“林晓姐,我写得好看吗?”小女孩举着本子,眼里满是期待。林晓笑着点头:“好看,比刚才进步多了,继续加油,以后肯定能写得更好。”
帐篷外面,小宇和小雅正带着几个年纪稍大的孩子,在空地上做游戏。他们玩的是“老鹰捉小鸡”,小宇当“老鹰”,小雅当“母鸡”,孩子们跟在后面,跑着、笑着,声音清脆,引得路过的苏醒者都忍不住停下脚步,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
下午,苏一和陈默来到手艺作坊,看着地上堆放的半成品弓身、箭头和木盾,还有几个已经做好的小凳子,笑着说:“没想到你们进度这么快,这才两天,就做了这么多东西。”陈峰擦了擦汗,笑着说:“主要是王师傅手艺好,几个年轻人也学得快,再过几天,第一批弓箭就能做好了。”王木匠也跟着说:“我打算给教学组做几张桌子和椅子,孩子们现在坐的还是石头墩子,太不舒服了。”
苏一点点头:“这个主意好,教学组确实需要桌椅,你要是缺材料,就去仓库里找,不够的话,让张强他们去附近的树林里砍点合适的木头。”她转头看向教学帐篷,正好看到林晓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听得聚精会神。“教学组现在越来越像样子了,”苏一感慨道,“有张老师带着,还有这么多喜欢孩子的人帮忙,孩子们以后也能像末世前一样,读书写字,学知识。”
陈默在旁边补充:“我昨天统计了一下,现在教学组有8个苏醒者帮忙,能同时教30多个孩子,营地的孩子都能上学了,还有几个年纪稍大的苏醒者,也想跟着学认字,张老师打算晚上开个夜校,教他们读书。”苏一笑着说:“这样挺好,不管多大年纪,都能学东西,日子才过得有滋味。”
“这块桦木韧性好,适合做长弓的弓身,”陈峰用手敲了敲木头,听着声音判断材质,“王师傅,你帮着把这面刨平,我去把之前烤好的弓梢拿过来。”王木匠点点头,拿起刨子,熟练地在木头上推动,木屑像雪花一样落在地上。他一边刨,一边跟旁边的年轻小伙讲解:“刨木头的时候,要顺着木纹的方向,用力均匀,不然容易刨出坑来。你看,这面要刨得平整,这样装弓梢的时候才能贴合紧密。”
年轻小伙叫赵磊,以前是个快递员,对木工一窍不通,却学得格外认真。他按照王木匠说的,试着推了几下刨子,虽然力道控制得不好,刨出来的面有点粗糙,但比昨天进步了不少。“王师傅,您看这样行吗?”他指着自己刨的木头,眼里满是期待。王木匠蹲下身,仔细看了看,笑着说:“不错,比昨天稳多了,再练练,就能跟我一起做弓身了。”
另一边,两个曾经在铁器厂打过工的苏醒者,正跟着陈峰尝试制作箭头。陈峰拿着一块烧红的铁片,放在铁砧上,用锤子轻轻敲击:“箭头要做成三角形,边缘要锋利,但不能太薄,不然容易断。烧铁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太红了容易变形,太凉了又敲不动。”其中一个叫孙强的苏醒者,以前做过钳工,对铁器活不算陌生,他接过锤子,学着陈峰的样子敲击铁片,虽然动作有点生疏,但很快就找到了感觉。“陈师傅,这样敲出来的箭头,真能用来打猎吗?”他好奇地问。
“当然能,”陈峰笑着说,“等做好了,我们去营地附近试试,要是好用,以后营地打猎、自卫都能用。不光要做箭头,我们还得做木盾、修工具,营地现在缺的东西多,有的是活计干。”
与此同时,营地中央的教学帐篷里,正弥漫着温暖的气息。张老师站在黑板前,教孩子们读“春、夏、秋、冬”四个字,瑶瑶和林晓在旁边帮着纠正发音。几个跟着教学组的苏醒者,有的在给孩子们分发纸笔,有的在辅导年纪小的孩子写字,还有一个曾经是美术老师的大姐,在教孩子们画花草树木。
“老师,‘春’字为什么是三横加一个‘人’再加一个‘日’呀?”一个小男孩举着小手,好奇地问。张老师笑着解释:“‘春’代表着春天,三横代表着草木,‘人’在中间,‘日’在下面,意思是春天来了,阳光照着大地,草木发芽,人们开始播种。”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春天场景,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纷纷拿起笔画了起来。
林晓蹲在一个小女孩身边,看着她歪歪扭扭的字,温柔地说:“你看,这个‘夏’字,横要平,竖要直,先写横,再写撇,慢慢写,别着急。”小女孩点点头,重新拿起笔,在林晓的指导下,写出的字果然工整了不少。“林晓姐,我写得好看吗?”小女孩举着本子,眼里满是期待。林晓笑着点头:“好看,比刚才进步多了,继续加油,以后肯定能写得更好。”
帐篷外面,小宇和小雅正带着几个年纪稍大的孩子,在空地上做游戏。他们玩的是“老鹰捉小鸡”,小宇当“老鹰”,小雅当“母鸡”,孩子们跟在后面,跑着、笑着,声音清脆,引得路过的苏醒者都忍不住停下脚步,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
下午,苏一和陈默来到手艺作坊,看着地上堆放的半成品弓身、箭头和木盾,还有几个已经做好的小凳子,笑着说:“没想到你们进度这么快,这才两天,就做了这么多东西。”陈峰擦了擦汗,笑着说:“主要是王师傅手艺好,几个年轻人也学得快,再过几天,第一批弓箭就能做好了。”王木匠也跟着说:“我打算给教学组做几张桌子和椅子,孩子们现在坐的还是石头墩子,太不舒服了。”
苏一点点头:“这个主意好,教学组确实需要桌椅,你要是缺材料,就去仓库里找,不够的话,让张强他们去附近的树林里砍点合适的木头。”她转头看向教学帐篷,正好看到林晓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听得聚精会神。“教学组现在越来越像样子了,”苏一感慨道,“有张老师带着,还有这么多喜欢孩子的人帮忙,孩子们以后也能像末世前一样,读书写字,学知识。”
陈默在旁边补充:“我昨天统计了一下,现在教学组有8个苏醒者帮忙,能同时教30多个孩子,营地的孩子都能上学了,还有几个年纪稍大的苏醒者,也想跟着学认字,张老师打算晚上开个夜校,教他们读书。”苏一笑着说:“这样挺好,不管多大年纪,都能学东西,日子才过得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