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城外的秋夜,凉意已浸骨。唐军大营的灯火如星点散布,中军大帐内,李瑁正与郭子仪、青松道长等人围着沙盘推演攻城之策。沙盘上,渔阳城被密密麻麻的黑旗标注,城墙内侧的陷阱、暗哨、粮仓位置,都是江湖弟子冒死传回的情报——经过半月特训,他们已成功渗透进城内七处要地,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引燃火药库。
“按计划,三日后寅时攻城。”李瑁指尖点在城西南角,“此处城墙较矮,江湖弟兄已在墙根挖了地道,可容玄甲锐士突袭。”
郭子仪眉头微蹙:“只是安禄山的义子安庆绪虽被俘,但其麾下大将史思明仍在城内,此人狡诈多疑,又极得军心,怕是会拼死抵抗。”
青松道长抚须道:“史思明与安禄山本就面和心不和,当年安禄山强占他的封地,两人结过怨。只是如今同处困境,才暂时联手。”
李瑁沉吟片刻,正要说话,帐外传来亲兵的声音:“殿下,长安有信到,是杨妃亲笔。”
他心中一动,连忙接过信笺。灯下展开,杨玉环清秀的字迹跃然纸上,开头先问平安,絮絮数语叮嘱他保重身体,末了却笔锋一转:
“闻史思明与安禄山有隙,昔年安禄山曾夺其爱妾,此恨深埋。今安庆绪被俘,史思明必思后路。若能示以生路,许其戴罪立功,或可离间二人。妇人之见,不知可用否?”
李瑁猛地抬头,眼中闪过精光。他竟忘了这层旧怨!史思明的爱妾苏氏,原是范阳有名的歌姬,当年被安禄山强纳为妾,史思明敢怒不敢言,此事在叛军旧部中并非秘闻,只是近来战事紧张,倒被众人忽略了。
“玉环此计,真是点醒梦中人!”李瑁将信笺递给郭子仪,“史思明虽勇,却极重私怨,又爱惜名声,若能让他觉得安禄山容不下他,定会生二心。”
郭子仪看完信,连连点头:“杨妃心思缜密!安禄山生性多疑,如今安庆绪被俘,他必猜忌身边诸将,若此时稍加挑拨,必能让他们内讧。”
“只是如何挑拨,需得巧妙。”青松道长沉吟道,“若是露了痕迹,反倒会让他们警觉。”
李瑁走到案前,提笔写下几行字,又对亲卫道:“速传柳轻烟进帐。”
片刻后,柳轻烟一身夜行衣,悄然入帐。她刚从渔阳城内传回消息,脸上还带着风尘:“殿下有何吩咐?”
“你可知史思明与安禄山的旧怨?”李瑁问道。
柳轻烟点头:“略有耳闻,听说史将军府里还挂着苏氏姑娘的画像,日夜焚香供奉。”
“好。”李瑁将写好的纸条递给她,“你设法将这封信‘送’到史思明的书房,切记,要做得像是安禄山的密探不慎遗落。”
纸条上是模仿安禄山笔迹写的几句话:“史思明久怀异心,今安庆绪已败,彼必勾结唐军,伺机反戈。待破城后,当诛其族,夺回苏氏,以绝后患。”
柳轻烟接过纸条,眼中闪过一丝佩服:“殿下此计,釜底抽薪。属下今夜便去办。”
“还有一事。”李瑁补充道,“你让城内的弟兄散布流言,就说安禄山为了向突厥求援,已答应将史思明的封地割让给突厥可汗。”
柳轻烟领命而去,帐内众人皆面露期待。郭子仪抚掌道:“双管齐下,史思明就算不信,也定会心存芥蒂。”
深夜,渔阳城内史思明的府邸,一片寂静。书房内,史思明正对着一幅画像出神,画中女子眉眼温婉,正是苏氏。烛光摇曳中,他的脸色阴晴不定——白日里安禄山召他议事,言语间句句试探,眼神里的猜忌几乎毫不掩饰,让他心中极不自在。
“将军,夜深了,歇息吧。”亲兵低声劝道。
史思明摆摆手,正要起身,却见窗纸微动,一道黑影闪过。他心中一凛,拔刀便追了出去,却只在墙角看到一个远去的背影,地上留着一个蜡封的信封。
“是谁的信?”史思明捡起信封,见上面没有署名,拆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正是那封“安禄山密令”。
“好个安禄山!竟如此猜忌于我!”史思明猛地将信纸拍在案上,胸口剧烈起伏。他想起白日里安禄山的眼神,想起这些年忍气吞声的日子,一股怒火直冲头顶。
“将军息怒!”亲兵吓得跪倒在地,“此事未必是真,或许是唐军的离间计!”
“离间计?”史思明冷笑,“他夺我所爱,早已容我不得!如今安庆绪被俘,他自然要拿我开刀!”
恰在此时,门外传来仆人的声音:“将军,外面都在传,说大王为了请突厥出兵,要把范阳割给突厥人呢!”
史思明心头一震。范阳是他的根基所在,若真被割让,他便成了无根之萍!两事叠加,他不由得不信——安禄山为了自保,当真会牺牲他!
“备马!”史思明猛地起身,“我要去见安禄山!”
亲兵大惊:“将军此时去,怕是……”
“我倒要问问他,是否真要卸磨杀驴!”史思明眼中闪过决绝,翻身上马,带着亲卫直奔安禄山的府邸。
两人在府中争执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李瑁耳中。是柳轻烟安排在府中的眼线传回的——史思明质问安禄山为何猜忌,安禄山却怒斥他私通唐军,两人拔剑相向,最终不欢而散。
“成了第一步。”李瑁对郭子仪道,“接下来,该给史思明一个‘生路’了。”
他提笔给史思明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将军与安禄山有隙,天下皆知。今安贼败局已定,将军若能倒戈一击,献上渔阳城,朝廷必赦你前罪,还你范阳封地,苏氏姑娘亦能归你左右。若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这封信,李瑁让一名被俘的史思明旧部“偷偷”带去。那旧部本就感念史思明昔日恩情,又被李瑁许了重赏,自然尽心办事。
史思明收到信时,正坐在府中喝闷酒。看完信,他将信纸捏在手中,反复摩挲。归还原配、保住封地……这些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可他又怕这是李瑁的诱骗,一旦降唐,便再无退路。
“将军,城外唐军攻势渐缓,怕是在等我们内讧。”谋士在旁劝道,“安禄山多疑,今夜之事后,必对你严加防备,不如……”
史思明沉默良久,猛地将酒坛摔在地上:“安禄山不仁,休怪我不义!”
他当即写了一封回信,约定三日后寅时,打开西南城门,配合唐军攻城,但要求李瑁立下军令状,保证他与部下的安全。
李瑁收到回信,立刻让人送去一枚玄甲军的令牌作为信物:“告诉史将军,本王以皇子之名起誓,若违此约,天诛地灭。”
消息传回长安,杨玉环正在东宫缝制寒衣。听闻计策成功,她嘴角露出浅浅的笑意,对侍女道:“看来,瑁郎很快就能凯旋了。”
侍女好奇道:“娘娘怎知这计策能成?”
杨玉环轻叹一声:“人心皆是肉长的,史将军虽为叛军,却也有牵挂之物。安禄山只知用威,不知施恩,失了人心,败局早已注定。”
三日后寅时,渔阳城外的唐军准时擂响战鼓。城墙上的叛军严阵以待,安禄山亲自在城楼督战,却不知西南角的城门后,史思明的亲兵已悄悄收起了吊桥。
“放火箭!”李瑁一声令下,唐军的火箭如流星般射向城墙,吸引了叛军的注意力。就在此时,西南门突然大开,史思明带着亲卫冲出,高呼道:“安禄山不仁不义,我已降唐!弟兄们,随我杀出去!”
城楼上的安禄山见状,气得目眦欲裂:“叛徒!朕要将你碎尸万段!”
叛军顿时大乱,一部分人跟随史思明倒戈,一部分人则死守抵抗,城内陷入混战。唐军趁机从西南门涌入,玄甲锐士与江湖弟子并肩冲锋,很快便控制了大半个城池。
巷战中,史思明一马当先,手中长刀直取安禄山的亲卫。他知道,唯有立下大功,才能洗刷前罪。李瑁远远看着他的身影,对郭子仪道:“此人虽有前科,却也是员猛将,若能真心归顺,倒可留用。”
郭子仪点头:“殿下仁厚,相信他会感念恩德。”
战斗持续了两个时辰,当朝阳升起时,渔阳城头的“安”字大旗终于被扯下,换上了大唐的龙旗。安禄山在亲兵的掩护下逃往北门,却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江湖弟子拦住——正是洪七公带着丐帮弟兄,用“七星阵”将他困在中央。
“安禄山,你的死期到了!”洪七公一棒砸下,正中安禄山的肩头。
安禄山惨叫一声,被随后赶来的玄甲士擒获。当他被押到李瑁面前时,仍在嘶吼:“史思明!我待你不薄,你为何背叛我!”
史思明上前一步,冷冷道:“你夺我所爱,猜忌于我,何来不薄?今日之败,是你咎由自取!”
李瑁看着阶下囚的安禄山,又看了看身旁的史思明,心中感慨万千。若非玉环从后方点醒,这场攻城战不知要付出多少伤亡。所谓“攻心为上”,正是这个道理。
他让人将安禄山打入囚车,又对史思明道:“将军立下大功,本王自会向陛下为你请功。范阳封地,定会归还于你。”
史思明深深一揖:“谢殿下不杀之恩!末将愿效犬马之劳!”
捷报传回长安,唐玄宗龙颜大悦,下旨嘉奖李瑁与杨玉环,称赞他们“夫唱妇随,共安天下”。东宫之内,杨玉环接到李瑁报平安的信,信中特意写道:“玉环之策,功不可没。待我归京,必以金钗相赠。”
她将信贴在胸口,望着窗外的秋阳,眼中满是温柔。她虽身处深闺,却知家国安宁重于一切,能为瑁郎分忧,为大唐出力,便是她最大的心愿。
渔阳城破的消息传遍天下,叛军残余势力闻风丧胆,不少人纷纷投降。李瑁看着系统提示的【平叛完成度85%】,知道大局已定。他站在城楼上,望着前来投降的叛军将领,心中明白,这场胜利,不仅靠刀枪,更靠人心——是史思明对旧怨的执念,是安禄山的多疑寡恩,更是大唐军民同心的力量,最终铸就了这来之不易的转机。
“传我令,休整三日,进军范阳!”李瑁的声音在城楼上回荡,带着平定天下的决心。阳光洒在他的玄甲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大唐即将到来的新生。
“按计划,三日后寅时攻城。”李瑁指尖点在城西南角,“此处城墙较矮,江湖弟兄已在墙根挖了地道,可容玄甲锐士突袭。”
郭子仪眉头微蹙:“只是安禄山的义子安庆绪虽被俘,但其麾下大将史思明仍在城内,此人狡诈多疑,又极得军心,怕是会拼死抵抗。”
青松道长抚须道:“史思明与安禄山本就面和心不和,当年安禄山强占他的封地,两人结过怨。只是如今同处困境,才暂时联手。”
李瑁沉吟片刻,正要说话,帐外传来亲兵的声音:“殿下,长安有信到,是杨妃亲笔。”
他心中一动,连忙接过信笺。灯下展开,杨玉环清秀的字迹跃然纸上,开头先问平安,絮絮数语叮嘱他保重身体,末了却笔锋一转:
“闻史思明与安禄山有隙,昔年安禄山曾夺其爱妾,此恨深埋。今安庆绪被俘,史思明必思后路。若能示以生路,许其戴罪立功,或可离间二人。妇人之见,不知可用否?”
李瑁猛地抬头,眼中闪过精光。他竟忘了这层旧怨!史思明的爱妾苏氏,原是范阳有名的歌姬,当年被安禄山强纳为妾,史思明敢怒不敢言,此事在叛军旧部中并非秘闻,只是近来战事紧张,倒被众人忽略了。
“玉环此计,真是点醒梦中人!”李瑁将信笺递给郭子仪,“史思明虽勇,却极重私怨,又爱惜名声,若能让他觉得安禄山容不下他,定会生二心。”
郭子仪看完信,连连点头:“杨妃心思缜密!安禄山生性多疑,如今安庆绪被俘,他必猜忌身边诸将,若此时稍加挑拨,必能让他们内讧。”
“只是如何挑拨,需得巧妙。”青松道长沉吟道,“若是露了痕迹,反倒会让他们警觉。”
李瑁走到案前,提笔写下几行字,又对亲卫道:“速传柳轻烟进帐。”
片刻后,柳轻烟一身夜行衣,悄然入帐。她刚从渔阳城内传回消息,脸上还带着风尘:“殿下有何吩咐?”
“你可知史思明与安禄山的旧怨?”李瑁问道。
柳轻烟点头:“略有耳闻,听说史将军府里还挂着苏氏姑娘的画像,日夜焚香供奉。”
“好。”李瑁将写好的纸条递给她,“你设法将这封信‘送’到史思明的书房,切记,要做得像是安禄山的密探不慎遗落。”
纸条上是模仿安禄山笔迹写的几句话:“史思明久怀异心,今安庆绪已败,彼必勾结唐军,伺机反戈。待破城后,当诛其族,夺回苏氏,以绝后患。”
柳轻烟接过纸条,眼中闪过一丝佩服:“殿下此计,釜底抽薪。属下今夜便去办。”
“还有一事。”李瑁补充道,“你让城内的弟兄散布流言,就说安禄山为了向突厥求援,已答应将史思明的封地割让给突厥可汗。”
柳轻烟领命而去,帐内众人皆面露期待。郭子仪抚掌道:“双管齐下,史思明就算不信,也定会心存芥蒂。”
深夜,渔阳城内史思明的府邸,一片寂静。书房内,史思明正对着一幅画像出神,画中女子眉眼温婉,正是苏氏。烛光摇曳中,他的脸色阴晴不定——白日里安禄山召他议事,言语间句句试探,眼神里的猜忌几乎毫不掩饰,让他心中极不自在。
“将军,夜深了,歇息吧。”亲兵低声劝道。
史思明摆摆手,正要起身,却见窗纸微动,一道黑影闪过。他心中一凛,拔刀便追了出去,却只在墙角看到一个远去的背影,地上留着一个蜡封的信封。
“是谁的信?”史思明捡起信封,见上面没有署名,拆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正是那封“安禄山密令”。
“好个安禄山!竟如此猜忌于我!”史思明猛地将信纸拍在案上,胸口剧烈起伏。他想起白日里安禄山的眼神,想起这些年忍气吞声的日子,一股怒火直冲头顶。
“将军息怒!”亲兵吓得跪倒在地,“此事未必是真,或许是唐军的离间计!”
“离间计?”史思明冷笑,“他夺我所爱,早已容我不得!如今安庆绪被俘,他自然要拿我开刀!”
恰在此时,门外传来仆人的声音:“将军,外面都在传,说大王为了请突厥出兵,要把范阳割给突厥人呢!”
史思明心头一震。范阳是他的根基所在,若真被割让,他便成了无根之萍!两事叠加,他不由得不信——安禄山为了自保,当真会牺牲他!
“备马!”史思明猛地起身,“我要去见安禄山!”
亲兵大惊:“将军此时去,怕是……”
“我倒要问问他,是否真要卸磨杀驴!”史思明眼中闪过决绝,翻身上马,带着亲卫直奔安禄山的府邸。
两人在府中争执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李瑁耳中。是柳轻烟安排在府中的眼线传回的——史思明质问安禄山为何猜忌,安禄山却怒斥他私通唐军,两人拔剑相向,最终不欢而散。
“成了第一步。”李瑁对郭子仪道,“接下来,该给史思明一个‘生路’了。”
他提笔给史思明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将军与安禄山有隙,天下皆知。今安贼败局已定,将军若能倒戈一击,献上渔阳城,朝廷必赦你前罪,还你范阳封地,苏氏姑娘亦能归你左右。若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这封信,李瑁让一名被俘的史思明旧部“偷偷”带去。那旧部本就感念史思明昔日恩情,又被李瑁许了重赏,自然尽心办事。
史思明收到信时,正坐在府中喝闷酒。看完信,他将信纸捏在手中,反复摩挲。归还原配、保住封地……这些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可他又怕这是李瑁的诱骗,一旦降唐,便再无退路。
“将军,城外唐军攻势渐缓,怕是在等我们内讧。”谋士在旁劝道,“安禄山多疑,今夜之事后,必对你严加防备,不如……”
史思明沉默良久,猛地将酒坛摔在地上:“安禄山不仁,休怪我不义!”
他当即写了一封回信,约定三日后寅时,打开西南城门,配合唐军攻城,但要求李瑁立下军令状,保证他与部下的安全。
李瑁收到回信,立刻让人送去一枚玄甲军的令牌作为信物:“告诉史将军,本王以皇子之名起誓,若违此约,天诛地灭。”
消息传回长安,杨玉环正在东宫缝制寒衣。听闻计策成功,她嘴角露出浅浅的笑意,对侍女道:“看来,瑁郎很快就能凯旋了。”
侍女好奇道:“娘娘怎知这计策能成?”
杨玉环轻叹一声:“人心皆是肉长的,史将军虽为叛军,却也有牵挂之物。安禄山只知用威,不知施恩,失了人心,败局早已注定。”
三日后寅时,渔阳城外的唐军准时擂响战鼓。城墙上的叛军严阵以待,安禄山亲自在城楼督战,却不知西南角的城门后,史思明的亲兵已悄悄收起了吊桥。
“放火箭!”李瑁一声令下,唐军的火箭如流星般射向城墙,吸引了叛军的注意力。就在此时,西南门突然大开,史思明带着亲卫冲出,高呼道:“安禄山不仁不义,我已降唐!弟兄们,随我杀出去!”
城楼上的安禄山见状,气得目眦欲裂:“叛徒!朕要将你碎尸万段!”
叛军顿时大乱,一部分人跟随史思明倒戈,一部分人则死守抵抗,城内陷入混战。唐军趁机从西南门涌入,玄甲锐士与江湖弟子并肩冲锋,很快便控制了大半个城池。
巷战中,史思明一马当先,手中长刀直取安禄山的亲卫。他知道,唯有立下大功,才能洗刷前罪。李瑁远远看着他的身影,对郭子仪道:“此人虽有前科,却也是员猛将,若能真心归顺,倒可留用。”
郭子仪点头:“殿下仁厚,相信他会感念恩德。”
战斗持续了两个时辰,当朝阳升起时,渔阳城头的“安”字大旗终于被扯下,换上了大唐的龙旗。安禄山在亲兵的掩护下逃往北门,却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江湖弟子拦住——正是洪七公带着丐帮弟兄,用“七星阵”将他困在中央。
“安禄山,你的死期到了!”洪七公一棒砸下,正中安禄山的肩头。
安禄山惨叫一声,被随后赶来的玄甲士擒获。当他被押到李瑁面前时,仍在嘶吼:“史思明!我待你不薄,你为何背叛我!”
史思明上前一步,冷冷道:“你夺我所爱,猜忌于我,何来不薄?今日之败,是你咎由自取!”
李瑁看着阶下囚的安禄山,又看了看身旁的史思明,心中感慨万千。若非玉环从后方点醒,这场攻城战不知要付出多少伤亡。所谓“攻心为上”,正是这个道理。
他让人将安禄山打入囚车,又对史思明道:“将军立下大功,本王自会向陛下为你请功。范阳封地,定会归还于你。”
史思明深深一揖:“谢殿下不杀之恩!末将愿效犬马之劳!”
捷报传回长安,唐玄宗龙颜大悦,下旨嘉奖李瑁与杨玉环,称赞他们“夫唱妇随,共安天下”。东宫之内,杨玉环接到李瑁报平安的信,信中特意写道:“玉环之策,功不可没。待我归京,必以金钗相赠。”
她将信贴在胸口,望着窗外的秋阳,眼中满是温柔。她虽身处深闺,却知家国安宁重于一切,能为瑁郎分忧,为大唐出力,便是她最大的心愿。
渔阳城破的消息传遍天下,叛军残余势力闻风丧胆,不少人纷纷投降。李瑁看着系统提示的【平叛完成度85%】,知道大局已定。他站在城楼上,望着前来投降的叛军将领,心中明白,这场胜利,不仅靠刀枪,更靠人心——是史思明对旧怨的执念,是安禄山的多疑寡恩,更是大唐军民同心的力量,最终铸就了这来之不易的转机。
“传我令,休整三日,进军范阳!”李瑁的声音在城楼上回荡,带着平定天下的决心。阳光洒在他的玄甲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大唐即将到来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