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烽燧不惊 四境安澜-《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魏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州衙内的烛火已亮了两个时辰。李瑁铺开一幅泛黄的《大唐边疆舆图》,图上用朱砂勾勒的边境线如一道蜿蜒的长蛇,从辽东的营州一直延伸到西域的安西都护府。他指尖划过云州、凉州、沙州三地,那里的烽燧标记已被圈上红圈——昨夜系统的预警如同警钟在耳畔回响:【突厥颉利可汗已在漠南集结三万骑兵,吐蕃赞普遣使密会安西豪强,契丹部落亦在营州边境异动,边疆防御指数降至危险值60%。】

  “安禄山叛乱虽近尾声,可若边疆出事,平叛成果将毁于一旦。”李瑁低声自语,想起出征前父皇的嘱托,“大唐的疆土,一寸也不能丢。”他抬头对帐外喊道:“传周明、张彪进帐!”

  片刻后,两人快步走入。周明捧着刚收到的边军急报,脸色凝重:“殿下,云州守将王忠嗣传来消息,突厥骑兵已越过阴山,劫掠了云州外围的三个村寨,边军兵力不足,请求增援。”张彪则按着腰间的佩刀,沉声道:“末将愿率玄甲锐士驰援云州!”

  李瑁指着舆图:“不止云州。吐蕃在安西蠢蠢欲动,契丹在营州窥伺,三处皆需布防。张彪,你率三千玄甲锐士即刻奔赴云州,与王忠嗣汇合,务必守住雁门关一线,我已让兵部调运二十门投石机和五千支火箭,会在三日后抵达云州。”

  “周明,你从平叛军中抽调五千精兵,分成两队:一队由你亲自率领,赶赴营州,协助守将薛讷稳住契丹部落;另一队由副将统领,驰援凉州,加固河西走廊的防御工事。”李瑁顿了顿,补充道,“告诉薛讷,若契丹敢越界,不必请示,直接还击。”

  周明迟疑道:“殿下,如今平叛军中兵力本就紧张,抽调五千人,会不会影响对安禄山残部的清剿?”

  “清剿残部可缓,边疆失守则无可挽回。”李瑁语气坚定,“安禄山已是瓮中之鳖,可突厥、吐蕃若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你记住,守住边疆,就是保住平叛的后路。”

  张彪与周明齐声领命,转身离去安排。帐内只剩李瑁一人,他再次看向舆图,目光落在西域的安西都护府。那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更是抵御吐蕃的前线,必须亲自坐镇。

  三日后,李瑁率领两千玄甲锐士踏上西行之路。队伍沿黄河古道疾驰,沿途可见逃难的流民,他们衣衫褴褛,牵着瘦骨嶙峋的牛羊,见玄甲军经过,纷纷跪地哭喊:“殿下救救我们!吐蕃人杀过来了!”

  一个白发老者颤巍巍地递上一块染血的羊皮,上面是吐蕃骑兵的蹄印:“他们在沙州城外烧杀抢掠,说要占了河西走廊,还要去长安抢公主呢!”

  李瑁握紧羊皮,指节泛白。玄甲士们见状,齐声呐喊:“杀吐蕃!护边疆!”声浪震得黄河水仿佛都在激荡。

  抵达安西都护府时,守将郭虔瓘正站在城楼上督建防御工事。见李瑁亲至,他急忙下城迎接,战袍上还沾着尘土:“殿下怎么来了?吐蕃赞普的使者昨日刚到,态度骄横,说要‘借道’安西去长安,臣没敢应允。”

  “借道?怕是想趁机吞下安西吧。”李瑁登上城楼,向西望去,祁连山的雪峰在阳光下闪着寒光,隐约可见吐蕃骑兵的营帐如黑点般散布在山脚下。“那使者在哪?”

  “被臣软禁在驿馆。”郭虔瓘低声道,“他带了十名护卫,个个身怀利器,昨夜还试图打探城防部署。”

  李瑁冷笑:“带我去会会他。”

  驿馆内,吐蕃使者正把玩着一柄镶嵌宝石的弯刀,见李瑁进来,竟不起身,用生硬的汉话道:“你就是唐朝的皇子?告诉你,赞普的铁骑已到祁连山,再不让路,我们就踏平安西!”

  李瑁在他对面坐下,慢条斯理地斟了杯茶:“使者可知,二十年前,吐蕃也曾想占安西,结果如何?”

  使者脸色微变。二十年前,吐蕃十万大军攻安西,被唐军打得大败,连赞普的弟弟都成了俘虏。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中原的谷种、织机,唐蕃和亲,本是佳话。”李瑁将茶杯推到他面前,“如今你家赞普却要毁了这份情谊,值得吗?”

  使者梗着脖子道:“此一时彼一时!你们内乱,正是我吐蕃扩张的好时机!”

  “你以为安禄山能乱多久?”李瑁猛地拍案,玄甲士立刻拔刀出鞘,刀光映得使者脸色发白,“我不妨告诉你,安禄山的主力已被歼灭,平叛指日可待。你若识相,现在就带着你的人滚回逻些城,否则,我让你见不到明日的太阳!”

  使者握着刀柄的手微微颤抖,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皇子如此强硬。正犹豫间,帐外传来喧哗——郭虔瓘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殿下,搜出吐蕃使者与天枢阁的联络信!”

  信上用吐蕃文写着:“请天枢阁提供安西布防图,事成之后,愿以河西三城相赠。”李瑁将信扔到使者面前:“原来你们勾结了天枢阁!这就是你说的‘借道’?”

  使者彻底慌了,“噗通”跪倒在地:“殿下饶命!小使只是奉命行事,并不知天枢阁之事!”

  “回去告诉赞普,”李瑁俯视着他,“安西是大唐的疆土,别说借道,一粒沙子也带不走。若敢来犯,我必率大军直捣逻些城!”他让人取来一面唐军军旗,“把这个带回给赞普,让他看看大唐的旗帜,永远不会倒!”

  使者连滚带爬地带着军旗离去。郭虔瓘忧心道:“吐蕃未必会善罢甘休,他们的细作说,天枢阁给赞普送了不少新式弩箭,射程比我们的远得多。”

  李瑁点头:“我已让人从长安调遣工匠,改良我们的弩箭。另外,你立刻派人联络西域诸国,告诉他们,若愿协助大唐守安西,朝廷将减免三年贡赋。”

  西域诸国向来在唐与吐蕃之间摇摆,听闻减免贡赋,于阗、疏勒等国立刻派来援军,连一向中立的龟兹王也送来三百匹良马。

  与此同时,云州城外的戈壁上,张彪正与王忠嗣查看地形。王忠嗣指着远处的黑风口:“那里是突厥骑兵必经之路,两侧是悬崖,可设埋伏。”张彪点头:“末将带一千玄甲士埋伏在左侧,王将军率部在右侧,待突厥人进入谷中,我们前后夹击。”

  次日清晨,颉利可汗果然亲率三万骑兵杀来。他见云州城门大开,以为唐军怯战,狂笑着挥刀下令:“冲进去!抢光云州的财物!”

  骑兵如潮水般涌入黑风口,刚到谷中,两侧突然滚下巨石,将前后谷口堵死。张彪一声令下,玄甲士的火箭如雨点般射下,突厥骑兵成片倒下。颉利可汗大惊,想要突围,却被王忠嗣拦住去路。

  “颉利!还认得我吗?”王忠嗣横枪立马,他父亲当年就是在与突厥的战斗中牺牲的。

  颉利怒吼着挥刀冲来,两人战在一处。张彪趁机率军冲杀,玄甲士的长戟穿透突厥骑兵的皮甲,如入无人之境。激战半日,突厥骑兵死伤过半,颉利可汗被王忠嗣挑落马下,成了俘虏。

  打扫战场时,张彪在颉利的营帐里发现了天枢阁送来的云州布防图,图上还附着一封信:“待拿下云州,可直取太原,我等在城中接应。”

  “又是天枢阁!”张彪将信递给王忠嗣,“看来他们不止勾结吐蕃,还想借突厥之手颠覆大唐。”

  营州那边,周明也打了场漂亮的伏击。契丹部落见唐军援军到来,本想退回草原,却被周明追上,斩杀了带头闹事的部落首领,其余人见状,纷纷跪地投降。周明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送去粮食,告诉他们:“只要安分守己,大唐允许你们在边境互市。”

  一个月后,边疆传来捷报:吐蕃赞普派人送来降书,承诺永不犯安西;突厥残余势力退回漠北,再不敢南下;契丹部落献上驼马,请求归顺。系统面板上,【边疆稳定度提升至95%】的提示闪烁,附带的“四境安宁”让平叛前线的粮草运输效率提高了三成。

  李瑁站在安西都护府的城楼上,望着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驼铃声声,胡商们牵着骆驼,带着香料、玉石前来贸易,脸上洋溢着笑容。郭虔瓘递来一杯葡萄酒:“殿下,如今边疆安稳,您可以放心回中原了。”

  李瑁接过酒杯,却没有饮下。他望着东方,心中惦记着魏州的平叛战事,惦记着长安的杨玉环,更惦记着那个隐藏在暗处的天枢阁。“安禄山还没伏法,天枢阁还在作祟,我不能走。”

  他对郭虔瓘道:“我已奏请陛下,在安西设立军器监,改良弩箭和投石机。另外,从平叛军中再调五千人来,加固安西到凉州的烽燧,确保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郭虔瓘躬身领命:“殿下考虑得周全。”

  三日后,李瑁率领玄甲士踏上归途。队伍行至凉州时,遇到了从长安来的信使,带来了杨玉环的信。信中写道:“闻你在安西安定边疆,甚慰。长安一切安好,只是秋风渐凉,望君保重身体,我已让人备了寒衣,托商队带给你。”

  李瑁将信贴身收好,眼眶微热。他勒马望向东方,夕阳正将天空染成金红,仿佛预示着大唐的未来。玄甲士们见殿下驻足,纷纷勒住马,静静地等候。

  “走吧,回魏州。”李瑁挥了挥手,玄甲军继续东行,马蹄声踏过河西走廊的戈壁,留下一串坚定的印记。

  他知道,守住边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但只要大唐的旗帜不倒,只要将士们同心协力,再大的风浪也能闯过去。

  远处的烽燧上,唐军士兵正升起狼烟,那不是警报,而是平安的信号。在连绵的烽燧守护下,大唐的边疆,如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