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伏诛,大唐的天空终于拨云见日,然而历经战乱的帝国,千疮百孔,如同一艘在狂风巨浪中颠簸后亟待修缮的巨舰。李瑁深知,平叛只是第一步,要让大唐重现往日辉煌,必须从朝堂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清晨,大明宫含元殿内,晨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金砖地面上,映照出满朝文武的身影。李瑁身着玄色朝服,头戴冕旒,身姿挺拔地站在殿中。玄宗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平和却又带着期许,看着自己这位英勇且有担当的皇子。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整顿吏治。”李瑁率先开口,声音在殿内回荡,清晰而坚定,“安禄山之乱,虽为叛军作祟,但朝堂之中亦有不少官员尸位素餐、贪污腐败,致使政令不通,百姓困苦,才给了叛军可乘之机。”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声议论。有些官员神色紧张,眼神闪烁,心中暗自担忧自己是否会被牵连;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则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瑁儿所言极是。”玄宗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如今大唐百废待兴,吏治清明方能让百姓信服,让政令畅行。瑁儿,你有何具体举措,不妨说来听听。”
李瑁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上前几步递与内侍,由内侍转呈给玄宗。“陛下,这是臣近日暗中调查所得,其中罗列了各地贪污腐败、无能渎职的官员名单。臣建议,即刻对这些官员进行罢黜,以正朝纲。”
玄宗翻开名册,看着上面一个个名字,脸色渐渐凝重。“这些人,竟如此胆大妄为!”他怒拍龙椅扶手,“瑁儿,此事就由你负责,务必雷厉风行,将这些害群之马清除出朝堂。”
“遵旨!”李瑁跪地领命,旋即转身面向群臣,目光如炬,“此次整顿吏治,绝不姑息。凡有贪腐劣迹者,不论官职大小,皆严惩不贷。同时,朝廷也将广开贤路,选拔有才能、有操守之士,充实各级政府。”
殿中一位老臣站了出来,面露难色:“荣王殿下,如此大规模地淘汰官员,恐朝堂震动,且新选拔之人,是否能胜任其职,也未可知啊。”
李瑁微微一笑,从容回应:“老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如今局势,不破不立。朝廷将设立严格的选拔机制,不仅考察学识,更看重品德与实际才能。对于新选拔的官员,也会有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确保他们能为百姓办实事。”
老臣思索片刻,觉得有理,便退了回去。李瑁继续说道:“臣建议,在各州府设立‘廉政监察使’,由朝廷直接委派,定期巡查地方官员,一旦发现贪腐行为,即刻上报,从严惩处。如此,方能形成震慑,让官员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众大臣听闻,纷纷表示赞同。李瑁趁热打铁,又道:“吏治整顿,不仅要惩处贪腐,更要激励官员有所作为。往后,对于政绩突出的官员,朝廷应给予重赏,晋升提拔;而对于碌碌无为者,即便无贪腐之举,也应适当降职,腾出位置给有能之人。”
玄宗点头称赞:“瑁儿此策甚妙,如此方能让朝堂上下一心,共同为大唐复兴努力。”
吏治整顿的诏令很快便昭告天下。李瑁雷厉风行,短短数月间,数十名贪腐官员被罢黜,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之人。消息传出,百姓拍手称快,各地官员也纷纷收敛行径,一时间,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在罢黜官员的同时,选拔贤才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李瑁亲自参与选拔过程,他与吏部官员一起,在全国各地举办选拔考试,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政务处理、民生对策等多个方面。
在长安的选拔考场外,人头攒动。来自各地的学子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等待着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位名叫张旭的年轻书生,来自偏远的巴蜀之地,他自幼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听闻朝廷广开贤路,不远千里赶来应试。
“此次若能高中,定要为百姓谋福祉,不负朝廷的期望。”张旭看着考场,眼中满是坚定。
选拔考试结束后,李瑁亲自审阅试卷,挑选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中,有的提出了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的良策,有的对改善地方治安有独到见解,李瑁一一记录在案,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张旭因其对民生问题的深刻见解,被任命为沧州的县令。赴任前,他前来向李瑁谢恩:“殿下的知遇之恩,臣没齿难忘。臣定当竭尽全力,让沧州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瑁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大唐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有识之士了。”
吏治改革初见成效,李瑁又将目光投向了税收制度。一天午后,李瑁带着户部尚书及一众官员,来到御书房,与玄宗商议税收改革之事。
“陛下,如今百姓刚刚经历战乱,生活困苦,原有的税收制度已让他们不堪重负。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减轻百姓负担,以恢复经济。”李瑁说道。
玄宗皱眉道:“瑁儿,朝廷开支庞大,若减轻赋税,恐财政不足,这该如何是好?”
李瑁早有准备,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图表,展开铺在桌上。“陛下请看,这是臣与户部官员共同统计的各地税收明细。臣发现,许多地方存在重复征税、苛捐杂税的现象,这些额外的负担,不仅让百姓苦不堪言,也阻碍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
玄宗凑近一看,图表上详细记录了各地的税收种类、额度以及百姓的承受能力,一目了然。“原来如此,这些地方官员,为了一己私利,竟如此盘剥百姓。”玄宗怒道。
“所以,臣建议,首先要废除那些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只保留田赋、户税等基本税种,并适当降低税率。”李瑁指着图表说道,“如此,百姓手中有了余钱,便能用于生产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复苏。”
户部尚书面露难色:“殿下,降低税率,短期内朝廷财政收入必然减少,这……”
李瑁微微一笑:“尚书大人不必担忧。臣还有一策,可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众人皆好奇地看着他。李瑁继续说道:“我们可以鼓励商业发展,对商业活动进行合理征税。如今大唐各地贸易渐趋繁荣,若能完善商业税收制度,开辟新的税源,不仅能弥补因降低农业税而减少的收入,还能促进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玄宗思索片刻,点头道:“瑁儿此策可行。只是这商业税收,如何征收,还需仔细斟酌。”
李瑁点头称是:“臣建议,在各地设立专门的商税机构,统一管理商业税收。根据不同的商业活动和商品种类,制定合理的税率。同时,要简化征税流程,避免官员借机刁难商户。”
经过一番讨论,税收改革的方案逐渐成形。新的税收制度规定,田赋税率降低两成,户税根据家庭人口和资产重新核定,取消各地自行设立的苛捐杂税。在商业税收方面,设立商税院,对过往商队、店铺等按规定征税。
税收改革的诏令颁布后,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在河北的一个小镇上,一位卖布的商人高兴地说道:“这下好了,税少了,我们做生意的成本也低了,以后能多挣点钱,日子有盼头了。”
而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感受到了政策的利好。一位老农看着自家的田地,笑道:“税率降了,今年收成好了,就能给家里多添几件新衣裳,给娃们买点好吃的。”
随着吏治整顿和税收改革的推进,大唐的朝堂和民间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朝堂之上,官员们兢兢业业,一心为公;民间百姓,生产积极性大增,商业和农业都呈现出复苏的迹象。李瑁看着这一切,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但他知道,改革之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挑战等待着他,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他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李瑁骑马巡视长安的集市。集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店铺林立。他看着百姓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殿下,您看这集市,比以前热闹多了。”随行的侍卫笑着说道。
李瑁点头:“这只是开始,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大唐定能恢复往日的繁华。”
正说着,一位老者认出了李瑁,他激动地走上前,跪地行礼:“荣王殿下,您是大唐的恩人啊!自从您推行改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周围的百姓纷纷围拢过来,纷纷向李瑁表达感激之情。李瑁下马,扶起老者:“大家的好日子,是靠大家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本王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看着眼前热情的百姓,李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将继续在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大唐的明天,为百姓的幸福,不懈努力。而大唐,也将在他的努力下,逐渐走出战乱的阴影,迈向新的辉煌。
清晨,大明宫含元殿内,晨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金砖地面上,映照出满朝文武的身影。李瑁身着玄色朝服,头戴冕旒,身姿挺拔地站在殿中。玄宗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平和却又带着期许,看着自己这位英勇且有担当的皇子。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整顿吏治。”李瑁率先开口,声音在殿内回荡,清晰而坚定,“安禄山之乱,虽为叛军作祟,但朝堂之中亦有不少官员尸位素餐、贪污腐败,致使政令不通,百姓困苦,才给了叛军可乘之机。”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声议论。有些官员神色紧张,眼神闪烁,心中暗自担忧自己是否会被牵连;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则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瑁儿所言极是。”玄宗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如今大唐百废待兴,吏治清明方能让百姓信服,让政令畅行。瑁儿,你有何具体举措,不妨说来听听。”
李瑁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上前几步递与内侍,由内侍转呈给玄宗。“陛下,这是臣近日暗中调查所得,其中罗列了各地贪污腐败、无能渎职的官员名单。臣建议,即刻对这些官员进行罢黜,以正朝纲。”
玄宗翻开名册,看着上面一个个名字,脸色渐渐凝重。“这些人,竟如此胆大妄为!”他怒拍龙椅扶手,“瑁儿,此事就由你负责,务必雷厉风行,将这些害群之马清除出朝堂。”
“遵旨!”李瑁跪地领命,旋即转身面向群臣,目光如炬,“此次整顿吏治,绝不姑息。凡有贪腐劣迹者,不论官职大小,皆严惩不贷。同时,朝廷也将广开贤路,选拔有才能、有操守之士,充实各级政府。”
殿中一位老臣站了出来,面露难色:“荣王殿下,如此大规模地淘汰官员,恐朝堂震动,且新选拔之人,是否能胜任其职,也未可知啊。”
李瑁微微一笑,从容回应:“老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如今局势,不破不立。朝廷将设立严格的选拔机制,不仅考察学识,更看重品德与实际才能。对于新选拔的官员,也会有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确保他们能为百姓办实事。”
老臣思索片刻,觉得有理,便退了回去。李瑁继续说道:“臣建议,在各州府设立‘廉政监察使’,由朝廷直接委派,定期巡查地方官员,一旦发现贪腐行为,即刻上报,从严惩处。如此,方能形成震慑,让官员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众大臣听闻,纷纷表示赞同。李瑁趁热打铁,又道:“吏治整顿,不仅要惩处贪腐,更要激励官员有所作为。往后,对于政绩突出的官员,朝廷应给予重赏,晋升提拔;而对于碌碌无为者,即便无贪腐之举,也应适当降职,腾出位置给有能之人。”
玄宗点头称赞:“瑁儿此策甚妙,如此方能让朝堂上下一心,共同为大唐复兴努力。”
吏治整顿的诏令很快便昭告天下。李瑁雷厉风行,短短数月间,数十名贪腐官员被罢黜,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之人。消息传出,百姓拍手称快,各地官员也纷纷收敛行径,一时间,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在罢黜官员的同时,选拔贤才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李瑁亲自参与选拔过程,他与吏部官员一起,在全国各地举办选拔考试,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政务处理、民生对策等多个方面。
在长安的选拔考场外,人头攒动。来自各地的学子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等待着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位名叫张旭的年轻书生,来自偏远的巴蜀之地,他自幼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听闻朝廷广开贤路,不远千里赶来应试。
“此次若能高中,定要为百姓谋福祉,不负朝廷的期望。”张旭看着考场,眼中满是坚定。
选拔考试结束后,李瑁亲自审阅试卷,挑选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中,有的提出了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的良策,有的对改善地方治安有独到见解,李瑁一一记录在案,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张旭因其对民生问题的深刻见解,被任命为沧州的县令。赴任前,他前来向李瑁谢恩:“殿下的知遇之恩,臣没齿难忘。臣定当竭尽全力,让沧州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瑁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大唐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有识之士了。”
吏治改革初见成效,李瑁又将目光投向了税收制度。一天午后,李瑁带着户部尚书及一众官员,来到御书房,与玄宗商议税收改革之事。
“陛下,如今百姓刚刚经历战乱,生活困苦,原有的税收制度已让他们不堪重负。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减轻百姓负担,以恢复经济。”李瑁说道。
玄宗皱眉道:“瑁儿,朝廷开支庞大,若减轻赋税,恐财政不足,这该如何是好?”
李瑁早有准备,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图表,展开铺在桌上。“陛下请看,这是臣与户部官员共同统计的各地税收明细。臣发现,许多地方存在重复征税、苛捐杂税的现象,这些额外的负担,不仅让百姓苦不堪言,也阻碍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
玄宗凑近一看,图表上详细记录了各地的税收种类、额度以及百姓的承受能力,一目了然。“原来如此,这些地方官员,为了一己私利,竟如此盘剥百姓。”玄宗怒道。
“所以,臣建议,首先要废除那些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只保留田赋、户税等基本税种,并适当降低税率。”李瑁指着图表说道,“如此,百姓手中有了余钱,便能用于生产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复苏。”
户部尚书面露难色:“殿下,降低税率,短期内朝廷财政收入必然减少,这……”
李瑁微微一笑:“尚书大人不必担忧。臣还有一策,可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众人皆好奇地看着他。李瑁继续说道:“我们可以鼓励商业发展,对商业活动进行合理征税。如今大唐各地贸易渐趋繁荣,若能完善商业税收制度,开辟新的税源,不仅能弥补因降低农业税而减少的收入,还能促进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玄宗思索片刻,点头道:“瑁儿此策可行。只是这商业税收,如何征收,还需仔细斟酌。”
李瑁点头称是:“臣建议,在各地设立专门的商税机构,统一管理商业税收。根据不同的商业活动和商品种类,制定合理的税率。同时,要简化征税流程,避免官员借机刁难商户。”
经过一番讨论,税收改革的方案逐渐成形。新的税收制度规定,田赋税率降低两成,户税根据家庭人口和资产重新核定,取消各地自行设立的苛捐杂税。在商业税收方面,设立商税院,对过往商队、店铺等按规定征税。
税收改革的诏令颁布后,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在河北的一个小镇上,一位卖布的商人高兴地说道:“这下好了,税少了,我们做生意的成本也低了,以后能多挣点钱,日子有盼头了。”
而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感受到了政策的利好。一位老农看着自家的田地,笑道:“税率降了,今年收成好了,就能给家里多添几件新衣裳,给娃们买点好吃的。”
随着吏治整顿和税收改革的推进,大唐的朝堂和民间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朝堂之上,官员们兢兢业业,一心为公;民间百姓,生产积极性大增,商业和农业都呈现出复苏的迹象。李瑁看着这一切,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但他知道,改革之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挑战等待着他,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他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李瑁骑马巡视长安的集市。集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店铺林立。他看着百姓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殿下,您看这集市,比以前热闹多了。”随行的侍卫笑着说道。
李瑁点头:“这只是开始,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大唐定能恢复往日的繁华。”
正说着,一位老者认出了李瑁,他激动地走上前,跪地行礼:“荣王殿下,您是大唐的恩人啊!自从您推行改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周围的百姓纷纷围拢过来,纷纷向李瑁表达感激之情。李瑁下马,扶起老者:“大家的好日子,是靠大家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本王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看着眼前热情的百姓,李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将继续在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大唐的明天,为百姓的幸福,不懈努力。而大唐,也将在他的努力下,逐渐走出战乱的阴影,迈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