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管理百人团队-《明末另类书生》

  世态炎凉,粮仓入库之处,胥吏差役们,此时正在刁难胖子员外,明明准备够了二千石粮食,到了他们手中最后只统计成一千九百石。

  曾经的伎俩使用在自己身上,滋味很难受,但此时只能忍着。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惜赔笑脸,塞红包都不管用。

  胖子哪儿知道,徐主事下午过来训诫过,关键时候大家伙得手脚干净点,谁要敢坏他事儿,可以直接滚蛋,知州大人要的是粮食。大家伙聪明着呢,没见一下子多出来一百石粮食。

  交割完毕,签字画押,回去的路上,他已经开始怀念以前的生活。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走到哪儿都有人鞍前马后,很多事情他只需要交代下,立马有人办,现在……

  看着到手的地契,陆羽也不耽搁,赶到城外招募二百青壮。这么多近乎免费的劳动力,他不用白不用,往后可没有这么便宜的价格。

  不出所料,只要有吃的,有钱拿,什么都好说。谈好价格,一群人开始浩浩荡荡地奔赴荒地。

  地处江南,此地没有山,古往今来都是长江冲积出来的平原。虽说是荒地,其实都是以前遗弃的下等贫瘠土地。只需要砍掉杂草树木,然后稍微翻耕一下就行。

  没几天,整个荒地上都是人,那些青壮们用砍伐的树木,搭建了临时住处,将家属们接了过来。陆羽乐见其成,干活的人多了,进度会更快。男人们在出苦力,妇人小孩子,在后面收拾,整理。

  巡视一圈田地,面积挺大,估计有一千五百亩,但是水田旱田还有荒地参杂在其中,还好价格便宜,知州大人这次是下血本,要是平常不可能买得到这些地。

  总算将二房的农庄都连成一片,其中还有一条主河道连通运盐河(今叫通扬运河,连接南通和扬州),可惜河口处两侧的六十亩土地不在地契上,要不然就完美了。

  那样船舶出了庄子可以直接奔扬州,妥妥的黄金水道。抽空得托人打听下,这块地是谁家的。

  看着一片一片的荒地被整理出来,心情就是不一样,这是他在大明朝的第一个产业。虽然暂时不能改成水田,但是以后总能种点小麦或者其他植物。

  每日管理这几百人的吃喝拉撒,也是种锻炼。制定方案,分配任务,考核、验收、统计。不做不知道,上了手才发现,能带领这么多人,干好一件事情也不容易。

  从开始乱糟糟,到后来组织有序,分工明确,陆羽受益匪浅。他最大的感想就是,识字和不识字的真的区别很大,有的人只能干力气活,因为你说的他听不懂,除非手把手教给他。

  这几日,带着两个大跟班秦石和唐三,以河流为基准,他画了一个简易地形图。召集有经验的农夫,按照图纸,指挥民工,整理地块,开挖沟渠。

  早晨陆羽正准备出门,一个声音喊住他。

  “陆小兄弟,能否移步片刻,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转身发现是曾经的吏房主事孙兴。伸手不打笑脸人:“孙大人请讲,我一会儿还要去有事。”

  “呵呵,大人已经谈不上,那是过去式,如今野人一个。”孙兴自嘲道,眼神里的落寞遮掩不住。

  “这几天,我四处筹备粮食,昔日的同僚,好友都在趁火打劫,要不就不理不睬,和我撇开关系,深怕引火烧身。眼看交粮是时日无多,老朽实在没办法,才来找你。最近你家正在热火朝天的开荒,想必公子发现,那片土地缺了最关键的一块是吧。”

  “地契在我手上,我们能做个交易不?”

  这是瞌睡送枕头,想到什么来什么,陆羽瞬间来了兴趣:“您老,先说说什么交易,我量力而行。”

  “超出范围,我宁可不要,日后再想其他办法。”这些衙门的老吏员心眼太多,他不得不谨慎。

  “对公子来说很容易,只要公子帮我去衙门补上六百石的粮食缺口,地契我双手奉上。”孙兴说着就从怀中拿出地契放在陆羽的前面。

  “额,您老不怕我拿了东西不认账?”

  “在衙门这么多年,如果这点看人的眼光没有,老朽如何能做这么久的吏房。”

  思绪片刻,陆羽低声说道:“大人选老婆的眼光确实不咋地。下午衙门口见,我派人运粮,你我衙门地契过户。”说罢不理会老头,匆匆赶往工地。

  有了陆羽出面,事情很顺利,胥吏都知道,这次他们陆家帮了知州大人大忙。没人敢刁难,六百石就是六百石,不多也不少,没有所谓的惯例。

  出了大门,地契到手,他抬头看看骄阳,有种天命在我的想法。摇摇头,甩去这个吓人的想法,还是赶紧规整田地去,尽快种上农作物才是真,往后粮食就是命。

  坐在凉棚中,唐三过来汇报,说这几天已经有好多人找他们,都是一个意思,能否成为陆家的佃户。这段时间他们打听过了,公子和夫人比较仁慈,是个好东家。

  这年头,能在灾年保大家平安的东家不好找。可惜暂时陆羽不想考虑这个,规整田地还需要一两个月,那时根据表现再挑选几户才是正经。

  吩咐他们二人好好记录,这些人的表现,并且观察下他们家属的本性。这可苦了两人,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实用,动不动还要挨公子打。

  不过看着两人健硕的肉,陆羽有些无语,怎么长得,同样是祖籍辽东,为什么他们能这么高大壮。

  再看看他自己,完全不能比,只能自我安慰,还在发育期,以后才能见真章。

  几人在田头一边办公处理事情,一边读书也别有风趣。

  晚上陆羽将地契一并交给王氏。

  “儿子,你从哪儿抢来的?”王氏不敢相信,她眼馋这块地很久了,怎么出价,原主就是不卖。后来辗转多次,就不知道花落谁家。

  “没有抢,孙兴主动送上门的,不要白不要,正好他求我帮忙。”陆羽说的轻描淡写。

  “哟,不错呀,有了这块地,我们可以在那边建一些手工作坊,进出都方便。”王氏两眼放光,拿着地契看个不停。

  “对了,那么多荒地、旱地整理出来你准备种什么,我看有些地方已经整理好了,却一直空着。”

  “正要和娘亲说这个事情,我准备种番薯。”

  “额,这个我听说过,你种这个干什么?”王氏有点不解。

  “这种农作物,不需要多肥沃土地,关键是好养活,耐旱怕水,产量也不错,最后就是它可以酿酒。”陆羽郑重其事地说。

  “真的?如果可以,咱就发财了。”

  “骗您干嘛,无论成不成反正不亏,饿的时候它也可以当饭吃。还有一些地,我准备种一些辣椒、土豆还有玉米,轮种的时候再种些大豆。”陆羽一股脑,把一些打算说了出来,顺便拿出一张草图,上面都标注清楚。

  “这么详细,你这是都规划好了。”王氏眼睛瞟向陆羽,掩饰不住的惊喜。

  “接下来民工就会按照这个图纸来规整土地,再有一段时间就能完成。到时就要麻烦娘亲安排人种植,儿子准备回扬州府读书去,这次耽搁的时间有点长。”

  “还有就是如果要选择佃户,娘亲可以从这些人里面选。”

  “好,我儿读书重要,剩下的交给我和你父亲。”听到陆羽没几天就要返回扬州,王氏不舍中带着期待。

  这次能这么顺利,先是他有粮食,最关键的反而是,他的大伯是千户,没了这个前提,很多事情都办不成。见识到这些,他从没这么迫切希望考上秀才、举人,别人有都不如自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