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自甲辰年(公元164年),止于丙午年(公元166年),共三年。
汉桓帝延熹七年(甲辰,公元164年)
春季,二月,丙戌日(初三),邟乡忠侯黄琼去世。 将要下葬时,从四方远近赶来的名士达六七千人。
当初,黄琼在家中教授学问时,徐稚(字孺子)曾向他请教大义要旨。 等到黄琼显贵后,徐稚就断绝了来往,不再交往。这时,徐稚前往吊唁,献上祭酒,痛哭哀悼后便离去,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谁。各位名士推问主持丧事的人,丧事总管说:“先前有一位书生来过,穿着粗布衣服,哭得很悲伤,但不记得他的姓名了。”众人说:“那一定是徐孺子了。”于是选派了善于言辞的陈留人茅容,骑上快马去追赶。在路上追到了徐稚,茅容为他买了酒肉,徐稚便和他一起吃喝起来。茅容向他询问国家大事,徐稚不作回答。茅容改问种庄稼的事,徐稚才回答他。茅容回去后,把情况告诉大家。有人说:“孔子说过:‘可以和他交谈却不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那么,徐孺子岂不是错过了人才吗?”太原人郭泰(字林宗)说:“不对。徐孺子的为人,清正廉洁,高尚纯洁,即使饥饿时也不轻易接受食物,寒冷时也不轻易接受衣服。而他肯为茅季伟(茅容字季伟)喝酒吃肉,这说明他已经知道茅季伟是贤人的缘故。他不回答国家大事的原因,是他的智慧我们能及,而他的‘愚笨’(指不轻易谈论国事,明哲保身)我们却达不到啊。”
郭泰学问渊博,善于谈论。 他初到洛阳时,没有人认识他。陈留人符融一见到他就惊叹不已,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李膺与他相见后说:“我见过的人才够多了,但还没有见过像郭林宗这样的。他见识明达,高雅精深,广博周密,当今华夏,少有能与他匹敌的。”于是与他结为朋友,郭泰因此名震京师。后来他返回故乡,官员和儒生们一直送他到黄河边,车子有几千辆。李膺只和郭泰同船渡河,宾客们远远望去,觉得他们像神仙一样。
郭泰生性明察事理,善于识人,
汉桓帝延熹七年(甲辰,公元164年)
春季,二月,丙戌日(初三),邟乡忠侯黄琼去世。 将要下葬时,从四方远近赶来的名士达六七千人。
当初,黄琼在家中教授学问时,徐稚(字孺子)曾向他请教大义要旨。 等到黄琼显贵后,徐稚就断绝了来往,不再交往。这时,徐稚前往吊唁,献上祭酒,痛哭哀悼后便离去,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谁。各位名士推问主持丧事的人,丧事总管说:“先前有一位书生来过,穿着粗布衣服,哭得很悲伤,但不记得他的姓名了。”众人说:“那一定是徐孺子了。”于是选派了善于言辞的陈留人茅容,骑上快马去追赶。在路上追到了徐稚,茅容为他买了酒肉,徐稚便和他一起吃喝起来。茅容向他询问国家大事,徐稚不作回答。茅容改问种庄稼的事,徐稚才回答他。茅容回去后,把情况告诉大家。有人说:“孔子说过:‘可以和他交谈却不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那么,徐孺子岂不是错过了人才吗?”太原人郭泰(字林宗)说:“不对。徐孺子的为人,清正廉洁,高尚纯洁,即使饥饿时也不轻易接受食物,寒冷时也不轻易接受衣服。而他肯为茅季伟(茅容字季伟)喝酒吃肉,这说明他已经知道茅季伟是贤人的缘故。他不回答国家大事的原因,是他的智慧我们能及,而他的‘愚笨’(指不轻易谈论国事,明哲保身)我们却达不到啊。”
郭泰学问渊博,善于谈论。 他初到洛阳时,没有人认识他。陈留人符融一见到他就惊叹不已,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李膺与他相见后说:“我见过的人才够多了,但还没有见过像郭林宗这样的。他见识明达,高雅精深,广博周密,当今华夏,少有能与他匹敌的。”于是与他结为朋友,郭泰因此名震京师。后来他返回故乡,官员和儒生们一直送他到黄河边,车子有几千辆。李膺只和郭泰同船渡河,宾客们远远望去,觉得他们像神仙一样。
郭泰生性明察事理,善于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