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骁蹲在堂屋的地面上,手里攥着块半干的抹布,正细细擦拭着墙角的八仙桌。桌面的漆皮早已斑驳,露出底下的木纹,被岁月磨得发亮,像覆盖了层温润的包浆。这是爷爷那辈传下来的物件,父亲在世时总爱坐在桌旁喝茶,杯底的茶渍在桌面上洇出圈淡淡的印子,如今那些印子还在,只是喝茶的人换了林骁的母亲。
“慢点擦,别把桌角的雕花蹭掉了。”母亲端着簸箕从外面进来,簸箕里装着刚晒好的干辣椒,红得像团小火苗。她把簸箕放在桌边的条凳上,弯腰看了看林骁的进度,“你爹以前总说,这桌子的雕花里藏着福气,擦得亮堂,日子就顺。”
林骁“嗯”了一声,指尖拂过桌角的牡丹雕花。那雕花确实磨损得厉害,花瓣的边缘被摸得圆润,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次触摸留下的温度——有爷爷粗糙的手掌,有父亲端茶杯时的指腹,还有小时候他趴在桌上写作业时,用铅笔刀不小心刻下的歪歪扭扭的“人”字。
“这桌子腿松了,我找了木楔子,等会儿钉上。”林骁直起身,后腰传来一阵酸胀。自从去年在工地闪了腰,稍微弯腰久了就不舒服,他摸了摸后腰,忽然想起父亲晚年时,也是这样时不时扶着腰叹气,说“人老了,零件就不顶用了”。
母亲听见这话,眼神暗了暗:“你爹走前,总念叨这桌子晃得厉害,说要找木匠来修,结果……”她没说下去,拿起条凳上的干辣椒,转身往厨房走,“中午给你做辣椒炒肉,你爹生前最爱这口,说配着玉米饼子,能多吃两碗饭。”
林骁望着母亲的背影,她的脚步比去年更慢了,背影也佝偻了些,像株被秋霜压弯的向日葵。父亲走后的这三年,母亲老得格外快,眼角的皱纹深了,头发白了大半,却偏偏不肯服老,家里的活儿总要抢着干,说“闲着骨头疼”,可林骁总能看见她在夜里偷偷揉膝盖——那是年轻时落下的风湿,阴雨天疼得厉害。
“娘,等会儿我来钉木楔子,您歇着。”林骁从工具袋里拿出锤子和削好的木楔,那木楔是他用院里的枣木削的,带着淡淡的果香。他记得父亲教他削木楔时说:“木头也有性子,顺着纹路削,才能咬得紧。”
母亲从厨房探出头,手里拿着个豁口的粗瓷碗:“你爹的老毛病,你也学着点忍忍。他当年在砖窑厂落下的咳嗽,冬天咳得直不起腰,也不肯去医院,说‘抗抗就过去了’,结果……”
“我知道。”林骁打断她,声音有些沙哑。他不想听那些扎心的细节,只想把这桌子修好,像父亲当年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那样。
木楔子敲进桌腿缝隙的瞬间,发出“咔哒”一声脆响,像骨头咬合的声音。林骁顺着木纹轻轻敲打,直到桌腿稳稳落地,晃了晃桌子,再没有之前的吱呀声。他直起身,看着平稳的八仙桌,忽然觉得心里也踏实了些——有些东西坏了,是能修好的。
母亲端着碗辣椒出来,见桌子稳了,脸上露出笑意:“你爹要是看见,准得说‘我儿子比我强’。”她把辣椒放在桌上,忽然指着桌角的一块深色印记,“你看,这是你小时候打翻的墨水瓶,你爹当时气得要揍你,结果自己蹲在这儿擦了半宿,边擦边笑,说‘这墨印子,倒像幅山水画’。”
林骁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墨印子果然像片远山,被岁月晕染得颇有意境。他小时候的记忆已经模糊,只记得父亲的手掌落在他屁股上时,一点也不疼,还带着烟草的味道。
“对了,你爹那杆老烟袋,我找出来了。”母亲转身进了里屋,很快拿出个铜锅木杆的烟袋,烟锅上包着层厚厚的烟油,木杆被摩挲得发亮,“他总说这烟袋能‘镇宅’,其实是舍不得扔——当年跟你娘相亲时,你外公送的,说‘拿着它,日子能红火’。”
林骁接过烟袋,入手沉甸甸的,烟杆上刻着极小的“平安”二字,是父亲后来自己刻的。他放在鼻尖闻了闻,似乎还能闻到淡淡的烟草味,混着父亲身上特有的汗味。
“我找人修了烟锅,还能抽。”母亲坐在条凳上,看着他手里的烟袋,“你爹走的前一天,还抽着它跟我念叨,说等秋收了,就带你去后山挖野参,给你攒钱娶媳妇……”
她的声音哽咽了,林骁赶紧转移话题:“娘,下午我把西屋的柜子修修吧,门轴总卡住。”
“不急,”母亲抹了把眼泪,笑了笑,“先把你爹的烟袋装上烟丝试试,我晒了今年的新烟叶,你爹准爱抽。”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八仙桌上,把母亲装烟丝的手照得格外清晰。她的手指有些抖,烟丝撒了些在桌上,像点点碎金。林骁拿起烟袋,在火盆上点燃,吸了一口,呛得直咳嗽,惹得母亲笑出了声,像小时候那样拍着他的背:“跟你爹年轻时一个样,学抽烟还逞强。”
烟雾在阳光里飘,混着厨房里辣椒炒肉的香味,竟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林骁望着母亲的笑脸,忽然明白,父母的“老”,从来不是要被嫌弃的负担,而是需要被温柔修补的时光印记——就像这张八仙桌,这杆老烟袋,哪怕有磨损,有裂痕,只要用心维护,就能带着岁月的温度,继续陪着日子走下去。
“等秋收完,我带您去后山走走吧。”林骁磕了磕烟锅,烟灰落在桌角的墨印旁,“爹不是想挖野参吗?咱们去看看,就算挖不着,也让他瞧瞧,咱们娘俩把日子过成了他希望的样子。”
母亲的眼睛亮了,像落了星子:“好啊,顺便给你爹带瓶他爱喝的米酒,就用院里的枣子酿,他总说‘自家酿的,够劲’。”
西屋的柜子门轴还在吱呀作响,院里的篱笆需要重新扎,母亲的风湿也得找个老中医看看……有太多需要“修”的地方,有太多需要慢慢熬的日子。但林骁看着阳光下母亲的笑脸,手里握着父亲的老烟袋,忽然觉得,这些琐碎的、带着烟火气的忙碌,就是生活最实在的模样。
就像父亲教他的那样,顺着木头的纹路削木楔,日子也得顺着心意过,哪怕慢一点,哪怕有磕碰,只要一家人的心还在一处,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夕阳西下时,林骁修好了西屋的柜子,母亲端上了辣椒炒肉,玉米饼子的香气混着烟草味在屋里弥漫。八仙桌稳稳地立在堂屋中央,桌角的墨印在暮色里若隐若现,像幅永远看不完的画。
林骁给母亲盛了碗粥,看着她小口吃着饼子,忽然说:“娘,明天我把爹的藤椅搬到院里吧,晒晒太阳,您坐着择菜也舒服。”
母亲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却笑着点头:“好啊,你爹总说那藤椅晒过太阳,坐着能治腰疼呢……”
夜色漫进屋里,八仙桌上的油灯亮了,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依偎的画。林骁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需要修补的物件,更多需要忍耐的疼痛,但只要这屋里的灯光不灭,母亲的笑声还在,父亲留下的念想还在,他就有足够的耐心,陪着日子慢慢走,把那些“老”时光,修得温暖而绵长。
“慢点擦,别把桌角的雕花蹭掉了。”母亲端着簸箕从外面进来,簸箕里装着刚晒好的干辣椒,红得像团小火苗。她把簸箕放在桌边的条凳上,弯腰看了看林骁的进度,“你爹以前总说,这桌子的雕花里藏着福气,擦得亮堂,日子就顺。”
林骁“嗯”了一声,指尖拂过桌角的牡丹雕花。那雕花确实磨损得厉害,花瓣的边缘被摸得圆润,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次触摸留下的温度——有爷爷粗糙的手掌,有父亲端茶杯时的指腹,还有小时候他趴在桌上写作业时,用铅笔刀不小心刻下的歪歪扭扭的“人”字。
“这桌子腿松了,我找了木楔子,等会儿钉上。”林骁直起身,后腰传来一阵酸胀。自从去年在工地闪了腰,稍微弯腰久了就不舒服,他摸了摸后腰,忽然想起父亲晚年时,也是这样时不时扶着腰叹气,说“人老了,零件就不顶用了”。
母亲听见这话,眼神暗了暗:“你爹走前,总念叨这桌子晃得厉害,说要找木匠来修,结果……”她没说下去,拿起条凳上的干辣椒,转身往厨房走,“中午给你做辣椒炒肉,你爹生前最爱这口,说配着玉米饼子,能多吃两碗饭。”
林骁望着母亲的背影,她的脚步比去年更慢了,背影也佝偻了些,像株被秋霜压弯的向日葵。父亲走后的这三年,母亲老得格外快,眼角的皱纹深了,头发白了大半,却偏偏不肯服老,家里的活儿总要抢着干,说“闲着骨头疼”,可林骁总能看见她在夜里偷偷揉膝盖——那是年轻时落下的风湿,阴雨天疼得厉害。
“娘,等会儿我来钉木楔子,您歇着。”林骁从工具袋里拿出锤子和削好的木楔,那木楔是他用院里的枣木削的,带着淡淡的果香。他记得父亲教他削木楔时说:“木头也有性子,顺着纹路削,才能咬得紧。”
母亲从厨房探出头,手里拿着个豁口的粗瓷碗:“你爹的老毛病,你也学着点忍忍。他当年在砖窑厂落下的咳嗽,冬天咳得直不起腰,也不肯去医院,说‘抗抗就过去了’,结果……”
“我知道。”林骁打断她,声音有些沙哑。他不想听那些扎心的细节,只想把这桌子修好,像父亲当年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那样。
木楔子敲进桌腿缝隙的瞬间,发出“咔哒”一声脆响,像骨头咬合的声音。林骁顺着木纹轻轻敲打,直到桌腿稳稳落地,晃了晃桌子,再没有之前的吱呀声。他直起身,看着平稳的八仙桌,忽然觉得心里也踏实了些——有些东西坏了,是能修好的。
母亲端着碗辣椒出来,见桌子稳了,脸上露出笑意:“你爹要是看见,准得说‘我儿子比我强’。”她把辣椒放在桌上,忽然指着桌角的一块深色印记,“你看,这是你小时候打翻的墨水瓶,你爹当时气得要揍你,结果自己蹲在这儿擦了半宿,边擦边笑,说‘这墨印子,倒像幅山水画’。”
林骁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墨印子果然像片远山,被岁月晕染得颇有意境。他小时候的记忆已经模糊,只记得父亲的手掌落在他屁股上时,一点也不疼,还带着烟草的味道。
“对了,你爹那杆老烟袋,我找出来了。”母亲转身进了里屋,很快拿出个铜锅木杆的烟袋,烟锅上包着层厚厚的烟油,木杆被摩挲得发亮,“他总说这烟袋能‘镇宅’,其实是舍不得扔——当年跟你娘相亲时,你外公送的,说‘拿着它,日子能红火’。”
林骁接过烟袋,入手沉甸甸的,烟杆上刻着极小的“平安”二字,是父亲后来自己刻的。他放在鼻尖闻了闻,似乎还能闻到淡淡的烟草味,混着父亲身上特有的汗味。
“我找人修了烟锅,还能抽。”母亲坐在条凳上,看着他手里的烟袋,“你爹走的前一天,还抽着它跟我念叨,说等秋收了,就带你去后山挖野参,给你攒钱娶媳妇……”
她的声音哽咽了,林骁赶紧转移话题:“娘,下午我把西屋的柜子修修吧,门轴总卡住。”
“不急,”母亲抹了把眼泪,笑了笑,“先把你爹的烟袋装上烟丝试试,我晒了今年的新烟叶,你爹准爱抽。”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八仙桌上,把母亲装烟丝的手照得格外清晰。她的手指有些抖,烟丝撒了些在桌上,像点点碎金。林骁拿起烟袋,在火盆上点燃,吸了一口,呛得直咳嗽,惹得母亲笑出了声,像小时候那样拍着他的背:“跟你爹年轻时一个样,学抽烟还逞强。”
烟雾在阳光里飘,混着厨房里辣椒炒肉的香味,竟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林骁望着母亲的笑脸,忽然明白,父母的“老”,从来不是要被嫌弃的负担,而是需要被温柔修补的时光印记——就像这张八仙桌,这杆老烟袋,哪怕有磨损,有裂痕,只要用心维护,就能带着岁月的温度,继续陪着日子走下去。
“等秋收完,我带您去后山走走吧。”林骁磕了磕烟锅,烟灰落在桌角的墨印旁,“爹不是想挖野参吗?咱们去看看,就算挖不着,也让他瞧瞧,咱们娘俩把日子过成了他希望的样子。”
母亲的眼睛亮了,像落了星子:“好啊,顺便给你爹带瓶他爱喝的米酒,就用院里的枣子酿,他总说‘自家酿的,够劲’。”
西屋的柜子门轴还在吱呀作响,院里的篱笆需要重新扎,母亲的风湿也得找个老中医看看……有太多需要“修”的地方,有太多需要慢慢熬的日子。但林骁看着阳光下母亲的笑脸,手里握着父亲的老烟袋,忽然觉得,这些琐碎的、带着烟火气的忙碌,就是生活最实在的模样。
就像父亲教他的那样,顺着木头的纹路削木楔,日子也得顺着心意过,哪怕慢一点,哪怕有磕碰,只要一家人的心还在一处,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夕阳西下时,林骁修好了西屋的柜子,母亲端上了辣椒炒肉,玉米饼子的香气混着烟草味在屋里弥漫。八仙桌稳稳地立在堂屋中央,桌角的墨印在暮色里若隐若现,像幅永远看不完的画。
林骁给母亲盛了碗粥,看着她小口吃着饼子,忽然说:“娘,明天我把爹的藤椅搬到院里吧,晒晒太阳,您坐着择菜也舒服。”
母亲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却笑着点头:“好啊,你爹总说那藤椅晒过太阳,坐着能治腰疼呢……”
夜色漫进屋里,八仙桌上的油灯亮了,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依偎的画。林骁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需要修补的物件,更多需要忍耐的疼痛,但只要这屋里的灯光不灭,母亲的笑声还在,父亲留下的念想还在,他就有足够的耐心,陪着日子慢慢走,把那些“老”时光,修得温暖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