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骁蹲在堂屋的门槛上,手里攥着半截锈迹斑斑的发条,指尖能摸到齿轮磨损的凹痕。这台老座钟是父亲年轻时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摆在家里三十多年,钟摆的“滴答”声早就成了老屋的心跳。可从上个月起,它就总爱停,母亲说“是你爹嫌冷清,在催咱们多说话呢”。
“阿骁,先别弄那钟了,你爹的药该煎了。”母亲的声音从厨房飘出来,带着点气喘。她这几日总说头晕,医生说是老毛病,得慢慢养,可她偏要自己守在灶台前,说“你爹喝惯了我煎的药,换个人手就不对味了”。
林骁应了一声,把发条小心地塞进衣兜。厨房的药罐正“咕嘟咕嘟”响,褐色的药汁在罐口打着旋,气沫子沾在罐沿上,像父亲生前总爱吹开的那层浮沫。母亲坐在小板凳上,佝偻着背往灶膛里添柴,银白的头发垂在脸前,被火光照得泛着暖黄。
“娘,我来吧。”林骁走过去想接过火钳,却被母亲拦住。
“你添的柴太粗,烧不匀。”她往灶膛里塞了把细松针,火苗“腾”地蹿高,映得她眼角的皱纹像被熨平了些,“你爹以前总说,煎药得用松针引火,火要虚虚的,药劲才能慢慢渗出来。他懂啥呀,还不是我惯的——”话说到一半,她忽然顿住,抬手揉了揉眼睛,“人老了,就爱瞎念叨。”
林骁没说话,蹲在她旁边帮着理柴。灶膛里的火明明灭灭,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长忽短,像小时候父亲举着他的手皮影戏。药香混着松针的烟火气漫出来,恍惚间,他仿佛看见父亲就坐在对面的小板凳上,翘着二郎腿抽旱烟,烟杆“吧嗒”响着,说“这药闻着就苦,等病好了,我带你娘去后山摘酸枣”。
“对了,”母亲忽然想起什么,往灶膛里又添了把柴,“你爹那件蓝布衫,袖口磨破了,你找针线来,我得补补。”
“娘,那衫子都洗得发白了,早该扔了。”林骁皱眉。
“胡说。”母亲的声音一下子脆起来,像年轻时管教他的模样,“这是他三十五岁生日我给他做的,你看这针脚,当时我熬了三个晚上才绣完这只喜鹊。”她用烧火棍在地上画着,“就在左胸口,你爹总爱摸着它跟人吹牛,说‘我婆娘的手艺,镇上绣坊的师傅都比不上’。”
林骁只好去翻樟木箱。箱子底层压着叠得整整齐齐的旧衣物,蓝布衫就在最上面,袖口果然有个蚕豆大的破洞,边缘磨得毛毛糙糙。他捏着衫子边角,布料薄得像层纸,却带着股淡淡的樟脑香——母亲每年都要晒两次,说“怕虫子咬了你爹的念想”。
拿针线回来时,母亲已经把药倒在了粗瓷碗里,碗沿缺了个小口,是父亲当年喝醉酒摔的。她正用小勺轻轻撇着药沫,动作慢得像在数沫子的个数。“放这儿吧。”她头也没抬,目光落在碗里,“等会儿凉了,给你爹端过去。”
林骁的心猛地一沉。这半年来,母亲总这样,时不时就对着空椅子说话,把药碗往桌边推半寸,说“你爹该喝药了”;吃饭时总要多摆双筷子,说“你爹就爱吃糙米饭”。医生说这是老年健忘症,可林骁觉得,她不是忘,是把日子过反了——父亲明明已经走了三年,她却总把昨天当成前天,把回忆当成当下。
“娘,”他蹲下来,帮她穿好针线,“爹走的时候,不就穿着这件蓝布衫吗?您忘了?”
母亲穿针的手顿了顿,线轱辘似的在指尖绕了个圈。“哦……是哦。”她低下头,睫毛上沾了点灶灰,“老糊涂了。”可手里的针还是往破洞上凑,一针一线缝得格外认真,针脚歪歪扭扭,像刚学针线的小姑娘。
正缝着,院门口的老黄狗忽然“汪汪”叫起来。林骁探头一看,是晚晴挎着竹篮来了,篮子里装着刚蒸的槐花糕,蒸腾的热气把她的刘海都熏得打卷。“婶,林大哥,我娘让我送点糕来。”她把篮子往桌上放时,目光扫过母亲手里的蓝布衫,忽然“呀”了一声,“这不是叔生前总穿的那件吗?我还记得婶绣的喜鹊,当时我总缠着要学呢。”
母亲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对对,你这丫头记性好!当时你才这么高——”她比划着到腰的高度,“非要拿我的绣花绷子,结果把线都绕成了乱麻。”
“婶的手艺才好呢。”晚晴挨着母亲坐下,帮她扶着布衫,“您看这针脚,比现在机器绣的有灵气多了。”
母亲笑得合不拢嘴,缝补的速度都快了些:“等我补好了,让你林大哥给你爹烧过去,他在那边也能穿。”
林骁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去年清明,他确实按母亲的意思,把父亲的几件旧物烧了,母亲当时蹲在火堆旁,一边烧一边说“别舍不得穿,那边冷”,烧到这件蓝布衫时,她忽然抢了回去,说“再穿一年,再穿一年就给你烧”。原来她一直记着。
药碗渐渐凉了,母亲却忘了催促“你爹喝药”,只顾着和晚晴说过去的事:“你叔年轻时可犟了,跟人打赌能背动村口的石碾子,结果闪了腰,躺了三天,还是我一勺勺喂他喝粥……”她的声音忽高忽低,像风吹过漏风的窗棂,“他还爱藏糖,总在灶膛后面的砖缝里塞两块水果糖,说给我留的,结果潮得粘成了块……”
晚晴时不时应一声,目光却往林骁这边递,带着点担忧。林骁摇摇头,示意她别说破——母亲难得说得这么精神,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细节,此刻在她嘴里活灵活现,仿佛父亲就坐在灶膛前抽旱烟,听着她数落,嘴角还挂着笑。
忽然,墙上的老座钟“当”地响了一声,吓了三人一跳。林骁抬头看,钟摆竟然动了!刚才他明明没修好,发条还在衣兜里揣着呢。母亲也愣住了,手里的针线停在半空,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钟面。
“是你爹……”她喃喃着,声音发颤,“他嫌我唠叨了,在催我呢。”
钟摆“滴答、滴答”地走起来,节奏比平时慢半拍,像个老人在慢慢踱步。母亲站起身,把缝好的蓝布衫往樟木箱里放,动作轻得像捧着易碎的瓷。“不早了,该给你爹烧纸了。”她往篮子里装了块槐花糕,“带上这个,他最爱吃甜的。”
林骁拎着纸钱篮子走在前面,母亲跟在后面,脚步比平时稳当些,嘴里还在念叨:“你爹就爱吃晚晴家的槐花糕,去年你说买,结果忘了……”晚晴走在最后,悄悄碰了碰林骁的胳膊,塞给他个小布包:“我娘说这是安神的草药,让婶泡水喝。”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母亲的影子时不时和林骁的重叠在一起,像小时候她牵着他的手走路。老座钟的“滴答”声从屋里飘出来,混着母亲的絮叨,林骁忽然觉得,这钟哪是坏了,分明是父亲在应着母亲的话——她念叨一句,它就答一声,像从前那样,用沉默的陪伴,回应她所有的碎碎念。
到了坟前,母亲把槐花糕摆在石碑前,用袖子擦了擦碑上的字:“老头子,尝尝新做的糕,比去年的甜。”她蹲下来烧纸钱,火苗舔着黄纸,卷成一只只灰蝴蝶飞起来,“我把你那蓝布衫补好了,等过了端午就给你烧过去,那边蚊子多,穿着能挡挡……”
林骁和晚晴站在稍远的地方,晚晴忽然轻声说:“林大哥,你看婶的样子,是不是……没那么难过了?”
林骁望着母亲的背影,她正用树枝拨弄着纸灰,嘴里还在说“你看这火多旺,说明你收到了”,脸上带着笑,眼角却有亮闪闪的东西掉在灰里,“滋”地一声灭了。他忽然明白,母亲不是在“修”时光,她是在给回忆搭窝——把父亲留下的旧物当柴,把说过的话当棉絮,一点点垒起来,好让那些快要被风吹散的日子,能在里面暖暖地住着。
往回走时,母亲的脚步还是慢,却不再像前几日那样总踉跄。路过村口的老槐树,她忽然说:“你爹年轻时在这树上刻过咱俩的名字,当时他说‘刻深点,能管一辈子’,回头你找把凿子,再加深点,我怕雨水冲浅了。”
林骁点点头,伸手扶住她的胳膊。夕阳穿过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像父亲当年用旱烟杆画的圈。老座钟的“滴答”声好像还在耳边响,慢腾腾的,却很稳,像有人在说:别急,日子还长,我在呢。
回到家时,林骁往灶膛里添了把柴,母亲正坐在樟木箱旁,翻出父亲的旧草帽,往帽檐上缝新的布条。老座钟还在走,“滴答、滴答”,和灶膛里的火苗“噼啪”声应和着,像一首没写完的老歌。
林骁摸出兜里的发条,忽然不想修了。就这样吧,让它慢半拍也好,像母亲的日子,像父亲的影子,不用赶,不用追,慢慢走,总能跟上的。他拿起母亲补好的蓝布衫,左胸口的喜鹊被新线补得格外鲜亮,像要从布上飞出来似的。
“娘,”他轻声说,“明天我去后山摘酸枣,您也去,爹肯定也想让您多走走。”
母亲抬头看他,眼里的光像灶膛里的火星,亮了亮:“好啊,你爹最爱吃酸枣酿的酒,今年多酿点。”
老座钟又“当”地响了一声,像是在应和。林骁望着墙上父母年轻时的合影,照片里的母亲梳着麻花辫,父亲穿着那件蓝布衫,两人靠着老槐树笑,阳光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和此刻地上的影子,慢慢重合了。
“阿骁,先别弄那钟了,你爹的药该煎了。”母亲的声音从厨房飘出来,带着点气喘。她这几日总说头晕,医生说是老毛病,得慢慢养,可她偏要自己守在灶台前,说“你爹喝惯了我煎的药,换个人手就不对味了”。
林骁应了一声,把发条小心地塞进衣兜。厨房的药罐正“咕嘟咕嘟”响,褐色的药汁在罐口打着旋,气沫子沾在罐沿上,像父亲生前总爱吹开的那层浮沫。母亲坐在小板凳上,佝偻着背往灶膛里添柴,银白的头发垂在脸前,被火光照得泛着暖黄。
“娘,我来吧。”林骁走过去想接过火钳,却被母亲拦住。
“你添的柴太粗,烧不匀。”她往灶膛里塞了把细松针,火苗“腾”地蹿高,映得她眼角的皱纹像被熨平了些,“你爹以前总说,煎药得用松针引火,火要虚虚的,药劲才能慢慢渗出来。他懂啥呀,还不是我惯的——”话说到一半,她忽然顿住,抬手揉了揉眼睛,“人老了,就爱瞎念叨。”
林骁没说话,蹲在她旁边帮着理柴。灶膛里的火明明灭灭,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长忽短,像小时候父亲举着他的手皮影戏。药香混着松针的烟火气漫出来,恍惚间,他仿佛看见父亲就坐在对面的小板凳上,翘着二郎腿抽旱烟,烟杆“吧嗒”响着,说“这药闻着就苦,等病好了,我带你娘去后山摘酸枣”。
“对了,”母亲忽然想起什么,往灶膛里又添了把柴,“你爹那件蓝布衫,袖口磨破了,你找针线来,我得补补。”
“娘,那衫子都洗得发白了,早该扔了。”林骁皱眉。
“胡说。”母亲的声音一下子脆起来,像年轻时管教他的模样,“这是他三十五岁生日我给他做的,你看这针脚,当时我熬了三个晚上才绣完这只喜鹊。”她用烧火棍在地上画着,“就在左胸口,你爹总爱摸着它跟人吹牛,说‘我婆娘的手艺,镇上绣坊的师傅都比不上’。”
林骁只好去翻樟木箱。箱子底层压着叠得整整齐齐的旧衣物,蓝布衫就在最上面,袖口果然有个蚕豆大的破洞,边缘磨得毛毛糙糙。他捏着衫子边角,布料薄得像层纸,却带着股淡淡的樟脑香——母亲每年都要晒两次,说“怕虫子咬了你爹的念想”。
拿针线回来时,母亲已经把药倒在了粗瓷碗里,碗沿缺了个小口,是父亲当年喝醉酒摔的。她正用小勺轻轻撇着药沫,动作慢得像在数沫子的个数。“放这儿吧。”她头也没抬,目光落在碗里,“等会儿凉了,给你爹端过去。”
林骁的心猛地一沉。这半年来,母亲总这样,时不时就对着空椅子说话,把药碗往桌边推半寸,说“你爹该喝药了”;吃饭时总要多摆双筷子,说“你爹就爱吃糙米饭”。医生说这是老年健忘症,可林骁觉得,她不是忘,是把日子过反了——父亲明明已经走了三年,她却总把昨天当成前天,把回忆当成当下。
“娘,”他蹲下来,帮她穿好针线,“爹走的时候,不就穿着这件蓝布衫吗?您忘了?”
母亲穿针的手顿了顿,线轱辘似的在指尖绕了个圈。“哦……是哦。”她低下头,睫毛上沾了点灶灰,“老糊涂了。”可手里的针还是往破洞上凑,一针一线缝得格外认真,针脚歪歪扭扭,像刚学针线的小姑娘。
正缝着,院门口的老黄狗忽然“汪汪”叫起来。林骁探头一看,是晚晴挎着竹篮来了,篮子里装着刚蒸的槐花糕,蒸腾的热气把她的刘海都熏得打卷。“婶,林大哥,我娘让我送点糕来。”她把篮子往桌上放时,目光扫过母亲手里的蓝布衫,忽然“呀”了一声,“这不是叔生前总穿的那件吗?我还记得婶绣的喜鹊,当时我总缠着要学呢。”
母亲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对对,你这丫头记性好!当时你才这么高——”她比划着到腰的高度,“非要拿我的绣花绷子,结果把线都绕成了乱麻。”
“婶的手艺才好呢。”晚晴挨着母亲坐下,帮她扶着布衫,“您看这针脚,比现在机器绣的有灵气多了。”
母亲笑得合不拢嘴,缝补的速度都快了些:“等我补好了,让你林大哥给你爹烧过去,他在那边也能穿。”
林骁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去年清明,他确实按母亲的意思,把父亲的几件旧物烧了,母亲当时蹲在火堆旁,一边烧一边说“别舍不得穿,那边冷”,烧到这件蓝布衫时,她忽然抢了回去,说“再穿一年,再穿一年就给你烧”。原来她一直记着。
药碗渐渐凉了,母亲却忘了催促“你爹喝药”,只顾着和晚晴说过去的事:“你叔年轻时可犟了,跟人打赌能背动村口的石碾子,结果闪了腰,躺了三天,还是我一勺勺喂他喝粥……”她的声音忽高忽低,像风吹过漏风的窗棂,“他还爱藏糖,总在灶膛后面的砖缝里塞两块水果糖,说给我留的,结果潮得粘成了块……”
晚晴时不时应一声,目光却往林骁这边递,带着点担忧。林骁摇摇头,示意她别说破——母亲难得说得这么精神,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细节,此刻在她嘴里活灵活现,仿佛父亲就坐在灶膛前抽旱烟,听着她数落,嘴角还挂着笑。
忽然,墙上的老座钟“当”地响了一声,吓了三人一跳。林骁抬头看,钟摆竟然动了!刚才他明明没修好,发条还在衣兜里揣着呢。母亲也愣住了,手里的针线停在半空,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钟面。
“是你爹……”她喃喃着,声音发颤,“他嫌我唠叨了,在催我呢。”
钟摆“滴答、滴答”地走起来,节奏比平时慢半拍,像个老人在慢慢踱步。母亲站起身,把缝好的蓝布衫往樟木箱里放,动作轻得像捧着易碎的瓷。“不早了,该给你爹烧纸了。”她往篮子里装了块槐花糕,“带上这个,他最爱吃甜的。”
林骁拎着纸钱篮子走在前面,母亲跟在后面,脚步比平时稳当些,嘴里还在念叨:“你爹就爱吃晚晴家的槐花糕,去年你说买,结果忘了……”晚晴走在最后,悄悄碰了碰林骁的胳膊,塞给他个小布包:“我娘说这是安神的草药,让婶泡水喝。”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母亲的影子时不时和林骁的重叠在一起,像小时候她牵着他的手走路。老座钟的“滴答”声从屋里飘出来,混着母亲的絮叨,林骁忽然觉得,这钟哪是坏了,分明是父亲在应着母亲的话——她念叨一句,它就答一声,像从前那样,用沉默的陪伴,回应她所有的碎碎念。
到了坟前,母亲把槐花糕摆在石碑前,用袖子擦了擦碑上的字:“老头子,尝尝新做的糕,比去年的甜。”她蹲下来烧纸钱,火苗舔着黄纸,卷成一只只灰蝴蝶飞起来,“我把你那蓝布衫补好了,等过了端午就给你烧过去,那边蚊子多,穿着能挡挡……”
林骁和晚晴站在稍远的地方,晚晴忽然轻声说:“林大哥,你看婶的样子,是不是……没那么难过了?”
林骁望着母亲的背影,她正用树枝拨弄着纸灰,嘴里还在说“你看这火多旺,说明你收到了”,脸上带着笑,眼角却有亮闪闪的东西掉在灰里,“滋”地一声灭了。他忽然明白,母亲不是在“修”时光,她是在给回忆搭窝——把父亲留下的旧物当柴,把说过的话当棉絮,一点点垒起来,好让那些快要被风吹散的日子,能在里面暖暖地住着。
往回走时,母亲的脚步还是慢,却不再像前几日那样总踉跄。路过村口的老槐树,她忽然说:“你爹年轻时在这树上刻过咱俩的名字,当时他说‘刻深点,能管一辈子’,回头你找把凿子,再加深点,我怕雨水冲浅了。”
林骁点点头,伸手扶住她的胳膊。夕阳穿过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像父亲当年用旱烟杆画的圈。老座钟的“滴答”声好像还在耳边响,慢腾腾的,却很稳,像有人在说:别急,日子还长,我在呢。
回到家时,林骁往灶膛里添了把柴,母亲正坐在樟木箱旁,翻出父亲的旧草帽,往帽檐上缝新的布条。老座钟还在走,“滴答、滴答”,和灶膛里的火苗“噼啪”声应和着,像一首没写完的老歌。
林骁摸出兜里的发条,忽然不想修了。就这样吧,让它慢半拍也好,像母亲的日子,像父亲的影子,不用赶,不用追,慢慢走,总能跟上的。他拿起母亲补好的蓝布衫,左胸口的喜鹊被新线补得格外鲜亮,像要从布上飞出来似的。
“娘,”他轻声说,“明天我去后山摘酸枣,您也去,爹肯定也想让您多走走。”
母亲抬头看他,眼里的光像灶膛里的火星,亮了亮:“好啊,你爹最爱吃酸枣酿的酒,今年多酿点。”
老座钟又“当”地响了一声,像是在应和。林骁望着墙上父母年轻时的合影,照片里的母亲梳着麻花辫,父亲穿着那件蓝布衫,两人靠着老槐树笑,阳光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和此刻地上的影子,慢慢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