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骁蹲在堂屋的八仙桌旁,手里捏着个黄铜齿轮,锈迹像褐色的蛛网爬满齿牙。老座钟的摆锤垂在半空,早没了往日的滴答声,只有尘埃在从窗缝钻进来的阳光里跳舞。
“这钟怕是修不好了。”母亲端着簸箕从厨房出来,里面盛着刚摘的豆角,看见他手里的齿轮,叹了口气,“你爹前儿还说,这钟走了四十多年,比你岁数都大。”
林骁用砂纸蹭着齿轮上的锈,磨出一片金黄的亮:“试试吧,爹说这钟的机芯是老西洋货,当年他跑船从南洋带回来的,齿轮都是铜的,结实。”
正说着,父亲拄着拐杖从里屋出来,看见桌上拆开的钟零件,眉头皱了皱:“瞎折腾啥?扔了吧,镇上钟表铺师傅都说没配件了。”他的膝盖在前几日上山时受了寒,这会儿走路一瘸一拐,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
“爹,您忘啦?您教我的,老物件都有灵性,只要肯花心思,没有修不好的。”林骁抬头笑,看见父亲鬓角的白霜又厚了些,像落了层没化的雪。
父亲没说话,在藤椅上坐下,从怀里摸出个铁皮烟盒,抖出卷旱烟。母亲走过去,夺过烟盒塞进兜里:“医生说了不能抽,跟你说了多少回。”她转身往灶房走,“我蒸了槐花糕,等会儿尝尝。”
林骁看着父亲落寞的侧脸,忽然想起小时候。那时候父亲的肩膀还很宽,总把他架在脖子上,用粗糙的胡茬蹭他的脸。老座钟就在旁边滴答响,父亲会指着钟摆说:“骁儿你看,这钟走得准,是因为齿轮咬得紧,日子也一样,得一步一步踩实了,才不会错。”
他低下头,继续磨齿轮。锈屑落在桌上,像碎掉的时光。忽然听见父亲轻咳了几声,抬头看见他正望着墙上的老照片——那是父母年轻时的合影,父亲穿着海员制服,母亲梳着两条麻花辫,站在码头的浪涛前,笑得比阳光还亮。
“你娘年轻时,辫子长到腰。”父亲忽然开口,声音有些发飘,“第一次跟我去上海,在钟表行门口挪不动脚,盯着这钟看了半晌,说‘将来咱家里也摆一个’。”
林骁手里的砂纸顿了顿:“那时候您就想给娘买?”
“哪买得起哟。”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后来跑船攒了三年钱,才托人从南洋捎回来。那天你娘抱着钟哭了半宿,说比新媳妇的红盖头还金贵。”
母亲端着槐花糕出来,听见这话,脸腾地红了:“老东西,说这些干啥。”她把盘子往桌上一放,热气裹着甜香漫开来,“骁儿,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这个。”
林骁拿起一块塞进嘴里,槐花的清甜混着面香在舌尖散开,恍惚间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他总缠着母亲要槐花糕,母亲一边数落他嘴馋,一边搬着梯子去摘房檐下的槐花,父亲就站在梯子下扶着,嘴里念叨“慢点,别摔着”。老座钟在旁边滴答响,把那些日子敲成了蜜。
“咔哒”一声,林骁手里的齿轮忽然卡进了个小零件。他心里一喜:“找到了!是这个卡子锈住了!”他赶紧往零件上抹机油,用小锤子轻轻敲着,“娘,您看,能转了!”
母亲凑过来看,眼里闪着光:“真的?”父亲也拄着拐杖挪过来,眯着眼看齿轮慢慢转动,嘴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邻居张婶的声音:“老林哥在家不?我家孙子满月,送碗红鸡蛋来。”
母亲赶紧迎出去,父亲却忽然弯下腰,捂着胸口剧烈地咳嗽起来,脸涨得通红。林骁赶紧扶住他,摸到他后背滚烫的汗:“爹!您咋样?”
“没事……老毛病了。”父亲喘着气,摆了摆手,“别告诉你娘,她该担心了。”
林骁心里一紧。父亲的咳嗽这半年来越来越重,却总瞒着母亲,怕她夜里睡不好。他忽然想起前几日在镇上药房抓药,医生拉着他说:“你爹这肺,得好好养,不能再累着了。”
母亲送完张婶回来,看见父亲脸色不好,嗔怪道:“又抽烟了?跟你说多少回……”
“没抽,”父亲赶紧摆手,“刚才看骁儿修钟,激动的。”
母亲将信将疑,却还是转身去倒了杯温水,递到父亲手里:“喝点水顺顺气。”她的手也在抖,林骁看见她袖口磨出的毛边,想起昨天夜里,看见母亲在灯下缝补父亲的旧袜子,针脚歪歪扭扭,不像从前那样利落了。
那天下午,林骁总算把老座钟修好了。当摆锤重新开始摆动,滴答声在堂屋里漾开时,父亲的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母亲靠在门框上,抹了抹眼角:“听听,这声儿,跟当年一样。”
晚饭时,父亲喝了小半碗粥,忽然说:“骁儿,明儿陪我去趟码头吧,想看看那艘老轮船还在不在。”
“您膝盖不方便……”
“没事,慢慢走。”父亲看着母亲,“让你娘也去,她前儿还说想吃码头那家的虾酱。”
母亲瞪他:“老馋鬼,那虾酱咸得能齁死人。”话虽这么说,却转身去翻箱倒柜,找出了那件压在箱底的蓝布衫,“这件衣裳还能穿不?”
林骁看着他们,忽然觉得鼻子发酸。老座钟的滴答声在屋里回荡,像在数着剩下的日子。他忽然明白,父母说的“修”,从来不是修钟,也不是修膝盖,而是想把那些快要溜走的时光,一点点往回拽。
就像老座钟的齿轮,哪怕锈了、松了,只要有人肯花心思打磨、校准,总能重新咬合上。日子也一样,哪怕父母的腰弯了、腿沉了,只要一家人还能一起吃顿饭,一起走段路,那些打了结的时光,总会慢慢舒展开来。
第二天一早,林骁借来辆三轮车载着父母往码头去。海风带着咸腥味扑过来,父亲扶着车栏,望着远处的货轮,忽然笑了:“比我当年跑的船大多了。”母亲坐在旁边,手里攥着块槐花糕,正一点点喂给他吃。
老座钟的滴答声仿佛还在耳边响着,林骁踩着三轮车,觉得前路慢下来了。慢得足够他看清楚父母鬓角的白,慢得足够把那些细碎的温暖,都刻进心里去。
原来所谓的“修”,不过是用陪伴当胶水,把岁月磨出的裂缝,一点点粘起来。就像此刻,阳光落在三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像三条紧紧缠绕的绳,再也分不开了。
“这钟怕是修不好了。”母亲端着簸箕从厨房出来,里面盛着刚摘的豆角,看见他手里的齿轮,叹了口气,“你爹前儿还说,这钟走了四十多年,比你岁数都大。”
林骁用砂纸蹭着齿轮上的锈,磨出一片金黄的亮:“试试吧,爹说这钟的机芯是老西洋货,当年他跑船从南洋带回来的,齿轮都是铜的,结实。”
正说着,父亲拄着拐杖从里屋出来,看见桌上拆开的钟零件,眉头皱了皱:“瞎折腾啥?扔了吧,镇上钟表铺师傅都说没配件了。”他的膝盖在前几日上山时受了寒,这会儿走路一瘸一拐,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
“爹,您忘啦?您教我的,老物件都有灵性,只要肯花心思,没有修不好的。”林骁抬头笑,看见父亲鬓角的白霜又厚了些,像落了层没化的雪。
父亲没说话,在藤椅上坐下,从怀里摸出个铁皮烟盒,抖出卷旱烟。母亲走过去,夺过烟盒塞进兜里:“医生说了不能抽,跟你说了多少回。”她转身往灶房走,“我蒸了槐花糕,等会儿尝尝。”
林骁看着父亲落寞的侧脸,忽然想起小时候。那时候父亲的肩膀还很宽,总把他架在脖子上,用粗糙的胡茬蹭他的脸。老座钟就在旁边滴答响,父亲会指着钟摆说:“骁儿你看,这钟走得准,是因为齿轮咬得紧,日子也一样,得一步一步踩实了,才不会错。”
他低下头,继续磨齿轮。锈屑落在桌上,像碎掉的时光。忽然听见父亲轻咳了几声,抬头看见他正望着墙上的老照片——那是父母年轻时的合影,父亲穿着海员制服,母亲梳着两条麻花辫,站在码头的浪涛前,笑得比阳光还亮。
“你娘年轻时,辫子长到腰。”父亲忽然开口,声音有些发飘,“第一次跟我去上海,在钟表行门口挪不动脚,盯着这钟看了半晌,说‘将来咱家里也摆一个’。”
林骁手里的砂纸顿了顿:“那时候您就想给娘买?”
“哪买得起哟。”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后来跑船攒了三年钱,才托人从南洋捎回来。那天你娘抱着钟哭了半宿,说比新媳妇的红盖头还金贵。”
母亲端着槐花糕出来,听见这话,脸腾地红了:“老东西,说这些干啥。”她把盘子往桌上一放,热气裹着甜香漫开来,“骁儿,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这个。”
林骁拿起一块塞进嘴里,槐花的清甜混着面香在舌尖散开,恍惚间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他总缠着母亲要槐花糕,母亲一边数落他嘴馋,一边搬着梯子去摘房檐下的槐花,父亲就站在梯子下扶着,嘴里念叨“慢点,别摔着”。老座钟在旁边滴答响,把那些日子敲成了蜜。
“咔哒”一声,林骁手里的齿轮忽然卡进了个小零件。他心里一喜:“找到了!是这个卡子锈住了!”他赶紧往零件上抹机油,用小锤子轻轻敲着,“娘,您看,能转了!”
母亲凑过来看,眼里闪着光:“真的?”父亲也拄着拐杖挪过来,眯着眼看齿轮慢慢转动,嘴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邻居张婶的声音:“老林哥在家不?我家孙子满月,送碗红鸡蛋来。”
母亲赶紧迎出去,父亲却忽然弯下腰,捂着胸口剧烈地咳嗽起来,脸涨得通红。林骁赶紧扶住他,摸到他后背滚烫的汗:“爹!您咋样?”
“没事……老毛病了。”父亲喘着气,摆了摆手,“别告诉你娘,她该担心了。”
林骁心里一紧。父亲的咳嗽这半年来越来越重,却总瞒着母亲,怕她夜里睡不好。他忽然想起前几日在镇上药房抓药,医生拉着他说:“你爹这肺,得好好养,不能再累着了。”
母亲送完张婶回来,看见父亲脸色不好,嗔怪道:“又抽烟了?跟你说多少回……”
“没抽,”父亲赶紧摆手,“刚才看骁儿修钟,激动的。”
母亲将信将疑,却还是转身去倒了杯温水,递到父亲手里:“喝点水顺顺气。”她的手也在抖,林骁看见她袖口磨出的毛边,想起昨天夜里,看见母亲在灯下缝补父亲的旧袜子,针脚歪歪扭扭,不像从前那样利落了。
那天下午,林骁总算把老座钟修好了。当摆锤重新开始摆动,滴答声在堂屋里漾开时,父亲的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母亲靠在门框上,抹了抹眼角:“听听,这声儿,跟当年一样。”
晚饭时,父亲喝了小半碗粥,忽然说:“骁儿,明儿陪我去趟码头吧,想看看那艘老轮船还在不在。”
“您膝盖不方便……”
“没事,慢慢走。”父亲看着母亲,“让你娘也去,她前儿还说想吃码头那家的虾酱。”
母亲瞪他:“老馋鬼,那虾酱咸得能齁死人。”话虽这么说,却转身去翻箱倒柜,找出了那件压在箱底的蓝布衫,“这件衣裳还能穿不?”
林骁看着他们,忽然觉得鼻子发酸。老座钟的滴答声在屋里回荡,像在数着剩下的日子。他忽然明白,父母说的“修”,从来不是修钟,也不是修膝盖,而是想把那些快要溜走的时光,一点点往回拽。
就像老座钟的齿轮,哪怕锈了、松了,只要有人肯花心思打磨、校准,总能重新咬合上。日子也一样,哪怕父母的腰弯了、腿沉了,只要一家人还能一起吃顿饭,一起走段路,那些打了结的时光,总会慢慢舒展开来。
第二天一早,林骁借来辆三轮车载着父母往码头去。海风带着咸腥味扑过来,父亲扶着车栏,望着远处的货轮,忽然笑了:“比我当年跑的船大多了。”母亲坐在旁边,手里攥着块槐花糕,正一点点喂给他吃。
老座钟的滴答声仿佛还在耳边响着,林骁踩着三轮车,觉得前路慢下来了。慢得足够他看清楚父母鬓角的白,慢得足够把那些细碎的温暖,都刻进心里去。
原来所谓的“修”,不过是用陪伴当胶水,把岁月磨出的裂缝,一点点粘起来。就像此刻,阳光落在三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像三条紧紧缠绕的绳,再也分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