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残笺撕尽又新年,寒灶余温续旧筵。
老镜犹存双鬓影,空庭尚落旧时燕。
一针缝补春前冷,半盏温茶岁后甜。
莫道人间离别苦,炊烟深处有归帆。
林骁把最后一页旧历从墙上揭下来时,纸角带着脆响断裂,像扯断了根细弱的棉线。新历上的烫金福字映着窗棂的雪光,晃得人眼晕,可母亲总说“旧历的日子才实在”,非要把撕下来的纸页叠得四四方方,塞进樟木箱底层——那里藏着父亲生前用了三十年的砚台、磨秃的狼毫,还有一沓泛黄的药方,每一张都记着“三月廿八,咳嗽加重”“腊月初五,畏寒”的字样。
“骁儿,把你爹的棉袍取出来晒晒。”母亲坐在藤椅上,膝头盖着块厚毡毯,是用父亲的旧大衣拆的。她的手指在毯面上划着圈,像是在数着什么,“昨儿夜里我梦见他了,说棉袍的领口磨破了,灌风。”
林骁从箱底翻出棉袍,藏青色的缎面已经发灰,领口果然磨出了道细缝,露出里面的白棉絮。他把棉袍搭在院中的晾衣绳上,雪后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布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像幅褪色的水墨画。“娘,这棉袍该拆了重做了,棉花都板结了。”
“不用,”母亲隔着窗玻璃望着棉袍,眼神软得像化了的糖,“就补补领口就行。你爹穿惯了这件,新的他嫌扎。”她忽然咳嗽起来,帕子捂在嘴边,肩膀抖得像风中的芦苇,“他总说,这棉袍是我嫁给他那年做的,针脚里都带着甜。”
林骁的心沉了沉。母亲的咳嗽这半年来越发重了,医生说肺气虚损,得静养,可她总惦记着父亲的棉袍、院里的腊梅、还有灶台上那口用了半世纪的铁锅。前几日晚晴来送年货,看见母亲在灯下缝补父亲的旧袜子,针脚歪歪扭扭,却缝得极认真,忍不住红了眼圈:“婶,我给叔买了新袜子。”母亲却摇头:“新的哪有这个暖,他脚底板的茧子厚,得穿我纳的布底才舒服。”
堂屋的八仙桌上,摆着父亲生前用的粗瓷碗,碗沿缺了个小口,是当年林骁摔碎了碗,父亲用铜锔子补的,锔钉像颗歪歪扭扭的星。母亲每天都要往碗里添半碗小米粥,说“你爹准饿了”,等粥凉透了,再倒给院角的老黄狗——那狗是父亲捡回来的流浪狗,如今也老得走不动路,总趴在棉袍底下晒太阳。
“骁儿,去把腊梅剪两枝来。”母亲的声音带着点喘,“插在你爹的铜瓶里,他最爱闻这味。”
铜瓶在条案上摆了四十多年,瓶身上的缠枝莲纹被摩挲得发亮。林骁走到院角的腊梅树前,枝头的花苞鼓鼓囊囊,沾着未化的雪粒。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在除夕前剪梅枝,母亲就站在旁边扶着梯子,说“慢点,别折了主枝”,而他就举着个小瓷盆,等着接飘落的花瓣,说是要“给爹泡梅酒”。
剪了两枝含苞的,林骁往回走时,看见母亲正站在晾衣绳下,伸手抚摸棉袍的领口,指尖在磨破的地方轻轻打着转,像在给谁理衣裳。“你爹年轻时,脖子粗,这领口总磨破,我每个月都得补一次。”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他总嫌我补得丑,却天天穿着不脱。”
林骁把梅枝插进铜瓶,忽然听见母亲轻唤:“老头子,你看这梅枝多精神。”他回头望去,阳光穿过母亲的白发,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影,竟像是两个人的——一个站着,一个靠着,像父亲生前总爱倚着母亲的肩。
“娘,进屋吧,外面风大。”林骁扶着母亲往回走,她的手腕细得像段枯木,却攥得很紧,仿佛怕他跑了似的。
灶房里,铁锅炖着的羊肉汤“咕嘟”响着,是晚晴的母亲送来的,说“给婶补补身子”。母亲往灶膛里添了把松针,火苗“噼啪”跳着,映得她脸颊发红:“骁儿,你还记得不?你爹第一次给我做羊肉汤,放了半把辣椒,辣得我直掉眼泪,他却笑得前仰后合。”
“记得,”林骁往灶膛里又添了根柴,“后来他就学乖了,每次都把我的那碗挑出辣椒。”
母亲的眼泪忽然掉下来,砸在灶台上的铁锅里,“滋”地一声化了:“他就是嘴硬,心里比谁都细。那年我生你,月子里想吃酸杏,他跑了三十里地,在山坳里找着棵野杏树,回来时脚都磨出了血泡。”
林骁别过脸,假装去看锅盖上的蒸汽,眼眶却热得厉害。他想起父亲走的那天早上,还坐在灶前烧火,说“等骁儿回来,我给他炕玉米饼”,结果饼还没炕好,就靠在灶台上没了声息。母亲当时没哭,只是把那张没炕熟的饼子收进樟木箱,说“留着,他准是忘了带走”。
午后,雪又下了起来,细密的雪粒落在棉袍上,很快积了层白。母亲说想去给父亲的坟前扫雪,林骁便推了辆平板车,让她坐在上面,自己拉着车往村后的山坡走。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的响,像父亲生前拉着他去镇上赶集时的动静。
“你看那片麦田,”母亲指着路边,“你爹年轻时总说,这麦子得雪盖三层被,来年才能丰收。他还说,等他走了,就埋在能看见麦田的地方。”
林骁点点头,拉车的手更稳了。父亲的坟前果然积了层薄雪,墓碑上的字被冻得发亮,是林骁前几日刚描的红。母亲从车上下来,拄着根枣木拐杖,慢慢走到坟前,用手拂去碑上的雪,动作轻得像怕惊醒谁。
“老头子,给你带了梅枝,插在你坟前,香得很。”她把梅枝插进坟头的土里,又从兜里掏出块山楂糕,掰了一半放在碑前,“你最爱吃的,甜的。”
林骁站在旁边,看着母亲对着墓碑絮絮叨叨,说院里的腊梅快开了,说老黄狗又胖了,说他补的棉袍领口很结实……雪落在她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糖霜,却一点没觉出冷似的。
往回走时,母亲忽然说:“骁儿,你爹刚才跟我说,他不冷,让我别总惦记他的棉袍。”
林骁的心颤了颤,握紧了车把:“嗯,爹最疼您了。”
暮色漫进院门时,林骁把棉袍收进屋,母亲正坐在灯下,拿着针线补领口。她的眼睛花得厉害,穿了三次才把线穿进针眼,却缝得极慢,针脚密得像蛛网。“你爹说,针脚密点,风钻不进去。”她笑着说,线头在布面上打了个结,像颗小小的心。
铜瓶里的梅枝不知何时开了两朵,淡淡的香混着羊肉汤的暖,在屋里漫开来。老黄狗趴在炉边打盹,尾巴轻轻扫着地面,像在应和着什么。林骁看着母亲缝补的侧脸,忽然明白,所谓的“修”,从来不是把旧的换成新的,而是像母亲补棉袍那样,用一针一线的牵挂,把那些快要淡去的日子,一点点缝回原来的模样。
就像这旧历上的日子,撕了一页还有一页;就像这铜瓶里的梅枝,谢了一年还有一年。只要心里的念想还在,那些走了的人,就永远在灶膛的火光里,在晾衣绳的棉袍上,在每个被炊烟熏暖的清晨与黄昏,等着我们慢慢走,慢慢追。
残笺撕尽又新年,寒灶余温续旧筵。
老镜犹存双鬓影,空庭尚落旧时燕。
一针缝补春前冷,半盏温茶岁后甜。
莫道人间离别苦,炊烟深处有归帆。
林骁把最后一页旧历从墙上揭下来时,纸角带着脆响断裂,像扯断了根细弱的棉线。新历上的烫金福字映着窗棂的雪光,晃得人眼晕,可母亲总说“旧历的日子才实在”,非要把撕下来的纸页叠得四四方方,塞进樟木箱底层——那里藏着父亲生前用了三十年的砚台、磨秃的狼毫,还有一沓泛黄的药方,每一张都记着“三月廿八,咳嗽加重”“腊月初五,畏寒”的字样。
“骁儿,把你爹的棉袍取出来晒晒。”母亲坐在藤椅上,膝头盖着块厚毡毯,是用父亲的旧大衣拆的。她的手指在毯面上划着圈,像是在数着什么,“昨儿夜里我梦见他了,说棉袍的领口磨破了,灌风。”
林骁从箱底翻出棉袍,藏青色的缎面已经发灰,领口果然磨出了道细缝,露出里面的白棉絮。他把棉袍搭在院中的晾衣绳上,雪后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布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像幅褪色的水墨画。“娘,这棉袍该拆了重做了,棉花都板结了。”
“不用,”母亲隔着窗玻璃望着棉袍,眼神软得像化了的糖,“就补补领口就行。你爹穿惯了这件,新的他嫌扎。”她忽然咳嗽起来,帕子捂在嘴边,肩膀抖得像风中的芦苇,“他总说,这棉袍是我嫁给他那年做的,针脚里都带着甜。”
林骁的心沉了沉。母亲的咳嗽这半年来越发重了,医生说肺气虚损,得静养,可她总惦记着父亲的棉袍、院里的腊梅、还有灶台上那口用了半世纪的铁锅。前几日晚晴来送年货,看见母亲在灯下缝补父亲的旧袜子,针脚歪歪扭扭,却缝得极认真,忍不住红了眼圈:“婶,我给叔买了新袜子。”母亲却摇头:“新的哪有这个暖,他脚底板的茧子厚,得穿我纳的布底才舒服。”
堂屋的八仙桌上,摆着父亲生前用的粗瓷碗,碗沿缺了个小口,是当年林骁摔碎了碗,父亲用铜锔子补的,锔钉像颗歪歪扭扭的星。母亲每天都要往碗里添半碗小米粥,说“你爹准饿了”,等粥凉透了,再倒给院角的老黄狗——那狗是父亲捡回来的流浪狗,如今也老得走不动路,总趴在棉袍底下晒太阳。
“骁儿,去把腊梅剪两枝来。”母亲的声音带着点喘,“插在你爹的铜瓶里,他最爱闻这味。”
铜瓶在条案上摆了四十多年,瓶身上的缠枝莲纹被摩挲得发亮。林骁走到院角的腊梅树前,枝头的花苞鼓鼓囊囊,沾着未化的雪粒。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在除夕前剪梅枝,母亲就站在旁边扶着梯子,说“慢点,别折了主枝”,而他就举着个小瓷盆,等着接飘落的花瓣,说是要“给爹泡梅酒”。
剪了两枝含苞的,林骁往回走时,看见母亲正站在晾衣绳下,伸手抚摸棉袍的领口,指尖在磨破的地方轻轻打着转,像在给谁理衣裳。“你爹年轻时,脖子粗,这领口总磨破,我每个月都得补一次。”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他总嫌我补得丑,却天天穿着不脱。”
林骁把梅枝插进铜瓶,忽然听见母亲轻唤:“老头子,你看这梅枝多精神。”他回头望去,阳光穿过母亲的白发,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影,竟像是两个人的——一个站着,一个靠着,像父亲生前总爱倚着母亲的肩。
“娘,进屋吧,外面风大。”林骁扶着母亲往回走,她的手腕细得像段枯木,却攥得很紧,仿佛怕他跑了似的。
灶房里,铁锅炖着的羊肉汤“咕嘟”响着,是晚晴的母亲送来的,说“给婶补补身子”。母亲往灶膛里添了把松针,火苗“噼啪”跳着,映得她脸颊发红:“骁儿,你还记得不?你爹第一次给我做羊肉汤,放了半把辣椒,辣得我直掉眼泪,他却笑得前仰后合。”
“记得,”林骁往灶膛里又添了根柴,“后来他就学乖了,每次都把我的那碗挑出辣椒。”
母亲的眼泪忽然掉下来,砸在灶台上的铁锅里,“滋”地一声化了:“他就是嘴硬,心里比谁都细。那年我生你,月子里想吃酸杏,他跑了三十里地,在山坳里找着棵野杏树,回来时脚都磨出了血泡。”
林骁别过脸,假装去看锅盖上的蒸汽,眼眶却热得厉害。他想起父亲走的那天早上,还坐在灶前烧火,说“等骁儿回来,我给他炕玉米饼”,结果饼还没炕好,就靠在灶台上没了声息。母亲当时没哭,只是把那张没炕熟的饼子收进樟木箱,说“留着,他准是忘了带走”。
午后,雪又下了起来,细密的雪粒落在棉袍上,很快积了层白。母亲说想去给父亲的坟前扫雪,林骁便推了辆平板车,让她坐在上面,自己拉着车往村后的山坡走。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的响,像父亲生前拉着他去镇上赶集时的动静。
“你看那片麦田,”母亲指着路边,“你爹年轻时总说,这麦子得雪盖三层被,来年才能丰收。他还说,等他走了,就埋在能看见麦田的地方。”
林骁点点头,拉车的手更稳了。父亲的坟前果然积了层薄雪,墓碑上的字被冻得发亮,是林骁前几日刚描的红。母亲从车上下来,拄着根枣木拐杖,慢慢走到坟前,用手拂去碑上的雪,动作轻得像怕惊醒谁。
“老头子,给你带了梅枝,插在你坟前,香得很。”她把梅枝插进坟头的土里,又从兜里掏出块山楂糕,掰了一半放在碑前,“你最爱吃的,甜的。”
林骁站在旁边,看着母亲对着墓碑絮絮叨叨,说院里的腊梅快开了,说老黄狗又胖了,说他补的棉袍领口很结实……雪落在她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糖霜,却一点没觉出冷似的。
往回走时,母亲忽然说:“骁儿,你爹刚才跟我说,他不冷,让我别总惦记他的棉袍。”
林骁的心颤了颤,握紧了车把:“嗯,爹最疼您了。”
暮色漫进院门时,林骁把棉袍收进屋,母亲正坐在灯下,拿着针线补领口。她的眼睛花得厉害,穿了三次才把线穿进针眼,却缝得极慢,针脚密得像蛛网。“你爹说,针脚密点,风钻不进去。”她笑着说,线头在布面上打了个结,像颗小小的心。
铜瓶里的梅枝不知何时开了两朵,淡淡的香混着羊肉汤的暖,在屋里漫开来。老黄狗趴在炉边打盹,尾巴轻轻扫着地面,像在应和着什么。林骁看着母亲缝补的侧脸,忽然明白,所谓的“修”,从来不是把旧的换成新的,而是像母亲补棉袍那样,用一针一线的牵挂,把那些快要淡去的日子,一点点缝回原来的模样。
就像这旧历上的日子,撕了一页还有一页;就像这铜瓶里的梅枝,谢了一年还有一年。只要心里的念想还在,那些走了的人,就永远在灶膛的火光里,在晾衣绳的棉袍上,在每个被炊烟熏暖的清晨与黄昏,等着我们慢慢走,慢慢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