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的风铃又响了三年。
林骁站在院门口,看着父亲坐在藤椅上给花浇水。八十岁的老人,背更驼了些,手里的水壶举得有些颤,却依旧每天雷打不动地侍弄那些月季——那是母亲年轻时种下的品种,如今爬满了半面墙,红的、粉的、黄的,开得热热闹闹。
“骁儿,过来。”父亲招手,声音比三年前更轻了些,却依旧有力,“你看这株‘胭脂醉’,今年开得比往年都艳,像不像你娘当年那件红棉袄?”
林骁走过去,顺着父亲的目光看去。那朵深红的月季确实艳得惊人,花瓣边缘泛着绒光,像极了母亲压在箱底的红棉袄——那是他们结婚时穿的,领口磨得发亮,母亲却总舍不得扔,说“留着给重孙当喜服衬里,沾沾喜气”。
“像。”林骁点头,蹲下身帮父亲扶稳水壶,“娘要是看见,准得高兴。”
“她呀,现在懒得动喽。”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昨儿还说,等这拨月季谢了,要把花籽收起来,明年种到东头菜园去,说‘让菜地里也热闹点’。”
正说着,母亲拄着拐杖从屋里出来,身上披着件藏青色的绒线衫,是林骁去年给她织的。她走到藤椅旁,轻轻敲了敲父亲的手背:“又在背后说我坏话?谁懒得动了,我刚还擦了三扇窗户呢。”
“是是是,你最勤快。”父亲连忙告饶,却故意把水壶往母亲面前递了递,“那这剩下的半壶水,勤快的林奶奶来浇?”
母亲白了他一眼,却还是接过水壶,慢慢走到另一株月季前,动作虽缓,却稳当:“就你嘴贫。”
林骁看着他们拌嘴,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来。这三年,父母的身体确实不如从前了——父亲的关节炎犯得勤了,母亲的眼睛也花得厉害,缝补衣服时总得戴上老花镜,还得让林骁在旁边帮着穿线。但日子过得依旧有滋有味,父亲每天雷打不动地听评书,母亲则迷上了剪纸,家里的窗上、门上,到处都贴着她剪的福字和花鸟,红彤彤的一片,看着就喜庆。
“对了,骁儿,”母亲忽然想起什么,转身朝屋里喊,“你爹前儿偷偷藏的那瓶酒,是不是你帮他收起来了?快拿出来,今儿晚晴他们两口子要来,正好尝尝。”
父亲立刻瞪圆了眼:“我啥时候藏酒了?那是……那是给重孙留的满月酒!”
“你重孙还在他娘肚子里呢,”母亲戳了戳他的胳膊,“就你会找借口。”
林骁笑着应了声,转身去厢房取酒。路过堂屋时,看见墙上挂着的全家福——是去年拍的,父亲坐在中间,母亲挨着他,林骁夫妻俩站在后面,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儿子。照片里的父亲笑得露出了牙,母亲则抿着嘴,眼角的笑意却藏不住。
取酒回来时,院门口已经热闹起来。晚晴抱着肚子,被丈夫扶着,脸上泛着孕相的红润:“林叔林婶,我们来啦!”
“快进来坐。”母亲赶紧招呼,“外面风大,别冻着孩子。”
晚晴的丈夫手里拎着个布包,笑着递给林骁:“这是我娘做的糯米糕,说让林叔林婶尝尝。”
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父亲拉着晚晴的丈夫聊起了庄稼,母亲则拉着晚晴问起孕期的琐事,林骁的小儿子蹒跚着跑过来,抱住他的腿,奶声奶气地喊“爹爹”。
林骁把孩子抱起来,看他肉嘟嘟的小脸,忽然想起父亲当年也是这样抱着自己,在院子里看月季。时光好像绕了个圈,那些温暖的瞬间,总在不经意间重演。
“骁儿,把酒给我。”父亲的声音传来,带着点迫不及待,“让他们尝尝我藏了五年的好酒!”
母亲在旁边哼了一声:“就你那酒,上次给你孙子尝了一口,辣得他直哭,还好意思拿出来。”
“那是他没口福!”父亲不服气,“这酒得慢慢品,像日子一样,越品越有味道。”
林骁看着父亲小心翼翼地开封,酒香瞬间弥漫开来,醇厚而绵长。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父亲也是这样,在除夕夜里打开那坛女儿红,说“这酒里泡着日子呢”。
晚晴的丈夫举杯敬酒:“林叔,祝您和林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父亲哈哈一笑,举杯和他碰了一下,酒液洒出几滴在桌上,像溅落的星光:“啥福如东海,我呀,就想看着重孙长大,看着他爬院子里的月季家,看着他跟我小时候一样,偷喝我的酒被他奶奶追着打。”
母亲嗔怪地拍了他一下,眼里却全是笑意:“老没正经。”
夕阳西下,把院子里的影子拉得很长。月季花香混着酒香,还有孩子的笑声,像一首温暖的歌。林骁抱着儿子,看着父母相视而笑的模样,忽然觉得,所谓的“长寿”,从来不是活多少岁,而是活在这些琐碎的、温暖的瞬间里——是父亲浇花的水壶,是母亲剪纸的剪刀,是孩子蹒跚的脚步,是酒杯碰撞的轻响。
这些瞬间串起来,就成了一辈子。哪怕有一天,父母真的离开了,这些瞬间也会像种子一样,落在心里,生根发芽,开出新的花。就像院子里的月季,今年谢了,明年还会再开,一年又一年,把日子过成永恒的春天。
夜色慢慢浓了,屋里亮起了灯,把窗户映得暖暖的。父亲的笑声、母亲的唠叨、孩子的哭闹、晚晴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锅熬得稠稠的粥,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
林骁低头亲了亲儿子的额头,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不管再过多少年,不管父母能陪他走多远,这些烟火气,这些爱与牵挂,都会陪着他,一直走下去。
林骁站在院门口,看着父亲坐在藤椅上给花浇水。八十岁的老人,背更驼了些,手里的水壶举得有些颤,却依旧每天雷打不动地侍弄那些月季——那是母亲年轻时种下的品种,如今爬满了半面墙,红的、粉的、黄的,开得热热闹闹。
“骁儿,过来。”父亲招手,声音比三年前更轻了些,却依旧有力,“你看这株‘胭脂醉’,今年开得比往年都艳,像不像你娘当年那件红棉袄?”
林骁走过去,顺着父亲的目光看去。那朵深红的月季确实艳得惊人,花瓣边缘泛着绒光,像极了母亲压在箱底的红棉袄——那是他们结婚时穿的,领口磨得发亮,母亲却总舍不得扔,说“留着给重孙当喜服衬里,沾沾喜气”。
“像。”林骁点头,蹲下身帮父亲扶稳水壶,“娘要是看见,准得高兴。”
“她呀,现在懒得动喽。”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昨儿还说,等这拨月季谢了,要把花籽收起来,明年种到东头菜园去,说‘让菜地里也热闹点’。”
正说着,母亲拄着拐杖从屋里出来,身上披着件藏青色的绒线衫,是林骁去年给她织的。她走到藤椅旁,轻轻敲了敲父亲的手背:“又在背后说我坏话?谁懒得动了,我刚还擦了三扇窗户呢。”
“是是是,你最勤快。”父亲连忙告饶,却故意把水壶往母亲面前递了递,“那这剩下的半壶水,勤快的林奶奶来浇?”
母亲白了他一眼,却还是接过水壶,慢慢走到另一株月季前,动作虽缓,却稳当:“就你嘴贫。”
林骁看着他们拌嘴,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来。这三年,父母的身体确实不如从前了——父亲的关节炎犯得勤了,母亲的眼睛也花得厉害,缝补衣服时总得戴上老花镜,还得让林骁在旁边帮着穿线。但日子过得依旧有滋有味,父亲每天雷打不动地听评书,母亲则迷上了剪纸,家里的窗上、门上,到处都贴着她剪的福字和花鸟,红彤彤的一片,看着就喜庆。
“对了,骁儿,”母亲忽然想起什么,转身朝屋里喊,“你爹前儿偷偷藏的那瓶酒,是不是你帮他收起来了?快拿出来,今儿晚晴他们两口子要来,正好尝尝。”
父亲立刻瞪圆了眼:“我啥时候藏酒了?那是……那是给重孙留的满月酒!”
“你重孙还在他娘肚子里呢,”母亲戳了戳他的胳膊,“就你会找借口。”
林骁笑着应了声,转身去厢房取酒。路过堂屋时,看见墙上挂着的全家福——是去年拍的,父亲坐在中间,母亲挨着他,林骁夫妻俩站在后面,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儿子。照片里的父亲笑得露出了牙,母亲则抿着嘴,眼角的笑意却藏不住。
取酒回来时,院门口已经热闹起来。晚晴抱着肚子,被丈夫扶着,脸上泛着孕相的红润:“林叔林婶,我们来啦!”
“快进来坐。”母亲赶紧招呼,“外面风大,别冻着孩子。”
晚晴的丈夫手里拎着个布包,笑着递给林骁:“这是我娘做的糯米糕,说让林叔林婶尝尝。”
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父亲拉着晚晴的丈夫聊起了庄稼,母亲则拉着晚晴问起孕期的琐事,林骁的小儿子蹒跚着跑过来,抱住他的腿,奶声奶气地喊“爹爹”。
林骁把孩子抱起来,看他肉嘟嘟的小脸,忽然想起父亲当年也是这样抱着自己,在院子里看月季。时光好像绕了个圈,那些温暖的瞬间,总在不经意间重演。
“骁儿,把酒给我。”父亲的声音传来,带着点迫不及待,“让他们尝尝我藏了五年的好酒!”
母亲在旁边哼了一声:“就你那酒,上次给你孙子尝了一口,辣得他直哭,还好意思拿出来。”
“那是他没口福!”父亲不服气,“这酒得慢慢品,像日子一样,越品越有味道。”
林骁看着父亲小心翼翼地开封,酒香瞬间弥漫开来,醇厚而绵长。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父亲也是这样,在除夕夜里打开那坛女儿红,说“这酒里泡着日子呢”。
晚晴的丈夫举杯敬酒:“林叔,祝您和林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父亲哈哈一笑,举杯和他碰了一下,酒液洒出几滴在桌上,像溅落的星光:“啥福如东海,我呀,就想看着重孙长大,看着他爬院子里的月季家,看着他跟我小时候一样,偷喝我的酒被他奶奶追着打。”
母亲嗔怪地拍了他一下,眼里却全是笑意:“老没正经。”
夕阳西下,把院子里的影子拉得很长。月季花香混着酒香,还有孩子的笑声,像一首温暖的歌。林骁抱着儿子,看着父母相视而笑的模样,忽然觉得,所谓的“长寿”,从来不是活多少岁,而是活在这些琐碎的、温暖的瞬间里——是父亲浇花的水壶,是母亲剪纸的剪刀,是孩子蹒跚的脚步,是酒杯碰撞的轻响。
这些瞬间串起来,就成了一辈子。哪怕有一天,父母真的离开了,这些瞬间也会像种子一样,落在心里,生根发芽,开出新的花。就像院子里的月季,今年谢了,明年还会再开,一年又一年,把日子过成永恒的春天。
夜色慢慢浓了,屋里亮起了灯,把窗户映得暖暖的。父亲的笑声、母亲的唠叨、孩子的哭闹、晚晴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锅熬得稠稠的粥,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
林骁低头亲了亲儿子的额头,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不管再过多少年,不管父母能陪他走多远,这些烟火气,这些爱与牵挂,都会陪着他,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