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骁蹲在坟前,把手里的黄纸一张张撕开,指尖被纸边划得发疼,却不如心口那点麻痒来得真切。风卷着秋草往脖颈里钻,他拢了拢衣领,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大女儿拎着个藤篮,正踮脚跨过田埂上的土沟,篮沿晃出半块叠得整齐的蓝布,是母亲生前最爱的那块“月白风清”。
“爹,我带了娘织的那块布来。”大女儿把藤篮放在坟前的石板上,小心地展开蓝布,里面裹着三双布鞋,鞋底纳得密密实实,“按您和娘的鞋码做的,针脚比上次匀多了,娘要是见了,准得夸我。”
林骁摸了摸鞋面,粗布磨得掌心发烫。这双鞋的样式,是母亲教大女儿的第一门手艺。那年大女儿刚上初中,蹲在灶台前学纳鞋底,扎得满手是洞,母亲就握着她的手,一针针教:“线要勒紧,步子要匀,就像过日子,得一步一步踩实了。”
“二姐呢?不是说今儿准到?”林骁往路口望了望,远处的白杨树下,有个穿红棉袄的身影正往这边跑,辫梢上的红头绳晃得像团火苗——是二女儿,怀里还抱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爹!大姐!”二女儿跑得气喘吁吁,把布包往地上一搁,解开绳结,露出里面的瓷碗、竹筷,还有个裹着棉垫的瓦罐,“我给爹娘带了刚蒸的枣馍,还是按娘的方子,红糖放了三钱,面发了整整一夜呢。”她拿起个枣馍往坟头凑了凑,声音脆生生的,“娘,您闻闻,香不香?去年您总念叨想吃,我这就给您热上。”
瓦罐里的热水“咕嘟”响着,林骁往火盆里添了把柴,火星子溅在砖缝里,映得墓碑上的名字忽明忽暗。那是他亲手刻的字,“先考林公讳德山 先妣赵氏讳兰芝”,刻到“兰芝”二字时,凿子偏了半分,留了个小小的豁口,像母亲笑时嘴角那道浅浅的梨涡。
“三丫头呢?昨儿打电话说今儿一早就动身。”大女儿往藤篮里掏祭品,拿出个玻璃罐,里面盛着琥珀色的液体,“这是她托人从南方捎的桂花酒,说娘爱这口,去年清明没来,非得补上。”
话音刚落,就见田埂那头停了辆自行车,车后座捆着个大布偶——三女儿正费劲地解绳子,布偶的蓝布衫被风吹得鼓鼓的,脸上用黑线绣着双笑眼,像极了父亲。“来啦来啦!”三女儿把布偶抱在怀里,喘着气跑过来,“爹,大姐,二姐,你们看我给爹做的‘替身’,他总说我小时候把他的烟杆藏起来,这次带个新的赔他。”布偶手里果然攥着根竹制的小烟杆,杆头还缠着圈红绳。
林骁接过布偶,指尖抚过那双眼笑眼,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躺在病床上,三女儿趴在床边哭,他还笑着逗:“哭啥?等我走了,给我扎个布偶,想我了就跟它说说话……”当时只当是戏言,没想到这丫头真记了这么多年。
“快,把酒倒上。”二女儿已经把三个粗瓷碗摆好,大女儿拧开玻璃罐,桂花的甜香瞬间漫开来。林骁拿起酒碗,往地上洒了半杯,剩下的轻轻放在墓碑前:“你娘爱抿两口,这酒烈,她得慢慢喝。”
“娘生前总说,当年跟爹去县城赶庙会,爹偷偷给她买了串糖葫芦,被奶奶骂了半宿,说他惯着媳妇。”大女儿忽然笑出声,指尖划着蓝布上的花纹,“现在想想,爹那时候看娘的眼神,比糖葫芦还甜呢。”
二女儿往火盆里添了把纸钱,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她眼眶发红:“前儿整理娘的箱子,翻出件爹的旧棉袄,里子上全是娘补的补丁,蓝的红的,像朵大花。我给拆了重新絮了棉,赶明儿天冷了,给爹的布偶穿上。”
三女儿抱着布偶,把脸贴在布偶的蓝布衫上,声音闷闷的:“去年在外地开店,总梦见娘站在门口骂我‘不学好’,醒了枕头都湿的。现在好了,我把店挪回镇上了,离这儿近,想你们了就能来……”
林骁听着女儿们的话,手里的酒碗渐渐温了。风卷着纸灰飘过坟头的野菊,有瓣花瓣落在酒碗里,他抬手拂去,忽然听见大女儿轻唤:“爹,您看,娘种的菊花开得真好。”
转头望去,墓碑右侧的菊丛里,不知何时冒出几朵嫩黄的花,沾着夕阳的金辉,像母亲年轻时别在发间的簪子。林骁忽然明白,所谓离别,从来不是终点。那些藏在布纹里的针脚,融在酒里的桂香,绣在布偶上的笑眼,还有女儿们嘴里一遍遍念叨的“爹娘”,都是把日子串起来的线,一头拴着过去,一头牵着现在,岁岁年年,都在这坟头的烟火里,暖得人心头发烫。
“该回家了。”林骁站起身,拍了拍大女儿的肩,“把你娘的布收好,明年开春,给她做条新被面。”
“哎。”大女儿应着,小心地叠起蓝布,藤篮里的布鞋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二女儿拎着空瓦罐,三女儿抱着布偶,一行人往村口走,身后的火盆还在明明灭灭,像双眼睛,静静望着他们的背影,直到最后一点火星没入夜色,只留下满院桂香,混着纸钱的暖,在风里缠缠绕绕。
“爹,我带了娘织的那块布来。”大女儿把藤篮放在坟前的石板上,小心地展开蓝布,里面裹着三双布鞋,鞋底纳得密密实实,“按您和娘的鞋码做的,针脚比上次匀多了,娘要是见了,准得夸我。”
林骁摸了摸鞋面,粗布磨得掌心发烫。这双鞋的样式,是母亲教大女儿的第一门手艺。那年大女儿刚上初中,蹲在灶台前学纳鞋底,扎得满手是洞,母亲就握着她的手,一针针教:“线要勒紧,步子要匀,就像过日子,得一步一步踩实了。”
“二姐呢?不是说今儿准到?”林骁往路口望了望,远处的白杨树下,有个穿红棉袄的身影正往这边跑,辫梢上的红头绳晃得像团火苗——是二女儿,怀里还抱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爹!大姐!”二女儿跑得气喘吁吁,把布包往地上一搁,解开绳结,露出里面的瓷碗、竹筷,还有个裹着棉垫的瓦罐,“我给爹娘带了刚蒸的枣馍,还是按娘的方子,红糖放了三钱,面发了整整一夜呢。”她拿起个枣馍往坟头凑了凑,声音脆生生的,“娘,您闻闻,香不香?去年您总念叨想吃,我这就给您热上。”
瓦罐里的热水“咕嘟”响着,林骁往火盆里添了把柴,火星子溅在砖缝里,映得墓碑上的名字忽明忽暗。那是他亲手刻的字,“先考林公讳德山 先妣赵氏讳兰芝”,刻到“兰芝”二字时,凿子偏了半分,留了个小小的豁口,像母亲笑时嘴角那道浅浅的梨涡。
“三丫头呢?昨儿打电话说今儿一早就动身。”大女儿往藤篮里掏祭品,拿出个玻璃罐,里面盛着琥珀色的液体,“这是她托人从南方捎的桂花酒,说娘爱这口,去年清明没来,非得补上。”
话音刚落,就见田埂那头停了辆自行车,车后座捆着个大布偶——三女儿正费劲地解绳子,布偶的蓝布衫被风吹得鼓鼓的,脸上用黑线绣着双笑眼,像极了父亲。“来啦来啦!”三女儿把布偶抱在怀里,喘着气跑过来,“爹,大姐,二姐,你们看我给爹做的‘替身’,他总说我小时候把他的烟杆藏起来,这次带个新的赔他。”布偶手里果然攥着根竹制的小烟杆,杆头还缠着圈红绳。
林骁接过布偶,指尖抚过那双眼笑眼,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躺在病床上,三女儿趴在床边哭,他还笑着逗:“哭啥?等我走了,给我扎个布偶,想我了就跟它说说话……”当时只当是戏言,没想到这丫头真记了这么多年。
“快,把酒倒上。”二女儿已经把三个粗瓷碗摆好,大女儿拧开玻璃罐,桂花的甜香瞬间漫开来。林骁拿起酒碗,往地上洒了半杯,剩下的轻轻放在墓碑前:“你娘爱抿两口,这酒烈,她得慢慢喝。”
“娘生前总说,当年跟爹去县城赶庙会,爹偷偷给她买了串糖葫芦,被奶奶骂了半宿,说他惯着媳妇。”大女儿忽然笑出声,指尖划着蓝布上的花纹,“现在想想,爹那时候看娘的眼神,比糖葫芦还甜呢。”
二女儿往火盆里添了把纸钱,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她眼眶发红:“前儿整理娘的箱子,翻出件爹的旧棉袄,里子上全是娘补的补丁,蓝的红的,像朵大花。我给拆了重新絮了棉,赶明儿天冷了,给爹的布偶穿上。”
三女儿抱着布偶,把脸贴在布偶的蓝布衫上,声音闷闷的:“去年在外地开店,总梦见娘站在门口骂我‘不学好’,醒了枕头都湿的。现在好了,我把店挪回镇上了,离这儿近,想你们了就能来……”
林骁听着女儿们的话,手里的酒碗渐渐温了。风卷着纸灰飘过坟头的野菊,有瓣花瓣落在酒碗里,他抬手拂去,忽然听见大女儿轻唤:“爹,您看,娘种的菊花开得真好。”
转头望去,墓碑右侧的菊丛里,不知何时冒出几朵嫩黄的花,沾着夕阳的金辉,像母亲年轻时别在发间的簪子。林骁忽然明白,所谓离别,从来不是终点。那些藏在布纹里的针脚,融在酒里的桂香,绣在布偶上的笑眼,还有女儿们嘴里一遍遍念叨的“爹娘”,都是把日子串起来的线,一头拴着过去,一头牵着现在,岁岁年年,都在这坟头的烟火里,暖得人心头发烫。
“该回家了。”林骁站起身,拍了拍大女儿的肩,“把你娘的布收好,明年开春,给她做条新被面。”
“哎。”大女儿应着,小心地叠起蓝布,藤篮里的布鞋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二女儿拎着空瓦罐,三女儿抱着布偶,一行人往村口走,身后的火盆还在明明灭灭,像双眼睛,静静望着他们的背影,直到最后一点火星没入夜色,只留下满院桂香,混着纸钱的暖,在风里缠缠绕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