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陈星燃的智谋布局-《八岁萌娃携系统,文娱圈步步为赢》

  系统黑屏三分钟。

  陈星燃没动,手指悬在键盘上方,眼睛死死盯着那片残存画面的角落——焦黑纸页边缘的“税务稽查”四字像钉子扎进视线。他把嘴里那根快化完的棒棒糖轻轻吐出来,换上新的薄荷味,咔的一声咬断尖头。

  助理还在收拾碎片,脚步声由远及近,却没带钥匙串的响动。不是总裁本人。

  也不是保洁。

  他点了点鼠标,将刚才那段预演片段拖进时间轴,慢放0.5倍速。镜头晃动时,垃圾桶里的半张烧纸被风掀了下,露出更多字迹:“……稽查组将于七十二小时内……”

  话没说完,画面中断。

  他没急着刷新系统,而是打开本地文档,新建一页空白笔记,敲下第一行字:【反扑窗口期:48-72小时】。

  ---

  清晨六点十七分,周小胖的消息准时跳出来:“老大,要写回应稿吗?星耀那边好像有动作。”

  陈星燃回得很快:“不做回应,只做备份。”

  紧接着,一个加密压缩包发送过去,附言三行:

  《媒体危机响应清单》——触发条件:官方通报提及节目组或主创人员。

  《关键证人联络表》——触发条件:星耀试图污名化夏洛璃或剪辑团队。

  《数据存证云端路径》——触发条件:任何平台单方面下架内容。

  周小胖盯着手机愣了几秒,回了个“?”。

  陈星燃没解释,只发了个表情包:一只戴墨镜的柴犬叼着U盘说“我从不主动出击,但我啥都有”。

  他知道这小子看不懂深层逻辑,但只要东西在手,真到关键时刻就不会掉链子。

  ---

  上午十点,秦叔来电。

  “白皮书初稿改完了,你要不要过一眼?”

  “不用。”陈星燃靠在椅背上,“你上次提的异常流量溯源,能不能加一段责任归属论述?最好引用两个海外判例,比如韩国那个‘水军操控评级’案,还有美国直播平台集体诉讼那起。”

  秦叔顿了顿:“你是想给行业定个标准?”

  “不是我想,是以后会有人用。”他轻描淡写,“万一哪天有人告他们,咱们至少留了个引子。”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秦叔低笑一声:“行,我加上去。话说回来,你现在搞这些,是不是闻到味儿了?”

  “不是闻到。”陈星燃望着屏幕,“是看见了。”

  挂了电话,他在系统商城里调出技能列表,心念一动,划到最底部——【战略推演模拟器·初级(限时72小时)】,价格:3800灵感值。

  这是他攒了半个月的家底。

  点击兑换。

  界面瞬间刷新,左侧直播画面自动分割成三格:第一格是星耀总裁办公室实时动向,第二格绑定助理通讯信号波动曲线,第三格接入关联企业舆情监测网。右侧跳出趋势分析面板,自动生成红蓝双线走势图。

  沙盘启动。

  他把笔夹在指间转了两圈,开始调整监控优先级。

  ---

  中午,周小胖又冒泡:“老大,你说的那份清单我看了,牛啊!连‘如果突然被请去喝茶该怎么回答’都写了?”

  “那是模板。”陈星燃回复,“记不住就打印贴床头。”

  “可咱真会被请去喝茶吗?”

  “不一定。”他敲着键盘,“但人家要是真疯了,什么招都能使。”

  他没说的是,系统刚弹出一条新预演:今晚九点四十三分,财务部某主管秘密导出三年内项目资金流水,并上传至私人云盘。

  这不是常规操作。

  是跑路前的准备。

  他顺手在笔记本上画了张关系网,用三种颜色标记人物:

  红色——死忠派,跟到底的那种,不怕查;

  蓝色——可动摇者,利益驱动,风吹草动就跳;

  黄色——观望中层,现在装看不见,等风向明了再站队。

  然后在纸角写下三句话:

  不急于收网,而在于织网;

  不逼其犯错,而使其自乱;

  不动声色,方能一击即溃。

  写完,他撕下这张纸,塞进抽屉锁好。

  真正的布局,从来不是让人看懂的。

  ---

  下午三点,系统提示音响起。

  【检测到高风险行为:深夜签署文件概率上升67%】

  他立即调出财务部加班记录流,设定报警规则:一旦出现非授权访问服务器、删除日志、批量导出数据等动作,立刻推送提醒。

  同时关闭其他无关频道,只保留两条主线——总裁办公室与财务部夜间监控。

  省下来的算力,全压在关键节点上。

  他喝了口凉透的咖啡,舔了舔嘴角残留的薄荷糖渣,忽然想起什么,打开邮箱,给自己发了封邮件,标题是“备用方案-A”,正文空着,附件是一段十分钟的音频剪辑。

  这段音频,是他三天前用系统预演录下的星耀副总裁私下谈话内容,原话是:“上面让我们甩锅给节目组,说是他们自己雇水军炒热度,结果翻车了。”

  他没打算现在用。

  但得让某些人知道,就算他们把证据烧干净,声音也早就存好了。

  ---

  傍晚六点,秦叔发来消息:“白皮书修订版提交了,新增部分已公开发布。”

  陈星燃点开链接扫了一眼,在“责任归属”章节看到那两个海外案例赫然在列,还加粗标红。

  很好。

  这就叫埋钉子。

  表面上是技术讨论,实则是为将来追责铺路。等哪天监管部门真动手,这份白皮书就是现成的参考依据。

  他回了个“收到”,顺手转发到内部群,备注一句:“建议大家都看看,涨知识。”

  周小胖秒回:“这玩意儿比政治课还难啃。”

  “难啃也得啃。”他打字,“以后说不定要考。”

  ---

  晚上八点,剪辑室只剩他一人。

  空调吹得脖子发凉,他拉起卫衣兜帽,把最后一节电池插进主机箱。三块屏幕依旧亮着,数据流静静滚动。

  他重新开启实时预演模式。

  画面加载出来——还是那个清晨的办公室。助理蹲在地上捡玻璃渣,动作小心。镜头掠过垃圾桶,那张烧了一半的文件残页还在,只是边缘又被踩过一脚,字迹更模糊了些。

  突然,门外传来脚步声。

  这次他看清了:皮鞋,步频稳定,但落地偏重,像是压抑着情绪。不是安保,是常出入高层区域的人。

  助理猛地抬头,画面剧烈晃动,随即黑屏。

  系统提示消失。

  他没刷新,也没动鼠标。

  而是掏出一颗新糖,拆开包装,慢慢含进嘴里。

  甜味在舌尖散开的时候,他低声说了句:“来了。”

  不是问句,也不是感叹。

  是确认。

  他知道,接下来的两天,对方一定会动手。

  可能是抹黑节目组,可能是伪造数据反咬一口,甚至可能找人假装举报。

  但不管怎么出招,都在这张网里。

  他打开本地文档,找到之前保存的预案总纲,光标停在最后一行,补了一句:

  【当他们开始撒谎时,真相就是最好的武器。】

  然后合上笔记本,双手交叠放在脑后,盯着三块屏幕。

  总裁办公室没人,财务部加班名单还没更新,舆情曲线平稳下滑。

  一切安静。

  就像暴风雨前,海面最后一次平静。

  他嚼了嚼嘴里已经没味的糖棍,随手扔进垃圾桶。

  下一秒,系统自动刷新。

  新的预演片段开始加载。

  画面里,一名穿灰色西装的男子走进一间会议室,手里抱着一叠资料。他把文件摊开,第一页标题清晰可见:《关于<明星改造家>涉嫌违规操作的初步调查报告》。

  男子坐下,拨通电话:“喂,王记者吗?我这儿有些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