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缠缠绵绵下了半宿,天刚亮时才歇住脚。杨浩宇推开仓库门,一股潮湿的土腥气扑面而来,试验田的方向笼着层白雾,像蒙着块半透明的纱。他踩着湿漉漉的田埂往育苗棚走,鞋底下的泥“咕叽”作响,每一步都陷下去半寸。
育苗棚的塑料布上凝着层水珠,顺着边角往下滴,在地上积成串小小的水洼。赵刚正蹲在棚里扒拉畦面,手里的小耙子轻轻拨开覆着的稻草,嘴里“啧啧”着直咂舌:“浩宇哥,你看这芽!一夜功夫蹿高了半指,绿得能掐出水来!”
杨浩宇凑近看,果然见畦面上冒出密密匝匝的新绿,嫩芽顶着层透亮的种皮,像裹着层水晶衣,风一吹就轻轻摇晃,仿佛碰一下就会碎。他摸了摸畦边的土,润得刚好能攥成团,松开手又缓缓散开——是最养苗的湿度。
“昨晚的雨下得匀,”苏婉清提着水壶走进来,壶身上的水珠顺着手指往下淌,“我晨晨起来看了趟,塑料布没漏,棚里温度也合适,温度计显示18℃,正是长苗的好时候。”她往畦边撒了把细沙,“刚从河边筛的,拌在土里能防烂根,王技术员的书上写着呢。”
张建军背着画板进来时,裤脚沾满了泥,画板上已经画了半幅育苗棚的速写,铅笔勾勒的畦面里,点点新绿像撒了把碎翡翠。“我想把育苗的过程画下来,”他举起画板给三人看,“等秋天结了稻穗,再画一幅对比图,贴在村里的宣传栏上,让大伙都看看咱这品种是咋长出来的。”
赵刚凑过去瞅,指着画里的稻草人笑:“你把婉清姐扎的稻草人画得太俊了,咱那破草帽哪有这么挺括?”
苏婉清的脸颊热起来,伸手去翻稻草:“别笑人家建军,他这画比照片还真。”她忽然停下手,指着畦角的几株幼苗,“你们看这几株,叶子发黄,是不是缺肥了?”
杨浩宇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黄叶,叶尖发脆,一碰就掉了片碎渣。“是缺氮,”他想起张建军测的土样报告,“这片畦的氮含量本来就低,得补点尿素。”他往小盆里倒了勺尿素,用温水化开,“稀释了浇,别烧着根。”
苏婉清拿着小瓢往黄叶根部浇肥液,动作轻得像喂婴儿吃奶。“去年也有过这情况,”她舀着水说,“当时不知道是缺肥,眼睁睁看着蔫了半畦苗,心疼得直掉眼泪。”
棚外的雾渐渐散了,阳光透过塑料布照进来,在畦面上投下斑驳的光斑。赵刚突然指着棚外喊:“快看,张大爷来了!”
张大爷背着个竹筐站在田埂上,筐里装着捆刚割的艾草,叶片上还挂着水珠。“给你们送点艾草,”他掀开棚帘走进来,眼睛直勾勾盯着畦里的新绿,“我刚在河边割草,就瞅着你们这棚里冒绿光,果然是苗出得旺!”他蹲下身,粗糙的手指轻轻碰了碰嫩芽,像怕碰疼了似的,“比我年轻时种的‘老红芒’出芽齐整多了,那品种三天出不齐苗,还总爱长杂苗。”
杨浩宇往灶膛里添柴,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着,是在煮浸种用的药水。“张大爷,您经验足,帮咱看看这苗情,”他往锅里撒了把硫磺粉,“王技术员说防治立枯病得趁早,这药水浸过的稻草铺在畦边,能起作用。”
张大爷捻了捻硫磺粉,放在鼻尖闻了闻:“这法子靠谱,以前咱种麦子,也用硫磺拌种防黑穗病。”他指着棚角的温度计,“你们这棚里温度别太高,白天超过25℃就得掀帘子通风,苗长得太疯了不抗冻,等移栽到田里容易蔫。”
苏婉清赶紧把温度计往畦中间挪了挪,红柱已经爬到23℃:“等会儿太阳再高点,我就把北边的帘子掀开条缝。”她往灶里添了把柴,火苗舔着锅底,把棚里的温度烘得更暖了。
雾散尽时,远处的村庄露出了轮廓,李寡妇家的烟囱冒着烟,烟缕在晨光里斜斜地飘,像根细细的银线。赵刚抱着捆稻草往畦边铺,铺到一半突然“哎呀”一声——稻草堆里裹着个鸟窝,里面还有三枚蓝绿色的蛋,像缀了斑点的小石子。
“是鹌鹑蛋!”苏婉清捧着鸟窝,眼睛亮得像含了水,“咱把它挪到棚外的槐树上吧,别惊着鸟妈妈。”
张建军放下画板,小心翼翼地接过鸟窝:“我去挪,槐树上枝繁叶茂,鸟妈妈准能找着。”他捧着鸟窝往外走,脚步轻得像猫。
杨浩宇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春播时的自己,也是这样小心翼翼,生怕哪步做错了耽误了苗情。那时他总说“育苗如养娃”,得揣在怀里暖着,放在眼里看着,一点差错都出不得。
“浩宇哥,你看这苗!”赵刚的喊声把他拉回神,只见刚浇过肥的黄叶根部,竟冒出点新绿,像婴儿刚长出的乳牙,嫩得让人心颤。
苏婉清的眼睛湿了,抬手抹了把眼角:“活过来了……真是活过来了。”她往畦边又撒了把细沙,“等长到两叶一心,就能分苗了,到时候得按株距移栽,一点不能乱。”
张大爷看着这一幕,捋着胡子笑:“你们仨啊,把这苗当亲孙子疼呢。”他站起身往外走,“我回家把那几亩地再翻一遍,等你们的苗分出来,我也试种半亩,跟着沾沾光。”
棚外的阳光越来越暖,塑料布上的水珠渐渐蒸发,在棚里凝成层薄雾。杨浩宇望着畦里的新绿,那些嫩芽顶着露珠,在光里闪着亮,像撒了把星星。他忽然觉得,这育苗棚里的每片新叶,都藏着个沉甸甸的秋天——藏在苏婉清轻浇的肥液里,藏在赵刚铺的稻草里,藏在张建军的画笔下,藏在三人沾满泥土的指尖上,正借着这雨雾的滋养,使劲儿地往上蹿,等着把绿色铺满整个试验田,铺成一片望不到边的希望。
育苗棚的塑料布上凝着层水珠,顺着边角往下滴,在地上积成串小小的水洼。赵刚正蹲在棚里扒拉畦面,手里的小耙子轻轻拨开覆着的稻草,嘴里“啧啧”着直咂舌:“浩宇哥,你看这芽!一夜功夫蹿高了半指,绿得能掐出水来!”
杨浩宇凑近看,果然见畦面上冒出密密匝匝的新绿,嫩芽顶着层透亮的种皮,像裹着层水晶衣,风一吹就轻轻摇晃,仿佛碰一下就会碎。他摸了摸畦边的土,润得刚好能攥成团,松开手又缓缓散开——是最养苗的湿度。
“昨晚的雨下得匀,”苏婉清提着水壶走进来,壶身上的水珠顺着手指往下淌,“我晨晨起来看了趟,塑料布没漏,棚里温度也合适,温度计显示18℃,正是长苗的好时候。”她往畦边撒了把细沙,“刚从河边筛的,拌在土里能防烂根,王技术员的书上写着呢。”
张建军背着画板进来时,裤脚沾满了泥,画板上已经画了半幅育苗棚的速写,铅笔勾勒的畦面里,点点新绿像撒了把碎翡翠。“我想把育苗的过程画下来,”他举起画板给三人看,“等秋天结了稻穗,再画一幅对比图,贴在村里的宣传栏上,让大伙都看看咱这品种是咋长出来的。”
赵刚凑过去瞅,指着画里的稻草人笑:“你把婉清姐扎的稻草人画得太俊了,咱那破草帽哪有这么挺括?”
苏婉清的脸颊热起来,伸手去翻稻草:“别笑人家建军,他这画比照片还真。”她忽然停下手,指着畦角的几株幼苗,“你们看这几株,叶子发黄,是不是缺肥了?”
杨浩宇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黄叶,叶尖发脆,一碰就掉了片碎渣。“是缺氮,”他想起张建军测的土样报告,“这片畦的氮含量本来就低,得补点尿素。”他往小盆里倒了勺尿素,用温水化开,“稀释了浇,别烧着根。”
苏婉清拿着小瓢往黄叶根部浇肥液,动作轻得像喂婴儿吃奶。“去年也有过这情况,”她舀着水说,“当时不知道是缺肥,眼睁睁看着蔫了半畦苗,心疼得直掉眼泪。”
棚外的雾渐渐散了,阳光透过塑料布照进来,在畦面上投下斑驳的光斑。赵刚突然指着棚外喊:“快看,张大爷来了!”
张大爷背着个竹筐站在田埂上,筐里装着捆刚割的艾草,叶片上还挂着水珠。“给你们送点艾草,”他掀开棚帘走进来,眼睛直勾勾盯着畦里的新绿,“我刚在河边割草,就瞅着你们这棚里冒绿光,果然是苗出得旺!”他蹲下身,粗糙的手指轻轻碰了碰嫩芽,像怕碰疼了似的,“比我年轻时种的‘老红芒’出芽齐整多了,那品种三天出不齐苗,还总爱长杂苗。”
杨浩宇往灶膛里添柴,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着,是在煮浸种用的药水。“张大爷,您经验足,帮咱看看这苗情,”他往锅里撒了把硫磺粉,“王技术员说防治立枯病得趁早,这药水浸过的稻草铺在畦边,能起作用。”
张大爷捻了捻硫磺粉,放在鼻尖闻了闻:“这法子靠谱,以前咱种麦子,也用硫磺拌种防黑穗病。”他指着棚角的温度计,“你们这棚里温度别太高,白天超过25℃就得掀帘子通风,苗长得太疯了不抗冻,等移栽到田里容易蔫。”
苏婉清赶紧把温度计往畦中间挪了挪,红柱已经爬到23℃:“等会儿太阳再高点,我就把北边的帘子掀开条缝。”她往灶里添了把柴,火苗舔着锅底,把棚里的温度烘得更暖了。
雾散尽时,远处的村庄露出了轮廓,李寡妇家的烟囱冒着烟,烟缕在晨光里斜斜地飘,像根细细的银线。赵刚抱着捆稻草往畦边铺,铺到一半突然“哎呀”一声——稻草堆里裹着个鸟窝,里面还有三枚蓝绿色的蛋,像缀了斑点的小石子。
“是鹌鹑蛋!”苏婉清捧着鸟窝,眼睛亮得像含了水,“咱把它挪到棚外的槐树上吧,别惊着鸟妈妈。”
张建军放下画板,小心翼翼地接过鸟窝:“我去挪,槐树上枝繁叶茂,鸟妈妈准能找着。”他捧着鸟窝往外走,脚步轻得像猫。
杨浩宇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春播时的自己,也是这样小心翼翼,生怕哪步做错了耽误了苗情。那时他总说“育苗如养娃”,得揣在怀里暖着,放在眼里看着,一点差错都出不得。
“浩宇哥,你看这苗!”赵刚的喊声把他拉回神,只见刚浇过肥的黄叶根部,竟冒出点新绿,像婴儿刚长出的乳牙,嫩得让人心颤。
苏婉清的眼睛湿了,抬手抹了把眼角:“活过来了……真是活过来了。”她往畦边又撒了把细沙,“等长到两叶一心,就能分苗了,到时候得按株距移栽,一点不能乱。”
张大爷看着这一幕,捋着胡子笑:“你们仨啊,把这苗当亲孙子疼呢。”他站起身往外走,“我回家把那几亩地再翻一遍,等你们的苗分出来,我也试种半亩,跟着沾沾光。”
棚外的阳光越来越暖,塑料布上的水珠渐渐蒸发,在棚里凝成层薄雾。杨浩宇望着畦里的新绿,那些嫩芽顶着露珠,在光里闪着亮,像撒了把星星。他忽然觉得,这育苗棚里的每片新叶,都藏着个沉甸甸的秋天——藏在苏婉清轻浇的肥液里,藏在赵刚铺的稻草里,藏在张建军的画笔下,藏在三人沾满泥土的指尖上,正借着这雨雾的滋养,使劲儿地往上蹿,等着把绿色铺满整个试验田,铺成一片望不到边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