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日头像团火,烤得试验田的水面泛着白汽,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穗尖的颖壳开始泛黄,像被阳光镀了层金。杨浩宇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粒刚剥开的稻粒,乳白的米浆从指尖渗出来,带着点清甜的潮气——这是灌浆的信号,稻粒正在把阳光和雨露悄悄酿成饱满的甜。
“浩宇哥,你看这粒头!”赵刚举着穗子跑过来,裤脚卷到膝盖,小腿被晒得黝黑,汗珠顺着腿肚往下淌,滴在泥里洇出个小圆点,“比去年的‘珍珠米’圆溜多了,捏着就瓷实!”他把稻粒往嘴里塞了颗,“有点甜呢!”
杨浩宇拍掉他手里的穗子:“别瞎吃,还没熟透,伤了灌浆的劲儿。”他往稻丛里插了根标尺,量到穗尖的高度刚好齐腰,“比预计的矮三寸,这样抗倒伏,等熟透了也不容易折秆。”他往远处看,张建军正背着个小木箱在田里走动,箱子里的测糖仪闪着银光。
苏婉清提着个陶瓮从渠边走来,瓮里装着发酵好的芝麻饼肥,黑褐色的颗粒散着油香。“刚在张大爷家的石磨上碾的,”她把陶瓮往埂上一放,揭开盖子时,香气在热空气里漫开,“王技术员说灌浆期得补点磷钾肥,这芝麻饼里的养分最合适用。”她往小碗里舀了些,兑上渠水搅匀,“得顺着根浇,别溅在穗上,招虫子。”
张建军蹲在田垄中央,把测糖仪的探针插进稻粒,仪表盘上的指针慢慢往上爬,停在“12.5%”的刻度。“糖度比上周涨了两个点,”他往笔记本上记着数字,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热浪里格外清晰,“按这速度,成熟时能到18%,比普通品种甜三成。”他举起穗子对着太阳看,米粒在光里泛着半透明的光晕,像块块小玛瑙。
赵刚凑过去看测糖仪,手指在仪表盘上戳了戳:“这玩意儿真神,比舌头尝得还准!等秋收了,咱也买一台,卖给供销社测糖度用,准能赚钱。”
苏婉清往稻根处浇肥液,手腕翻转间,肥水刚好渗进泥里,不沾半点穗子。“别总想着赚钱,”她笑着说,“先把这季稻子种好,比啥都强。”她的草帽沿上沾着片稻叶,随着动作轻轻晃,像只停在帽檐的绿蝴蝶。
日头爬到头顶时,水面被晒得发烫,稻叶卷成了细筒,像群怕热的孩子缩着脖子。杨浩宇直起身捶腰,后腰的肌肉硬得像块铁板:“歇会儿吧,去草棚里喝口绿豆汤,这日头太毒,人扛不住,稻子也得喘口气。”
草棚里的凉水解着暑气,张大爷提着个竹篮走进来,篮里的西瓜还带着井里的寒气,表皮挂着层水珠。“刚从集上换的,沙瓤的,”他把西瓜往石桌上一放,“我那几亩地的稻子也灌浆了,就是没你们的饱满,看来还是你们的品种金贵。”
杨浩宇用刀把西瓜劈开,红瓤黑籽在凉水里泛着光,甜香瞬间填满了草棚。“您尝尝,”他往张大爷手里递了块,“这瓜甜,比城里供销社卖的强。”他看着张大爷吃得满脸通红,忽然想起去年灌浆期,也是这样在草棚里吃瓜,张大爷说他年轻时见过亩产千斤的稻子,当时以为是神话,现在看他们的试验田,觉得神话也能变成真。
午后的热风裹着稻浪的腥气,在田里滚来滚去。苏婉清往稻叶上喷水,水珠在叶面上打个滚,就被日头晒成了白雾。“王技术员说,灌浆期得保持湿润,不能干旱,”她往喷雾器里加了勺尿素,“再兑点氮肥,让叶片保持浓绿,能多攒点养分。”
赵刚躺在草棚的草堆上,草帽盖着脸打盹,嘴里嘟囔着“收割机……晒谷场……”,许是梦见了秋收的场景。杨浩宇往他额头上放了片凉西瓜皮,他“唔”了一声,翻了个身,继续呼呼大睡。
张建军举着测糖仪在田里走动,身影在稻浪里时隐时现,像只忙碌的蜻蜓。他忽然对着草棚喊:“浩宇哥,这边的稻粒糖度到13%了!”声音裹着热浪飘过来,带着抑制不住的欢喜。
苏婉清往那边看,阳光把张建军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稻穗上,像给金黄的穗浪绣了道黑边。“这孩子跟他爹一样实诚,”她笑着说,“天天守在田里测数据,比咱还上心。”
杨浩宇望着远处的村庄,李寡妇家的烟囱冒着烟,烟缕在热空气里直挺挺地升,像根细铁丝。“她家的稻子也灌浆了,”他往嘴里塞了块西瓜,“下午送点芝麻饼肥过去,帮她也浇浇,别让她觉得咱藏私。”
日头偏西时,热浪终于退了些,稻叶慢慢舒展开,像睡醒的孩子伸着胳膊。赵刚打着哈欠从草堆里爬起来,草帽上沾着草屑:“睡懵了,梦见稻子堆成了山,咱仨在上面打滚呢。”
苏婉清把空西瓜皮收进竹篮:“快别做梦了,去把渠水再放足点,夜里凉快,稻子长得快。”她的指尖沾着西瓜汁,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像抹了层蜜。
杨浩宇扛起锄头往渠边走,赵刚和苏婉清跟在后面,三人的影子在田埂上被夕阳拉得老长,像三根扎在土里的桩。张建军收拾着测糖仪,草棚里的笔记本摊开着,上面的数字密密麻麻,像串会长大的珍珠。
风从稻浪里钻出来,带着灌浆的甜香,吹得人心里发暖。杨浩宇望着沉甸甸的稻穗,忽然觉得这日头下的灌浆,就像日子在悄悄攒劲——把汗水酿成甜,把辛苦结成实,等秋风吹过,就把满田的绿,变成仓里的金。他低头看了看苏婉清被晒红的脖颈,又看了看赵刚甩着胳膊走路的样子,忽然觉得这灌浆期的日头再毒,也挡不住希望在土里扎根、在穗上结果,就像挡不住日子一天天往好处走。
远处的晒谷场已经空了出来,张大爷正指挥着儿子平整地面,石碾子在地上轧出条条深痕,像在给即将到来的丰收,提前刻下印记。杨浩宇摸了摸兜里的笔记本,里面记着从春到夏的点滴,此刻仿佛都化成了稻粒里的甜,在舌尖慢慢漾开。
“浩宇哥,你看这粒头!”赵刚举着穗子跑过来,裤脚卷到膝盖,小腿被晒得黝黑,汗珠顺着腿肚往下淌,滴在泥里洇出个小圆点,“比去年的‘珍珠米’圆溜多了,捏着就瓷实!”他把稻粒往嘴里塞了颗,“有点甜呢!”
杨浩宇拍掉他手里的穗子:“别瞎吃,还没熟透,伤了灌浆的劲儿。”他往稻丛里插了根标尺,量到穗尖的高度刚好齐腰,“比预计的矮三寸,这样抗倒伏,等熟透了也不容易折秆。”他往远处看,张建军正背着个小木箱在田里走动,箱子里的测糖仪闪着银光。
苏婉清提着个陶瓮从渠边走来,瓮里装着发酵好的芝麻饼肥,黑褐色的颗粒散着油香。“刚在张大爷家的石磨上碾的,”她把陶瓮往埂上一放,揭开盖子时,香气在热空气里漫开,“王技术员说灌浆期得补点磷钾肥,这芝麻饼里的养分最合适用。”她往小碗里舀了些,兑上渠水搅匀,“得顺着根浇,别溅在穗上,招虫子。”
张建军蹲在田垄中央,把测糖仪的探针插进稻粒,仪表盘上的指针慢慢往上爬,停在“12.5%”的刻度。“糖度比上周涨了两个点,”他往笔记本上记着数字,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热浪里格外清晰,“按这速度,成熟时能到18%,比普通品种甜三成。”他举起穗子对着太阳看,米粒在光里泛着半透明的光晕,像块块小玛瑙。
赵刚凑过去看测糖仪,手指在仪表盘上戳了戳:“这玩意儿真神,比舌头尝得还准!等秋收了,咱也买一台,卖给供销社测糖度用,准能赚钱。”
苏婉清往稻根处浇肥液,手腕翻转间,肥水刚好渗进泥里,不沾半点穗子。“别总想着赚钱,”她笑着说,“先把这季稻子种好,比啥都强。”她的草帽沿上沾着片稻叶,随着动作轻轻晃,像只停在帽檐的绿蝴蝶。
日头爬到头顶时,水面被晒得发烫,稻叶卷成了细筒,像群怕热的孩子缩着脖子。杨浩宇直起身捶腰,后腰的肌肉硬得像块铁板:“歇会儿吧,去草棚里喝口绿豆汤,这日头太毒,人扛不住,稻子也得喘口气。”
草棚里的凉水解着暑气,张大爷提着个竹篮走进来,篮里的西瓜还带着井里的寒气,表皮挂着层水珠。“刚从集上换的,沙瓤的,”他把西瓜往石桌上一放,“我那几亩地的稻子也灌浆了,就是没你们的饱满,看来还是你们的品种金贵。”
杨浩宇用刀把西瓜劈开,红瓤黑籽在凉水里泛着光,甜香瞬间填满了草棚。“您尝尝,”他往张大爷手里递了块,“这瓜甜,比城里供销社卖的强。”他看着张大爷吃得满脸通红,忽然想起去年灌浆期,也是这样在草棚里吃瓜,张大爷说他年轻时见过亩产千斤的稻子,当时以为是神话,现在看他们的试验田,觉得神话也能变成真。
午后的热风裹着稻浪的腥气,在田里滚来滚去。苏婉清往稻叶上喷水,水珠在叶面上打个滚,就被日头晒成了白雾。“王技术员说,灌浆期得保持湿润,不能干旱,”她往喷雾器里加了勺尿素,“再兑点氮肥,让叶片保持浓绿,能多攒点养分。”
赵刚躺在草棚的草堆上,草帽盖着脸打盹,嘴里嘟囔着“收割机……晒谷场……”,许是梦见了秋收的场景。杨浩宇往他额头上放了片凉西瓜皮,他“唔”了一声,翻了个身,继续呼呼大睡。
张建军举着测糖仪在田里走动,身影在稻浪里时隐时现,像只忙碌的蜻蜓。他忽然对着草棚喊:“浩宇哥,这边的稻粒糖度到13%了!”声音裹着热浪飘过来,带着抑制不住的欢喜。
苏婉清往那边看,阳光把张建军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稻穗上,像给金黄的穗浪绣了道黑边。“这孩子跟他爹一样实诚,”她笑着说,“天天守在田里测数据,比咱还上心。”
杨浩宇望着远处的村庄,李寡妇家的烟囱冒着烟,烟缕在热空气里直挺挺地升,像根细铁丝。“她家的稻子也灌浆了,”他往嘴里塞了块西瓜,“下午送点芝麻饼肥过去,帮她也浇浇,别让她觉得咱藏私。”
日头偏西时,热浪终于退了些,稻叶慢慢舒展开,像睡醒的孩子伸着胳膊。赵刚打着哈欠从草堆里爬起来,草帽上沾着草屑:“睡懵了,梦见稻子堆成了山,咱仨在上面打滚呢。”
苏婉清把空西瓜皮收进竹篮:“快别做梦了,去把渠水再放足点,夜里凉快,稻子长得快。”她的指尖沾着西瓜汁,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像抹了层蜜。
杨浩宇扛起锄头往渠边走,赵刚和苏婉清跟在后面,三人的影子在田埂上被夕阳拉得老长,像三根扎在土里的桩。张建军收拾着测糖仪,草棚里的笔记本摊开着,上面的数字密密麻麻,像串会长大的珍珠。
风从稻浪里钻出来,带着灌浆的甜香,吹得人心里发暖。杨浩宇望着沉甸甸的稻穗,忽然觉得这日头下的灌浆,就像日子在悄悄攒劲——把汗水酿成甜,把辛苦结成实,等秋风吹过,就把满田的绿,变成仓里的金。他低头看了看苏婉清被晒红的脖颈,又看了看赵刚甩着胳膊走路的样子,忽然觉得这灌浆期的日头再毒,也挡不住希望在土里扎根、在穗上结果,就像挡不住日子一天天往好处走。
远处的晒谷场已经空了出来,张大爷正指挥着儿子平整地面,石碾子在地上轧出条条深痕,像在给即将到来的丰收,提前刻下印记。杨浩宇摸了摸兜里的笔记本,里面记着从春到夏的点滴,此刻仿佛都化成了稻粒里的甜,在舌尖慢慢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