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冬藏里的新盼头-《七零北大荒:天师知青》

  第一场雪落下来时,仓库里已经堆起了小山似的稻种。杨浩宇正和赵刚把筛选好的“自育1号”装袋,每袋五十斤,袋口用红绳扎紧,上面贴着张小小的标签,写着发芽率和纯度。苏婉清坐在旁边的木箱上,用毛笔在标签上写字,笔尖悬在纸上,一笔一划,格外认真。

  “县农科所的人明天来取种,”杨浩宇拍了拍鼓鼓的麻袋,“说要在全县推广大棚育苗,用咱这品种。”他的手上沾着稻壳的碎屑,在灯下泛着白,“还说要给咱发块牌子,叫‘优质稻种培育基地’。”

  赵刚咧着嘴笑,手里的木锨往粮囤里一插,溅起细碎的稻糠:“那咱是不是也算‘专家’了?”

  “算啥专家,就是种稻子的。”苏婉清放下毛笔,拿起一张写好的标签,对着灯光看了看,“不过能让更多人种上咱的稻子,是好事。”标签上的字迹清秀工整,像她种的稻穗,饱满又周正。

  仓库的角落里,堆着几捆新割的稻草,是准备用来编草帘的。张大爷蹲在那里,手里的草绳穿梭来去,很快就编出了一块厚实的草帘。“这草帘得编密点,”他说,“盖在育苗棚上,能挡雪。”

  杨浩宇走过去,蹲在他旁边学编草帘。稻草在他手里不听使唤,要么编松了,要么拧成了疙瘩。张大爷笑着用草杆敲了敲他的手背:“别急,草跟稻子一样,得顺着劲儿来。”

  “小时候总看您编,觉得特简单。”杨浩宇不好意思地笑了,“真上手才知道难。”

  “啥本事都得练,”张大爷手里的草绳飞快地游走,“就像你育稻种,不是一开始就成的。”他指了指墙角那袋瘪粒稻子,“那些淘汰的,也不是没用,能喂鸡喂猪,还能烧火,各有各的用处。”

  杨浩宇看着那袋瘪粒,忽然想起春天筛选稻种时,苏婉清非要把那些看着不太饱满的单独挑出来,说“说不定能长出特别的苗”。结果真有几株长得格外壮,只是成熟晚,没能赶上秋收。苏婉清把它们的种子收了起来,说要试试冬播,说不定能培育出耐寒的品种。

  “婉清呢?”杨浩宇抬头四处看。

  “在里屋看育苗记录呢。”赵刚努了努嘴,“她说要把今年的生长数据整理出来,跟去年的对比,看看有啥规律。”

  里屋的灯亮着,苏婉清趴在桌上,面前摊着厚厚的几本笔记,上面画满了曲线图,标着温度、湿度、施肥量。她手里的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时不时停下来,皱着眉思考,嘴里还念念有词。

  “你看这组数据,”她指着其中一张图,对凑过来的杨浩宇说,“今年的分蘖数比去年多三成,就是因为插秧时温度比去年高了两度。看来温度对分蘖影响很大。”

  杨浩宇凑过去看,图上的曲线像条活泼的小鱼,在纸上跳跃。他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符号,却能看懂苏婉清眼里的光,那光是对土地的琢磨,对日子的盼头,跟他握着饱满稻种时心里的感觉一样。

  “农科所的人说,想请你去给技术员讲课。”杨浩宇说。

  苏婉清的脸一下子红了:“我哪会讲课……”

  “你讲的是实实在在的经验,比书本上的管用。”杨浩宇拿起桌上的笔记,“这些都是宝贝,得传下去。”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簌簌地落在仓库顶上,像给屋顶盖了层白棉被。赵刚抱来一堆柴火,塞进里屋的 stove 里,火苗“噼啪”地跳起来,很快就把屋子烘得暖暖的。

  “咱明天包包子吧,”赵刚搓着手说,“白菜猪肉馅的,用新磨的面粉,肯定香。”

  “再蒸一锅红薯,”杨浩宇补充道,“张大爷种的蜜薯,甜得流油。”

  苏婉清笑着点头,把笔记收进木盒里:“我还存了点去年的桂花,蒸包子时撒点,更香。”

  雪光映着窗纸,屋里的灯暖黄,三人围坐在 stove 边,说着话,计划着冬天的事。赵刚说要把仓库后面的空地翻一遍,施上农家肥,开春好种育秧的苗床;苏婉清说要再选几个品种杂交,试试能不能培育出又耐寒又高产的稻子;杨浩宇说要给育苗棚加层保温膜,再打口深井,免得开春缺水。

  “对了,”杨浩宇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来,是块玉佩,玉色温润,雕着稻穗的图案,“前几天去镇上,给你买的。”他把玉佩递给苏婉清,“看你总摆弄那些稻穗标本,想着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