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风像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苏婉清缩着脖子往院外瞅,见杨浩宇扛着捆红纸从镇上回来,脚步踩在冻硬的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像在嚼块冻硬的麦芽糖。
“买着了?”她掀开棉门帘喊,手里还攥着刚和好的糯米粉——准备炸糖糕用的,指尖沾着白花花的粉,在冷空气中凝成了细小的冰晶。
“那必须的。”杨浩宇把红纸往院里的石桌上一放,拍掉肩上的雪沫,眼睛亮得像沾了霜的星星,“镇上最老的那家纸坊,就剩这最后几捆红星纸,被我抢着了。”他拿起一张对着太阳举高,红纸在天光下透着暖融融的红,像块融化的胭脂。
苏婉清凑过去摸了摸,纸边糙糙的,带着草木的韧劲:“是好纸,比去年的厚实。”她忽然笑了,“还记得不?去年你写春联,墨汁冻在笔上,差点把毛笔撅断。”
“那能怪我?”杨浩宇假装瞪眼,却忍不住笑,“谁让你非说‘冷墨写出来的字有筋骨’,结果墨在砚台里结成冰,我蘸着冰碴子写,手都快冻掉了。”
两人笑着往屋里钻,把红纸摊在炕上焐着——冻硬的纸脆,怕折坏了。炕头的火盆烧得旺,把空气烘得暖乎乎的,红纸渐渐软下来,透出温润的光泽。
“今年咱换个写法?”苏婉清翻出藏在柜底的砚台,是杨浩宇用了十年的老物件,边角都磨圆了,“我前几天学了个新样式,横批用金粉写,看着亮堂。”
“行啊。”杨浩宇从箱底摸出毛笔,笔杆被摩挲得发亮,“不过金粉得省着点用,去年写福字剩的不多了。”他忽然压低声音,像说什么秘密,“我偷偷留了点银粉,等会儿给你写个‘平安’牌,挂在床头。”
苏婉清心里一暖,往砚台里倒墨汁时,手都轻了些。墨香混着炕头的炭火味,在屋里慢慢散开,像浸了场温柔的雨。
写春联的日子定在腊月廿八,按村里的规矩,得等孩子们放了年假,聚在院里热闹热闹。一大早,杨浩宇就把八仙桌搬到院里,铺上红毡子,砚台里的墨提前用温水焐着,免得结冰。苏婉清端出炸好的糖糕,用笸箩装着,引得半条街的孩子涌过来,围着桌子叽叽喳喳。
“杨叔,我要个带小老虎的福字!”
“婉清婶,去年你给我写的‘学业进步’,我真考了第一名!”
“能不能给我家写幅最长的?我爹说越长越吉利!”
杨浩宇被孩子们吵得头疼,却笑得合不拢嘴,手里的毛笔龙飞凤舞:“都有都有,先排队!谁再闹,就给谁家写‘调皮捣蛋’!”
苏婉清在一旁裁纸,红纸上落着细碎的金粉——是她早起磨的,把去年剩的金箔剪碎了,混在面粉里,洒在纸上亮晶晶的。她看着杨浩宇被孩子们围着,鼻尖冻得通红,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忽然想起刚认识他那年,他也是这样,在祠堂帮老人写春联,写坏了三张纸,急得直冒汗。
“婉清婶,你看杨叔写的‘虎虎生威’,虎字的尾巴像条蛇!”有孩子指着春联笑,苏婉清走过去一看,果然,杨浩宇为了赶速度,把虎字的竖弯钩写得太飘,真有点像蛇。
“这叫‘灵蛇伴虎’,更吉利。”她笑着圆场,偷偷用指尖戳了戳杨浩宇的腰,“认真点,别教坏孩子。”
杨浩宇反手握住她的手,在她掌心挠了一下,眼底藏着笑。阳光照在红纸上,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地上,像幅歪歪扭扭的画,被孩子们的脚印踩得七零八落,却格外热闹。
写得累了,杨浩宇就喊苏婉清替他。她的字娟秀些,却带着股韧劲,孩子们都夸“婉清婶的字像春天的草,看着软和,根扎得深”。杨浩宇蹲在一旁给孩子们分糖糕,听着这话,比自己被夸还得意,时不时插一句“那是,我媳妇啥都厉害”。
傍晚时,院里的春联已经堆成了小山。有孩子的家里来取春联,都提着年货当谢礼——李家的腊肉,王家的年糕,张家的新酿米酒,很快就把八仙桌摆得满满当当。
杨浩宇拎着米酒往屋里走,忽然被苏婉清拽住。她指着屋檐下:“你看,孩子们把咱写的‘平安’牌挂在那儿了。”
抬头一看,那块用银粉写的木牌,被孩子们系了红绳,挂在最显眼的檐角,风一吹,银粉在夕阳下闪着光,像落了星星。
“还挺会选地方。”杨浩宇笑着,忽然咳嗽两声——大概是冻着了。苏婉清赶紧拉他进屋,往他手里塞了个热乎的糖糕:“快吃点甜的暖暖。”
屋里的火盆正旺,砚台里的墨已经冻成了块,红纸上的字迹却越发鲜亮。杨浩宇咬着糖糕,看苏婉清把写好的春联分类,忽然说:“明年咱多备点金粉,给孩子们写‘金榜题名’。”
“好啊。”苏婉清把最大的一副春联叠好——是留给自家大门的,上联“春到人间皆锦绣”,下联“福临门第尽辉煌”,横批“家和业兴”。她摸着纸边,忽然觉得这粗糙的红纸,比绸缎还珍贵。
窗外的风还在刮,却刮不散屋里的墨香和甜气。檐下的“平安”牌轻轻晃着,像在说:这世上最好的春联,从来不是辞藻多华丽,而是写的人用心,看的人暖心,把一年的盼头,都写进红纸上的笔画里,贴在门楣上,等着春风一吹,就长出满院的花。
“买着了?”她掀开棉门帘喊,手里还攥着刚和好的糯米粉——准备炸糖糕用的,指尖沾着白花花的粉,在冷空气中凝成了细小的冰晶。
“那必须的。”杨浩宇把红纸往院里的石桌上一放,拍掉肩上的雪沫,眼睛亮得像沾了霜的星星,“镇上最老的那家纸坊,就剩这最后几捆红星纸,被我抢着了。”他拿起一张对着太阳举高,红纸在天光下透着暖融融的红,像块融化的胭脂。
苏婉清凑过去摸了摸,纸边糙糙的,带着草木的韧劲:“是好纸,比去年的厚实。”她忽然笑了,“还记得不?去年你写春联,墨汁冻在笔上,差点把毛笔撅断。”
“那能怪我?”杨浩宇假装瞪眼,却忍不住笑,“谁让你非说‘冷墨写出来的字有筋骨’,结果墨在砚台里结成冰,我蘸着冰碴子写,手都快冻掉了。”
两人笑着往屋里钻,把红纸摊在炕上焐着——冻硬的纸脆,怕折坏了。炕头的火盆烧得旺,把空气烘得暖乎乎的,红纸渐渐软下来,透出温润的光泽。
“今年咱换个写法?”苏婉清翻出藏在柜底的砚台,是杨浩宇用了十年的老物件,边角都磨圆了,“我前几天学了个新样式,横批用金粉写,看着亮堂。”
“行啊。”杨浩宇从箱底摸出毛笔,笔杆被摩挲得发亮,“不过金粉得省着点用,去年写福字剩的不多了。”他忽然压低声音,像说什么秘密,“我偷偷留了点银粉,等会儿给你写个‘平安’牌,挂在床头。”
苏婉清心里一暖,往砚台里倒墨汁时,手都轻了些。墨香混着炕头的炭火味,在屋里慢慢散开,像浸了场温柔的雨。
写春联的日子定在腊月廿八,按村里的规矩,得等孩子们放了年假,聚在院里热闹热闹。一大早,杨浩宇就把八仙桌搬到院里,铺上红毡子,砚台里的墨提前用温水焐着,免得结冰。苏婉清端出炸好的糖糕,用笸箩装着,引得半条街的孩子涌过来,围着桌子叽叽喳喳。
“杨叔,我要个带小老虎的福字!”
“婉清婶,去年你给我写的‘学业进步’,我真考了第一名!”
“能不能给我家写幅最长的?我爹说越长越吉利!”
杨浩宇被孩子们吵得头疼,却笑得合不拢嘴,手里的毛笔龙飞凤舞:“都有都有,先排队!谁再闹,就给谁家写‘调皮捣蛋’!”
苏婉清在一旁裁纸,红纸上落着细碎的金粉——是她早起磨的,把去年剩的金箔剪碎了,混在面粉里,洒在纸上亮晶晶的。她看着杨浩宇被孩子们围着,鼻尖冻得通红,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忽然想起刚认识他那年,他也是这样,在祠堂帮老人写春联,写坏了三张纸,急得直冒汗。
“婉清婶,你看杨叔写的‘虎虎生威’,虎字的尾巴像条蛇!”有孩子指着春联笑,苏婉清走过去一看,果然,杨浩宇为了赶速度,把虎字的竖弯钩写得太飘,真有点像蛇。
“这叫‘灵蛇伴虎’,更吉利。”她笑着圆场,偷偷用指尖戳了戳杨浩宇的腰,“认真点,别教坏孩子。”
杨浩宇反手握住她的手,在她掌心挠了一下,眼底藏着笑。阳光照在红纸上,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地上,像幅歪歪扭扭的画,被孩子们的脚印踩得七零八落,却格外热闹。
写得累了,杨浩宇就喊苏婉清替他。她的字娟秀些,却带着股韧劲,孩子们都夸“婉清婶的字像春天的草,看着软和,根扎得深”。杨浩宇蹲在一旁给孩子们分糖糕,听着这话,比自己被夸还得意,时不时插一句“那是,我媳妇啥都厉害”。
傍晚时,院里的春联已经堆成了小山。有孩子的家里来取春联,都提着年货当谢礼——李家的腊肉,王家的年糕,张家的新酿米酒,很快就把八仙桌摆得满满当当。
杨浩宇拎着米酒往屋里走,忽然被苏婉清拽住。她指着屋檐下:“你看,孩子们把咱写的‘平安’牌挂在那儿了。”
抬头一看,那块用银粉写的木牌,被孩子们系了红绳,挂在最显眼的檐角,风一吹,银粉在夕阳下闪着光,像落了星星。
“还挺会选地方。”杨浩宇笑着,忽然咳嗽两声——大概是冻着了。苏婉清赶紧拉他进屋,往他手里塞了个热乎的糖糕:“快吃点甜的暖暖。”
屋里的火盆正旺,砚台里的墨已经冻成了块,红纸上的字迹却越发鲜亮。杨浩宇咬着糖糕,看苏婉清把写好的春联分类,忽然说:“明年咱多备点金粉,给孩子们写‘金榜题名’。”
“好啊。”苏婉清把最大的一副春联叠好——是留给自家大门的,上联“春到人间皆锦绣”,下联“福临门第尽辉煌”,横批“家和业兴”。她摸着纸边,忽然觉得这粗糙的红纸,比绸缎还珍贵。
窗外的风还在刮,却刮不散屋里的墨香和甜气。檐下的“平安”牌轻轻晃着,像在说:这世上最好的春联,从来不是辞藻多华丽,而是写的人用心,看的人暖心,把一年的盼头,都写进红纸上的笔画里,贴在门楣上,等着春风一吹,就长出满院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