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刚过,北大荒的清晨已经结了层薄霜。试验田的稻穗被霜气裹着,沉甸甸地弯着腰,穗尖垂到地面,像在亲吻滋养它们的黑土地。杨浩宇踩着霜花走进田里时,鞋跟碾过的稻叶发出脆响,霜粒簌簌落在裤脚,很快化成细小的水珠。
“浩宇哥,你看这穗子,”赵刚举着一把稻穗跑过来,穗粒饱满得快要把稻壳撑裂,“王技术员说这亩产至少能超千斤!比去年增产三成还多!”他的手套沾着草屑和泥土,却攥得紧紧的,像是捧着稀世珍宝。
杨浩宇接过稻穗,指尖捻开一粒稻谷,米浆顺着指缝溢出,带着清甜的香气。“水分含量刚好,”他凑近闻了闻,“再晾半个月,就能脱粒了。”今年的稻种是他和苏婉清一起选的,混了三种优质稻种的特性,既耐寒又抗倒伏,穗粒数比普通品种多了近二十粒。
苏婉清背着竹筐从田埂走来,筐里装着刚摘的野菊花。“早饭在筐里,”她把筐往田埂上一放,拿出裹着棉布的玉米饼,“我娘说霜后吃点粗粮养胃,特意烙的,还热乎着呢。”饼上撒着芝麻,边缘烤得焦脆,咬一口能掉渣,混着野菊花的清香,驱散了晨霜的寒气。
三人坐在田埂上啃饼时,苏婉清突然指着东边的稻丛:“那里怎么有点发黄?”杨浩宇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一片稻穗的顶部泛着枯色,像被火烧过似的。他起身走过去,扒开稻叶一看,眉头瞬间皱紧——稻穗的基部有细小的虫洞,里面藏着米粒大小的黑虫,正啃食着穗轴。
“是稻螟虫!”赵刚也跟了过来,脸色沉了下去,“这虫专在灌浆期钻穗子,去年隔壁生产队就被它们祸祸了半亩地!”他捏死一只虫,虫壳裂开,流出墨绿色的汁液,“得赶紧治,不然这一片都得遭殃!”
苏婉清从筐里翻出药粉包:“这是农技站给的防虫粉,说是低毒的,不影响稻米品质。”她用竹竿绑着纱布,蘸上药粉往稻丛里抖落,药粉落在稻穗上,形成一层白霜,黑虫接触到药粉,很快蜷成小团。
“得顺着垄沟撒,”杨浩宇找来长柄勺,舀起药粉往稻根处泼,“这虫白天躲在穗轴里,晚上才出来活动,得把药撒在根部,让它们爬出来时沾上药。”他的袖口沾着药粉,和霜粒混在一起,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可动作却一点不慢,勺起勺落间,药粉均匀地铺在泥土上。
撒到第三垄时,苏婉清突然“哎呀”一声蹲下身。杨浩宇赶紧回头,见她的手指被稻叶划破,血珠滴在稻穗上,和霜粒融在一起。“没事,”她吮了吮伤口,笑着摆手,“被稻芒划的,小伤。”可指尖的血还是渗出来,染红了一小片稻壳。
“先别撒了,”杨浩宇拉过她的手,从口袋里掏出苏婉清绣的平安符,用符布裹住她的伤口,“这稻芒带着霜气,划了容易感染。”他的动作很轻,指尖触到她的皮肤时,两人都顿了一下,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苏婉清的耳尖悄悄红了,低下头假装整理药粉包,声音细若蚊蚋:“真没事……”
赵刚在旁边看得直咳嗽:“那啥,我去西边看看,那边的稻穗也有点发黄!”他扛着药粉桶就走,脚步快得像被追似的,心里却在笑——浩宇哥这护着人的样子,比田里的稻穗还沉得住气,偏苏婉清也配合,两人蹲在那儿,像幅画似的,倒让他这个旁观者不好意思了。
太阳升到头顶时,防虫工作终于做完。三人坐在田埂上歇脚,苏婉清把野菊花插进空药粉桶里,金黄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晃,给满是泥土和药粉的田埂添了点亮色。“等脱粒了,”她看着沉甸甸的稻穗,眼里闪着光,“咱把第一袋新米送给王技术员,还有张大爷,他们帮了咱不少忙。”
“再留一袋给你娘,”杨浩宇补充道,“她寄来的饼子真好吃,比供销社的白面馒头香。”苏婉清的脸又红了,低头拨弄着野菊花:“我娘说……说等秋收完,她来看看咱的试验田。”
“那可得好好收拾收拾,”赵刚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手里拿着个烤熟的红薯,“把东边的草割了,再搭个凉棚,让大娘看看咱北大荒的收成!”红薯烤得流油,他掰成三块,递给两人,“刚在灶膛里焖的,甜得很!”
红薯的甜混着泥土的腥,在舌尖化开。杨浩宇望着无边的稻海,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浪,每一株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他想起春天播种时,苏婉清蹲在田里点播,裤脚沾满泥浆;想起夏天防虫时,赵刚中暑晕倒在田埂上,醒来还惦记着没撒完的药粉;想起无数个清晨和黄昏,三人在田里忙碌的身影,像三株扎在黑土地里的稻禾,根连着根,共同生长。
“快了,”他轻声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身边的人,“再过半个月,就能开镰了。”
苏婉清和赵刚同时点头,眼里都映着稻浪的金光。风拂过稻穗,发出“沙沙”的响,像是在应和,又像是在倒计时,等着那把丰收的镰刀,割开这充满希望的季节。田埂上的野菊花在风中摇曳,把淡淡的香气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预示着一个饱满而温暖的秋天。
“浩宇哥,你看这穗子,”赵刚举着一把稻穗跑过来,穗粒饱满得快要把稻壳撑裂,“王技术员说这亩产至少能超千斤!比去年增产三成还多!”他的手套沾着草屑和泥土,却攥得紧紧的,像是捧着稀世珍宝。
杨浩宇接过稻穗,指尖捻开一粒稻谷,米浆顺着指缝溢出,带着清甜的香气。“水分含量刚好,”他凑近闻了闻,“再晾半个月,就能脱粒了。”今年的稻种是他和苏婉清一起选的,混了三种优质稻种的特性,既耐寒又抗倒伏,穗粒数比普通品种多了近二十粒。
苏婉清背着竹筐从田埂走来,筐里装着刚摘的野菊花。“早饭在筐里,”她把筐往田埂上一放,拿出裹着棉布的玉米饼,“我娘说霜后吃点粗粮养胃,特意烙的,还热乎着呢。”饼上撒着芝麻,边缘烤得焦脆,咬一口能掉渣,混着野菊花的清香,驱散了晨霜的寒气。
三人坐在田埂上啃饼时,苏婉清突然指着东边的稻丛:“那里怎么有点发黄?”杨浩宇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一片稻穗的顶部泛着枯色,像被火烧过似的。他起身走过去,扒开稻叶一看,眉头瞬间皱紧——稻穗的基部有细小的虫洞,里面藏着米粒大小的黑虫,正啃食着穗轴。
“是稻螟虫!”赵刚也跟了过来,脸色沉了下去,“这虫专在灌浆期钻穗子,去年隔壁生产队就被它们祸祸了半亩地!”他捏死一只虫,虫壳裂开,流出墨绿色的汁液,“得赶紧治,不然这一片都得遭殃!”
苏婉清从筐里翻出药粉包:“这是农技站给的防虫粉,说是低毒的,不影响稻米品质。”她用竹竿绑着纱布,蘸上药粉往稻丛里抖落,药粉落在稻穗上,形成一层白霜,黑虫接触到药粉,很快蜷成小团。
“得顺着垄沟撒,”杨浩宇找来长柄勺,舀起药粉往稻根处泼,“这虫白天躲在穗轴里,晚上才出来活动,得把药撒在根部,让它们爬出来时沾上药。”他的袖口沾着药粉,和霜粒混在一起,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可动作却一点不慢,勺起勺落间,药粉均匀地铺在泥土上。
撒到第三垄时,苏婉清突然“哎呀”一声蹲下身。杨浩宇赶紧回头,见她的手指被稻叶划破,血珠滴在稻穗上,和霜粒融在一起。“没事,”她吮了吮伤口,笑着摆手,“被稻芒划的,小伤。”可指尖的血还是渗出来,染红了一小片稻壳。
“先别撒了,”杨浩宇拉过她的手,从口袋里掏出苏婉清绣的平安符,用符布裹住她的伤口,“这稻芒带着霜气,划了容易感染。”他的动作很轻,指尖触到她的皮肤时,两人都顿了一下,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苏婉清的耳尖悄悄红了,低下头假装整理药粉包,声音细若蚊蚋:“真没事……”
赵刚在旁边看得直咳嗽:“那啥,我去西边看看,那边的稻穗也有点发黄!”他扛着药粉桶就走,脚步快得像被追似的,心里却在笑——浩宇哥这护着人的样子,比田里的稻穗还沉得住气,偏苏婉清也配合,两人蹲在那儿,像幅画似的,倒让他这个旁观者不好意思了。
太阳升到头顶时,防虫工作终于做完。三人坐在田埂上歇脚,苏婉清把野菊花插进空药粉桶里,金黄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晃,给满是泥土和药粉的田埂添了点亮色。“等脱粒了,”她看着沉甸甸的稻穗,眼里闪着光,“咱把第一袋新米送给王技术员,还有张大爷,他们帮了咱不少忙。”
“再留一袋给你娘,”杨浩宇补充道,“她寄来的饼子真好吃,比供销社的白面馒头香。”苏婉清的脸又红了,低头拨弄着野菊花:“我娘说……说等秋收完,她来看看咱的试验田。”
“那可得好好收拾收拾,”赵刚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手里拿着个烤熟的红薯,“把东边的草割了,再搭个凉棚,让大娘看看咱北大荒的收成!”红薯烤得流油,他掰成三块,递给两人,“刚在灶膛里焖的,甜得很!”
红薯的甜混着泥土的腥,在舌尖化开。杨浩宇望着无边的稻海,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浪,每一株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他想起春天播种时,苏婉清蹲在田里点播,裤脚沾满泥浆;想起夏天防虫时,赵刚中暑晕倒在田埂上,醒来还惦记着没撒完的药粉;想起无数个清晨和黄昏,三人在田里忙碌的身影,像三株扎在黑土地里的稻禾,根连着根,共同生长。
“快了,”他轻声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身边的人,“再过半个月,就能开镰了。”
苏婉清和赵刚同时点头,眼里都映着稻浪的金光。风拂过稻穗,发出“沙沙”的响,像是在应和,又像是在倒计时,等着那把丰收的镰刀,割开这充满希望的季节。田埂上的野菊花在风中摇曳,把淡淡的香气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预示着一个饱满而温暖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