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的清晨,灶间的烟火比往常更浓些。豆宝踮脚趴在灶台边,看娘往灶膛里添了根松枝,火苗“腾”地窜起来,舔着锅底的声响里,混着松脂的清香。锅里正煮着麦芽糖,金黄的糖稀在锅里翻涌,像团融化的阳光,甜香漫得满院都是。
“该祭灶了。”娘用长柄勺搅着糖稀,额角沾了点面粉,是昨儿发面时蹭上的,“去把灶王爷的画像请出来,擦干净了挂好。”
灶王爷的画像藏在橱柜顶上的木匣里,纸边已经泛黄,画里的灶王爷眯着眼笑,嘴角还沾着点模糊的糖渍——那是去年祭灶时,豆宝不小心蹭上去的。她踩着小板凳把画像取下来,用软布轻轻擦,画像上的胭脂红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
“擦轻点,”爹走进来,手里拎着串刚割的腊肉,油星子顺着绳结往下滴,“这画像可有年头了,是你太奶奶传下来的。”他把腊肉挂在房梁的铁钩上,肉香混着糖稀的甜,在屋里织成张暖融融的网。
豆宝把画像挂在灶台上方的墙上,正对着锅里翻滚的糖稀。娘舀出一勺糖稀,倒在刷了油的青石板上,用竹片摊成薄薄的圆片,“这是灶糖,得让灶王爷吃了嘴甜,上天言好事。”
糖片在石板上慢慢冷却,边缘卷成好看的波浪。豆宝忍不住捏起一小块塞进嘴里,黏得牙齿都快粘在一起,甜得她眯起眼睛——这甜味里,有麦芽糖的醇厚,有松枝的清苦,还有灶膛烟火的暖,是她盼了一整年的年味儿。
“去喊你张奶奶来,”娘又倒了勺糖稀,“让她尝尝今年的灶糖,比去年熬得稠。”张奶奶的牙口不好,却总爱这口甜,说“吃了灶糖,来年日子更甜”。
张奶奶拄着拐杖来的时候,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六双红袜子,针脚密密的,袜口绣着小小的“福”字。“给孩子们做的,”她坐在灶门前的小板凳上,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穿红袜子踩小人,来年平平安安。”
豆宝接过袜子,摸上去软软的,棉花是新弹的,暖得像揣了个小炭炉。“张奶奶,我给您剥灶糖。”她用小刀把冷却的糖片切成小块,放在粗瓷碟里,递到张奶奶面前。
张奶奶捏起一块,放在嘴里慢慢抿,眼睛笑成了月牙:“你娘的手艺越发好了,比镇上杂货铺的还甜。”她看着墙上的灶王爷画像,忽然叹了口气,“你太奶奶那会儿,灶糖得掺半把玉米面,哪有现在这么纯。”
爹正在堂屋糊灯笼,竹篾扎的骨架已经成型,他用浆糊把红纸糊上去,动作慢悠悠的。“那时候日子紧,”他接口道,“现在好了,白面管够,糖也不缺,灶王爷的嘴,可得好好甜甜。”
灶糖的甜,腊肉的香,松枝的烟,混着张奶奶讲的老故事,在灶间慢慢发酵。豆宝忽然发现,这年味儿就像锅里的糖稀,得用慢火慢慢熬,熬进一整年的辛苦,熬进邻里的牵挂,熬进灶膛里明明灭灭的火光里,才能熬出这么稠、这么暖的甜。
午后,表婶带着表妹来了,手里拎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是城里买的酥糖。“给孩子们添点花样,”表婶笑着把饼干盒放在桌上,“可我尝着,还是你家的灶糖更对味。”
表妹趴在灶台边,看娘用糖稀捏小动物,糖稀在娘手里转着圈,转眼就成了只歪歪扭扭的小兔子。“我也要学!”她伸手去够竹片,糖稀却沾了满手,像戴了副金手套,引得大家都笑了。
娘拉着她的手在温水里洗,笑着说:“这糖稀黏人,就像日子,黏住了亲情,黏住了牵挂,才分不开呢。”
夕阳把灶间的影子拉得老长,灶王爷的画像在余晖里泛着柔和的光。豆宝把张奶奶给的红袜子套在脚上,暖从脚底一直窜到心里。她看着锅里剩下的糖稀慢慢凝固,像块琥珀,把这灶间的烟火、满室的甜香,还有一屋子的笑语,都牢牢锁在了里面。
夜里,豆宝躺在床上,还能闻到灶间飘来的甜香。她摸了摸枕头底下的灶糖,心里盼着明天快点来——明天要蒸馒头,要贴春联,要帮爹挂灯笼,要把这年味儿,一点一点,铺满整个院子,铺进每个盼着团圆的日子里。
灶膛里的火还没全灭,炭火在灰烬里明明灭灭,像灶王爷眨着的眼睛,守着这满室的暖,也守着每个寻常人家,对来年最实在的盼。
“该祭灶了。”娘用长柄勺搅着糖稀,额角沾了点面粉,是昨儿发面时蹭上的,“去把灶王爷的画像请出来,擦干净了挂好。”
灶王爷的画像藏在橱柜顶上的木匣里,纸边已经泛黄,画里的灶王爷眯着眼笑,嘴角还沾着点模糊的糖渍——那是去年祭灶时,豆宝不小心蹭上去的。她踩着小板凳把画像取下来,用软布轻轻擦,画像上的胭脂红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
“擦轻点,”爹走进来,手里拎着串刚割的腊肉,油星子顺着绳结往下滴,“这画像可有年头了,是你太奶奶传下来的。”他把腊肉挂在房梁的铁钩上,肉香混着糖稀的甜,在屋里织成张暖融融的网。
豆宝把画像挂在灶台上方的墙上,正对着锅里翻滚的糖稀。娘舀出一勺糖稀,倒在刷了油的青石板上,用竹片摊成薄薄的圆片,“这是灶糖,得让灶王爷吃了嘴甜,上天言好事。”
糖片在石板上慢慢冷却,边缘卷成好看的波浪。豆宝忍不住捏起一小块塞进嘴里,黏得牙齿都快粘在一起,甜得她眯起眼睛——这甜味里,有麦芽糖的醇厚,有松枝的清苦,还有灶膛烟火的暖,是她盼了一整年的年味儿。
“去喊你张奶奶来,”娘又倒了勺糖稀,“让她尝尝今年的灶糖,比去年熬得稠。”张奶奶的牙口不好,却总爱这口甜,说“吃了灶糖,来年日子更甜”。
张奶奶拄着拐杖来的时候,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六双红袜子,针脚密密的,袜口绣着小小的“福”字。“给孩子们做的,”她坐在灶门前的小板凳上,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穿红袜子踩小人,来年平平安安。”
豆宝接过袜子,摸上去软软的,棉花是新弹的,暖得像揣了个小炭炉。“张奶奶,我给您剥灶糖。”她用小刀把冷却的糖片切成小块,放在粗瓷碟里,递到张奶奶面前。
张奶奶捏起一块,放在嘴里慢慢抿,眼睛笑成了月牙:“你娘的手艺越发好了,比镇上杂货铺的还甜。”她看着墙上的灶王爷画像,忽然叹了口气,“你太奶奶那会儿,灶糖得掺半把玉米面,哪有现在这么纯。”
爹正在堂屋糊灯笼,竹篾扎的骨架已经成型,他用浆糊把红纸糊上去,动作慢悠悠的。“那时候日子紧,”他接口道,“现在好了,白面管够,糖也不缺,灶王爷的嘴,可得好好甜甜。”
灶糖的甜,腊肉的香,松枝的烟,混着张奶奶讲的老故事,在灶间慢慢发酵。豆宝忽然发现,这年味儿就像锅里的糖稀,得用慢火慢慢熬,熬进一整年的辛苦,熬进邻里的牵挂,熬进灶膛里明明灭灭的火光里,才能熬出这么稠、这么暖的甜。
午后,表婶带着表妹来了,手里拎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是城里买的酥糖。“给孩子们添点花样,”表婶笑着把饼干盒放在桌上,“可我尝着,还是你家的灶糖更对味。”
表妹趴在灶台边,看娘用糖稀捏小动物,糖稀在娘手里转着圈,转眼就成了只歪歪扭扭的小兔子。“我也要学!”她伸手去够竹片,糖稀却沾了满手,像戴了副金手套,引得大家都笑了。
娘拉着她的手在温水里洗,笑着说:“这糖稀黏人,就像日子,黏住了亲情,黏住了牵挂,才分不开呢。”
夕阳把灶间的影子拉得老长,灶王爷的画像在余晖里泛着柔和的光。豆宝把张奶奶给的红袜子套在脚上,暖从脚底一直窜到心里。她看着锅里剩下的糖稀慢慢凝固,像块琥珀,把这灶间的烟火、满室的甜香,还有一屋子的笑语,都牢牢锁在了里面。
夜里,豆宝躺在床上,还能闻到灶间飘来的甜香。她摸了摸枕头底下的灶糖,心里盼着明天快点来——明天要蒸馒头,要贴春联,要帮爹挂灯笼,要把这年味儿,一点一点,铺满整个院子,铺进每个盼着团圆的日子里。
灶膛里的火还没全灭,炭火在灰烬里明明灭灭,像灶王爷眨着的眼睛,守着这满室的暖,也守着每个寻常人家,对来年最实在的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