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这天,西街的青石板路上结了层薄霜,踩上去咯吱作响。我蹲在豆腐坊门口翻晒豆杆,干透的豆杆泛着浅黄,带着阳光晒透的暖香——这是要留着冬天烧火的,爹说豆杆烧的火最稳,煮出来的豆浆带着股清甜。赵铁柱背着捆芦苇从老井边回来,芦苇上还挂着霜花,在晨光里闪闪发亮。
三妮你看!他把芦苇往墙根一靠,手里捧着个红布包,从井壁砖缝里摸的,包得严严实实的。红布打开,是块巴掌大的铜牌子,上面刻着二字,边缘带着齿痕,像被人咬过似的。
这是三百年前的税牌!我突然想起秘谱里的记载,当年王家豆腐坊每年要向官府交三石黄豆当税,你看这齿痕,许是交不起税时,被衙役咬着逼债留下的。
赵铁柱突然往铜牌子上哈气,霜气遇热化成水珠,顺着刻痕淌下来,竟在地上拼出个字。赊账簿不知何时从围裙兜里滑出来,新添的字迹带着霜气:旧税已免,新福当至。
正说着,豆宝裹着件小棉袄跑过来,手里举着根豆杆,杆上还挂着个干豆荚。婶娘,豆...豆宝也会...烧火!他把豆杆往灶膛里塞,被火星烫得缩回手,却笑得咯咯响,小脸蛋冻得通红,像颗熟透的山楂。
这阵子豆宝总爱模仿大人干活,赵婶常说他是小灶王爷转世,每天天不亮就蹲在灶台前,等着看第一锅豆浆煮沸。今早他还偷偷往赊账簿上画了个小人,说是豆宝帮婶娘记账,画得歪歪扭扭的,倒像个举着豆杆的小神仙。
慢着点烧,我捏了捏他的脸蛋,这豆杆是老栓头当年种的,烧起来得慢慢添。
爹从里屋出来,手里捧着个旧账本,纸页脆得像枯叶。这是你爷爷记的豆税账,他指着泛黄的纸页,民国那阵子,咱这儿遭了灾,豆子歉收,官府却加了税,是老栓头把自己的糖瓜担卖了,帮咱垫了税。
话音未落,巷口传来马蹄声。县衙的师爷骑着匹白马跑来,马背上驮着个木盒,盒上贴着张告示:今查西街豆税,三百年前已由王记豆腐坊代缴,特免此后百年赋税。
县太爷说,师爷跳下马,手里举着卷文书,这是从府衙档案里找的,当年老栓头的祖上替王家交了税,还留了句话——西街豆香,税归烟火
刘半仙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头发上沾着豆杆灰:老朽就说今年霜降有喜事!他从袖里掏出张黄符,往铜牌子上一贴,这符能镇住旧税的戾气,保咱西街永不受苛捐之苦。
赵铁柱突然扛来块青石板,上面用凿子刻着税免福至四个大字。咱把这牌子立在老井边,他拍着石板,让往后的人都知道,西街的豆子,从来只养人,不养苛政。
午后的日头渐渐暖了,西街的人都聚到了豆腐坊。张少爷带着家丁来帮忙劈豆杆,说要补上三百年前没帮上的忙;赵婶领着婆姨们缝豆袋,准备装明年的新豆种;连豆宝都跟着瞎忙活,把晒干的豆荚往筐里捡,捡着捡着就坐在豆杆堆上睡着了,嘴角还沾着点豆粉。
我往赊账簿上添新账,笔尖划过纸页沙沙响:西街百家,赊旧税豁免之恩,以年年豆香祭天地。刚写完,爹突然指着账本角落——那里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牙印,像极了铜牌子上的齿痕,却带着点孩童的憨气。
是豆宝咬的吧?赵铁柱笑着挠头,早上我看见他抱着账本啃,说要尝尝账的味道
日头偏西时,我们把刻着税免福至的青石板立在了老井边。石板刚埋进土里,井里突然冒出股热气,水面映出的影子里,慢慢浮出个穿粗布衫的老者,正往驴背上装豆袋——那模样,竟和老栓头有七分像。
是栓叔的祖上!刘半仙的黄符掉在地上,他这是来看看,当年的税债是不是真的了了。
老者的影子对着我们笑,突然往井里扔了把豆种。水面冒了个泡,浮起片豆叶,叶上托着颗银亮的豆子,豆脐处竟长着个字。
这是...豆神显灵了!我惊呼。奶奶说过,只有受过恩惠的土地,才会长出带福字的豆子。
赵铁柱伸手去捞,指尖刚碰到银豆,整颗豆子突然化作漫天金粉。金粉落在西街各家的屋顶上,飘进敞开的窗棂里——豆腐坊的豆浆突然香得更浓了,张府的粮仓发出声,像是锁舌自己弹开了,连豆宝睡觉的豆杆堆都轻轻晃动,像有只手在给他掖被角。
回到豆腐坊时,暮色已经浓了。爹用新劈的豆杆烧了锅豆腐,出锅时竟自己分成了数十块,每块上都浮着个小小的字。我们围着灶台吃豆腐,豆香混着柴火的暖,像极了奶奶说过的安稳日子的味道。
赵铁柱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对银镯子,镯身上刻着串豆荚,每颗豆子上都凿着个字。我娘打的,他把镯子套在我腕上,说这叫免灾镯,戴着它,往后的日子只有甜,没有苦。
我摸着腕上的镯子,冰凉的银器沾着他的体温,竟慢慢暖了起来。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混着晚归农人哼的小调,还有豆杆在灶膛里燃烧的声。灶王爷画像上的眼睛,在油灯下仿佛亮了亮,胡须上沾着的豆杆灰,像撒了层金粉。
谁也没注意到,那枚刻着的铜牌子,在月光下泛着微光,齿痕里卡着的半片豆壳,正慢慢化作颗红豆,滚落在赊账簿上,印出个小小的红圈——像极了岁月欠下的债,终于用温暖还清的印记。
(第十三章完)
三妮你看!他把芦苇往墙根一靠,手里捧着个红布包,从井壁砖缝里摸的,包得严严实实的。红布打开,是块巴掌大的铜牌子,上面刻着二字,边缘带着齿痕,像被人咬过似的。
这是三百年前的税牌!我突然想起秘谱里的记载,当年王家豆腐坊每年要向官府交三石黄豆当税,你看这齿痕,许是交不起税时,被衙役咬着逼债留下的。
赵铁柱突然往铜牌子上哈气,霜气遇热化成水珠,顺着刻痕淌下来,竟在地上拼出个字。赊账簿不知何时从围裙兜里滑出来,新添的字迹带着霜气:旧税已免,新福当至。
正说着,豆宝裹着件小棉袄跑过来,手里举着根豆杆,杆上还挂着个干豆荚。婶娘,豆...豆宝也会...烧火!他把豆杆往灶膛里塞,被火星烫得缩回手,却笑得咯咯响,小脸蛋冻得通红,像颗熟透的山楂。
这阵子豆宝总爱模仿大人干活,赵婶常说他是小灶王爷转世,每天天不亮就蹲在灶台前,等着看第一锅豆浆煮沸。今早他还偷偷往赊账簿上画了个小人,说是豆宝帮婶娘记账,画得歪歪扭扭的,倒像个举着豆杆的小神仙。
慢着点烧,我捏了捏他的脸蛋,这豆杆是老栓头当年种的,烧起来得慢慢添。
爹从里屋出来,手里捧着个旧账本,纸页脆得像枯叶。这是你爷爷记的豆税账,他指着泛黄的纸页,民国那阵子,咱这儿遭了灾,豆子歉收,官府却加了税,是老栓头把自己的糖瓜担卖了,帮咱垫了税。
话音未落,巷口传来马蹄声。县衙的师爷骑着匹白马跑来,马背上驮着个木盒,盒上贴着张告示:今查西街豆税,三百年前已由王记豆腐坊代缴,特免此后百年赋税。
县太爷说,师爷跳下马,手里举着卷文书,这是从府衙档案里找的,当年老栓头的祖上替王家交了税,还留了句话——西街豆香,税归烟火
刘半仙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头发上沾着豆杆灰:老朽就说今年霜降有喜事!他从袖里掏出张黄符,往铜牌子上一贴,这符能镇住旧税的戾气,保咱西街永不受苛捐之苦。
赵铁柱突然扛来块青石板,上面用凿子刻着税免福至四个大字。咱把这牌子立在老井边,他拍着石板,让往后的人都知道,西街的豆子,从来只养人,不养苛政。
午后的日头渐渐暖了,西街的人都聚到了豆腐坊。张少爷带着家丁来帮忙劈豆杆,说要补上三百年前没帮上的忙;赵婶领着婆姨们缝豆袋,准备装明年的新豆种;连豆宝都跟着瞎忙活,把晒干的豆荚往筐里捡,捡着捡着就坐在豆杆堆上睡着了,嘴角还沾着点豆粉。
我往赊账簿上添新账,笔尖划过纸页沙沙响:西街百家,赊旧税豁免之恩,以年年豆香祭天地。刚写完,爹突然指着账本角落——那里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牙印,像极了铜牌子上的齿痕,却带着点孩童的憨气。
是豆宝咬的吧?赵铁柱笑着挠头,早上我看见他抱着账本啃,说要尝尝账的味道
日头偏西时,我们把刻着税免福至的青石板立在了老井边。石板刚埋进土里,井里突然冒出股热气,水面映出的影子里,慢慢浮出个穿粗布衫的老者,正往驴背上装豆袋——那模样,竟和老栓头有七分像。
是栓叔的祖上!刘半仙的黄符掉在地上,他这是来看看,当年的税债是不是真的了了。
老者的影子对着我们笑,突然往井里扔了把豆种。水面冒了个泡,浮起片豆叶,叶上托着颗银亮的豆子,豆脐处竟长着个字。
这是...豆神显灵了!我惊呼。奶奶说过,只有受过恩惠的土地,才会长出带福字的豆子。
赵铁柱伸手去捞,指尖刚碰到银豆,整颗豆子突然化作漫天金粉。金粉落在西街各家的屋顶上,飘进敞开的窗棂里——豆腐坊的豆浆突然香得更浓了,张府的粮仓发出声,像是锁舌自己弹开了,连豆宝睡觉的豆杆堆都轻轻晃动,像有只手在给他掖被角。
回到豆腐坊时,暮色已经浓了。爹用新劈的豆杆烧了锅豆腐,出锅时竟自己分成了数十块,每块上都浮着个小小的字。我们围着灶台吃豆腐,豆香混着柴火的暖,像极了奶奶说过的安稳日子的味道。
赵铁柱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对银镯子,镯身上刻着串豆荚,每颗豆子上都凿着个字。我娘打的,他把镯子套在我腕上,说这叫免灾镯,戴着它,往后的日子只有甜,没有苦。
我摸着腕上的镯子,冰凉的银器沾着他的体温,竟慢慢暖了起来。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混着晚归农人哼的小调,还有豆杆在灶膛里燃烧的声。灶王爷画像上的眼睛,在油灯下仿佛亮了亮,胡须上沾着的豆杆灰,像撒了层金粉。
谁也没注意到,那枚刻着的铜牌子,在月光下泛着微光,齿痕里卡着的半片豆壳,正慢慢化作颗红豆,滚落在赊账簿上,印出个小小的红圈——像极了岁月欠下的债,终于用温暖还清的印记。
(第十三章完)